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 第31章 活佛說佛 (2)
    今生能夠真正認識自己才具有人生的意義,認識自己才能有快樂、有滿足、有寬容、有平等、有謙虛、有理想、有目標,才能有思想大解放的歡呼。自從有了理想起,人就會有意識地、自覺地追求美好的東西。逐漸地,當人們懂得了只有在對美好事物的自覺追求之中,才能體會道幸福的美好滋味。向前向上,不斷地進步——這才是生活的真正目的。

    古代的人由於堅信神靈的力量、相信因果報應、輪迴痛苦和佛陀的慈悲,因此他們銘記自己是神的兒女,遵守因果規律,自己認為是佛的弟子,所以要按照佛的指引去創造自己快樂的人生。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以外還有個極樂世界,所以不斷地進步,滿懷信心,一心嚮往極樂世界這個圓滿殊勝的目標,因此堅持在思想和行為上盡量以佛的標準來要求和規範自己、完善自己。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們活得有道德、有尊嚴、有良知、有羞恥感,人們尊老愛幼、互敬互愛、互相協作。他們的生活相對現在要更安全,並且安靜與快樂多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的心理活動也因此而健康、自由和善良。

    如今的人不知尊重、平等和寬容,不知怎樣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保護環境,更不懂得怎樣認識自己。現代人自視卑賤、互相利用。當他們面對死亡時,雖然人所共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於死亡過程中得到的答案卻不一樣,在生活中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人,也同樣是明白真理的人,甚至在死亡的那天,他們的意識還處在慈愛的快樂之中,不但一點兒也不恐懼,走的時候還無憂無慮、安詳自在,在人間留下了一個充滿祝福和安寧的美好結尾。自視卑賤的人,在人世的時候,心裡充滿謊言和仇恨,死亡的那天,意識還在仇恨之中感受著恐懼,走時用嗔恨和貪婪的眼神眼巴巴地看著自己一生爭奪來的東西,甚至連死後都惦記著還想要固守,只落得一個不安寧的痛苦結局。

    人間最不愉快的來源是互相誤解、矛盾激化,夾雜著猜疑、嫉妒、野心、計較、仇恨的心理。世人一天不能真正認識自己,就一天沒有安寧的日子,這個世界就一天不能清淨而且也無法實現和平。認識自己就是解開自己與他人心結的有效途徑。從今天起在內心關注自己,深刻管理自己的行為,追查自己錯誤的觀點,反觀自心,將自己的身心世界交給內心宇宙的力量去保管,讓自己覺悟的智慧來改變生活和環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禪境。這是何等偉大的思想啊!

    你是誰?你為了什麼而活著?你的人生到底想要些什麼?死後又將到哪兒去?真正關心自己的人一定會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的;而喪失理智的人卻不會去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反而還覺得沒有意義,甚至還會去做對生命沒有任何價值意義和殘忍的傻事。上面的這些問題不可言喻,無法用語言來解釋清楚。若你想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麼,請將自己的心自然放鬆,自然地安靜下來,反觀自心,問問自己的心,靜靜地思考。智慧的思想才能給自己回答清楚並找到圓滿的答案。自心安靜了,周圍的一切也都會出奇的靜,你自心美滿則周圍所有的環境都會很優美,自心嗔恨則時時刻刻都痛苦。這就是「境隨心轉」。

    痛苦和快樂都是心靈的感覺,心在獨立懸浮於宇宙的空間裡進行著信息的傳遞,思想的電波在穿梭。這個電波速度非常快,在宇宙裡沒有能夠相比的。說力量小,外界內情所有的物質它都無法控制,說力量強大,一個柔和的反觀自心就能控制一切妄念,真是很奇妙!反觀自心極有可能見到它真正的面貌,也許還能碰觸到生命的實相,見到自心面目的時候你才真正知道自己是誰,你執著的自己就是「我」,而「我」其實也並不是真實有的,也沒有實有的物質,所以自己是「無我」的。

    你自己為了什麼而活著呢?很多人會說:「為了父母」、「為了兒女」、「為了家庭」,等等,實際上都不是,你自己是為了「我」而活著的,為了「我」的父母、「我」的兒女、「我」的家庭、「我」的社會、「我」要度眾生等都是為了我。那麼自殺的人也為了「我」嗎?他也是為了「我」自殺的,「我」的感情失敗、「我」的事業破產、「我」的生活壓力等自殺的,自殺的人也是為了「我」,但是他們的想法是極端和偏激的,因為他們還沒有放下「我」。而且是為了「我」能解脫這些痛苦而死的。那麼佛、菩薩和高僧大德都是為了「我」而活下來的嗎?不是,他們沒有死和活的觀念,因為他們早已經達到了「無我」的境界。

    你的人生到底要些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目的,絕無相同的一個。但最完美的人生是:無限的包容、內心的平靜、瞭解自己和他人的智慧、快樂的生活、無條件的愛、尊聖的道德、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長久的友誼、沒有恐懼的自信心、博大的慈善愛心、一切平等的思想……這些才是人類真正所需要的。有思想才會有叩擊靈魂的門鎖,此時的思考和觀察,超越了時空,進一步打開了迷惑和盲目的道路,達到完全的一致平等而圓滿覺悟,這時,靈魂的光芒就會普照到所有一切的黑暗和迷惑。

    人死後又將會到哪兒去呢?當你能真正領悟到真理的那一剎那之間,你已經回答出了這個千古謎題,這才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煩惱和痛苦化為快樂的光明,將「無我」的佛光普照「自我」,將「我執」融合到宇宙的光明和永恆解脫的「空」和「靈魂無二」之中。這才是人生與生命的真正意義!

    ◎禪定九住階位

    佛法上萬年來,實修佛教徒雖然不少,成就佛的也不少,因為他們依靠聞、思、慧,認識諸法空性的真理,加上戒、定、慧將自心清淨。若是沒有禪定九住的基礎,何來成就乎?

    禪定九住階位又叫做九住心,九住心是禪定之前的階位,我們平時心思這麼散亂,是因為眼、耳、鼻、舌、身五識吸收外界的影響,第六識去吸收的東西好與壞,對與錯等分別,內心立刻生起一種合心意、或不合心意的感受。遇到合心意的感受,馬上會生起「能不能再給我一點兒」的念頭,所以就有貪慾;如果遇到不合心意的感受,馬上生起「能不能馬上消失與毀滅」的念頭,所以就有嗔恨;合意和不合意分不清楚,是非顛倒,黑白分不明,心裡開始生起愚癡心;自己得到合意的感受就高興而產生傲慢心;如果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而別人卻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心裡就開始生起嫉妒心。意識就跟著末那識,接觸到我執、我見等的妄想,加上六根一直向外追求,心才開始散亂起來,一直向外貪求所看到的、聽到的、嘗到的、味到的、觸到的、想到的,所以內心根本沒有平靜與安靜的時間。在日常生活裡,六根受第七識的影響而貪求外界,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日日追求成了習慣,因此內心動不動就現起妄念。要能夠降伏這種妄念,最根本、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用「無常、無我、無相」,或「我空觀」,透過「諸法無我」來破除第七末那識。

    但諸法無我的見解還是依靠禪定,禪定依靠靜心,靜心依靠持戒。我們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不得已只好先從現象界、事相上來用功。也就是先用種種方法來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用這種持戒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少看、少聽、少講、少做、少心向外散、少妄想,煩惱自然就少了。煩惱越少,心就越靜,這樣心才可以入定與禪定,才能明白諸法無我與空性。我們有空就五支坐法而打坐,把心意集中在所緣境上,少起分別,少生煩惱,這樣子禪定才容易修習成就。我們在修禪定時使心不散亂並且住於一境有九個階段,這九個階段有不同的分法和不同的名字。這裡按古老佛法雍仲本教的經典而講,禪定九住心即是:內住心、續住心、安住心、近住心、伏住心、靜住心、滅住心、性住心、平住心。

    內住心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溫暖的歸宿,沒有歸宿的人叫流浪漢,這個歸宿叫家。我們的心就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沒有人管理,也沒有歸宿,因為,我們的心跟隨眼耳鼻舌身意識向外散,向外攀緣,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聽得忘記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裡頭。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馳,這就叫做「放心」,如雞犬的放失而不知歸家一般,而且吸收外境,心就無法定下來,所以我們要控制六識,就像把雞犬關在小房一般,不讓它們向外跑,我們的心也一樣不讓它向外散,不讓它吸收外界的影響,更不讓它跟隨外界跑。心外散叫做「放心」,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應該要「安心」,要把心收回來,這叫做「收心」,「收心」就像把在外面流浪的孩子帶回家。

    在傳說中,從前在佛教聖地象雄地方,有一位王子,他八歲的時候,看到一匹小馬,很喜歡它,就追著小馬跑出皇宮,最後小馬跑丟了,他自己也迷路了。流離失所二十多年後,有一天他在去拉薩的路上遇到一位商人,那個商人詢問他一些事情後堅定地說:「你是我們的王子,走失二十多年了,你應該回家了,江山社稷還要依靠你。」王子這才知道自己有個家,而且自己是象雄國王的繼承人,商人把它帶回家,王子才找到自己的家,後來當上了皇帝。我們的心就像流亡的象雄王子一樣向外散,而且我們的心在外界因素、習氣和行為約束的影響下,會執著、思考、欲求、暴怒、分割。心在不停地改變、搖動和移動,就像風口的燈火,吹來吹去,無法穩定。我們在心的作用下,混亂、迷惑、沒有規律、不停地變化與生死,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心收回並且帶回家。

    我們如何收心呢?我們的心過去經常都在外境之上,從今天起,我們要把自己的心收回來,安住在內境之上,或者選擇一個所緣境,比如,大圓滿裡觀「啊」字一般,自己選擇一個所緣境,選定以後開始修行,攝心守意,定住在所緣境上,就像將野馬拴在木樁上,不讓它向外跑。我們要修止自己的心,修止就是要收攝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內心所緣境上來,不讓它向外跑。

    所緣境上面已經講過,比如,一朵花也可以做所緣境,我們的心不外散,安住在花上,花就是自心的所緣境,所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做所緣境,將心定在所緣境上,讓念頭扣住所緣境這一點,在這個點上開始修習正念,這就是「內住心」,「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個位置的意思。總的來說,過去我們的心都是向外,現在把心向內,鎖定內心的所緣境,就是把心固定在一個位置之上。這是修定的第一個階段,有些經書稱為「最初住」,但本教經典稱為「內住心」。剛開始禪定與打坐時,坐一會兒就腿痛、腰痛,在這種情況下,打坐也心不靜,腿痛了就將腿伸開,搖搖晃晃,把腳和腰摩擦一下就好了。只要能不怕吃苦堅持修行,有時出現身體發熱,有時發冷,有時發抖,有時噁心,有時想吐,有時不想離開所緣境等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常,但不能執著,也不能恐懼,自然放下,把心安住在所緣境上。

    續住心

    我們在實修禪定上的心路歷程很像象雄王子回家以後調適內心的過程。因為,像雄王子在外面流浪了二十多年,他在外面流浪的生活和皇宮裡的生活習慣完全不一樣,他流浪的生活環境習以為常,現在突然回到皇宮,眼前的人變了,身邊的聲音變了,吃穿住行全都變了。他面對的人都不像以前的人,而且都是有文化、有權利、有地位的人,所以他面對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環境、心裡自然會常常想念流浪時候的自由、平凡。而且簡單的日常生活也變得複雜起來了,因為在外面流浪的生活雖然苦,但不像皇宮一樣,外面非常自由,也不用守很多規矩,其實以前的環境不一定會比現在好,但是因為六根與第七識相應,覺得流浪的時候非常自由,在皇宮裡總覺得不自在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