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4章 開國與固權·開國易,固權難 (2)
    逢年過節或是謝恩上表,總免不了要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話,誰知這些文人卻大遭其殃。最為怪誕的是杭州學府教授徐一夔為本府起草的《賀表》裡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之句,這本是極盡頌揚的話,誰知朱元璋見了大發其火,他說:「『生』者,僧也,這是罵我當過和尚;『光』則禿也,說我是個禿子,『則』音近賊,是說我當過盜賊。」這位拍馬屁拍到驢腚上的教授,只好嗚呼哀哉了。在這種嚴酷的文字獄的統治之下,文人學士只好縮頭縮腦,別說高談闊論,發表什麼政治見解,就是平時說話作文,也要小心萬分,否則,不知什麼時候,橫禍就會飛到自己的頭上。

    朱元璋用這些手段改善了吏治,鞏固了他的統治,樹立了他的威信。同時,他對於一些謀反或是不馴的功臣,也決不手軟,胡惟庸謀反案和藍黨大獄,不僅是明朝的兩次大獄,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獄,這兩次大獄共殺死了四五萬人,朝廷官員幾乎為之一空。自此以後,朱元璋的權力「棘杖」上的確沒有扎手的硬刺了。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中,武臣立功最著者,當推徐達、常遇春,文臣立功最著者,當推李善長、劉基。劉基是一位奇人,他洞察世事,無有不中,因此,他對朱元璋封賞的官職,多次拜辭不受,因為他知道朱元璋生性忮刻,很難容人,跟他共事長久,必不免有殺身之禍。而李善長卻官至右丞相,封韓國公,有驕矜之態。朱元璋對他漸感不滿,想換掉李善長,讓劉基為右相。劉基說:「善長是有功的老臣,能夠調和各將的人際關係,不宜馬上把他換掉。」朱元璋很奇怪地問道:「善長多次說你的短處,你怎麼多次說善長的長處呢?我想讓你做右相,不知怎樣?」劉基頓首說:「換相好比換殿中的柱子,必得用大的木材,若用小的木材,不折斷也必定仆倒,我就是那種小材,怎能當右相呢?」朱元璋問:「楊憲如何?」劉基說:「憲有相材,無相器。」又問:「汪廣洋如何?」又答:「器量偏淺,比憲不如。」又問:「胡惟庸如何?」劉基急忙搖頭道:「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必至轅裂犁破,禍且不淺了!」

    不久,楊憲因誣陷他人而被處死,李善長又被罷去相職,胡惟庸逐漸升為丞相。他聽說了劉基對自己的評價,懷恨在心,就誣陷了劉基的兒子,又害了劉基。劉基憂憤成疾,被朱元璋派人護送回青田,不久去世。害死了劉基之後,胡惟庸更加意氣洋洋。他恃權自專,朝中生殺陟黜之事,不待奏聞,就自行決斷;對於送來的奏章,他也先行拆閱,凡不利於己者,就藏匿不報。朝廷勢利之徒,蜂擁而至,胡家珍寶金帛,積聚無數。魏國公徐達看不過去,就給朱元璋上了密本,說胡惟庸奸邪,應加誅除。朱元璋沒有相信徐達的話,反給胡惟庸知道了這件事,因此,胡惟庸對徐達懷恨在心。於是,胡惟庸就私下裡買通了徐達家裡的看門人,讓他誣告徐達,誰知弄巧成拙,這計謀被自己的守門人報告了徐達,反而遭到了朱元璋的懷疑,每天上朝都提心吊膽,恐怕遭到不測之禍,等了幾天,竟然沒事,才逐漸放下心來。

    胡惟庸自此收斂了一陣,後來覺得自己應當再找個牢靠的靠山,就看上了李善長,李善長雖不當丞相了,但朱元璋還是十分看重他,經常出入宮廷。胡惟庸請人做媒,把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胡惟庸有了李善長這一靠山,不覺又趾高氣揚起來。正巧,胡惟庸定遠的老家宅中的井裡忽然長出了竹筍,高及數尺,一班趨炎附勢之徒都說是極大的吉兆,又有人說胡惟庸家的祖墳上每天晚上有紅光照耀天空,遠及數里。胡惟庸聽了,更覺得是吉兆,越發得意。

    恰在這時,德慶侯廖永忠,因擅自使用皇帝的龍鳳儀仗而被賜死,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勸諫朱元璋,說他分封太多,用刑太繁,求治天下之心太過迫切,結果使得朱元璋大怒,把他捕入獄中,活活餓死。安吉侯陸仲亭擅乘驛車,平涼侯費聚招撫蒙古無功,均被朱元璋下旨嚴厲責罰。汪廣洋罷相數年,由胡惟庸推薦,重登相位,不久又因劉基案被貶謫,汪廣洋知道胡惟庸的不法行為,但一直替他隱瞞,在二次罷相之後,出居雲南,不久即被賜死。朝廷官吏屢屢得咎,使得朝廷之上人心惶惶,深怕禍及己身。尤其是汪廣洋被賜死,更使胡惟庸覺得震動,他認為朱元璋遲早要懲治自己,就下定了反叛的決心。

    首先,把那些遭到朱元璋懲治而心懷不安的官吏爭取過來,結成黨羽,然後又托親家李存義去他的哥哥李善長那裡探聽口風,李善長知道這是禍滅九族的事,起初不肯應允,經李存義再三說明利害,最後默許了。從李善長的態度裡胡惟庸得到了鼓舞,加緊了謀反的準備活動。胡惟庸把一些亡命之徒結納為心腹,又暗地裡招募了一些勇士組成衛隊,並把天下兵力部署情況瞭解得一清二楚,再派人去同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聯繫,引為外援,還結交了一些掌握兵權的人,準備一旦事發,就起兵響應。他又秘密結交日本派來的貢使,作為事敗之後的退路。

    胡惟庸在覺得一切準備完畢之後,就於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奏告朱元璋說京宅井中出了一眼甜泉,乃是大吉大利之兆,請朱元璋前去觀看。朱元璋竟信了他的話,車駕從西華門出發,準備前往。就在這時,內使雲奇突然闖入蹕道,勒住了朱元璋的馬韁繩,極力勸阻朱元璋,說是不可前往,由於情勢太急,雲奇聲調急促,以至不能說得明白。朱元璋見此情景大怒,以為雲奇放誕不敬,就喝命左右用金錘撾擊。雲奇斷了胳膊,仆倒在地,氣息奄奄,但卻用手指著胡惟庸的宅第方向。這時,朱元璋突然明白了,忙登上高處向胡惟庸的宅第方向看去,但見胡宅中隱隱透出兵氣,朱元璋大驚,立即發兵前往捕捉。

    不一會,羽林軍就將胡惟庸及埋伏的甲士捉拿歸案,經人對質,胡惟庸無法抵賴,只得承認。胡惟庸被牽至市曹,凌遲處死。

    朱元璋當然不肯罷休,他派出官吏,四處拷掠,把胡惟庸一案的新賬舊賬一同清算,由擅權枉法到私通日本、蒙古,再到串通李善長等人謀反,由此牽連到的胡惟庸的親族、同鄉、故舊、僚屬以及其他關係的人皆被連坐族誅,先後殺掉了三萬多人。

    又過了十二年,藍黨之獄又成。涼國公藍玉,是著名的武將,也是開國功臣,但為人桀驁不馴。藍玉與太子朱標是間接的親戚,往來很親密。藍玉在北征時看到燕王朱棣的行止,深感不安,回來後對太子說:「我看燕王在他的封地裡實在是太有威風了,其行止不亞於皇帝。我還聽說燕地有天子氣,願殿下細心防備,免生不測。」太子為人生性忠厚,不願生事,就對藍玉說:「燕王對我十分恭順,決不會有這樣的事。」藍玉見太子不信,只好自找台階說:「我蒙受殿下的恩惠,所以才秘密地告訴你涉及利害的大事。但願我說的不中,不願被我言中。」

    不久,太子病死,朱元璋覺得燕王朱棣為人陰鷙沉穩,很像自己,就想立他為太子,但一些大臣反對,覺得於古禮不合,也對其他皇子無法交待,朱元璋只得立了朱標的兒子做皇太孫。燕王朱棣見太子已死,無人替藍玉說話,在入朝奏事的時候就對朱元璋說:「在朝諸公,有人縱恣不法,如不處置,將來恐成尾大不掉之勢。」朱棣雖未明指藍玉,但大家心裡都清楚,藍玉曾在太子面前說過朱棣,朱棣現在要施行報復了,再加上「縱恣不法」四字,更是確指藍玉。

    在這種情況下,藍玉竟還率性而為,一點也不約束自己。他出征西番,擒得逃寇,且捉住了建昌衛的叛帥,自以為功勞更大了,愈覺得意洋洋,本以為回朝後定會大有封賞沒想到朱元璋根本就不理他。到冊立皇太孫時,他滿以為會讓自己做太子太師,卻沒想到自己還是太子太傅,反倒讓馮勝、傅有德兩人做了太子太師。藍玉十分憤怒,扯著袖子大喊道:「難道我還做不得太子太師嗎?」他這一番鬧騰弄得朱元璋更不高興。

    自此以後,藍玉上朝奏事,沒有一件能夠獲准,但藍玉不僅不知收斂,還更肆無忌憚,即使陪皇上吃飯,也出言不遜。一次,他見朱元璋乘輿遠遠經過,便指著說:「那個乘輿的人已經懷疑我了!」此語一出口,大禍即來。其實,藍玉並未像胡惟庸那樣謀逆,只是「禍從口出」罷了。錦衣衛聽到了這句話,立刻告及藍玉謀反,並說他與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垣、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河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人設計起事,欲劫皇上車駕,朱元璋聽了,正想殺人而找不到借口,便不問青紅皂白,一齊拿到朝廷,並親自審問,再打入刑部大牢,以假作真,全部殺死。

    僅此還嫌不足,凡與藍玉偶爾通信的人,也不使漏網,四面構陷,八方株連,朝廷中的勳舊,幾乎一掃而空。此次前後共殺一萬五千餘人,與胡惟庸案殺人並算,共計近五萬人。

    至此還不罷休,藍黨之獄過後年餘,穎國公傅友德,奏請土地,不僅不准,反予賜死。宋國公馮勝,在缸上設板,用碌碡打稻穀,以作打穀場,聲響遠震數里,有仇人狀告馮勝私藏兵器,朱元璋把他召入廷內,賜以酒食,說是決不相信別人的謠言。馮勝喜不自禁,誰知剛剛回到家裡,即毒發而死。定遠侯王弼,在家裡曾歎息說:「皇上春秋日高,喜怒無常,我輩恐怕很難活下去了!」這一句話,果然被特務告密,立即賜死。

    這樣一來,開國功臣已所剩無幾,即便有幾個,也早已遠離朝廷,不涉政事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六人得保首領,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鄧四人都死在胡藍大獄之前,沐英鎮守雲南,總算偏遠無事,只有湯和絕頂聰明,潔身遠引、解甲歸田,絕口不談政事,享年七十多歲,得以壽終正寢。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把開國功臣殺得如此徹底的,確實應數明代。

    朱元璋從改變官制、改善吏治、嚴格法令、壓制輿論、殺戮功臣和特務統治六個方面集中權力,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可以說收到了相當的成效。自洪武年間及其以後,明代的君權確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旁落過,至於燕王朱棣起兵爭位,那是皇帝家裡自己的事了。

    【評議】

    歷史的血腥至今猶能聞到,權力的「棘杖」又何曾一時光滑可手過呢?殺了近五萬人來鞏固皇權,試圖為子孫後代削出一把可以揮壓萬民而又光滑可手的權力之杖,其結果怎樣呢?還不照樣是叔侄爭位、宗室相殘?還不照樣是奸佞迭出、禍亂相行?

    孟子說:「不嗜殺者能一之。」其意是說以仁行事才能得天下、保天下。但這一萬古不變的信念,在歷史上實現了多少,今天還是否適合,也許是個很值得探尋的課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