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作用
現實比冰還冷,比鐵還硬,那管你服氣不服氣喲?現實越發不如人期望,人生就越發乾燥無味。於是失望,喪氣,悲觀厭世都蜂擁而來了。總而言之,煩悶生於不能調和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無言之美》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18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正是這部作品使歌德由一個德意志詩人成為一個世界詩人。
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嚮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並且希望從事一些有實際意義的工作。但是,充滿著地位等級偏見和鄙陋習氣的社會,使他與周圍的現實不斷發生衝突。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的市民,還有傲慢的貴族,所有的一切都令他煩惱、痛苦、窒息。
整部小說由日記和書信體構成,成功地披露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自然地表露其苦悶的心理和迷茫的情感。
受過良好教育的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他告別了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自然使這個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心情,愛情自然便會容易向人靠攏。綠蒂出現了。在一次舞會上,他們相識了,維特對這位當地法官的女兒一見傾心,很快便迷上了她。他與綠蒂一起跳舞,他彷彿感到世界上只有他們兩個。雖然綠蒂早已訂婚,但同樣對維特非常鍾情。舞會結束後,他們激動地站在窗前,綠蒂含著淚水望著維特,維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渦之中,熱淚縱橫地吻著她的手。
從此以後,維特的心中不再有外物,甚至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綠蒂。可是,不要忘了,綠蒂還有一個未婚夫。綠蒂的未婚夫阿爾伯特回來了,他很愛綠蒂,並且同樣禮遇維特,他們會在一起談論綠蒂。那同樣綠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飄浮的雲卻再也不能使維特平靜了,他常感慨命運的不公,自身的渺小。夜晚,他常常夢到綠蒂坐在身旁,早上醒來,床上卻只有他一個人,獨自歎息。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他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那曾經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
維特回到城市,立志要開始新的生活。他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並竭盡全力想要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同事們也彼此戒備提防,互不信任,他與周圍的一切是多麼的格格不入啊!正當他百無聊賴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謙遜老實,博學多才,對維特也很友善和信任,這給深陷苦悶之中的維特帶來一絲安慰。
一天伯爵請他到家中吃飯,不料飯後來了一群貴族,他們帶著高傲鄙視的神情看著維特,以至於熟識維特的人也不再和他搭言,伯爵也催促他趕快離開。這無疑又給了維特一記悶棍。因為不管他走到哪裡,都只能看到嘲笑的面孔,聽到譏諷的話語,他終於挨不下去,辭職了。
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將軍的獵莊。他曾想過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很自在。因為他一直懷念著綠蒂,對比現在,在那個山村的時光是多麼的純淨而又快樂啊!在心的指引下他又回到了原先的山村。山村雖然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善良的村民們也一個個慘遭不幸。他去拜訪曾為他們作過畫的兩個孩子,但孩子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小兒子已經死了;他去訪問向他講述過內心秘密的農夫,農夫卻只帶給他自己被解雇的消息,原因是他大膽地向女主人表示了愛情,而她的弟弟怕他搶走姐姐的財產。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擁抱綠蒂,哪怕只是一次,可是見到她卻伸不出手。
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花草枯萎,一片荒涼。曾經因愛戀綠蒂而發瘋的青年,失守殺死了一個農夫,維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他在法庭上竭盡全力為他辯護,可結果卻遭到法官的反對。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在他心中曾經美好的伊甸園是他最後的希望,也給他生存下去唯一的勇氣,但是,此時此刻,今非昔比。當他最後的努力都化為泡影的時候,他深感自己的窮途末路,痛苦煩惱至極,所以只能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燃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地擁抱了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維特的故事結束了,可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是無止境的。
朱光潛先生曾說過,理想上可然的事情,沒有限制,事實上竟然的事情,就要受環境的因果律支配。慾望跟著理想走,是一件隨時伸縮不可饜足的關係,背著太陽走路,影子比身子總要前一步。實際上我們許多的夢想,到底都石沉雲散歸於烏有。慾望不饜足,就是失望的代名詞;失望又可以說是煩悶的代名詞。
維特崇尚人性的自然與自由。他純真執拗,獨立不羈,嚮往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因此,他不為功名利祿驅馳,不掩飾自己的愛憎好惡,認為「我的心是我唯一的驕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他鄙視世俗的等級,堅守人與人的平等。他推崇言真行誠,摒棄圓滑世故。他厭惡保守迂腐的官場、矯揉造作的貴族和庸俗屈從的市民。他將愛情視為人的天然權利,珍視自然真誠的情感。
維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也是階級的悲劇。18世紀70年代,德國青年的精神受到嚴重壓抑和摧殘,思想苦悶,渴望擺脫封建桎梏,但又缺乏鬥爭的力量,加上自身的軟弱性,因而普遍存在消極、頹廢的情緒。少年維特正是當時覺醒的知識青年的典型。作者寫作此部作品的目的在於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引發讀者的思考,表達對頑固的封建勢力的諷刺以及反抗的精神,體現了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對人性解放的倡導。《少年維特之煩惱》應該被歸入激勵人心的作品一類。
但我認為撇開這些不說,維特的故事倒是從側面說明了一個朱光潛先生的觀點。
那就是,煩悶的產生從根本上是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不能調和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維特熱愛自然,卻不得不回到社會生活當中;他愛上了綠蒂,可卻不得不接受他有未婚夫的現實;他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可怎奈世風醜惡,英雄毫無用武之地。
隨著一個個的理想無情地破滅,他煩悶,面對殘酷的現實,他選擇了死亡。
既然煩悶產生了,就要想辦法消除它才好,朱光潛先生的見解就是:我們說話論事,一方面要顧及當然,一方面也要顧及可然。不要盲目地活在自己假想的理想世界中,那樣眼界和思想勢必受到限制,最後鑽成死牛角了。他認為排遣煩悶、超脫現實的方法有:宗教信仰、利用美術陶冶感情、孩兒氣三種。
他才華橫溢、灑脫豪放,他命運多舛、幽默達觀,他以他的天才、淵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傳奇佳話。
他就是歷經千年仍散發著魅力光彩的蘇東坡!
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入獄後,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可是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裡,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歎?」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他便性命難保。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塗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麼可能瞧不出來呢?
蘇軾獲赦北歸後來到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當準備擇日入住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綜觀以上所述,蘇軾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隨性所至,頗有「大人者無失其赤子之心」的風範,對此,可能有人頗為不屑,認為這只不過是臭名士氣罷了,但正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像這一流人物才曉得人生在世,怎樣才能怡情養性,無沾無礙,這種天真爛漫的氣象倘若不用到過分,實在對於精神的衛生有許多裨益。這正是朱先生所講的三種超脫現實走出心靈困境的方法中的嬰兒性情。
蔡嵩雲有話評東坡云: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又有晁無咎:
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而美術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它的主要任務也不僅僅是傳授美術知識和訓練美術技能,而是通過使學習者內心達到審美狀態,培養和發展其良好心理,同時對於不良心理進行療治和矯正,趨於和諧,從而使各種潛能協調發展,最後達到提高人的生存價值、體驗與實現美好人生的目的。
以上的一席話都是為了說明,美術具有心育作用。
至於心育作用如何體現,則要分成三類來說。
首先,美術作品、美術構成因素具有心育作用。
自古以來,人們發現美術作品及其構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療作用。美術就是人類醫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種手段。英國心理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便失去了一半,這就會給各種疾病的入侵洞開了門戶。」遠古的美術作品,如古希臘神像、印第安人的圖騰和埃及法老的陵墓,都被賦予濃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被人們當做祛病除邪,保佑平安的護身符。同樣的,尼羅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偉的形體和三角形的穩定造型,曾給千百萬埃及奴隸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