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11章 開國與固權·循序漸進的為臣之道
    【引言】

    為臣之道有多種多樣,既要有一定的原則,又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確定自己的方式方法,有的急,有的緩,有的剛,有的柔,沒有固定的方法。但一般說來,循序漸進的方法應該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事典】

    劉大夏是明朝弘治年間的人,為人正直敢言,為官清正廉明,孝宗期間任兩廣總督,因治河有功,政績卓著,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當時因政務緊急,皇帝急詔他赴京上任。但劉大夏遲遲不到任,孝宗就又幾次派人前去催喚,他才來到。進京之後,劉大夏並不立即上朝,卻托病在家休養,並屢次上疏要辭掉尚書一職。孝宗心中略感不快,覺得他是有意和自己過不去,又不知其中緣故,便宣召他入見。

    一見到劉大夏,孝宗就責備他說:「朕授你兵部一職,是對卿的信任,你為何拖延不來上任?」劉大夏叩首道:「臣年已老邁,且疾病纏身,恐實難當此重任。」孝宗見他緊皺雙眉不說話,知道他肯定有未盡之言,就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劉大夏說:「臣以為如今天下,已是民窮財盡,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社稷危難,甚至天下大亂。何況兵部職掌國家要權,倘有半點疏忽,就會突發難以預料之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故老臣思慮再三,恐力不勝任,所以遲遲未敢赴任,只是想讓陛下再選擇合適的人選,承擔此重任。」

    孝宗聽後,覺得他言過其實,便不解地問:「自高祖皇帝開國以來,征斂有常制,賦稅有常,民生有保障,且連年以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從未聞民窮財盡之事,卿今日何故出此危言?」劉大夏見皇帝詢問實情,正好趁此機會陳述自己在外看到的實際情形,只有引起皇帝的充分重視,才能進一步革除徵收稅制上的弊端,也才能推行兵制改革。他就直言不諱地說:「陛下居深宮之中,耳聞多是阿諛逢迎之辭,對民間的實情恐難瞭解。陛下以為徵收有常,其實並無常制。臣在兩廣任職多年,所見所聞,頗有領略,從廣西徵取鐸木,廣東徵取香藥,每年僅此兩項就耗費數以萬計,其他更可想而知了。」

    孝宗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太過分的地方,又問:「如今兵士境況如何?士氣怎樣?」劉大夏說:「士兵的生活與百姓一樣窮乏,士氣也普遍低落。」孝宗還對此迷惑不解,他奇怪地問:「兵士駐紮有日糧餉,出征有月糧餉,怎麼還至於窮苦?」大夏回答說:「您是按時按量給士兵分發了糧餉,但將帥侵吞剋扣,數目達一半之多,哪能不窮!」孝宗這才恍然大悟,不覺歎息道:「朕在位十幾年了,尚不知天下軍民貧困至此,真是枉為萬民之主啊!」於是,立即下詔禁止各地過分供獻,同時整飭軍紀,嚴懲了有關的長官,煞住了長官私扣糧餉的惡劣風氣。

    劉大夏見皇帝已經瞭解了事情,為自己上任以後的改革創造了條件,才走馬上任,接過兵部尚書的大印。從此,孝宗皇帝更加親信劉大夏了,只要遇到難以決斷的事,必召他前來詢問,常常言聽計從。

    過了一年,遇到京師大旱,劉大夏藉機再次上疏孝宗,稱兵政的弊端還沒有完全革除,乞求退休還鄉。明孝宗知道他又有什麼新的花樣,當然不准,讓他詳細開列所應革除的弊端。於是,劉大夏把兵政十害逐條列出呈上,孝宗看完奏疏,覺得切中要害,便讚許地採納了。

    孝宗越來越器重劉大夏,經常單獨召見他,把他當做了知己朋友,兩人經常像一對老朋友一樣促膝而談。一次,孝宗誠心誠意地問劉大夏:「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太平?朕又怎樣做才能如古代帝王一樣呢?」劉大夏也誠懇地回答說:「想學習古代的帝王並不是太難,要注意的問題是,求治不宜過急,過急了就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亂。凡任用官員和施行政事,可以召見內閣官員及執政大臣當面商議,與他們誠心誠意地交換意見,在聽取各方面的情況介紹後,再去施行新的政策和法令也不遲。這樣,不僅能集思廣益,也可以贏得眾人之心,求得順理以達到天下太平。」

    孝宗聽完了覺得受益匪淺,在劉大夏的輔佐下,孝宗雖然沒有成為古代傳說中的聖明的帝王,也還算是一個不太壞的皇帝。

    【評議】

    劉大夏的為臣之道可謂是循序漸進的,他先是引起孝宗的注意,然後取得孝宗的信任,再逐漸提出對策,可以說按部就班地進行。他不僅自己實行這樣的策略,對孝宗的要求也是「求治不宜過急,過急了就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亂」。應該說,這樣循序漸進的方法不僅是為臣之道,並且還是為政之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