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21章 開國與固權·明朝最大的冤案 (1)
    【引言】

    一位著名的小說家借一位盲藝人之口對歷史作了讖言般的感慨:

    無官方是一身輕,伴君伴虎自古雲。

    歸家便是三生幸,鳥盡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

    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功誰及徐將軍?神機妙算劉伯溫,

    算不到:

    大明天子坐龍廷,文武功臣命歸陰。

    因此上,急回頭死裡逃生。

    君王下旨拿功臣,

    劍擁兵圍,繩纏索綁,肉顫心驚。

    恨不能,得便處投河跳井;

    悔不及,起初時詐死埋名。

    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

    好一個「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這既是對歷史的憤懣,也是無奈的歎息。

    【事典】

    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的一天,北京菜市口人山人海,萬頭攢動,他們要爭相看看這個被他們罵作「大漢奸」的人是什麼模樣,又是怎樣被處死的,有人還懷著一個希望,那就是若能買到這個大漢奸身上的一片肉吃,就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炎黃子孫,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還能治療自己的膽小病,產生降妖伏魔的力量。

    這個「大漢奸」終於從囚車裡被推了出來。他被判的是凌遲處死的刑罰。所謂「凌遲」,就是要割一千刀,在最後的一刀才將犯人殺死,如果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劊子手就要以自身來抵罪。

    劊子手先從剝皮開始,而不能傷及血管,否則一下子就死了。從他身上剝下來皮肉,民眾爭相哄抬價格,一錢銀子才能買到一片,他們吃一口罵一聲「漢奸」,到了第三天上,「大漢奸」才被最後殺死,其內臟也被眾百姓一哄搶光。

    這位被千刀萬剮的「大漢奸」,就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將領、民族英雄袁崇煥。

    也許,就是因為袁崇煥的被殺、清軍才能長驅直入山海關前,也許,就是因為袁崇煥的被殺,中國北方才失去了真正的長城,滿族人才能迅速推進到南方,才能建立近二百多年的滿清王朝。這些都是「也許」,但袁崇煥被殺給明朝東北邊防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卻是不容置辯的歷史事實。

    那麼,袁崇煥何以被當做「大漢奸」,而遭了千刀萬剮之刑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萬曆初年,滿清在東北崛起。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下的十三副鎧甲起兵,經過二十幾年的征戰,征服了整個女真族,建立了後金政權。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把明朝對滿族人的欺侮總結成「七大恨」,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發起進攻,次年攻佔了遼東重鎮撫順,連敗明軍。終日縱情聲色、萬事不理的明神宗著了慌,急忙讓遼東經略楊鎬帶領十多萬大軍分四路迎擊,結果又全軍覆沒。明朝又派熊廷弼去遼東辦理軍務。

    正在這時候,神宗死去,他的兒子光宗也只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因誤服藥物而一命嗚呼,皇位由光宗的兒子朱由校繼承,歷史上稱他為熹宗,年號天啟。

    熹宗做皇帝時還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他性格十分軟懦,不願多事,只好嬉游。他有兩大嗜好,一是與小太監捉迷藏,一是干木匠活。尤其對於木工製作,他極為沉迷,他自己動手蓋的房子和製作的機巧器物,還真有點水平,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天生的木匠。這樣一來,他就把政事交給了在他做太子時就服侍他的太監魏忠賢。魏忠賢專權以後,無惡不作,大肆殺害正直朝臣,廣結私黨,禍亂國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閹黨」。在這樣一個朝廷的統治下,邊境防務是可想而知的。熊廷弼在遼東也就難施手腳。

    熊廷弼到遼東後,苦心經營,勉強穩定了局勢,但朝中某些官員對他橫加指責,朝廷又將他革職查辦,改用袁應泰做統帥。袁應泰是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但對軍事一竅不通,他輕率出戰,結果遭到慘敗。朝廷只好重新起用熊廷弼。但這時兵部尚書張鶴鳴與熊廷弼意見不合,他叫熊廷弼的屬下王化貞不要聽從熊的調遣,結果由於好大喜功的王化貞的失誤,明軍又遭大敗,朝廷不分青紅皂白,將王化貞和熊廷弼一起逮捕,並將張鶴鳴免職。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袁崇煥登上了抗擊滿清進犯戰爭的歷史舞台。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祖上原籍廣西梧州籐縣。他為人慷慨,富於膽略,喜談軍事,年輕時就有志於辦理邊疆事務。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煥中了進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煥到北京來述職,他在和朋友們談論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很中肯的意見,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薦舉他,朝廷於是升他為兵部職方司主事,辦理防務事宜。

    明代就像宋代一樣,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權力大了要造反,因此派文官指揮戰役,再加上多方的牽制,所以往往失敗。

    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正碰上王化貞大敗而歸。一時間,朝廷驚慌失措,京城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煥悄悄地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山海關考察軍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了山海關外的形勢,並說:「只要有兵馬糧餉,一人足以守住山海關。」這雖然有些書生意氣,但朝廷還是升任袁崇煥為兵備僉事。

    袁崇煥到山海關後,起初做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下屬,在關內辦事。當時王在晉切意防守山海關。袁崇煥認為,為了保住山海關,應當將防線北移,在寧遠築城駐守。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對,認為寧遠太遠,難以防守,但他們不知道,若以山海關為國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牆為國界一樣,外圍失去了屏障,山海關一旦被重兵攻破,後果不堪設想。如在寧遠築城,則可建立一片戰場,取得一片鞏固的根據地。在這片廣闊的戰場上阻擊乃至消滅滿清軍隊,比依長城而守,實在牢靠得多。

    大學士孫承宗沒有輕易發表意見,他親往關外視察,支持袁崇煥的意見。不久,朝廷派孫承宗代替王在晉,做了遼東主帥,他令袁崇煥和副將滿桂駐守寧遠。

    袁崇煥到達寧遠,立即著手築城。寧遠離山海關二百多里遠,築好此城,就等於砸下了一顆釘子。他定下城牆規格: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袁崇煥和將士同甘共苦,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第二年寧遠城牆就築成了。寧遠城高牆厚,成為關外抗擊滿清的最主要的防禦工事之一。袁崇煥由築此城開始,經營遼東防務達二十年,在袁崇煥未被殺死以前,滿清軍隊雖然多次繞道進襲包括北京城在內的一些城鎮,但始終未能真正跨過寧遠城一步。

    經過袁崇煥和孫承宗幾年的苦心經營,明朝的邊防力量大大增強,明軍開始主動出擊,陸續收復了一些失地,並把防線向北推進了幾百里。面對已經取得的戰果和宏偉計劃的逐漸實現,袁崇煥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袁崇煥也因功連連陞官,先升為兵備副使,再升為右參政,主帥孫承宗也對他青睞有加。

    前線雖逐漸穩固下來,但朝廷卻日漸腐敗下去,魏忠賢的專橫跋扈引起了正直朝臣尤其是東林黨人的義憤,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就採取極端的手段,殺害了楊漣等六人,史稱「前六君子」,並把抗清立有大功的熊廷弼也一併處死。在鎮壓了這些反對派以後,魏忠賢的氣焰更為囂張,自稱「九千歲」,肆意勒索賄賂。孫承宗對魏忠賢不買賬,魏忠賢就派了一個叫高第的親信去代替孫承宗做遼東主帥。

    高第只會吹牛拍馬,絕無所長,他到任後,膽小如鼠,不敢駐守寧遠城,胡說寧遠戰不可戰,守又不可守,命令立即撤退。袁崇煥有一股「蠻勁」,他堅決不服從,認為軍事上有進無退,寧遠一撤,全線即刻崩潰。高第雖是袁崇煥的上級,但因他膽小,況且又是文官出身,竟對袁崇煥無可奈何,只好下令把錦州及其他幾個防守據點的兵馬撤到了山海關。這樣一來,寧遠城就好像曠野裡的一株枯樹,完全暴露在寒風之中了。

    努爾哈赤等待的機會終於到來了。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十三萬大軍,號稱二十萬,進攻寧遠城。那位魏忠賢派來的高經略坐在長城跺口上,以隔岸觀火的悠閒心態,幸災樂福地看著寧遠城的覆滅和袁崇煥的敗亡。然而,只有孤城一座和守兵一萬的袁崇煥,並無絲毫的怯懼之意,而是堅定地率兵抵抗,於是,著名的寧遠大戰開始了。

    二月,努爾哈赤的八旗精兵長驅直入,一路拿下了錦州、大小凌河、杏山、連山、塔山諸堡,兵勢浩不見邊,刀槍劍戟如林,十九日到達寧遠城下,努爾哈赤派人勸降道:「我以三十萬人來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煥回答說:「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且稱來兵三十萬,予亦豈少之哉?」努爾哈赤先派兵繞過寧遠城,切斷了寧城和山海關的聯絡,以防明軍增援。其實努爾哈赤多此一舉,他不派兵,高第也決不會來增援。但袁崇煥並不畏懼,他派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分兵把守四門,把城外居民遷入城內,堅壁清野,組織民夫、居民、商人送水送飯,並刺血作書、激勵將士,還把遠在山西的妻子兒女接入城中,以示與寧遠城共存亡。在寧遠城內軍民總動員、嚴陣以待的情況下,滿清軍隊開始發動進攻了。

    滿清軍隊極其驍勇善戰,後來同李自成在一片飛石大戰時,喊一聲「辮子兵來了」,久經沙場的農民軍竟然就嘩地潰退了,而且一退不可收拾。在攻打寧遠城時,滿清軍隊用鐵甲兵攻城,這些人身穿兩層鐵甲,不畏矢石,豎起梯子,奮勇上攀。再用鐵皮車做掩護,挖掘城牆,城牆竟被挖出了許多缺口。

    袁崇煥的軍隊也十分勇敢巧妙,他們在城上安裝了十一門西洋進口的紅夷大炮,每一炮都給敵人以深重的打擊,對近處的爬城軍士,則從跺口上伸出許多長長的木櫃子,櫃子裡裝著士兵,士兵居高臨下,用石頭和箭矢打擊敵人,再扔出浸有油脂和硫磺的被絮等物燃燒敵人的戰具,就這樣,滿清軍隊的猛烈進攻,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了。

    袁崇煥是文人出身,在一般情況下他扮成一員儒將,如諸葛亮一般,他乘轎指揮戰鬥。他最大的特點是鎮靜,即使敵兵攻破了城牆,他也一點不慌,而是披上盔甲,和戰士們一起運石補牆。在這次戰役中,他負傷數處。

    敵人退卻時,他又組織敢死隊,追殺敵人,並撿回箭枝十餘萬支。這次戰役,殺死滿清統率三百名士兵的牛錄十多人。二十一日,滿清軍隊再次趁夜出擊,仍未成功,只好於二十六日撤圍而去。

    敵人撤圍後,袁崇煥還表現出一副儒者的風度,派使者送信對努爾哈赤說:「老將縱橫數十年,無有不勝,今敗於小事之手,恐怕是天意啊!」努爾哈赤也很客氣地致書袁崇煥,並贈以馬匹,「約期再戰」。

    努爾哈赤在攻城時受了炮傷,只得躺在車中鬱鬱而回。他對諸貝勒說:「我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歷時四十三年,獨不克寧遠一座孤城。」抑鬱中背上又生了毒瘡,傷病交加。數月後死於瀋陽以西四十里的璦雞堡。

    自此以後,滿清軍隊對袁崇煥又敬又畏。

    寧遠大捷的消息傳到京城,朝野上下喜出望外,一片歡呼。高第因沒有援救寧遠而被免職,由兵部尚書王之臣取代。袁崇煥升為四品右僉都御史。隨即袁崇煥主動出擊,又陸續收復了高第所放棄的土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