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性的實驗報告 第7章 關係論 (6)
    在管理學上,這個概念被拓展為一種可借鑒的態度,即凡事不可期望過高,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但道理好說,實踐卻相當難,腦腔容量在過去幾百萬年內提升了兩倍的人類,無論在工作或是生活中,其實都沒法真正規避這條魔鬼定律的困擾,而面對相應的後果時還是要悔不當初。我在查閱中沒有發現很好的物理學模型可以解釋這一複雜問題,因為它其實還比較麻煩地涉及了行為預測和決策判斷,絕不是單學科可以搞得定的。看到有個說法,如果一個人老是被「墨菲」光顧,那麼或許就應該考慮其大腦是不是存在顳葉症狀群,這是病理性的原因了,由於顳葉為聽覺言語中樞、聽覺中樞、嗅覺中樞、味覺中樞所在地,倘使功能不佳就會影響主人在生活中的種種感知以至決策,正所謂「點背不要怨社會」。

    回到我的編導哥們兒,你可以說他運氣差是差了一點兒,但我相信如果他在整個過程中稍事察言觀色,不要一頭熱,一定能更早捕捉到不利於自己的信息,早下決斷,或是找到更好的解決之道。一本叫做《打破墨菲定律》的書告訴我們:遇到約會企圖屢屢受挫的情況時,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就是放棄這項計劃。

    當我們都已成為過往的囚徒

    你在想什麼……你在想什麼,你,在想什麼?

    算了,不管你想什麼,我選擇自己最不大吃虧的方式來。我依稀記得,自己經歷此生最折磨的分手事件之一時,有過怎樣的掙扎。

    對方和自己都是極端強調自我的人,邂逅在偶然的一次工作合作談判中,發現氣質好相近,互生親近感進而聯繫,空窗期的我當然一頭栽了進去,初初,有些礙於彼此的身份和複雜的公司利益,二人約定保持為秘密戀情,在人前只以熟人相見。

    但自此就開始陷入無盡的煩惱。

    每每要向人介紹這是我朋友某某時,總有一種說謊的罪惡感,因為昨夜這位「朋友」還和自己在床榻上無盡溫存;好不容易找名目歡度個週末,總是鬼鬼祟祟,弄得如同偷情一般。此外,最最糟糕的,不知為何,總覺得對方十分享受這種狀態,樂得不用盡責,安撫工作也做得不好。

    終於有一次,工作完後聚眾K歌,席間一個年輕女孩唱著唱著就把頭倚到了「朋友」的肩頭,半天也不肯下來,我當時真有上前去一人一個耳刮子的衝動。忍無可忍,第二天打電話過去,勒令攤牌。這場爭鬥遂以拉鋸戰的方式展開,拖了半年多,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

    當中一點點揭露出來的生活真相和人性事實,讓人唏噓得簡直要死。

    此君自稱有一前妻,在另一城市,帶著小孩,自己隔幾個月就要飛過去看看小孩。而老家兩方父母均觀念守舊,是斷斷聽不得兒子兒媳或女兒女婿兩人已經分開的說辭,因此還要藉著形式感把不存在的關係虛擬撐下去。但,真正的困惑在於,如何就能相信,確實就是「前妻」了而非杜撰?難不成要他把離婚證明當面呈上並驗明並非偽造不成?作為現代知識女性一名,也曾十數載讀書寫字紅袍加身,我自認開不了這個口,只能對此保持沉默。這廂我也有自己的問題,念念不忘情的前男友倒已經離婚成功,正在努力挽回昔日戀情,鮮花晚餐,各種邀約一齊來,勢頭十分兇猛,忍不住就要應允他一回,且動不動在見面時弄得心神搖曳。

    就這麼和現任放手吧,兩人卻都不甘,隱隱地,覺得對方身上還有令自己非常在意和不捨的東西。所以,反反覆覆,在不斷的澄清和進一步升級的吵架中苦捱,刺探對方,刺傷對方,時好時壞,直至精疲力盡,不可開交。經歷了這一回,方清楚體會到所謂戀愛中的「囚徒困境」。

    經典的「囚徒困境」是來自博弈論中的一個想定,據說是在1950年,由美國軍方智庫蘭德公司的幾名專家擬定,具體如下——逮捕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將他們分開囚禁,分頭審判,並均等地提供以下相同選擇:第一,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指認者將實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第二,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則同樣判監半年;第三,若二人都互相檢舉,則同樣判監2年。

    這個設置端的是考驗當事人之間的信任,在多大程度上,我們敢相信對方對自己絕對忠誠,不會投機背叛?對應到一段戀愛關係中,這個問題便轉化為,在多大程度上,我們敢為對方放棄自己所受的誘惑,不為脅迫所動去堅守現在的情感?一般而言,一方背叛、一方倒霉的第一種做法更多發生在年輕人參與的愛情,而更天真的那個人會從這當中吸取教訓,知道世界的殘酷。第二種做法,可參考經典影視文學作品對號入座,這裡不再贅述。大多數人,成年人,有過去的成年人,想來,恐怕都會選擇寧可負對方,而不能為對方所負的第三種做法吧。

    恰如唐納薇和故事男主角所為。

    亦美亦罪亦莊亦諧

    遙記當時正年少,你愛說談我愛笑。我身邊朋友當中,有兩對夫婦可以稱得上人間極品。

    A太太長得美艷動人,A先生十分男人氣,稍稍帶點孩子般的天真。他倆在人前的狀態,永遠是A先生充當一個欺負弱小女子的「惡霸」,A太太則假裝接招,引來旁人看不過眼拔刀相助,最後一起揮刀霍霍向A君,場面非常歡樂。而我們也暗暗感激這對善良可愛的夫婦,有他們參與的聚會,從來不用擔心「冷場」二字。

    B先生和B太太看上去都是簡樸的人士,外形上並不引人注目,卻也頗有自己低調的風格,比如衣服從來不穿「無印良品」以下的牌子。他們是天衣無縫的冷雙簧,哪怕B先生面無表情地講了個全桌沒有其他人能聽懂的笑話,B太太也能笑瞇瞇地給我們逐個解釋過來,最後一起達到很high的同樂樂。

    毫無疑問,AB兩家都是眾口一詞的模範夫妻,私下裡我們也經常會去向兩位太太討教如何能修煉成這麼和諧的家庭格局,A太太銀鈴般悅耳的解答和B太太文靜含蓄的劇透,均不約而同地表達著同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的男人懂幽默啊,和這種男人在一起什麼問題都不是問題。

    在兩性關係中,女人能否領略和配合男人的幽默詼諧,會是很重要的一條衡量融洽與否的指標。一般來說,在和男人的聊天中,女人回應的笑越多,說明她被他吸引的程度越深,而男人也會因此而覺得對方更有魅力,因為她「也懂幽默」。

    從這一點上來說,男性充當的是幽默製造者,而女性擔任了幽默響應者。這和進化中形成的男性作為追求一方而女性作為挑選一方的角色地位相一致:追求方必須花盡心思去討好挑選方,但倘若對方實在不解風情,也就掉頭而去另覓佳人好了,不必多情卻被無情惱下去。2006年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在選擇短期伴侶的過程當中有趣比有錢更討好,而在長期伴侶方面,有趣和有錢也是基本上等量的兩個條件,所以我們看到好萊塢電影裡窮小子經常能夠抱得美人歸,真是一點也不奇怪。倘若你是男士一名,說不定現在已經牙癢癢地想起上個情敵果真就是比自己能多說幾句俏皮話而已……

    但幽默也非能包攬一切,某些情況下,男性的幽默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美。就唐納薇本人而言,絕對不願意和一名太熱衷於調侃的男士交往,因為,非常危險的一大隱患是:我們會陷入對攻,無論是討論去看《盜夢空間》還是《山楂樹之戀》,或國慶假期是去海邊還是家呆著,都將上升到形而上的價值觀爭論。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薩姆.夏斯特(SamShuster)在2007年曾以統計觀察證實,幽默的人往往體內睪丸激素水平較高,有著攻擊性一面,在男性身上,玩笑和誣蔑差不多只有一線之隔。當然這個研究是針對普遍人群作出的,並沒有特意針對兩性搜集數據。說到男女相處之道,另一來自十年前的研究也許更說明問題,199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凱瑟琳.科漢(CatherineCohan)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托馬斯.布拉德伯裡(ThomasBradbury)分析了60對夫婦18個月的婚姻生活,考察他們的自我報告,以及解決某個具體問題時日常對話的錄音。結果發現,在一些重大的變故來臨之際,男人的幽默可能是導致問題惡化的重要原因。他們試圖逃避問題,試圖淡化談話的嚴肅色彩,都是最最要不得的態度。也就是說,當需要他正經一點像個男人那樣解決問題之時,使用幽默方式的人與不使用幽默的人相比,前者18個月內離婚或者分居的比例更高。

    對角結構最是穩定

    如果你愛我,就帶我見見你最好的朋友吧,還有ta的ta。加班到八九點,突然接到一個短信:出來,請你看《將愛》。頗躊躇了一番,開始運算分析:這昏天黑地的戰鬥中,逃出去看個晚場電影當然是很好的放鬆方式,可壓在手邊的一堆案子怎麼辦呢?so,還是斷然拒絕了。戰鬥告一段落,華燈裡,CBD左右浮現的廣告牌,都是半張半張——徐靜蕾和李亞鵬的臉。

    於是一些關於文慧啦楊錚啦若彤啦雨森啦小艾啦的故事,再度襲上心頭。

    其實說到那連續劇,我倒沒怎麼完整看過,最多不過暑假裡回家,遙控器擱在手邊頻頻換台,偶爾能瞥見幾眼,知道講的是年輕大學生之間交錯甜澀的情情愛愛,青春撲人的小兒女歲月。我們都曾這樣年輕過,我們也都是這樣長大的。那些刻骨的氣息,微微一個搖晃就會溢出來。

    人們視之為經典,只因它也曾屬於生命裡一部分。

    到現在都還記得,在大學裡,都是一窩蜂戀愛的——A男愛上了B女,A男的室友愛上了B女的室友,B女室友的高中同學某次串校來耍,就和A男所在社團的搭檔對上眼了……如此ABCDEFG的下去,正所謂線性漸進。

    那時候流行一個詞:四人約會。

    關於這種狀態,落到社會心理學的範疇,又是一個絕好的關係分析模型,對此大加研究的還不乏其人。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理查德.斯萊徹(RichardB.Slatcher)就屬於熱衷人士之一,他在2010年向《人際關係》(PersonalRelationships)期刊投遞了一篇該方向的實驗報道兼綜述,一直上溯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一些相關研究。其中論述道,心理學家一致認為情侶之間能否深度介入對方的社交圈並被接納,將直接影響兩人之間的情感穩固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展開這方面的調查分析以求佐證。理由聽上去很是正點,而且這篇十九頁的論文標題更是正點,叫做《當哈利和莎莉遇見迪克和簡:在情侶對之間生成親密接觸》。

    斯萊徹專門為此設計了一個循序發展的檢驗。他和同事從Facebook以及其他社交網站上召集來60對戀人。當中白人、亞裔、黑人、拉丁裔的比例都差不多,年齡在19∼26歲之間,讓他們通過自由交談(45分鐘左右)形成疏離或親密的聯繫,並追蹤調查其後在這些戀人對之間的友情發展,同時也用問卷形式跟進戀人之間的感情進展或退化。最後有大約53對基本完成了整個過程。

    這個實驗的前提之一是,確認所有參與者和伴侶都處於認真的交往而非逢場作戲,此乃保證實驗可靠性的重要條件之一。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自我延伸(selfexpansion)的模型假設,由兩位姓Aron的學者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們認為,當兩個人開始一段親密關係之時,就自然而然有了一種把對方納入「我」的傾向,包括ta的身份、信仰、感覺、個性、資源,乃至喜好厭惡都變得和自己有關。

    實驗最終得出了三個結論:首先,戀人對如能在一個更暴露於公開環境的狀況下彼此交談的話,對與對之間更容易卸下防線,結成為較親密的朋友,如果只是在飲料台前匆匆問句好的那種,則不大可能有進一步交流;其次,和戀人一起進入大圈子,會讓另一半有更多的親密感(君不見,越是大眾場合下情兒們摟摟抱抱得越是歡樂);第三,這種社交調節的正面影響非常明顯。

    如此看來,當年四人約會乃至六人約會的流行,不可謂沒有道理。

    論文的最後部分也毫不掩飾地指出了這種狀態的負面因素,很顯然的,《將愛》也揭示了,就像我們在大學裡屢屢上演的事件一樣,A男很有可能一頓飯下來,對B女室友的高中同學存了念想,當時不能說,只偷偷存了電話號碼……之後的之後,你可以想像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嗯,這就是人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