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 第31章 亞洲:李健熙 (2)
    在成績面前,李健熙又表現出了他慣有的風格,他只是冷靜地為三星的下一個十年描繪了新藍圖:2010年營業額要達到2247億美元,將三星的品牌價值提升至700億美元,升為世界排名第一位。因為在李健熙的心中,只有成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企業」才是三星的最高目標。

    2004年,三星電子率先實現了李健熙的願望。在《財富》雜誌公佈的2004年世界最受尊敬企業名單的電子行業排名榜上,三星位居第四,品牌價值達到108億美元,2003財年收入達到362.8億美元,7種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達到全球第一,並以尖端的產品和技術繼續保持在數字領域的領導地位。

    三星電子與索尼的「戰爭」

    2002年4月2日,三星電子的股票市值首次超越索尼,總量達到65.6萬億韓元,比索尼高出2萬多億韓元,這成了當年度電子業界最大的新聞。即使是放眼歷史來看,這樣的時刻也將成為閃光的亮點——因為在此前,全世界都認為:超越日本公司是相當困難的事,而超越被日本人認為是「日本驕傲」的索尼,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三星做到了。

    很多人說三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為三星最初的「誕生」是與日本三洋公司聯姻(1969年)的結果(同樣的例子是韓國的浦項制鐵學習日本技術後超越了日本新制鐵公司,已經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公司)。那時的三星技術缺乏,不得已才選擇與技術先進的日本公司合作,在20世紀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三星還一直在向三洋電子公司學習晶體管、收音機和電視機的生產技術。但在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後,三星卻已成為業界的翹楚,其研發能力已在大多數日本公司之上。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就在2002年的4月22日,三星電子在日本的分公司「三星日本」迎來了三洋電氣的會長井植敏。34年前,他的父親——三洋電氣的創始人井植歲男以定牌生產(OEM)的方式向三星傳授技術生產12英吋黑白電視機;但是現在,井植敏訪問三星,想知道的卻是三星為什麼能戰勝索尼。

    這是一場被注定了的戰爭。或許它是在偶然中產生的,但當它一旦出現,便成為不可更改的使命,因為對於三星來說,如果沒有傲視天下的雄心,在競爭高度激烈的電子業界會連生存都異常困難,更說不上超越與突破。其道理就比如你事先定了一個及格的目標,結果只會連及格都達不到。

    這種感受在李健熙接手三星後的一次美國之行中達到了高潮。那時的三星在韓國已取得相當大的成就,在東亞及部分地區也已小有名氣,在此情況下,時已任三星董事長的李健熙前往美國考察,卻發現三星在美國的處境異常尷尬——根本沒地位可言。回國後李健熙對此反覆思考,他決定要讓所有三星的員工都能認識到三星產品的國際地位。於是李健熙帶領集團的高管們到美國洛杉磯考察。

    情況是慘烈的:當時美國市場上,三星產品非常廉價,但價格的優勢絲毫打動不了顧客的心,連停下腳步哪怕只是認真關注一下三星的人都屬鳳毛麟角。而索尼等世界名牌產品倒是印證了人們買貴不買廉、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心理,雖然價格比三星產品高出不少,可購買者卻趨之若鶩——三星產品在美國充其量只是二流貨,這對三星的高管們是一個強烈而巨大的刺激。李健熙發給每位高管1000美元,讓他們去購買當時最受歡迎的電子產品,帶回去仔細對比,找出三星的差距。

    在經過仔細的對比研究後,三星內部又展開了更為激烈的討論,但最後又歸結為一個共同的聲音:三星要直面與強者的較量,大力發展核心技術,提高公司的產品研發能力。在李健熙心中擁有一個三星的發展藍圖:那就是要通過開發新產品來不斷提高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徹底改變三星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三星公司的這個策略,如今也能在眾多中國企業的身上看到:像海爾、TCL等一批中國的家電企業紛紛採用了這樣的發展戰略。

    確定了發展方向後,三星與索尼在各個領域裡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並最終在電子記憶芯片、手機、顯示器、錄像機等領域完全超越了索尼,並成了世界同類產品的佼佼者。比如現在三星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內存芯片生產企業;其手機生產銷售能力超過了著名的摩托羅拉,是僅次於諾基亞的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此業績更遠非索尼能比。

    而索尼也明顯感受到了三星帶來的巨大壓力,它通過一系列方法來試圖降低三星的威脅,其中比較有趣的是這個例子:前不久,索尼的系列公司之一——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影片《蜘蛛俠》正式公映。在影片中,美國時代廣場大廈的三星電子廣告被「今日美國」廣告取而代之。這個大廈在影片中共出現了三次,別的企業的廣告都沒有特意安排,唯獨三星的廣告做了特別的更換。不僅如此,電影在推廣的電視廣告中還把三星電子的廣告變為其他公司的手機廣告——這些幾乎是一個公司能想到的最細微之處了,但對索尼來說卻意義深遠。

    當然,三星電子與索尼的這場戰爭可能還將連綿蔓延、不見盡頭……

    三星「三把火」

    歷經浴火的三星如今已成為韓國最著名的集團,而善於沉思、致力於追求「呆若木雞」境界的李健熙的經營之道也正被眾多公司研究、學習。但事實上,要真正瞭解一家企業或者一位優秀企業家的經營之道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情,就好比冰山總是將一小塊露在海面,而大部分卻是隱於水底一般。要想真正瞭解三星、瞭解三星的文化,唯有身處其中、切身感受後才能做到。

    不過,三星漫長的發展史也在向世人展示著一幅美妙的畫卷,人們也總是能在看過畫卷後,找到其中最美妙的點睛之筆。以下是公認的三星經營之道:

    技術領先

    李健熙的接手,是三星發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嶺。

    在他接手後,三星首次提出了以「技術領先」為目標的發展道路,這也是歷來公認的三星成功之筆。

    李健熙說:「三星能有今天,我想是因為有技術作為後盾。雖然今天我們和世界一流企業之間都共同開發技術也共同營銷,但是在早期別說是技術指導,就連花錢買技術都很不容易。再加上當時的韓國經營者總認為技術工作者只是工匠,並不怎麼放在眼裡,我只好站出來,就像對待客戶一樣,誠懇地向日本或美國的技術工作者一點一點地請教。幸好,我從小就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喜歡追根究底,所以一直很期待聽到新的技術、好的技術。只要一有空,就會到先進的國家學習,向技術人員請教,再傳授給我們的技術人員。」

    通過學習技術,三星擁有了生存的基礎。但要想讓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還需要有更高的智慧,因此李健熙積極倡導在學習之後,再自主研發自有的科技,創造企業的核心技術實力。李健熙說:21世紀如果技術能力不能自立,企業就無法生存。因此,他決定在原先的1.1萬億韓元研究開發經費的基礎上,每年再至少增加3%。通過技術創新,三星碩果纍纍。如今,在世界專利申請榜上,韓國位居申請量的第七位,而這其中大部分是三星申請的。三星也是世界擁有專利最多的十大公司之一。

    唯才是用

    關於競爭的原理,熟知經營之道的李健熙自然明白一個道理:技術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三星從1993年開始,就異常注重對於人才的培育與訓練,特別是高級知識人才的培養。

    李健熙有句名言:「一位天才可以養活10萬到20萬人。」這說明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而他自上任之初就不斷地在思考:5到10年後要靠什麼發展為迎接未來需要及早做好哪些準備三星要想快速地走向世界,需要些什麼三星的做法是:在世界各地、各個領域裡設置技術研發基地,從而延攬不分國籍和領域的優秀人才。韓國作家洪夏詳在為李健熙所著的傳記中如此描述:三星公司僱用著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調查部門向李健熙呈交的報告即使與總統的報告相比也並不遜色。由此可見一斑。

    在技術上重視人才的培養,在經營上李健熙亦注重人才的選用標準。

    三星是韓國家族企業中,最早運用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公司之一。李健熙也有一套選擇首席執行官的標準。他認為:作為一個企業的經理人,必須有「知、行、用、訓、評」五項特質:知,是要相當瞭解自己工作的「業」的概念、基礎技術、必要的人才與事業的核心力量;行,是不止於知,對於自己所知率先示範,不斷地付諸行動;用,是要懂得把工作分派給下屬;訓,是要懂得如何指導下屬;評,是要懂得如何正確地評價最後的成果。

    在用人策略上李健熙最喜歡中國的一句俗語:「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他曾自信地說:「三星的首席執行官的能力或資質,比任何先進企業的首席執行官還要優秀。所以我只管提出未來策略等經營的大方向,至於一般經營,各公司具備專業能力的總經理會自動自發地完成。」三星現任首席執行官尹鍾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優秀人才。

    壯士斷腕

    李健熙的驚人之處還在於他在關鍵時刻會有勇氣捨棄,而這也是作為一名優秀領導者所應具備的品質之一。

    他說:「每次作結構調整的時候,就像從自己的身上把肉挖掉,非常痛苦。儘管如此,為了應對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外部環境,提高競爭力,不得不繼續調整組織。」這裡最傑出的例子,莫過於上文提到過割捨三星汽車的例子。汽車業一直是李健熙最熱愛的行業之一,因此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三星集團投入數億美元巨資成立三星汽車公司,但由於韓國國內汽車嚴重過剩,再加上1997年金融危機的緣故,三星汽車公司嚴重虧損,最後,李健熙不得不忍痛將之賣給法國雷諾。但同時,投資失敗的消息給三星集團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輿論對他本人也是貶聲一片。李健熙為挽回損失,個人拿出20億韓元承擔投資汽車生產失敗的責任,並出售8000萬美元的資產建立基金以改善集團資金周轉狀況,還拿出個人收入的90%改善員工福利和財務狀況……如此種種,不是「壯士斷腕」般的勇氣又是什麼呢

    三星三代向何方

    膝下已有一子三女的李健熙現長期居住在幽靜的漢南洞承志園,並仍常常陷入漫長的沉思,如同一個隱居的高人。人們無從知曉他思索的每一個細節與瞬間,但從他對三星的每一個決定上又似乎都可見一斑。據說因為有獨特的體質,他多在夜裡工作,有時只吃三四個壽司就可以支撐一天,有時因沉思而48小時不眠……

    李健熙到底在思考些什麼呢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或許他是在想如何向各領域中最具有世界性know拟how的公司看齊:如何向索尼與松下學技術,向西屋學庫存管理,向西雅圖Nordstrom百貨公司學顧客服務,向瑞士VacheronConstrantin手工製造鐘錶學對顧客的承諾,向惠普學生產作業管理,向微軟學營銷,向3M學開發新產品……也可能在想一些與三星完全無關的問題:據說他酷愛狗,可以說對狗已經研究到了牙齒;他還研究高爾夫,甚至對高爾夫草地的瞭解,無人可以出其右……

    不管他是否真的在想這些問題,但有一個問題卻是他必須想的。現年已經63歲的他曾說過,到65歲時,他是肯定要從三星退隱的,這也意味著還有兩年時間,他就要為三星的未來做好打算了。

    作為家族式的企業,三星發展到他是第二代,而在他之後還會有第三代、第四代……但三星又已遠遠超越了一般家族企業對於韓國的意義,作為韓國最大的標桿性公司,三星的每一個變化都會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此刻人們就非常關心一個問題:誰會來接掌李健熙後的三星,他唯一的兒子李在鎔能否承接起他所遺留下的龐大財富,填補那駭人的權力真空

    這也是每一個家族企業無法迴避的問題!進步必然會在什麼地方開始,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前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