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 第32章 亞洲:阿齊姆·哈沙姆·普雷姆吉 (1)
    ——阿齊姆·哈沙姆·普雷姆吉:背負印度希望的人在財富世界裡,印度是一個擁有別樣經歷的國家。

    一方面,由於其長期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中,全國盛行的是西方式的民主與企業制度,因此在近代公司的發展軌跡中,他擁有先天的制度優勢。但這樣的優勢卻並未給印度帶來富強,相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圍繞在這個國家周圍的是貧窮、飢餓與戰爭。一個驚人的數據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印度,有3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60%的家庭沒有電器設備,每兩個人中就有近一個不識字。

    但這樣一種狀況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一些改變。1991年,印度政府決定實行類似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復興計劃,印度希望通過率先發展軟件業,再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方法,來實現國家、民族的復興。今天我們談論的諸如「印度製造與中國製造的優劣」、「印度能否趕超中國」等話題,就是那種改革的產物與延續。

    當印度確立了這樣一種發展思路之後,便注定了軟件業將成為維繫印度興起的關鍵產業,而在這個行業裡也將誕生關鍵的領路人與救世主。經過十幾年的培育,在這塊濕潤的土壤上終於長出了一株株樹苗,它們便是一批印度知名的軟件公司,如維普羅公司、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等,而其中又以維普羅公司最具代表性,他的創始人阿齊姆·哈沙姆·普雷姆吉,現在已成為印度最富有的人之一,在200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他以67億美元的身價排在第58位。2005年,他的財富繼續攀升,以93億美元排名第38位。雖然一個意外人物拉克希米·米塔爾的出現使他讓出了印度首富的寶座,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在印度的地位。

    如今,普雷姆吉已成為渴望富裕的印度人的偶像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印度經濟思想的標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普雷姆吉擁有巨額財富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具有傳奇色彩的創業史以及特立獨行的作風所致。

    從賣油郎到軟件王

    歷史常常充滿了戲劇性,它經常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創造同樣的片段。普雷姆吉的成長史,就和亞洲其他地區首富的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比如韓國三星最初是家從事水產貿易的小商社,最終卻成了電子科技業的領軍企業;台灣王永慶最早則是個賣米的無名之卒,最後卻成了石化業的巨頭……這樣的經歷,你還可以在其他地區眾多首富的身上找到。

    印度維普羅公司也是其中的一個例證。它在1977年之前,只是一家從事食用油生產與銷售的小企業,但它的創辦者——普雷姆吉的父親卻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1945年,老普雷姆吉創立了一家小型的企業,專門從事日常生活類的食品生產。1947年,印巴實行分治,作為印度人的老普雷姆吉卻得到了巴基斯坦國父真納的器重,想讓他們全家到巴基斯坦定居,並以財政部長一職相邀,但出於一個至今仍無人得知的原因,老普雷姆吉拒絕了真納的邀請,留在印度繼續他的事業。

    1966年,老普雷姆吉突然去世。於是,當時年僅21歲、還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工程系修學的普雷姆吉中斷了學業,很不情願地趕回印度接管父親的工作,因為按照他原先的想法是在美國找一份世界銀行的工作。不過,接管了油廠的普雷姆吉卻逐漸地展現了他經商的天賦,通過擴大供貨品種和促銷等手段,他把父親留下來的工廠經營得有聲有色。

    在這個時期,普雷姆吉遇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納拉亞納·穆爾蒂。這是位計算機工程師,擁有傑出的計算機技術,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遠見卓識,他後來創辦了現在印度第二大軟件公司——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但當時的他卻缺乏經商經驗。不用說,優勢互補的兩個人成了重要的夥伴,而同時期發生的一件事情則將他們的人生推向了一個高潮。

    印度在七八十年代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一切資源與商品均由政府調節、控制。這種制度的一大特點是壟斷,而壟斷在很多時候意味著暴利與粗放的傾銷。所以在當時的印度IT市場上,像IBM這樣的公司將大量的在其他地方難以出售的低廉大眾電子產品銷往印度市場,印度簡直成了一個低級電子產品的處理場。直到1977年,由於政治原因,印度政府決定驅逐IBM出境,從而為印度IT業的發展創造了一種可能性。

    普雷姆吉與穆爾蒂敏銳地嗅到了這背後所蘊藏的商機,他們都認為新興的計算機產業將成為印度新經濟的支柱。於是,普雷姆吉大膽地作出了一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決定:他把公司改名為維普羅,並與穆爾蒂合作爭搶IBM被趕走後留下巨大真空的IT蛋糕。

    普雷姆吉直截了當地說:「市場出現的缺口我們可以補上。」他迅速地開展了行動:最初他代理佳能、愛普生、惠普等公司的高技術產品,後來全力主攻電腦硬件市場。1979年,他的公司開始生產自己的計算機。1981年,他在印度又率先賣出了第一台成品計算機——普雷姆吉正在逐漸地向自己預定的目標穩步前進。

    不過歷史的變遷卻又在這時為普雷姆吉帶來了另一個變數。80年代初期,印度電腦硬件市場開放,來自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產品紛紛湧入印度,電腦硬件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維普羅公司生產電腦的利潤也開始急劇下降。這時的普雷姆吉又面臨著一個選擇:是繼續留在電腦硬件市場呢,還是轉型

    像當初決定從食用油轉到IT業一樣,普雷姆吉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愛冒險的天賦,而最重要的是,這並非只是一種魯莽和衝動的冒險。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普雷姆吉決定將他的公司再次轉型。1984年,他決定進軍具有更高利潤的軟件開發業。同年,維普羅公司推出了第一個空白表格程序軟件和文字處理的組合程序,從此敲開了軟件帝國的大門。到了90年代,維普羅公司基本實現了以軟件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在他的服務名單上,擁有眾多諸如微軟、索尼、諾基亞、通用電氣等全球500強的著名企業。1999年,普雷姆吉把維普羅公司的技術總部遷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克拉拉,並聘用通用電氣公司的前高級主管人員出任首席執行官。

    當然,這些並非普雷姆吉的終極目標,在普雷姆吉心中,他要將維普羅公司打造成世界上最出色的IT公司,所以在發展軟件產業的同時,進入新世紀的維普羅公司大步實行擴張計劃,向多領域進軍。2002年11月,維普羅斥資24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管理系統顧問公司,成為第一個在美進行大宗收購的印度公司。其後,他又馬不停蹄地收購了位於波士頓的一家技術咨詢公司、位於辛辛那提州的微處理機公司、位於馬薩諸塞州從事金融服務咨詢的NerveWire公司以及美國管理系統公司百人規模的能源業務部。2002年7月,普雷姆吉出資9000萬美元,組建了印度最大的呼叫中心。此外,他還抓住美國軟件公司在中東地區不受歡迎的機會,進軍阿拉伯市場——維普羅以一種一發而不可收的發展速度,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2003年2月,印度《商業標準》雜誌排出印度標桿企業,維普羅名列榜首。《商業標準》給出的得獎理由是「連續七年無懈可擊的成長,引領產業前行」。

    最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生活在印度的居民仍然可以用到維普羅公司生產的食用油與香皂等日常消費品,雖然維普羅現今已是印度最大的軟件企業。這是因為普雷姆吉一直相信這些生意不但不會牽扯他的精力,而且還會讓維普羅的牌子永遠扎根印度人心中。而這些老本行也的確一如既往地回報著對普雷姆吉的信任,每年,這些產業還能為維普羅公司帶來1.8億美元的收。對此,普雷姆吉得意地說:「只要擺正質量與價格的關係,這些產品同樣也能贏利。人們總不能光靠軟件生活吧!」

    一個有人情味的資本家

    如今,這位承載著印度人富裕夢想的人最大的希望是:將印度建設成一個有人情味的資本主義社會,而他自己則想成為一個有人情味的資本家。普雷姆吉的一句名言是:「進步必然會在什麼地方開始,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前進。」為此,他身體力行,大力推動社會進步,也正因此,他與他的維普羅公司成了很多印度企業的標桿。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印度,至今仍然賄賂盛行,這種情況在經濟改革初期更加厲害,很多公司都通過賄賂的方法獲得資源分配上的優勢。但從一開始起,普雷姆吉為維普羅公司制定的一條行為準則,就是決不賄賂。當然,這也曾使維普羅公司在發展史上遭受過重大的打擊。1987年,普雷姆吉便因拒絕支付賄金而得罪了權貴,維普羅的工廠只好自己供電18個月,後來通過法院才解決了這一問題。而即使今天再談起這件事,普雷姆吉依然會鄭重地表示:「原則決不談判。」

    這樣的行為塑造了普雷姆吉一個特立獨行的形象,但他擁有的卻遠比這豐富得多,在印度人眼中,他在更多時候是一個資本家與慈善榜樣的矛盾綜合體。

    普雷姆吉生活上非常儉樸,要求不高,這在商界是出了名的。他擁有維普羅公司84%的股份,2004年的淨值為67億美元。但作為企業巨頭,人們卻很少在雞尾酒會等交際場合看到他,他更喜歡在空閒的時候獨自一人在班加羅爾的大山裡跋涉。他的家位於印度西南部城市班加羅爾的一個平房小院裡。每天早晨4時30分,他就會準時起床。在一杯簡單的濃咖啡後,他會向駐四個大洲分公司的經理們連珠炮似的發電子郵件。7時左右,他習慣性地步行250米到佔地5公頃的維普羅公司總部上班,那裡有他的辦公室,但房間裡只有一張寫字檯、一把椅子,牆壁上沒有任何裝飾物。他身上穿的是公司的統一制服——牛仔服,不系領帶。樓前沒有固定停車位,不過普雷姆吉並不為此擔心,因為他根本就不用開車,即使開車來,他也總能找到泊位,因為他來的時候別人往往還在酣睡中。他經常出差,有時候下飛機後趕不上機場免費接送旅客的交通車,就只能打出租車或坐城市列車回家,有時候甚至坐便宜的三輪摩托。他的轎車是1996年買的福特車,平時也不怎麼用。出差過程中,他從來都是住三星級的賓館,他的行李箱裡永遠放著洗滌劑和旅行熨斗,因為他要自己洗衣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