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先生講:「說『我該死』的總是先陞官,說『我沒錯』的總是先滾蛋。」發言的內容很重要。說話之前要有所思,有所想,有自己的獨立觀點,不要人云亦云,要學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老闆賞識那些有自己頭腦和主見的職員。如果你經常只是別人說什麼你也說什麼,那麼你在辦公室裡就很容易被忽視,你在辦公室裡的地位也不會提高。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頭腦,不管你在公司的職位如何,你都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慎!所謂「失意人前,勿談得意事;得意人前,勿談失意事。」失意時交的朋友,得意時常容易失去;得意時得罪的朋友,失意時也難挽回!
因此,話多必失,說話太多,不如少說為妙。有道德修養的人深怕話說錯了,所以三思而後言;有信義的人,恐怕濫說不能兌現,也不敢多說或輕易許諾;有機智有才謀的人,恐怕機密洩露,亦不敢多說。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金碧輝煌的金人給皇帝,這可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又出了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件小事都不懂吧?
最後,有一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裡直接掉了出來;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裡,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
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是正確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
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從前有位僧侶,他的徒弟是個懶蟲,老是睡到日上三竿。有一天他叫醒徒弟,並對他大叫:「你還睡,連烏龜都已經爬到池塘邊曬太陽了!」就在此時,有個人想要抓些烏龜給母親治病,他聽到僧侶的話後,就趕到池塘邊。果然,有許多烏龜正趴在太陽底下。他抓了幾隻烏龜,為母親燉了湯。為了感謝僧侶的建議,他帶了些烏龜湯給他。僧侶卻對烏龜的死感到愧疚,於是發誓不再說話了。
過了些時日,當這位僧侶坐在寺廟前,他看見一位盲人朝著池塘走了過去。他原本想要叫盲人不要再往前走,但他記起了他的誓言,決定保持沉默。正當他的內心在交戰時,盲人卻已經掉到池塘裡了。這件事情讓僧侶感到難過,才明白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一味地保持沉默或喋喋不休。
劉墉先生說:「被旅行團遺忘在車上的,總是原來在車上最沒聲音的。」我們必須使用智慧,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說話的藝術在於輕聲細語、有禮貌,不可以莽撞無禮。假如我們要避免爭執或批評,就必須學習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
人與人相處,不可能始終默不作聲,就算是最喜歡保持沉默的人,在必要時,也會說上幾句話。說話是溝通彼此感情,傳達心聲的必需工具。你與熟人說話使彼此情感意思能夠溝通不算有技巧,要能與陌生人談話,談得推心置腹,有相見恨晚之感,才是你真正的本領。
這樣雖使說話的目的達到最高境界,但說話尤不能傷人或失和氣。俗語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這實在是做人說話之道。會說話的人話雖然不多,但詞句中肯而恰當,收效宏大,因此說話妙比說話少更勝一籌。
那些老生常談、一說再說、耳熟能詳,與他的心境、主張相反,與他毫無關係或有利害衝突,有關他的創痕、隱私這些都是人們不願意聽到的,而最不願意聽到的則是尖銳鋒利而又惡毒刻薄的話。那可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還是沉默的好。
注意說話的技巧
中國有句俗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意思是,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有利於治病;而教人明理、從善的中肯語言,雖然多數不好聽,但有利於人們規範自己的行為,讓人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不同意見和批評。
從原理上看,這個道理很淺顯,無可非議。但從實際生活中的操作層面看,忠言順耳方能行。有些雖然很有才華,也有膽識,但就是無用武之地,原因就是這樣的人雖然觀點正確,但是說話刻薄。其實,這是一種性格偏執、叛逆,心志不成熟的表現。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心高氣傲,心眼窄小,說話刻薄,鋒芒畢露,氣度明顯不及薛寶釵。在為人處世上,她缺乏器量,不善交際,封閉自己,只能讓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
像賈府這樣的深宅大院之地,鉤心鬥角,禍從口出的事情屢見不鮮,更需謹慎從事。有人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既然你不是小人,你就缺乏小人的招數,你對小人不繞道而走,卻反迎頭而上,那不是正中小人下懷、以卵擊石嗎?
林妹妹尖酸刻薄的話,少有人能接受得了,就連一向忍讓的寶玉也多次與她激烈爭吵,雖然她才智過人,但胸無城府,喜怒形於色,說話無遮攔,分寸無度,直言不諱,樹敵諸多,且處事多考慮個人感受,多心、疑心病發,整日鬥氣,向對方發難,就連下人也要小心翼翼。最後,自己腹背受敵,眾人退避不及,怨聲載道,支持者日益減少,寶玉無奈,最後連老祖宗疼愛她也無能為力,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
說話所引起的反應,可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雋永之味;第二種是甜蜜之味;第三種是辛辣之味;第四種是爽脆之味;第五種是新奇之味;第六種是苦澀之味;第七種是寒酸之味;而最壞的反應,則是創痛之味!
雋永令人無窮回味;甜蜜讓人熱情洋溢;辛辣令人激昂慷慨;爽脆讓人言無不盡;新奇給人以啟示;苦澀讓人晦塞;寒酸令人可憐;創痛則傷人最甚。能得雋永反應者為上,能得甜蜜反應者為次,能得爽脆反應者又次,能得辛辣反應者更次,得到新奇、苦澀、寒酸反應的話都是下等,而得到創痛反應的話,更是大反人情!
美國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發現他的女秘書長得非常漂亮,但工作卻經常出現差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女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年輕漂亮的小姐。」女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說:「但你不要驕傲,我相信你處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樣漂亮。」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
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好奇地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來的?」柯立芝說:「這很簡單,你看見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肥皂水。這是為什麼呢?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疼。」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特別是領導者,如果能夠講究批評的藝術、注意說話的技巧,使良藥不苦口、忠言也順耳,則更能達到幫助人、教育人、團結人的目的,也更有利於團隊內部的和諧,促進各項工作的開展。相反,如果僅僅因為自己說的是「忠言」,就不分青紅皂白,不注意方式方法,往往會導致對方不但不接受批評,反而心生不滿。這樣做,於人、於己、於工作都是沒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