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 第33章 活佛說佛 (4)
    比如說,國土尋思(為了國土盛衰離合,發欣戚行,心生籌慮)、親裡尋思(比如,有些親友長時間不見面,感覺無聊失望,在幻想著親友的處境)、不死尋思(比如,有人服仙丹求長生不死的打算;也有人做事,總是拖延政策,望求不死等)、欲尋思(在慾望上尋思,我欲發財陞官等)、恚尋思(比如,某某人可惡、我痛恨他、我要報復他的思維等)、害尋思(比如,傷害別人與自己的思維)等的思索,另外貪慾、嗔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懷疑等煩惱,對這些,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它,免受它的擾亂,制伏它,調伏它,每時每刻監督它,不讓它自由活動,內心就自然安靜、清靜與寂靜,猶如夜裡一般無聲息,所以有些經典被稱為「寂靜住」。

    大家要注意的是,這裡指的寂靜和四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不一樣,這裡的寂靜則是指還沒進入禪定之前,只要我們的內心清靜與安靜,就叫做寂靜;但四法印中的寂靜是進入禪定以後,斷除煩惱時所體證的涅槃境界。這裡講的寂靜是因,四法印中的寂靜是果。因寂靜指的是自心安靜,果寂靜指的是淨化煩惱和業障的靜。

    在禪定時講的寂靜就是斬斷心思,心思就是第六識分別好壞等的思想,但這些心思是從第八識的這些過去種子一冒出來,就能夠立刻被發現,但分不清楚正反、是否染垢,也無法用智慧來當下斷除,就像我們發現從遠方來了許多人馬,那時候,我們無法判定他們是敵是友,更無法用武器彈藥來制伏他們,因為分不清楚前方的人馬是敵方,還是我方。但我們分明或認識的妄念,馬上要調整、消除、淨化、控制、制伏,開始培養善,未生的善讓它生起來,已生的善繼續培養與增添、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心慢慢安靜下來,寂靜的時間逐漸增長,思念、妄想、噁心逐漸克服、制伏,煩惱等心思一出來就克服它,不讓它產生;已生的惡能當下就斬斷它;未生的惡控制住不讓它生起來,就是不給它們起來,控制它們出頭的機會,這樣才能息止煩惱和心思,所以第六住心又叫做「息住心」。你的心不跟隨煩惱跑,也不吸收外境的影響,停止外散,安寧下來,無緣無求,自心就自然安靜,內心便更加安詳、平靜、安靜、清淨、快樂、滿足,你就生起了一切都祥和平靜的心態。

    但這個時候,內心還有兩種階段,一種是,有些妄念和思念確定下來應該斷掉的,也斷掉了,內心獲得快樂、清淨,但不是徹底的清靜。另外一種是,有些意識與心思還是分不清楚該斷還是不該斷,是否染垢,無法用智慧來當下斬斷。比如敵人大部分被打散了,但小部分還沒有打散,而且還分不清楚他們是敵方還是我方,如果你徹底斷掉所有的心思,或遠離思索,斷掉世俗的妄念、自心逐漸靜下來,那時候你覺得自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一樣的感覺,就會非常輕鬆、安靜、安詳。

    這時候,有些人如蜜蜂戀愛蓮花一般,不想離開所緣境與定處;有些人身心歡喜與安靜。

    滅住心

    象雄王子領受皇權之後,打敗了腐敗和敵人、經濟發展了、社會完全安定了,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快樂,他有能力治國安民,但有些內部的矛盾如窮苦、災難還是存在的,王子也很難解決,所以他該做的事情還是很多。他徹底地變了,而且他應用威武強大的軍隊與軍權來治理國家和社會,社會自然就安定了,社會安定,皇宮也安定,皇宮安定,王子的身心也都安定下來了,所以他千方百計地增加兵力,武器彈藥,這樣才能消滅敵人。從內心來說,像雄王子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方式,他發覺自己徹底地變了,再也不想過去的事情,一想就討厭,對皇宮產生了永不離棄的想法,他的氣度,他的心態,他的生活,他的權力,他的地位都徹底地變了,王子內心中感覺到自己已經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王子很快樂、安詳、自由,而且他再也離不開皇宮了。

    第六「靜住心」是念頭一起時,內心還在模稜兩可的階段,還在分別它究竟是不是雜染的、是否合心意的,還在戲論「要或不要」。這時候,應用禪定的力量,心完全可以扣住在所緣境之上,但無法應用智慧來當下斬斷這些妄念。

    到了第七「滅住心」的階段,警覺性更高,心裡產生尋思的念頭一動時,馬上就能夠停止、消滅、降伏、淨化、控制、調整、制伏與降伏妄念,不讓它繼續地醞釀下去,開始培養善,已生的善才能使我們的心安靜下來,寂靜的時間逐漸增長,思念、妄想、噁心一出來就克服它,不讓它產生,已生的惡能當下斬斷它;未生的惡控制住不讓它起來,就是不給它們起來的機會。就像我們平時增加自己的兵力和武器彈藥,一旦發現敵人出頭露面,就用強大的武器來壓服,讓他們抬不起頭來,控制他們增添兵力的機會,敵人的兵力就越來越弱了,這樣才能徹底地消滅敵人,所以叫做「滅住心」。

    只有消滅敵人才能徹底平息攻擊,所以我們的心不再跟隨煩惱跑,也不吸收外境的影響,停止外散,安息下來,無緣無求,自心就自然安靜,內心便更加安詳、平靜、安靜、清淨、快樂、滿足,那時候,你生起一切都是祥和平靜的心態。這樣遠離思索,斷掉世俗的妄念,自心逐漸靜下來,那時候你覺得自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一樣的感覺,非常輕鬆、安靜、安詳,非常潔淨與寂靜,這個寂靜在有些經典叫做「最極寂靜」。

    最極寂靜和上面第六住心時講的寂靜不一樣,因為第六寂靜心是禪定的力量沒有出現之前的一種心靜,最極寂靜是禪定的力量出現之後的一種清靜,它們的共同之處還是以靜制伏尋思等煩惱,還不是沒有現起。從第七住心就開始能進步到尋思等雜念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滅、立即降伏、立即轉化,所以叫做降伏心。從第三住心到第六住心的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修禪能夠成為如如不動而入定,主要是為了離欲惡等不善法,所以,定力強烈過來。從第五住心到第七住心,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這之間心比較安靜而又清淨,這才趨向真正禪定的道路了。

    為何說第七住心才叫滅住心呢?因為前六住心是除了控制、克制等作用外沒有能力毀滅與消滅貪愛等妄念與思念的力量,第七住心開始具備降伏貪心、擔憂、嗔恨、昏沉、睡眠、恐懼等心的力量,那時候,我們的心自然就寂靜。若是現起最細分別及隨煩惱後,所有已生未生的重障煩惱也被降伏。修到這個階段時,心念幾乎都在所緣境上。

    這時候,有些人定如水中魚一般,心念幾乎都在所緣境上;身非常輕鬆,心非常歡喜;身心很有舒暢的感覺。

    性住心

    象雄王子調整了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再也不離開皇宮,而且王子也徹底地安靜下來了,身心快樂、安詳、自由。第七住心就是毀滅了已生的噁心,也控制末生的心思,心就開始寂靜起來,心就不跟隨煩惱和外境散,不受內思不良因素所動亂,心念完全專注在一個定點上,就是所緣境上,自心已經安住下來,才能自由心專注在一個境上,所以有些經典第八住心被稱為「專注一境」。

    第八住心開始禪定的功力,而定力得以相續,心更加安住在所緣境上,不隨便轉動,一心而住,所以被稱為「功用住」。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努力使心能專注於同一定點之上,自然而然就靜定,自然而然地在相續之中居住下來,所謂的妄念止息、明知心性,自然而然就發出內心本來光明,自然就安住。但不能談上真正的自由,我們的心還像在籠子裡的小鳥一般,不要以為自己是自由的,願意定就定,不定就不定,這是誤解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做任何事情心都在定中;不管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心都一直在定中,你若有這種本事,才算是真正自由的定。

    這時候,有些人的定開始如空中的風,風怎麼飄,也還在空中;有些人非常清淨,這種「清淨」是對「不清淨」而言的,不是萬法自性本來的清淨。此清淨就是相對的清淨,不是本體的清淨;有些人開始自然離開所緣境,心自然安住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常的,但不能執著,也不能貪戀,自然放下。

    平住心

    象雄王子年齡慢慢成熟了,心情也逐漸調整好了,什麼事都自由了,心情和生活也自在了,內心也平衡了,自然就平等了,他的所作所為一點兒也不迷惑,而且王子徹底地有了自由。

    一般沒有實修禪定的人心裡頭會有一些上下起伏。碰到喜愛的就一直想,心思不斷地「上揚」;累了就迷迷糊糊,沒有智慧,一直要打瞌睡,「昏沉」下去,所以說內心「不平等」。

    而修習禪定到第九住這個階段,能使心念保持平靜、平等的狀態,既沒有微細的上揚、掉舉、亂紛紛,也沒有微細的昏沉、黯昧,所以是一個平等的狀態。能夠照這樣持續下去,即稱為「等持」。

    這是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的更進一步,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地、無散亂地相續而住。修習禪定而到達這一階段,就是要得定了。

    由反覆不停修習的因緣,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令定心就無相無作無行而任運自在,無散亂轉,相續而住,任運持善不失,持惡不生,所以第九住心又有幾種其他的叫法如:平等住,又稱等持、平等攝持、任運住等,都是平住心的同義異名。有些論文裡說這是欲界定中最高的境界,即第九住心名「等持心」。我們要明知從這個平住心也會發起調暢身心、輕快、安樂,就是自由的身心,即成為經論常說的奢摩他,也就是「止觀」的「止」的意思。這奢摩他已超出欲界心,而成為色界定中最低的定,一般叫做名未到定。這「名未到定」是修世間和出世間等一切禪定的功德基礎。這未到定是修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的基礎。第九住心就獲得輕安,就是身心輕利安適,對所緣之境優遊自適的精神狀態。輕安不起,就是還沒有達到真的奢摩他。

    這時候,有些人的定如須彌山一般穩定,身心非常清淨與安靜,身心自由與輕鬆;有些人開始禪定真正自在了。

    修定的方法不一,到達的時間,也因人而異。住心的教授,也有種種說法,如八種斷行等都是。八種斷行是:欲(希望樂欲)、策勵(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信(深生信解)、安(心生歡喜)、念(九種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正知(毗缽捨那品慧)、思(於斷未斷正觀察)、捨(心無染污,心平等性)。但從最初內住心到成就正定,敘述這一完整的學程,在修止的方便過程,不會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門。所以修習止,應依此修習,而認識自己的進程,到了什麼階段,以免增上慢而貽誤了自己。

    無論是實修顯宗禪定九住心、密宗觀想九止心,還是大圓滿心性九住心都有不同的對治、淨化、解脫三種法門,任何種修行人,皆應先行勤實修禪定九住心,並以九住心來對治三種魔心:散亂、昏沉及忘失正念。佛法上萬年來,實修佛教徒雖然不少,成就佛的也不少,因為他們依靠聞、思、慧,認識諸法空性的真理,加上戒、定、慧將自心清淨。若是沒有禪定九住的基礎,何來成就乎?本人所以特寫此條喚醒大眾,實修禪定九住心所對治之三魔,即散亂、昏沉與忘失正念,「前三住:內住心、續住心、安住心用於對治散亂。再修近住心、伏住心、靜住心用於對治昏沉。接修滅住心、性住心、平住心用於對治忘失正念。第六寂住、七滅住心,以求寂靜;第八住和第九住心是專住心,漸能隨意,平等安住任何一處,即成輕安,才能定功至此方告大成。」以上內容見《禪定金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