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美術作品具有同樣強烈的心理效應,「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舊社會的貧苦農民,看著貼在門上的門神(一種年畫),對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暫時的平衡。蜿蜒逶迤的萬里長城、上下習舞的中國龍、徐悲鴻筆下昂首嘶鳴的奔馬,是中國氣派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無不給每一個中國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國小說家歐·亨利,構思一位畫家的牆上畫的綠籐葉,支撐著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這些都足以證實了美術作品在人心理上產生的巨大作用。
美術作品說完了,接下來再說一說構成因素的心育作用。
各種圖案、標誌,甚至單一的美術造型因素,均可被視為傳達特定聯想信息的符號,給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響,這也是為心理學家所肯定的。例如:水平線的開闊感、三角形的安定感、波形的動感、折線的煩躁不安感、旋形的眩暈感等。著名的德國詩人歌德對色彩的心理效應進行研究長達二十餘年,他證明「藍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覺,紅色使人感到恐怖,綠色包含著善良與和解,具有安撫眼睛和心靈的能力」。19世紀末,俄羅斯醫生別赫捷列夫建立了一座專用顏色治療神經病的醫院,用藍色的房間環境來抑制激動型精神病患者,頗為成功。色彩首次實現了它的「藥物」功能。
其次,美術作業的過程也具有心育作用。有許多事實證明,美術作業完成的整個過程,正是為人們設置了一種理想的心理環境的過程。通過美術作業(或創作)過程,使許多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疾病獲得治療、康復如初,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目屢有報道。
美術作業過程是自由自主,不帶有任何強制性的,人們可以沒有任何負擔地敞開心扉,認識和發展自我,宣洩釋放自己的感情,美術作業又具有強烈的秩序性,按照它一絲不苟地進行創作,克服焦慮心理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美術作業過程還是一個艱苦細心的勞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困難。克服所遇到的各種困難的過程,也是增強抗挫折意識,矯正脆弱心理的過程。
最後,美術活動也具有心育作用。
美術展覽、美術競賽、美術講座等美術活動,為人們的心理調適,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在這些活動中,增多了人與人交往、協作的機會,有助於增強人們的群體意識,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人與人之間平等、信任、同情、責任感等社會性情操內容得到激發和擴充,使人容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無疑對挖掘人們的進取心理、相容心理、矯治固執心理、封閉心理是大有裨益的。美術活動「陶養吾人之感情,使之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已損人之見,以漸消沮者也」。
總之,美術含有音樂及詩之意味,故感人尤深。美術作業過程(創作過程)須全身心地投入,美術寧靜致遠,具有不可替代的心育作用。
這也正是朱光潛先生認為美術很能使人超脫現實的原因了。
而宗教,在朱光潛看來則是超脫現實的方法中最普通的一種。
宗教信仰的真正奧秘在於揭示人活著的意義!
宗教能夠客觀地剖析人的本質,從人對生命渴求的角度講解人生的意義,讓人充分認識自我,幫助人坦然面對人生順境逆境,進而發現人生的無限樂趣,享受人生的真正快樂。
宗教講什麼呢?宗教是一門人生哲理的基本教育,提供人類最基本的精神食糧,揭示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人的精神世界有力的支撐。它能夠劃分人類的最低道德底線和指明人類的最高思想境界。
「一個不信仰神(宗教)的人,是什麼樣的壞事都能幹出來的」,列夫·托爾斯泰如是說。
信仰提供具體的方法教人們如何遠離沉淪、走向高尚。
它要求一個人除了每天正常的工作生活外,還要多做善事,對人多一些愛心。多給人帶來快樂,別人也會給你帶來快樂。這樣,你的一天將生活在快樂的付出與快樂的接受當中。如果你能每天都堅持以這種良好的心態去生活,那麼你就會天天生活在快樂之中,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最後,再以一個故事勵志,讓我們一起走出煩悶的陰影,去創造精彩的人生吧!
國王有七個女兒,這七位美麗的公主是國王的驕傲。
她們每個人都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髮,所以國王送給她們每人一百個漂亮的髮夾。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來,一如往常地用髮夾整理她的秀髮,卻發現少了一個,於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裡,拿走了一個髮夾。
二公主發現少了一個髮夾,便到三公主房裡拿走一個髮夾。
三公主發現少了一個髮夾,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個髮夾。
四公主如法炮製拿走了五公主的髮夾。
五公主一樣拿走六公主的髮夾;六公主只好拿走七公主的髮夾。
於是,七公主的髮夾只剩下九十九個。
第二天,鄰國英俊的王子忽然來到皇宮,他對國王說:「昨天我養的百靈鳥叼回了一個髮夾,我想這一定是屬於公主們的,而這也真是一種
奇妙的緣分,不曉得是哪位公主掉了髮夾?」公主們聽到了這件事,都在心裡說:「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頭上明明完整地別著一百個髮夾,所以心裡都懊惱得很,可嘴上卻說不出。
只有七公主走出來說:「我掉了一個髮夾。」話才說完,一頭漂亮的長髮因為少了一個髮夾,全部披散了下來,王子不由得看呆了
故事的結局,當然是王子與公主從此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為什麼一有缺憾就拚命去補足?
一百個髮夾,就像是完美圓滿的人生,少了一個髮夾,這個圓滿就有了缺憾。
但正是因為缺憾,未來才有了無限的轉機,無限的可能性,這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人生不可免的缺憾,你怎樣面對呢?
逃避不一定躲得過
面對不一定最難受
孤單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有
轉身不一定最軟弱
別急著說別無選擇
別以為世上只有對與錯
許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個
所以我們永遠有路可以走
你能找個理由難過,你也一定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願你的心都是暖暖的
人的長大伴隨著一些失落
人的成熟附帶著一些傷痕
好在有希望這東西你總還可以去等
好在人與人之間距離產生美感
好在生命裡快樂比痛苦多
好在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美麗
好在當你成熟的時候你還不算一無所有
趣味培養
一個人不歡喜詩,何以文學趣味就低下呢?因為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一部好小說或是一部好戲劇都要當作一首詩看。詩比別類文學較嚴謹,較純粹,較精緻。如果對於詩沒有興趣,對於小說戲劇散文學等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不愛好詩而愛好小說戲劇的人們大半在小說和戲劇中只能見到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無言之美》
孟子名孟軻,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遊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裡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遊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裡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裡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裡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由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看出,一個人能否健康地成長和他所處的環境以及所受的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為孩子培養健康的生活趣味可以為其正確的生活態度的確立奠定基礎。孟子之所以成為一代聖人和其母親早期的正確培養是分不開的。
「知識是沒有階級性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活動的需要,個人的某些興趣或愛好要受到一定的束縛。一味鼓吹彰顯個性的徹底個人主義,是自取滅亡,將被社會所拋棄。如「范跑跑」不顧社會公德,一味強調「自我」,其結果是被社會所不齒。所以,儘管人們的興趣愛好「各有各的不同」,但本身確有很多相近之處。另外為了能更好地融入所處社會,都爭相努力培養符合社會所需的某種興趣愛好。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凡夫俗子,他們的興趣愛好都各有特點,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無論怎樣的興趣愛好,既無好壞,也無高級低俗之分,正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談到趣味無爭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此我們就朱光潛先生的觀點,對在閱讀中培養文學趣味進行分析。
閱讀一流的作品
閱讀內容的高質量高層次是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的真諦所在,朱光潛先生主張閱讀要廣泛,但前提應是讀「名家作品」,他說養成高尚純正的文學趣味沒有捷徑,「唯一的辦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藝傑作」,朱光潛先生心目中一流的傑作應具備以下條件:
首先,在內容方面,好的文學作品一定要具有真情實感,呂叔湘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曾在《中學生》雜誌上發表文章所表達的觀點也相同:「哪種小說看得哪種小說看不得,我覺得給予青年以真實的人生經驗的是看得的,該看的;給予青年以虛偽的人生經驗的是看不得的,應該摒棄的。」文學和其他藝術一樣,「必須表現一種心靈上的感觸,顯著的如喜、怒、愛、惡、哀、愁等情緒,微妙的如興奮、頹唐、憂鬱、寧靜以及種種不易名狀的飄來忽去的心境。」真實是文章的生命力,以情感人是文學作品顯著的特點。沒有情感的文學作品就成為枯燥的日常應用文字,如賬簿、圖表、數理化教科書等,不能起到擴充眼界改變氣質熏陶感染讀者的作用,所以應該讀有真摯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