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女孩當如是 第40章 攝影師與作家
    蘇珊·桑塔格1973年寫的《論攝影》明顯對攝影和攝影師沒好感:「攝影業最偉大的貢獻就是使我們產生了可以把整個世界裝入腦子中的感覺——其實儲存進去的是一本相簿。」到了1999年的《照片不是一種觀點,抑或一種觀點》,她突然覺得攝影業又有希望了:「我們希望照片不是虛幻的,而是充滿了具體信息的。我們希望攝影師無所畏懼、目空一切。我們希望拍攝對像不裝腔作勢、不矯揉造作。」20多年作家的生活變了很多:她離婚了,與比自己小19歲的兒子大衛·裡夫建立了外人很難琢磨的「極親密」關係,跟4、5個男人和4、5個女人都戀愛過,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時尚攝影師安妮·萊博維茨,《照片不是一種觀點,抑或一種觀點》正是為她的影集《女性》所寫。

    美國《新聞週刊》因為攝影師出了本新傳記《影像人生:1990–2005》為她做了個封面故事,它對安妮·萊博維茨和蘇珊·桑塔格的關係避諱使用「女同性戀」,「同性伴侶」,「愛人」這樣的字眼,而是說「最親密的朋友」。字眼之爭在桑塔格去世時已經熱鬧過一陣兒。當時英美大報都有長長的訃告,卻一致忽略了作家與萊博維茨的伴侶關係。稍微八卦點的《人物》用的是「親密關係」,《紐約時報》只提了一句:「萊博維茨曾幫作家拍攝絕對伏特加的廣告」,後來被《紐約每日新聞》諷刺為「對同性戀最委婉的提法。」雖然蘇珊·桑塔格厭惡人們窺探她的私生活(曾經說:「我的肉體生活相比我的精神生活不值一提,不過是些陳詞濫調。」)但作家對雙性戀的身份還是相當坦誠,2000年接受《衛報》採訪時談論得極輕鬆:「當你變老了,45歲上下,就再也無法吸引男性了。我愛英俊的年輕小伙子,可他們在哪兒?我一共戀愛過9次,5個女性,4個男性。」相比於此,安妮·萊博維茨就謹慎多了,她嚴厲拒絕接受除「朋友」以外的其他字眼:「再說別的都是錯誤的!」

    無論她們之間是什麼關係,這種關係都是深刻的。相識於1988年,39歲的萊博維茨為55歲的桑塔格拍攝隨筆集《艾滋病及其隱喻》的封面,此後搬進了紐約同一棟公寓大樓,不住在一起,卻看得見對方房間的風景。2001年12月,52歲的萊博維茨生下女孩莎拉,臨盆時桑塔格在側。這如同許多女同性戀的無奈選擇,是個值得祝福的Baby。但這個女孩卻成了禁忌話題,一度任何人都對這個「大事」沉默。隨後謠言四起,萊博維茨並不是從精子庫獲得的精子,精子提供者是桑塔格的兒子,當時38歲的大衛·裡夫。

    桑塔格與兒子的關係也曾叫人揣測,19歲生下了他,孩子4歲又拋棄他跑到牛津唸書,6歲又回到他身邊,作家與兒子相依至死,大衛·裡夫既是她最長期的生活伴侶又是她的著作編輯,他們之間是「酷愛關係」。莎拉的慶生會上,來的全是紐約的文化名流、媒體精英,《紐約客》主編提娜·布朗,邁克·道格拉斯夫婦,《Vogue》主編安娜·溫特,戴著她標誌性的黑墨鏡,捧著比自己還大的花。卻沒有一家正統媒體對此事有所提及。2004年,桑塔格與萊博維茨的父親塞繆爾相繼去世後,攝影師又借腹生下雙胞胎女兒,一個叫蘇珊,一個叫塞繆爾。這次依然沒人知道她們的父親是誰。

    桑塔格以一襲黑衣,表情深遠,黑髮中夾著幾道白髮的形象著稱,萊博維茨則是一頭姜色頭髮,戴著眼鏡,從不化妝,好像在街上遇到搶包的一定會叫喊著追過去一樣。前者被譽為美國最睿智的女作家,後者的鏡頭裡囊括了無數名流,是「能勸說任何人脫掉衣服的攝影師」,「至今仍在進行拍攝工作的唯一最具有影響力的一位」。這一對放到一塊,很難分清誰更強勢。她們一個50多歲,一個年近70時導演了一出老來得子,有人說這兩位強勢女性終於挽回了大半輩子對家庭的淡漠。而對此事的集體沉默,源於聲望所在,名流庇護,以及兩個女性害怕失去主流地位的懦弱。曾經伍爾芙與尤瑟納爾兩位女作家的會面頗值得回味,伍爾芙寫尤瑟納爾:「她穿黑裙子,上面有金色樹葉的圖案。美。這個女人肯定是有過去的。我覺得她把自己交給了愛情和智慧。」但寫下來浪漫,現實卻是另一回事。在男性伴侶可以共同創立服裝品牌,男藝術家以公開性取向為榮的時代,女性伴侶仍不能將事實呈現給世界。桑塔格與萊博維茨的公眾形象都模糊了性徵,在各自成功的領域,她們既是男性的異性,也是男性的同性。

    新傳記《影像人生:1990–2005》引發關注,是因為在長時間沉默後,萊博維茨首次談論桑塔格,以及她們的孩子,但又絕不超越「朋友」界限一步。攝影師與作家合作的影集《女性》,大概是萊博維茨攝影生涯的最好總結:希拉裡·克林頓、尼可·基得曼、安娜·德維·史密斯,她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年輕、性感著;餐館裡的女招待,戰爭裡為吃上一頓飽飯而欣喜的婦女,卻渾濁地隱在巨大背景中。萊博維茨的鏡頭對那些習慣了擺姿勢的人更有感情。她是全球5位報酬最高的攝影師之一,卻只是個商業工匠而非藝術家;她在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畫廊舉辦影展,作品卻是收藏品市場的敗筆。桑塔格曾督促她罕見地拍攝了薩拉熱窩和盧旺達的軍事衝突,但新聞攝影始終是點綴。她因拍攝名流而聞名,也因拍攝名流而捉襟見肘。如果桑塔格在世,她對與萊博維茨的關係肯定是謹慎卻不避諱,字眼之爭多半也嗤之以鼻,絕不會像萊博維茨那樣氣急敗壞。地位與內心的強大讓作家比攝影師更從容。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