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就難以處理自己缺乏安全感的問題,因此難以抗拒朋輩的壓力,容易被人教唆做出不當的事情,她們也較容易結交損友,會為取悅人而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
得到父母的安慰及支持的女孩就自信得多,她們知道自己得到家人疼愛、支持、內心平和,會產生同情憐憫,她們能慷慨待人,對人生充滿希望。
我們可能都不齒艾美父親的冷酷無情,但仔細想想,你是否也曾多次令兒女失望,在她們需要支持安慰時不加援手,你是否無意中說過對孩子具有殺傷力很強的話,如:
快滾開!
別煩,我哪有時間理睬你。
你這孩子真笨。
你真麻煩!
我才不管你的想法和感受。
有時一句無心快語會使孩子受傷,當她需要安慰支持時也不敢找你,她只好向外求助,有時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我們要學會去理解孩子,去洞察孩子的心理需要。當女兒恐懼、尷尬、失望或受傷時,知道她們最不需要什麼。當孩子感到痛苦時,父母的第一個反應總是這樣:「你知道你做錯了什麼吧?」或「你明白為什麼這事發生在你身上吧?」但實際上,當孩子痛苦時,她不需要別人指正她的錯誤,也不需要別人訓話,甚至不需要別人的忠告,或不著邊際的鼓勵。
孩子只需要我們陪在她身邊,擁抱他,與她同聲一哭,及感受她的痛苦。此時她們並不需要父母的指正,也不要父母的忠言。她們不需要大道理,只想有個肩膀讓她伏著大哭一場。她們此時最需要安慰的話,例如:「我也很難過,寶貝」、「我知道你難受」、「別傷心,我們在這裡」;或者是支持的話,例如:「我相信你」、「我們一起面對吧!」和「我們全力支持你」。
朋友的女兒快中學畢業了,他以為女兒一定會很興奮,卻發現她悶悶不樂。交談中女兒坦言自己不快樂,因為班裡有多位同學將會獲頒不同的獎項,但她估計自己什麼獎也沒有。
當時朋友可以有不同的反應,他可以當女兒無故鬧情緒而不加理會,也可以告訴她這想法很蠢,甚或不合情理,但他知道這些回應並不能滿足女兒的需要。
「哎!真不知該怎麼說呢?」他把女兒擁入懷中,只說了一句:「但在我的心中,你是最好的」。女兒的笑容和擁抱,使他知道雖然他不善言詞,但這句貼心話發揮了無窮威力。這位爸爸敏銳地意識到女兒的實際需要。她最需要安慰,她需要知道無論她的學業成績如何,總會有一個人重視她。
願意給予孩子安慰和支持的父母,首先要敏銳地判斷孩子有什麼需要。我們必須細心聆聽又要觀察她們的一舉一動,還需要更進一步從她們的言行判斷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當孩子說:「你從來不陪我做任何事!」她可能只想得到父母的注意。當孩子遭遇挫敗就大吵大鬧時,她其實希望得到別人的安慰。
在女兒的眼裡,父母不純粹是父母,而是可以並肩作戰的值得信賴的朋友。所以,不要把女兒想像得那麼堅強,適時地給她們安慰和鼓勵,不要辜負她們對父母的期待。30.用愛保持女孩的溫度,不要給「消極」可乘之機
合格的父母,不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要想為孩子提供最適當的成長環境,最愉悅的生活空間,讓孩子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父母就必須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被愛包圍的女孩,心中也會充滿陽光。而被忽視的女孩,則容易變得孤獨、消極。
讓我們先來聽聽一位心理咨詢師講述的她輔導過的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一天中午,一位面帶幾分憂愁的女孩小雨走進了心理輔導室,她一直沒有開口說話,只是默默地坐著。儘管心理咨詢的要求是讓來訪者主動傾訴,但對於小雨,我必須要主動打開話題才能敞開她的心扉。我打開了話題:「從你的表情上看你過得不開心,是嗎?」她小聲地回答:「嗯。」這是她第一次和我的言語交流,而且回答的聲音輕得幾乎聽不到。儘管如此,我還是很開心,這預示著她願意和我交談了。「什麼事情讓你這麼不開心啊,能和我說說嗎?」「就是不開心。」「能說說具體的事情嗎?」「……」我們的對話就這樣延續了下去,但小雨回答的聲音都是那麼輕,輕得讓我要很費勁地去傾聽才能聽清楚,但我還是保持一種很真誠的態度去傾聽,並表現出很關注她的傾訴。
經過多次交談我們的咨訪關係進展得很順利,她把我當成了唯一的傾訴對象。
漸漸地,小雨成了我這裡的常客,幾乎每天都要來和我聊幾句,在多次的交談中我瞭解到她父母是做生意的,她三歲以前一直寄養在別人家裡,由於生意很忙父母很少去看她。家裡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現在她父親的生意經營得很好,所以母親就在家照顧四個孩子,另外三個孩子都是父母帶大的,唯獨她是寄養的。雖然三歲以後一直和父母居住,但她和父母幾乎沒有溝通,久而久之與父母的關係變得很僵。她一直覺得母親偏愛弟弟們,父親很喜歡妹妹,唯獨她沒有人喜歡。小雨在學校裡的人際關係也不好,她也很少和同學交往,都是獨來獨往的。另外,學習成績也是她痛苦的來源,由於學習懶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一直處於班級末位。每當考試成績的揭曉對她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因為父母會罵她,有時父親也會動手打她,這更惡化了她和父母的關係。據她的敘述,父母對她只有打罵沒有關心。她向我透露曾經割過腕,她覺得生活很無趣,沒有開心的時候。她整天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很煩,做人真沒意思,我很想死」。
小雨的主要問題是人際交往障礙。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三歲之前是形成兒童對外界的信任感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果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就會使孩子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基本不信任感。有基本信任感的兒童不會為基本需要的滿足而擔心,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不怕挫折和失敗;而那些為基本需要的滿足而擔憂的兒童,就會被局限和束縛在眼前的事物上,對未來不抱有希望。由於小雨三歲之前寄養在別人家裡,父母沒有滿足她對於愛的需要,致使她在與人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不願主動和別人交往,性格變得很孤僻,久而久之也不懂得怎樣與人交往。
其次,家裡兄弟姐妹多,和獨生子女相比,父母給予的關注也就相應少了,而且她是家裡年齡最大的孩子,父母總會讓她謙讓弟弟妹妹們,但在她看來這是父母偏心的緣故,這導致了她對父母的仇恨。
另外,小雨正處於青春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強,父母對她學習成績的管束加劇了她的逆反。她還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如父母把她送到杭州來上學是為了給她提供好的教育條件等,所有這一切在小雨看來都是因為父母不喜歡她。
小雨的人際關係障礙源於她和父母的關係,所以我認為要真正使輔導見效家訪是很關鍵的一步。在家訪中,我瞭解到小雨的父母並沒有她所說的那樣對她漠不關心,對我的家訪她父母表現得很歡迎也很感激,當時她父親在外地,知道我要去家訪就打電話來和我在電話裡探討小雨的情況。他們告訴我由於小雨從小寄養在別人家裡,所以現在他們很想彌補對小雨的愧疚,但小雨幾乎不和他們交流,所以父母也不瞭解她內心的想法及她在校的情況。他們得到的小雨在校的學習情況也是來源於班主任,一般來說都是她考試成績不好的消息或在校的不良表現。所以,父母和她的交流就只有如她所說的打罵了,這也是導致她和父母的關係一直緊張的主要原因。
為此,我進行了家訪。在家訪中,我、小雨和小雨的母親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我主要是作為一個聆聽者,利用這個機會讓小雨和她母親把各自的想法表達出來,希望通過這次溝通能讓小雨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父母對她的愛。一開始,面對母親,小雨還是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在我的再三引導下,小雨終於第一次向母親訴說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如她喜歡寫作。我也趁此機會告訴她母親小雨作文寫得不錯,她的隨筆經常得到語文老師的表揚。母親表示她從來不知道這些信息,聽了這個消息母親馬上露出了微笑。在這個過程中,小雨也明白了溝通的好處,她寫作方面的成績提升了自己在母親心中的地位,她的愛好也得到了母親的支持。
這次溝通很成功,接著我和她母親達成共識:先改變小雨的心理面貌,幫助她消除人際交往障礙,再考慮如何提高她的學習成績。
經過輔導,小雨的人際關係有了可喜的變化,但是每當遇到挫折時她總是表現得很消極,她的這種處世態度已成了一種人格,是很難一下子改變的。要讓她完全改觀,還需要她和父母一起共同努力。
小雨的例子給了我們家庭教育一些啟示,父母的愛一旦缺失給孩子在心理上造成的傷害將影響他一生的發展,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就會沒有安會感,造成孤僻、懼生的性格,而且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即使以後父母怎麼彌補也很難撫平孩子受傷的心靈。所以希望家長們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給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女孩還在搖籃裡時,就強烈地希望父母與她交流,因此,當一個女嬰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愛時,她就會哭鬧不止,但當父母湊到她面前,跟她講上幾句話時,女嬰便會停止哭泣,轉而用笑聲和揮動的手腳來向世人宣告:她因得到父母的愛而興奮。
由此可見,女孩是多麼渴望獲得父母的關心、理解、尊重、體貼和安慰。要想讓女孩健康、快樂地成長,做父母的就要時刻讓她感受到自己多麼在乎她,多麼愛她。不管女孩是在兒童期,還是青春期,媽媽都應該像「貼心小棉襖」一樣,無私地奉獻著自己對女兒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