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期盼中國 第16章 :中國調查報告 (5)
    正如達爾文在其著作《物種起源》中所論述的那樣,「存活下來的物種,即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

    對於中國商業模式的交替更換而言,這樣的論述庶幾近之。

    主題介紹:一個簡單的定義——莫衷一是的模式糾葛——生物法則的商業應用

    8.1:一個簡單的定義

    在開始有關這一主題的探尋之前,我們必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

    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麼東西?

    按照經濟學的定義,商業模式是指一個完整的產品、服務和信息流體系,包括每一個參與者和它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個參與者的潛在利益和相應的收益來源與方式。

    這樣的定義或許讓我們倍感困惑,其實,商業模式的真實含義很簡單,一言以蔽之,所謂的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企業究竟要通過什麼途徑或方式來賺錢。

    比如說,奶製品企業靠賣牛奶來賺錢,網絡公司通過點擊率來賺錢,通信公司通過收取用戶使用金來賺錢,零售企業通過銷售商品和提供倉儲來賺錢,可以說,只要有利潤存在的場合,商業模式就同樣存在。

    當我們明晰了這一概念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我們的探尋,讓我們一睹在過去的十年中,商業模式這一看似複雜實則簡單的概念,究竟在中國大地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8.2:莫衷一是的模式糾葛

    在過去的十年中,對於各種商業模式對頭腦的洗滌,幾乎是每一個資深經理人都記憶猶新的。

    商業模式是企業在競爭中決勝的關鍵,關於這一點,幾乎沒有人表示懷疑,然而對於其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對於其模式路線,對於其關鍵點的選擇,對於其核心競爭力的位置,通過某種商業模式,企業的未來在何處,短期與長遠目標又分別是什麼,可以說,幾乎每一個企業經營者,每一個經濟學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要說。

    正因為商業模式的多樣性,才促生了許多的爭論,幾乎每一個人都認定自己的商業模式是最理想,最能幫助企業賺錢的,憑借這這樣的信念,許多已經賺到錢的企業家,頻頻在媒體上宣揚自己的商業模式,而那些慣於批判的經濟學者,則在為他人查疑補漏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夾帶私活,更有許多尚未完成創業的熱血青年,更是抓住一切機會,試圖將自己的計劃推銷出去,以實現其商業夢。

    於是,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們看到的是,幾乎每一種商業模式的出爐,無論其是否經過實踐的檢驗,都不免於成為眾人的標靶。而在這個批判與被批判的過程中,越是到爭論的高峰,就有越多的商業模式被拋出。

    在過去的十年裡,先後有四五種商業模式在中華大地上大行其道,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剃刀模式」、曾經為人稱頌,直到今日仍然是主流認知的「店舖模式」等等

    所謂的「剃刀模式」,指的是用極低的銷售價格拋售基本產品,甚至於不惜虧損,而以十分昂貴的價格出售與之相關的消耗品或服務,而所謂的「店舖模式」,則是在具有潛在消費群的地方開設店舖,通過展示其產品或服務的方式來贏得消費者。

    事實上,每個人都瞭解的一個常識是: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任何一種商業模式的成功,都不在於其本身有多高明,只是因為這種模式被應用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場合而已;反過來,任何一種商業模式的失敗,也不代表其一無是處,只是因為這種模式恰好無法被消費者接受。

    舉個例子來說,在國際電子商務界大為成功的EBAY,卻在中國難敵阿里巴巴的淘寶網,這並不說明EBAY本身的失敗,只是由於中國的廣大中小企業,需要一個運營成本較低的銷售平台,而淘寶網恰好能夠滿足他們的這一需求而已。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說,一種商業模式的成功,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的性質,無論一個商業模式有著怎樣的內核與外部形態,以下三大要素都是它所必須遵守的。

    這三大要素就是:必須提供獨特的核心價值,難以模仿的完整機制,腳踏實地的實際操作。

    看起來,這三大要素似乎流於空乏,然而這卻是所有成功商業模式中所蘊含的共性。

    8.3:生物法則的商業應用

    所喜的是,我們已經越來越不關心這種糾纏。

    在中國企業經營者的心目中,現在唯一重要的,就是企業成長的效率與速度,而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無論是何種商業模式的應用,都不過是為了讓企業獲得更大的效益,規避更大的風險,而這已經成為了一條公認的定理。

    無論是採用怎樣的模式,其目的不外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

    一個企業的存亡與興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是否具有獨特的優勢與能力,這是一個企業所要超越競爭對手時所必備的條件。

    除此之外,任何商業模式的變遷,都只不過是為這種核心競爭力打上註腳而已。

    30年的風雷激盪,30年的融合變革,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嬗變,從公有制企業到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軌,從鐵飯碗向職業經理人制度的躍遷,從經濟這個字眼為我們每一個人所熟知的過程中,我們正一步步走向更現實的層面。

    正如達爾文在其著作《物種起源》中所論述的那樣,「存活下來的物種,即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

    對於中國商業模式的交替更換而言,這樣的論述庶幾近之。

    (9)10大調查之七:技術在中國

    正因為如此,當中國對世界製造業的影響開始增強時,許多媒體才以樂觀的態度,適時地拋出了「工業霸主」的稱號,然而,人們所看到的並非是全部,就在我們樂此不疲之時,世界卻正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當我們的社會過渡到信息時代,衡量的標準靜悄悄地發生了內涵上的變化,儘管構成經濟主體的仍然是工業社會中的各個部門,但是其衡量標準卻由生產規模變為了核心技術。

    主題介紹:壟斷者的困局——與歷史擦肩而過——技術中國說——技術的自我救贖之路

    9.1:壟斷者的困局

    經濟學中有一條著名的定律——壟斷帶來超額利潤。

    然而,這條看上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卻被一家中國企業悄悄地顛覆掉了。

    這家名叫雙童吸管廠的企業坐落在浙江義烏,和平淡無奇的名字相比,它的經營規模之驚人,甚至遠邁我們的想像之外——該廠是全球最大的飲用吸管生產廠,僅其一年的產量,就佔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在這家工廠裡,每天都有60條生產線全力開工,在其日產的8噸吸管中,有90%的部分一生產出來,就被直接裝箱配送,銷售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可以說,在全世界每四個人裡,就有一張嘴正與雙童的吸管做「親密接觸」。

    當一個企業佔據了如此的市場份額時,無論在理論上,或者是在實際領域中,都算得上當之無愧的壟斷經營者。

    那麼現在就有一個問題:雙童的利潤狀況究竟如何呢?

    答案恐怕同樣出離我們的想像——一家如此之大的企業,每年的利潤總額居然只有區區60萬美元,而這也就意味著,雙童每出口一根吸管,只能從中間掙到0.08分錢!而這尚且是行業中的龍頭,是企業中盈利的典範,其他規模更小,效益稍差的企業,其利潤額度就可想而知了。

    壟斷企業為何難以實現超額利潤,生存空間為何如此急劇壓縮?

    想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就必須透過現象尋找本質,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當下中國企業所面臨的一大困局。

    9.2:與歷史擦肩而過

    事實上,在中國的廣大企業中,類似於雙童廠的情形大有所在。

    東南沿海地區的許多企業都在各自的領域內,佔據了近乎大半的市場份額,然而卻不得不賺取極盡低廉的利潤額度,如此還要面對來自同行業者的價格競爭,其生存空間之狹窄,幾乎可以用卑微兩字來形容。

    我們之所以要承受如此的現狀,其真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在製造業領域,還沒有建立起優勢領先地位。

    在這裡,一定有許多人會提出尖銳的質疑:我們目前製造的各類產品產量,已佔到全球產品總量的近百分之三十,堪稱世界上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憑藉著這樣的數據,足可以當之無愧地榮膺霸主的地位。

    按照人們慣常的邏輯,一旦一個國家擁有了如此發達的製造能力,也就意味著其擁有了工業霸主的地位。而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是因為歷史的確印證了這一點。

    作為世界第一輪工業革命的出發地,英國是第一個成為世界工業霸主的國家。由於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使得英國在18世紀晚期大步邁進工業化的行列,直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在原材料方面,英國佔據了全世界的原材料市場,幾乎所有可能用到的工業材料,都從世界的各個角落源源不斷地輸往英國,而英國以此加工出來的工業產品,又返銷到這些地方,由此,在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全世界的工業生產總值有一半來自英國,其工業霸主地位也由此奠定。

    在英國稱雄的同時,美國也正在完成其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與英國不同的是,美國擁有廣袤的領土,而其大力建設鐵路、運河,優先發展運輸業的戰略,使得其交通網橫跨整塊北美大陸,由此為進行社會化大生產奠定了基礎。

    在美國的工業化進程飛速發展的同時,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其製造品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訂單從淪於戰火之中的歐洲各國,雪片般地飛往美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取代英國,成為了工業新霸主,而日本在戰後亦緊隨其後,依舊從全世界進口原材料,為其提供加工業務,在左手進右手出的格局中,同樣獲利頗豐,問鼎魁首。

    正因為如此,當中國對世界製造業的影響開始增強時,許多媒體才以樂觀的態度,適時地拋出了「工業霸主」的稱號,然而,人們所看到的並非是全部,就在我們樂此不疲之時,世界卻正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這個改變就是——由技術革命引發的社會文明進步,而文明進步則帶來了實力評判標準的變化。

    在工業革命出現之前,全世界都處於農業社會狀態下,因此評價一國實力是以農業水平為標準的,開墾的熟地越多,糧食產量越大,國家的實力也就越強。

    到了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社會的評判標準,自然要從一國的工業水平來衡量,煉出的鋼鐵越多,工業製成品越多,工業生產規模越大,自然就會在國與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當我們的社會過渡到信息時代,衡量的標準靜悄悄地發生了內涵上的變化,儘管構成經濟主體的仍然是工業社會中的各個部門,但是其衡量標準卻由生產規模變為了核心技術。

    誠如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所言,在一個扁平的世界中,所有人都因為技術的進步而緊密聯繫,全世界也因此而變成了一個大工廠,各國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來參與全世界分工,從而構成了一種由各國分別扮演各自角色的全維度經營模式。

    不幸的是,在這場世界化的大分工中,中國的特點在於擁有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充裕的自然資源,從而將「組裝車間」的重擔一肩挑上,而最關鍵、利潤點最高的部門,卻落在牢牢把持技術優勢的歐美國家。

    9.3:技術中國說

    在這裡,一件很明顯的事實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工業體系,正在靜悄悄地陷入一個技術困局之中。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曾經在科學技術方面非常落後的國家,運用技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溫習常識的過程。

    這種技術困局的具體表現,主要集中於以下三大要素。

    第一,核心技術嚴重匱乏。

    第二,對於引進技術的消化能力匱乏。

    第三,低技術產品產量嚴重過剩。

    我們在這裡所提出來的困局三大要素,正是針對當下中國工業體系的現狀而言的,當我們對現實進行考量的時候,會發現最近10年內所出現的現象,都能夠歸結於這三大要素之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