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朱光潛講美學 第7章 美的剖析 (1)
    佛家有參悟一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後刻苦修行六年未果,當他意識到當時印度的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能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的道理,自己一味的苦行只是徒勞無益的時候便捨此而去,獨自南行。他先到尼連禪河中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積垢,隨後接受了河邊牧羊女贈予的牛奶,恢復了體力。做完這些便獨自一人走到一棵枝葉繁茂的畢缽羅樹下,自敷吉祥草座,面向東方,盤腿靜坐,並在當時發下誓願:「我如不證菩提(自性正覺)不起此座!」他靜思冥索,苦苦參悟,總結過去修行的經歷,重新調整思維方法,深究宇宙間一切現象的規律和人生解脫之道。最後終於徹底覺悟,修成正果。

    佛的境界是超然的境界,是大美的境界,而一切大美境界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朱光潛先生曾舉孔子與其弟子子貢的對話為例: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興地對他的學生說:「予欲無言。」子貢就接著問他:「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借這段讚美無言的話,朱先生想要表達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完全可以言達的意思。因為他認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繼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美的境界當然如此。

    美,始終具有其神秘的一面,非平常人士所能領會,非普通言語可以具述。因此我們需要有釋迦牟尼那樣的心境和毅力,去思考、去感悟,一步一步,撥開朦朧的紗霧,層層探尋,守得雲開見月明。

    事物的真諦非用心參悟是不能得之甚解的。美是一種抽像的概念,它雖然虛無縹緲,但也不至於讓人不知其味,讓我們靜下心,坐下來,透過一系列的現象去剖析,去聯想,去感悟吧……

    飲食如此,其他方面也一樣。從衣服器物到言行習慣,都各有不同的特色。

    在文藝作品裡,這一區別就表現得更明顯了。首先說戲曲,流行在北方的京劇是剛性的,如《空城計》(諸葛亮)、《李陵碑》(楊繼業)、《朱仙鎮》(岳飛),演女性的也是《楊排風》、《穆桂英掛帥》,內容多表現征戰,總能使人聞到些硝煙的味道,它的伴奏主要用音色高亢激越的京胡,唱腔也明顯的剛勁有力,17歲的女孩子李鐵梅的一句「提起敵寇心肺炸,強忍仇恨咬碎牙」,那真是凝聚了演員的全部力量,讓敵寇聽了要心驚膽戰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京劇,就連旦角也由男演員來演(最有名的如梅蘭芳),從某種意義上更顯出了京劇的陽剛之氣。

    而南方人喜歡的越劇則是柔性的。多為才子佳人戲,人們耳熟能詳的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碧玉簪》等,其中情節都能讓觀眾肝腸寸斷。其音樂唱腔也盡顯柔性,伴奏主要是用音色柔和動聽的二胡,演員唱得也是委婉纏綿。你看一心要報深仇大恨的陽剛男人沙漠王子,他一開口是「手撫琴兒心悲酸,自己的命兒我自己算」,聽起來不也帶點兒脂粉氣嗎?另一個與京劇相反的方面是,傳統越劇是女子越劇,所有的男角色都由女演員來演,徐玉蘭、范瑞娟、尹桂芳,都是著名的生角女演員,這就更顯出越劇陰柔之美的特點了。到後來越劇有了改革,也有男演員上場了,有名的如趙志剛,但他們的唱腔也都還是軟綿綿的。

    從古代詩歌中,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情況。以膾炙人口的樂府雙璧為例,翻開那產生於燕山頭黃河邊的《木蘭辭》,你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刀光劍影。再讀一下描寫江南故事的《孔雀東南飛》,從「哽咽不能語」到「涕落百餘行」,從「結髮同枕席」到「二情同依依」,還有「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還有「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通篇不是悲就是情,無不給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再看「萬里赴戎機,關山度「人」,而是一個愛國、孝親、勇武的「女孩子」。作品將「女孩子」的文章做得很足,使她的品質凸顯了出來。這在文中的體現不少,取其中兩處為例:

    木蘭的出征根本沒有依依惜別的場景。「萬里赴戎機」,說走就走,似乎連頭也沒回過。可是,當她「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時,她卻想家了——「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是啊,木蘭雖然武藝高強、心氣高昂,但她畢竟是一個從未離開過爺娘呵護的女孩子啊!乍離家,宿營在這蕭瑟、蒼涼的黃河邊黑山頭,能不想念溫馨的家嗎?能不想念可親的爺娘嗎?也正因如此,才體現出木蘭離家的不易;正因為想家而不歸家,才體現出木蘭的意志堅強、心氣高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英雄功成業就了,木蘭終於回家了!這當然也是充滿豪氣的事。

    但是她回到家,未抱住慈祥的媽媽絮絮叨叨,未拉住親愛的姐姐唧唧喳喳,更不想發表英雄的豪言壯語。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為什麼木蘭在這些事上是如此的急不可耐呢?木蘭出外征戰多年,女扮男裝、出生入死多年,她何曾忘卻自己是個女兒身?她何時不想還她女兒裝?現在總算回家了,趕快走進閨房體味自己的女兒感覺,趕緊打扮自己的花容還我女兒本色!這才是花木蘭,這才是食人間煙火的花木蘭!而當木蘭「出門看夥伴」時,不但「夥伴皆驚忙」,就連我們讀者也不由得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她本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嘛!她的調皮可愛的模樣躍然紙上了。我們可以看出,木蘭顯然更願意做一個普通女孩子,而不是浴血沙場的女英雄。

    所以說,《木蘭詩》雖然是北朝民歌,征戰題材刻畫的是北方人的豪邁氣概,比起南方的詩歌和南方人來,自然更顯出一點「剛」,但它刻畫的人物性格是立體的,具有其柔的一面,而且寫她的柔更反襯了她的剛。

    我們再來看《孔雀東南飛》。這是一個世代傳誦的封建家庭的悲劇,人們從中看到了封建家長制的罪惡,也讚美著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誠,更傳達了人們追求婚姻自由的願望。整個作品是淒惋動人的,作品的主人公劉蘭芝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是聰明美麗、勤勞能幹、賢惠多情的。然而,劉蘭芝之所以這麼讓人難忘,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反抗才更讓人們痛恨封建禮教,才更凸顯了故事的壯美。

    從詩中我們可以多處看出,劉蘭芝本來就是個勤勞孝順溫柔的女子。她幹活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侍奉公婆「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但是當她的美德換來的卻是「吾已失恩義」,「便可速遣之」時,我們卻看到劉蘭芝特有的反抗。首先,她在得知婆婆要驅遣她的意圖時,不等對方開口,自己先提出「遣歸」的要求:「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這是反抗的第一步,以主動出擊來避免恥辱。

    其次,蘭芝知道就這樣離開焦家是很不體面的,所以她以「精妙世無雙」的打扮來捍衛自己的尊嚴,表明自己是不可以隨便欺負的、落荒而逃的。當「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時,她既不是苦苦哀求,也不是破口大罵,而是鎮定從容地告別,舉止得體,語言含蓄,不但顯得既有道理又合禮節,還不露聲色地駁斥了焦母的蠻橫指責。她的眼淚可以對小姑傾瀉,卻不在婆婆面前流下一滴。這是蘭芝的第二步反抗。

    但她畢竟是被休了。在她回家後,她是那樣的「進退無顏儀」,當母親問到她的未來時,她又是含淚回答與仲卿「結誓不別離」。由此可見她到底是個女人,和大多數女人一樣的柔弱,也有和大多數女人一樣的感情。但是,當利慾熏心而又毫無兄妹感情的、「性行暴如雷」的阿兄逼嫁時,她又不得不進行反抗了。面對這樣的哥哥,她是既不屑於哀求,也不屑於爭辯,她的「仰頭答」使她的堅強性格躍然紙上,而「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家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幾句話則正是她對兄長的蠻橫專制和對封建家長制的殘酷無情所作的強烈諷刺和憤怒控訴,這和她對焦母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蘭芝的最大反抗是以死殉情。「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生人作死別」,那是多麼淒慘的場面!但她是決不屈服的。她和仲卿密定死計,而在表面上又表示順從,以自做嫁衣來瞞過所有的人。她能做到這樣,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這裡,蘭芝的柔中之剛達到了極點。

    上面所說的蘭芝的剛氣,往往是大家都看到的,但她另一方面的剛氣,也許人們還不十分注意。那是她作為一個女性,在仲卿面前所表現出的獨立性。同樣的,我們首先看到她對仲卿的綿綿情意。「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思念;「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表達了她對丈夫的臨別依戀;「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表明了她對仲卿的忠誠……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她在仲卿面前又不是沒有主見的。

    當相對軟弱的仲卿在不得不聽命於母親,對蘭芝說出自己也沒有把握的話語「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時,蘭芝清醒地指出「勿復重紛紜……何言復來還」,打破了仲卿的幻想;當仲卿誤解了蘭芝,以為她變了心,說出「賀卿得高遷……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這樣的諷刺話時,蘭芝首先批評了仲卿「何意出此言」,又用「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向仲卿作解釋,對他也表示同情,並提出了「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這一最後的抗爭手段。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蘭芝比仲卿沉著得多。你看蘭芝不但是瞞住了所有人,在最後關頭也是「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毫無牽掛,從容赴死。而仲卿則是先向母親洩露了這個計劃,在臨死之前又徘徊瞻顧。據此可見,蘭芝在人格上是獨立的,她不但不是一個只依靠男人的柔弱女人,甚至比她的丈夫還強三分。

    有人認為「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所以處世還是剛一點好,於是凡事爭強鬥狠、霸道蠻橫,遇到雞毛蒜皮的事就大動肝火,甚至大打出手。有報載,某地街巷兩輛相向行使的車輛因司機都不願意退讓,兩人竟當街玩起了「頂牛」的遊戲——都不讓。這件事最後致使交通堵塞一個多小時,如此「剛強」耽誤了大家的時間,損人不利己,實屬愚蠢之舉。

    有的人則認為還是以「柔」處世比較好,得縮頭時且縮頭,他們錯在將柔與明哲保身、軟弱可欺、苟且偷生畫上了等號,因此出現當歹徒在街頭公然搶劫,聽到受害人呼救時,眾人唯恐避讓不及,禍及自身,任由歹者逍遙得逞的寒心一幕。由此看來「剛」不應是逞強好勝,「柔」也不應是懦弱無能。

    朱光潛先生認為,剛性美是動的,柔性美是靜的。動如醉,靜如夢。二者各有特色,區別而又相生,所以不可偏廢其一。

    「剛」透射出的是做人的骨氣。朱自清老先生身體瘦小,看起來可謂瘦骨嶙峋、弱不禁風,但他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柔弱的身軀裡折射出的卻是堅毅剛強的民族氣節。徐悲鴻先生說得好,「人不可有傲氣,但是要有傲骨」,「剛」不是刻意樹立威風凜凜、橫刀立馬的英雄形象,而是一種源於骨子裡的高貴氣節、堅定信念,是堅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

    「柔」反映出的則是良好的涵養。溫家寶總理在香港的一次演講中深情地吟誦詩句:「為什麼我眼裡總是噙滿了淚水,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作為國家總理,他既要剛強地挑起國家發展富強的重任,又要對國家、對百姓充滿無限的柔情。一位出色的領導者不僅需要有當機立斷、雷厲風行、敢作敢為的作風,還要懷著一顆仁愛的心、感恩的心去服務群眾,為百姓造福。這種「剛柔並濟」的工作方法更能引起幹部與群眾情感的共鳴,更能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剛與柔,從心理學角度講,它是個人性格的兩種表現形式,只是成分不同罷了。

    剛,屬陽,鏗鏘強硬、雄勁粗獷。柔,屬陰,和順軟弱,溫雅柔美。剛與柔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是相生相剋的對立統一體,這是辯證發展的觀點。剛能制柔,而柔也能克剛。剛與柔、強與弱只是從一個方面或一個角度去劃分和看待,剛即柔,柔即剛;強即弱,弱即強。水滴石穿,風摧山崩就是例證。在現實生活中,陽剛令人尊崇,陰柔備受親愛。

    因此我們要認清剛與柔的辯證統一關係,正視剛與柔的地位和作用。以敏捷、剛毅的作風決斷所遇到的問題,以柔和、耐心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剛與柔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作為矛盾,它們相互排斥,要剛就難柔,要柔就難剛;作為統一體,它們又相得益彰。要準確把握剛與柔的度。這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準確把握剛與柔的依據,這是充分發揮剛與柔作用的關鍵點。其次要牢牢抓住「三性」。準確性,就是要搞准具體問題的本來面目,不能大概、差不多、想當然;時間性,無論剛與柔,都有嚴格的時間要求。做到既不早也不晚,既要施展及時又不過分提前;靈活性,無論剛與柔,都有一個靈活性的問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