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既可以指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又被認為是與現實主義並稱的兩大主要文藝思潮之一。作為創作方法,它在反映客觀上側重於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作為思潮,它從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上半期盛行於歐洲並表現於文化和藝術的各個部門。
浪漫主義文學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盛行於全歐洲,它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歐洲封建制度崩潰、資本主義逐步確立、勞資矛盾日趨尖銳以及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它的思想基礎是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浪漫主義文學打破古典主義的束縛,提倡尊重理想,崇尚感情,謳歌大自然,重視民間文學,喜歡異國情調和使用誇張的手法,製造離奇的情節。浪漫主義文學是19世紀30年代歐洲文學的主流,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均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代表作家有雨果、拜倫、普希金等。
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產生有它的思想文化背景。
首先便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雙重作用。
工業革命對人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以先進的技術為標誌的工業革命使人們對自身的創造能力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增強了自信精神。人們不僅僅要求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一樣從肉體慾望方面進行解放,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個性上進行解放。另一方面,工業社會對人的異化,使人嚮往回歸自然、懷念往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歲月。
另外,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高漲也具有催化作用。
從某個角度來說,浪漫主義文學是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法國大革命的共和民主精神徹底擊垮了專制、等級和特權體制。人們紛紛傚法拿破侖,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功名。這些被大革命和拿破侖充分鼓舞起野心的一代青年,面對著一個新的世界躍躍欲試。但革命的殘酷及隨之而來的動盪、壓迫、戰爭和貧富懸殊,標誌著啟蒙理想的破滅,又引起了社會的普遍失望,形成了不滿現狀、耽於幻想的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為浪漫主義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和拿破侖的擴張,客觀上又喚起了歐洲各民族的愛國心和民族自尊心。於是各國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到處響徹著要求自由和獨立的呼聲,歐洲進入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一個大起大落的激情時代。這些都構成了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原因。
各種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對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產生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德國的古典哲學中,康德的「唯心主義哲學」、費希特的「唯我論」,都誇大人的主觀作用和「自我」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強調天才、靈感和人的精神力量,助長了浪漫主義文學中的主觀色彩和個人主義特點。
傅立葉、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激發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
往,助長了耽於幻想、脫離現實的傾向。
謝林的自然哲學和盧梭的「返回自然」的學說,強化了浪漫主義文學對自然的崇拜。
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產生還是對文學傳統的一種揚棄。
首先,它的產生繼承與發展了18世紀的文學傳統。
英國的感傷主義文學、哥特式小說、德國的「狂飆突進」文學、法國盧梭所開創抒寫自我的傳統,都推崇個性解放、思想自由、重視情感、返回自然和民間的思想。這些傳統啟發了浪漫主義作家並為他們所繼承與發展,形成了一股大潮。
在繼承18世紀文學傳統的同時,它對古典主義傳統進行了反駁。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直接動機是顛覆雄踞歐洲兩百多年的古典主義。古典主義文學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各方面,都存在著規範有餘而個性不足,因襲過頭而創造不夠等局限,特別是古典主義越發展到後期越嚴重束縛作家的創作,於是文壇希望以開放的、多變的、個性的藝術形式來代替古典主義。於是浪漫主義文學應運而生,它以充沛的激情、鮮明的個性、豐富的想像、自由無忌的表現形式,對保守過時的古典主義堡壘進行了全面衝擊和突圍。
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由於各國的情況不同而具有複雜性,不能一概而論,然而對其歸納抽像,也可找出其基本特徵:
一、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
黑格爾指出:「浪漫型藝術的真正內容是絕對的內心生活,相應的形式是精神的主體性,亦即主體對自己的獨立自由的認識。」
再如華茲華斯:「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英國浪漫主義批評家哈茲裡特:「詩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語言」;喬治·桑:「藝術不是對現實的描繪,而是對理想真理的探索」……可見浪漫主義作家大都不滿現實,耽於幻想,主張抒發個人思想情感,表現個人理想世界和生命體驗。
二、著力描寫和歌頌大自然。
浪漫主義作家普遍接受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憎恨工業文明,忘諸山水,逃避現實,喜歡描寫和歌頌大自然。尤為突出的是作家們喜歡將自己的理想人物置身於淳樸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社會的醜惡及自身理想的美好。
三、主張回到中世紀。
浪漫主義還提出「返回中世紀」的口號。「返回中世紀」除了在德國浪漫主義作家中表現出對中世紀民間文學的重視,並且通過收集整理民間文學尋找對民族文學的自信心之外,它包含的另一層意思是指有一些浪漫主義作家所持的保守和溫和的政治態度。法國大革命引起的這場政治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雅各賓派的過激暴力行為和拿破侖的專權和擴張,確確實實驚呆了一些浪漫派作家。他們渴求一種和諧的生存環境,渴望中世紀宗法制下田園牧歌式的寧靜生活,於是把它反映到了他們的創作中。
四、注重藝術效果。
浪漫主義文學在藝術表現中注重效果的體現。這種效果主要表現為:異國情調,對比和誇張手法的運用和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義文學可歸結為兩大派別:
消極浪漫主義代表沒落貴族階級的願望和情緒,鼓吹逃避現實、脫離鬥爭,宣揚神秘主義,歌頌忍耐和馴服,美化中世紀。具有復古傾向。主人公往往是自我陶醉、消極厭世和脫離現實的「幻想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諾瓦利斯、法國的夏多布里昂、英國的湖畔派等。
積極浪漫主義正視現實、渴望鬥爭,崇尚自由解放精神,既否定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也批判資本主義的罪惡現實,將理想寄予朦朧的未來。具有民主傾向。主人公往往是具有個性和有革命要求的「反抗者」。代表作家英國的拜倫、雪萊,法國的雨果,德國的海涅,俄國的普希金等。
浪漫主義又可分為三大類型:
神秘型浪漫主義表現為對生命的神秘性的描述。如霍夫曼對人的夢境的描述,對人格分裂的描繪;諾瓦利斯對死亡的歌頌,對死亡的神秘的美化。
空靈型浪漫主義追求一種物我不分或物我兩忘的意境。如英國的湖畔派將主體情感融化進物象之中。
暴烈型浪漫主義表現為歌頌破壞力,大力張揚摧枯拉朽的革命活動。如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拜倫的《海盜》(對匪徒的歌頌)等。
由上面對19世紀浪漫主義的簡單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浪漫主義崇尚自由,體現民主,其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否認的,但不管是哪一類型、哪一時段,浪漫派最基本的共同主張都為「文學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往往容易對其進行誇張處理。因此,這一主張很容易使人發生誤解,從而忽略了「情」與「辭」之間的「思」的階段。
朱光潛先生認為,藝術與自然的關係可以用來說明以上的看法是錯誤的。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達之於辭,才是文學的藝術。在文學的藝術中,情感須經過意象化和文辭化,才算得到表現。
不妨再通過對字義的分析來證明這一觀點。
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如感情,情緒,情懷,情景交融等。
辭,指言辭,文辭。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思,則是指想,考慮,動腦筋。如,思想,思忖,思索等。同時又指想法。例詞有思緒,思致等。
由解釋可以看出,「思」是由「情」到「辭」這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必經過考慮成為一個成熟的想法之後,才能以言語、文辭表達出來。
朱光潛先生說,一個作家如果信賴他的生糙的情感,讓它「自然流露」,結果會像一個掘石匠而不能像一個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務在把一塊頑石雕成一尊石像,這就是說,給那塊頑石一個完整的形式,一條有靈有肉的生命。文學家對於情感也是如此。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有一句名言:「詩起於在沉靜中回味過來的情緒。」在沉靜中經過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觀的感觸變成客觀的觀照對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練與潤色,思想才能為依稀隱約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個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這個詩的原理可以應用於一切文學作品。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像。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周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後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再叫玉工。這次的玉工沒有憑借感覺妄下結論,而是細細觀察,仔細思考,耐心琢磨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命人剖開這塊璞玉,一件稀世珍寶在久被埋沒之後終於見了天日,文王見它真是無價之寶,於是為其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得以出世全在於匠人的用心琢磨,如果後來的玉工也只像他的前兩位同行那樣只是信賴他生糙的直覺(感情)而不是真的在這塊璞玉身上用了心的話,那它始終只是一塊石頭,也許美玉便永遠只被埋沒,沒有出頭之日,卞和也不僅僅是丟了雙腳那麼幸運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個「思」的過程是一個拯救生命和創造奇跡的過程。生命誠可貴,因此,「思」這個過程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過程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疵穩醇化
文學是一種很艱難的藝術,從初學到成家,中間須經過若干步驟,學者必須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
——《無言之美》
朱光潛先生認為,作文正如寫字。用字像用筆,造句像結體,佈局像分行布白。習作就是臨摹,讀前人的作品猶如看碑帖墨跡,進益的程序也可以分「疵」、「穩」、「醇」、「化」四境。這中間有天資和人力兩個要素,有不能純借天資達到的,也有不能純借人力達到的。人力不可少,否則始終不能達到「穩境」和「醇境」;天資更不可少,否則達到「穩境」和「醇境」有緩有速,「化境」卻永遠無法望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