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10章 開國與固權·政治預言家
    【引言】

    中國自古就有許多政治預言家。

    這些人,好像能上知一千年,下知五百年似的。實際上,他們也是平凡普通的人,只不過善於根據社會形勢、人事去分析得失成敗以及各種力量的對比發展罷了。

    中國是一個歷史極其悠久的國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改朝換代和你爭我奪是經常發生的事,所以,高瞻遠矚就成了統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質,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中國在政治預測方面的智慧是相當發達的。但這種政治預測又無一定之規,總是根據具體的世事變化而變化。總體來看,不外乎從社會發展、形勢變遷、人事轉化三個方面入手。

    在《三國誌》中有一篇著名的《隆中對》,是諸葛亮在隆中回答劉備有關天下大勢的咨詢。在這席冠絕千古的談話中,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而其後的形勢也正是根據他的預測發展的,諸葛亮可謂是一位「國際形勢預言家」了。但細看這篇「隆中對」,就可看出,諸葛亮並無什麼特異之術,他絕非靠能掐會算來預測出天下大勢,而是完全依據於對現實形勢、人事準確全面的瞭解和細緻周密的分析而作出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一旦出了隆中,就盡心盡力地輔佐劉備,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靠他的努力,劉備才得以與曹操、孫權抗衡而三分天下。看來,要想做一個政治預測家,不能以隔岸觀火的悠閒態度來對待世事,有時還需要積極地參與和投入,才能實現自己的預測。在這個意義上講,那就不僅是政治預言家,還是政治活動家了。

    【事典】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曾被困在滎陽,他為了爭取各方的支持,讓酈食其為他出謀劃策,計謀一出,立刻遭到了張良的堅決反對。張良就是從社會發展、形勢變遷和人事轉化三方面來分析和確定當時的策略的。可以說,劉邦之所以能夠勝利,全在於張良的這一分析和預測,否則,必敗於項羽之手。今天看來,這場在政治預測方面的交戰猶是驚心動魄:

    張良身體經常生病,從未單獨帶領軍隊,而是作為出謀劃策的大臣,經常隨從漢王。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王把漢王重重包圍在滎陽城裡,漢王憂心如焚又很恐慌,與酈食其商議怎樣去削弱楚國的力量。酈食其說:「過去商湯討伐夏桀時,封夏桀的後代於杞;周武王誅殺殷紂王時,封殷紂王的後代於宋。現今秦朝殘虐無道,用殺伐滅亡了六國,使六國後代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陛下您如果重新擁立六國的後代為王,這些人必然會爭著擁戴陛下您的大德大義,情願做您的臣子和姬妾。大德大義風行於各諸侯王那裡,您就可以西南稱霸,楚國也必定整肅衣冠,畢恭畢敬來朝謁您。」漢王說:「很好。趕快催促刻六國王印,先生出發分封時就可以帶印前往了。」

    酈食其的這番話,即使在現代讀者看來,似乎也覺得合情合理,但經張良一分析,我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如果按酈食其的話去做,那就大勢去矣!且看張良的理論:酈食其還沒有走,張良從外邊來謁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門客中有人給我獻上一個削弱楚國力量的計策。」詳細具體地把酈食其的計策告訴了張良說:「子房,你看怎樣?」

    張良說:「是誰給陛下出這樣的計策?陛下的事業完了。」漢王說:「為什麼呢?」張良說:「我請借您面前的筷子,為您指畫形勢。過去商湯和武王討伐夏桀王、殷紂王而封他們的後代,是有把握致桀王、紂王於死命,現在陛下您有把握致項羽於死命嗎?這是不能採用這個計謀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進入殷朝,標榜商容的裡門,到箕子門前撫車軾示敬意,修封比干的墳墓,現在陛下您能做到嗎?這是不能採用這個計謀的第二個原因。把殷紂王積粟之倉鉅撟裡的糧食都發散出去,把殷紂王儲財之所鹿台的財物都分發出去,用以接濟貧窮的人,現今陛下您能嗎?這是不能採用這個計策的第三個原因。在殷朝的戰事一結束,就停罷軍用的車輛改作乘人之用,把刀槍劍戟都倒著裝載,表示不再用了,現今陛下您能這樣做嗎?這是不能採用這個計策的第四個原因。

    把軍馬散放在華山的南邊,表示沒有什麼用處了,如今陛下您能這樣嗎?這是不能採用這個計策的第五個原因。把運輸軍需用的牛馬都放牧在桃林塞的原野上,表示天下不再有運輸與積聚,現在陛下您能這樣做嗎?這是不能採用這個計策的第六個原因。而且天下的遊說之士,離開自己的父母,拋棄了祖墳邊的熱土,離開有交誼的老朋友,跟從陛下您,只是日夜盼望能得到很小一塊土地。今天去擁立六國的後代,沒有土地去封有功勞的人,遊說之士各自回去給自己的主公幹事去了,跟自己的家人團聚,與老朋友會面,誰還跟陛下您去奪取天下呀?這是不能採用這個計策的第七個原因。楚國不強還倒罷了,強則六國必屈服跟從楚國了,陛下您去哪裡尋找在您面前稱臣的六國後代呢?這是不能採用這個計策的第八個原因。如果您用這個計謀,陛下的事業就完了。」

    漢王停止吃飯,把嘴裡的飯也吐了出來,罵道:「這小子,差點壞了我的事業。」下令催促銷毀六國的王印。

    張良的這番話實在是太厲害了,前半部分還倒罷了,後半部分尤為振聾發聵,幸虧劉邦能及時醒悟,如果不聽張良之言或是晚聽張良之言,別說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恐怕自己也已死無葬身之地了。

    張良的政治預測可謂是極其正確,就在他說了這番話不久,佔據齊地的韓信就派使者來見劉邦,要求封他為齊地的假王,劉邦一聽,勃然大怒,覺得韓信不趕快來救援自己,還趁火打劫,要挾封王。但後來聽了張良的勸說,竟封他為真齊王,從而穩住了韓信,打敗了項羽。如果按酈食其的計策封了齊國的後代,那韓信早就背叛劉邦。由此可見,漢朝的興亡成敗,有一大部分是捏在張良這位政治預測家的手裡的。

    上面的這個例子,均是把政治預測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的,通過努力來實施自己的預測,最終達到預測的結局。這是一種主動性極強的預測,能夠進行這種預測的人,一般來說都能取得成功。

    還有一種預測,僅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但因對事情的發展無能為力,便只能眼看著事情往壞的一面發展。「召公諫厲王止謗」就是這樣的例子:

    厲王實行暴虐的統治,奢侈驕傲,國都的民眾都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誡說:「民眾都忍受不住您的政令了。」厲王發怒,找到一個衛國來的巫師,叫他監視議論的人,巫師報告誰議論,就殺掉誰。於是,議論的人少了,諸侯也不來朝見。

    厲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4年),他的統治更加嚴厲,國都的民眾再不敢說話,路上相遇,也只是互相以眼色示意。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不過是堵塞民眾講話罷了。堵住民眾的嘴巴,比堵塞河流的後果還要嚴重。河水堵塞起來,一旦決口,傷害的人一定很多,民眾也是一樣。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要開導他們,讓他們講話。

    所以天子辦理政務,讓大臣和普通官吏獻上議論朝政的詩篇,樂官進獻反映民意的歌曲,史官進獻可供借鑒的史書,樂師進獻有勸誡作用的箴言,然後由盲人朗誦和宣讀,百官可以進諫,普通民眾的議論也可以間接地傳給天子,左右侍從要盡規諫的責任,同族大臣要監察和彌補天子的過失,樂師和史官要用樂曲和史實開導天子,老臣把一切彙集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捨。這樣,政事才能辦理好,不違背情理。民眾有嘴巴,正像大地有山河,人類的財富用度都從這裡產生出,又好像大地有高低乾濕等各種類型的田土,人類的衣服食物都從這裡產生。放任民眾講話,政事的好壞得失都可以反映出來。好事加以推行,壞事加以防備,正像大地出產財富衣食一樣。民眾想在心裡,說在嘴上,成熟的意見便於推行。若是堵住他們的嘴巴,那麼支持你的人能有幾個呢?」歷王不聽。於是國都沒有人敢說話。

    三年以後,大家都串聯起來造反,襲擊厲王。厲王在國都居住不下去了,只好逃到了彘地。

    周厲王的敗亡在於他壓制輿論,箝住人口。其實,誰都知道壓制輿論是一種愚蠢的做法,但人一旦得勢,又往往肆逞己欲,不願接受輿論的監督,就終於一天天地失去了人心。召公可謂是一位明白人,預見到周厲王如此下去必無好下場,只是他只能說說,卻無力改變一天天腐敗下去的情況,只能眼看著國家局勢往他預見的壞的方向發展。

    還有一種政治預測,不是為某一具體的事物考慮,而是高瞻遠矚,為未來做好準備。也許,這種準備一時還看不出效果,甚至會有負面反映,但對將來,卻意義重大。試看雄才大略的清世宗皇太極是怎樣收攏漢族人才的:

    皇太極打算留下洪承疇為己效力,便派範文程去勸洪承疇投降。洪承疇當時正在跺腳大罵,範文程心平氣和地與他交談,內容涉及古今之事。房樑上的塵土偶然落下,沾到了洪承疇的衣服上,他用手撣去了灰塵。範文勝回去將此情告訴了皇太極,他說:「洪承疇肯定不會求死,連衣服尚且那麼珍惜,更何況他的性命呢?」皇太極親自去看望洪承疇,解下了自己身穿的貂皮大衣給洪承疇穿上說:「先生是否覺得不那麼冷了?」洪承疇瞠目而視許久,歎息道:「這真是老天選定的明主啊!」於是叩頭請求接受他投降。皇太極非常高興,當天賞賜不計其數,還設置酒宴,擺上戲台。有些將領們對此很不高興,說:「皇上待洪承疇也太好了!」皇太極勸他們說:「我們這些人櫛風淋雨幾十年,是為了什麼呢?」將領們答道:「那誰不知,是為了入主中原!」皇太極聽後笑道:「這就譬如行路,我們都是盲人,如今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個嚮導,我怎能不高興呢?」

    皇太極此論可謂高明之極矣!範文程是漢族的大學者,是一位極有見識之人,洪承疇更是明朝的大官,總督薊遼軍略,學識也有過人之處。這兩人為清人入關,尤其在制訂統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說,滿清政府若無像範文程這樣的一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幫助制訂策略,想長期立足中原,是很難想像的。

    【評議】

    相對來講,政治預測要比軍事預測複雜得多。政治預測是包括了軍事因素、經濟因素、政治文化和人事因素等諸種社會因素的一種綜合預測,其內容包羅萬象,其關係錯綜糾葛,若有一處考慮不到,就會產生重大的失誤。因而,政治預測是一門大學問,也是一種大智慧。能夠做出成功的政治預測的人,已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了,而是預言家、先知先覺者!

    政治預測雖難,在中國歷史上,卻多有成功的政治預測,多有大賢大智之人能透析世事,洞燭幽微,也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政治預測的成功經驗。有大志者,必定要知往昔、察現實、測未來,歷史經驗,是不可輕忽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