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墉講為人處世 第7章 擁有智慧的愛才幸福
    培養你對讀書的興趣吧!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忌死讀,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但不讀書也並不見得好。應該知道: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

    劉墉先生在《小雯的謊言》中說:「一個精明的領導者,不只看你已經學會了多少,更看你未來能學到多少。」人生就要這樣,把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在這世界上完全發揮,產生最大的光與熱,而且在死的那一刻,不要有一點遺憾。所以要想充實人生,一方面要努力學習,一方面要避免遺忘。

    愛情,抓得住嗎?否則不必訂婚、結婚。何況訂了婚,不一定能結婚;真結婚了,還可能離婚。

    孩子,抓得住嗎?從他們出生,父母的心就懸著。抱著、牽著、扯著、喚著,他們還是要飛。

    生命,抓得住嗎?我們不想生,還是哭哇哇地墜地;我們不想死,還是在哭聲中撒手。

    但是細想想,如果沒有這許多「抓不住」和人生的「無常」,我們還珍惜相聚、愛惜生命嗎?

    也正因為愛抓不住,愛才變得很辛苦。但如果沒了這份辛苦,沒了這點苦澀,愛,還有什麼滋味呢?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直到有一天苦了,才對比出以前的甜。所以甜中總有苦,福中總有禍的人,最能感受幸福,於是,往往淡淡的君子之交最能長久,若即若離的愛情最堪回味。

    雖說人能忘情,雖然許多人在追求「了卻塵緣」的境界,但這世間,有幾人能平平安安,一無牽掛地離開?如果有一天發生災變,一邊是父母,一邊是子女。你只能救一邊,你會選擇父母、還是子女?想起曾經聽過的故事:

    有位老媽媽,老得不能走路了。兒子不願養她,把她背上深山,喂狼吃。

    老媽媽在兒子背上也沒閒著,手上抱了一包白色的小石塊,一路不停地扔。

    兒子回頭問:「娘!你扔石子兒幹什麼啊?」

    「娘是怕你迷路,下不了山!」

    這個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人!可是,當我們的天倫之愛變得如此盲目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愛何必百分百?

    太溺愛了,太投入了,往往喪失了很多。在家中,這種愛表現得就更加淋漓盡致。孩子什麼事都不做,父母工作了一天,一進家門,馬上為孩子做可口的飯菜。只要孩子說喜歡吃哪樣菜,父母就不再動筷子,直到孩子吃夠為止。要是學校有春遊之類的活動,父母就更忙了,買了一大堆吃的帶上不說,再給一筆數字不小的零用錢壓腰包,生怕孩子在外餓著凍著。上中學的孩子連自己的襪子都不會洗,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作為父母,教會孩子愛他人,遠比愛孩子的意義重大。「父母不能幫你走未來的路!」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為他們做主,他們偏偏不聽。親子之間的愛就是這樣,他往下行,而不太往上行。尤其現在這個時代,父母對子女的愛更遠遠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

    劉墉先生在《給孩子愛的機會》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不是出在爹娘不愛,而是因為爹娘太愛。要知道,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恨,是愛,愛是生命中真正『不能承受之輕』。」

    在《放孩子飛吧》一文中,劉墉先生進一步闡述道:有的時候,不是孩子長不大,而是老一輩常常不要他長大。你以為孩子需要你,其實可能是你離不開他。你活著的時候不放手,可能拖累孩子的腳步,你死了放手,他們還是得面對自己的世界。西方有句名言:「你愈早把男孩看成男人,他們愈早變成男人。」「你的孩子愈早獨立,表示你愈成功。」

    愛是無法承接的幸福

    劉墉先生在《中國父母的特異功能》中精確地說:「應該是父母與子女都愛彼此,只是父母疼愛子女,子女比較不疼愛父母;父母把愛變成行動,子女卻把愛放在心裡。他們沒想到『愛要行動』,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子女對父母的愛,又何必矜持?愛是無法承接的幸福,愛是生命與生命的連接,一旦斷開,愛將不再!如果沒了那個人,如果少了那個愛,生命將不再完整,生活將不再完美!你也就矜持掉了這一生的緣……

    著名音樂製作人王厚明先生,在書中提到「人必須愛父母」。我們每個人從小就開始學習愛,但是我們最擅長的始終是被愛。假日裡不妨到麥當勞看一看,常常是孩子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吃,父母在一邊「滿懷深情」地看。

    有的人從父母那兒得到的照顧和關愛太多了。雖然已經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的愛仍在延續,愛並沒有因為他們已經成家立業而改變、間斷。很多人以為過年過節送點錢、送點禮給父母,這就是對父母愛的回報,就是對父母盡孝。大錯特錯!試想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不能守在他們身邊照顧,這是愛嗎?平時不能多和父母聊天,從沒為父母做過家務,這是愛嗎?沒有時間陪他們,在外拚搏還讓父母操碎了心,這是愛嗎?

    劉墉先生講,有一天他在家裡找筆,結果找到了媽媽坐的沙發邊上,找筆的過程中,摟抱了媽媽一下說道:「還挺胖乎的」。走開了,結果他聽到母親的枴杖聲音。「孩子,你好久沒有抱娘了。」當時他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你感覺到幸福了嗎?這也算幸福,總要比『子欲養而親不待』強。」請永遠不要讓你的愛遲到!不管你多麼忙,多麼「身不由己」,只要是為人子女,就常回家看看吧!

    握好手中的感情線

    愛是一種責任,你要付出愛,你就要負責。

    ——《一生能有多少愛》

    感情線,又稱「愛情線」,是西方手相學的叫法,在中國手相學裡叫做「天紋」,是人體手掌上的三大主線之一,不但表現感情的複雜或單純,同時也表現感情的強弱。感情線起於手掌的尾指基部之側面,橫伸向食指下方的木星丘部與中指下方的土星丘之間,以稍微呈弧形、拋物狀向前延伸,其末端在中指的下面或食指的下面,最為標準。

    人是感情動物,即使智慧再高,也無法過著缺乏感情的獨居生活。至於喜怒哀樂的感情,就是表現在這條線上。

    愛需要智慧

    而愛情作為眾多感情中的一種,如同任何事業與人類社會的活動一樣,永遠需要智慧來裝點。只是愛情的智慧又在很大程度上區別於其他活動,因為有情在裡面。正是因為有情在裡面,所以愛情有時是不需要理由的。不過明顯的是,愛情能迅速地降低人的智商,而做出令旁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即使這個人可能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會很出色。

    有一個小伙子,愛上了一位只見過幾次面的姑娘,認為只要真心實意好好地關心她、愛護她,她就會也喜歡他,於是天天想跟她見面,天天想找她聊天,結果物極必反,可能是他的「一相情願」讓這個女孩覺得有了無形的壓力——一種被束縛的感覺,於是這個女孩反倒離他越來越遠。

    這便是缺少愛情智慧的表現。愛情的智慧在於有情卻能控制,有意而能夠矜持。劉墉先生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曾說過:「在我的作品裡,充滿溫情與愛意的占一半,寫得辛辣的也占一半。」愛是需要學習、體驗、緬懷的,許多平凡的言語和動作,會被喚起且在回憶的燭光前,投射出驚人的影像……

    追求一個人需要智慧,但離開一個人更需要智慧。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懂得珍惜眼前的人呢?在無法預知的未來,我們總以為會重逢,總以為會有緣再會,總以為會有機會說一聲對不起,卻從沒想過每一次揮手道別,都可能是今生的訣別;一聲哀歎,都可能是人間最後的一聲歎息。

    愛可以是一瞬間,也可以是一輩子。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愛上不同的人。香港著名言情小說家張小嫻說:「我們在追求愛情的歲月裡,終於發現,愛情不是兩個人或者三個人的事,而是一個人的事。愛情,是自身的圓滿。當你瞭解愛情,你也瞭解了人生。」

    生命值得珍惜,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來過,活過,應該精彩過;青春值得珍惜,如果少壯不努力,只能留下扼腕和歎息;愛情值得珍惜,人生能有幾多愛,有緣的人也常常擦肩而過,不求長相廝守,只求心有靈犀。

    因為愛,所以分開

    劉墉先生說:「愛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你可能因恨而停止,但絕對因愛而漂泊。一個背負著文學行囊行走的女子——三毛,在她的作品中記下的不僅是跋涉的行程,也是其心靈軌跡的歷程。她用個人的冒險遠行,使漂泊成為一種生命行為,在《橄欖樹》中,她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三毛告訴別人不要問她從哪裡來,她的一生注定漂泊,可荷西之死卻讓她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她人生的包袱再也不輕鬆了,沉重的負累折磨得她遍體鱗傷,最終,一根柔韌的絲襪輕輕承載起了一個本來有靈性、有慧根,應該繼續漂泊的生命。

    愛一個人要道歉,也要道謝;要體貼,也要體諒;是接受,而不是

    忍受;是寬容,而不是縱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傾訴,而不是控訴;是為對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對方諸多要求;可以隨時牽手,但不要隨便分手……以上的都做到了,即使不再愛一個人,也只有懷念,而不會懷恨。

    別讓愛成為一種傷害

    台灣著名情感作家吳淡如,在《承諾與現實的距離》中談到「海誓山盟有兩個最大的敵人:第一是時間;第二是現實。」劉墉先生也說過:「離合悲歡總是緣。」越見離合悲歡,越是牽扯不清,越有椎心之痛、刻苦的傷,緣也就越深。這些苦難在我們的掙扎下都過去了,且從記憶中昇華,成為一種泰然。戀愛是一種機遇,可能是上帝安排的,千萬別錯過,貴在兩心能相印,此情此意真;賤在虛情假意,逢場作戲!

    如果你不愛一個人,請放手,好讓別人有機會愛她。如果你愛的人放棄了你,請放開自己,好讓自己有機會愛。別人有的東西你再喜歡也不會屬於你的,有的東西你再留戀也注定要放棄的,人生中有許多種愛,但別讓愛成為一種傷害。劉墉先生說過「愛是一種責任,你要付出愛,你就要負責。」

    有些緣分是注定要失去的,有些緣分是永遠都不會有好結果的,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但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地去愛他。男人哭了,是因為他真的愛了;女人哭了,是因為她真的放棄了。請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這有限的今生,是我們靈魂漂泊了多久之後才盼到的,對錯都是為了愛。

    劉墉先生在《鏟雪奇案》中說道:「恨的問題是要用愛來解決,而不是用恨。只有彼此體諒、各退一步,才能創造雙贏。」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傷害一樣

    能會引起你無限的購買慾,可當你真正買下它,有可能只把它壓在箱子底下,不去穿一回。

    人常常對得不到的東西存在許多美妙的幻想,幻想它的美麗,幻想如果有一天得到它,自己將會如何幸福。可一旦有一天真正得到了它,真真切切地看清了它的每一面,可能就會覺得它其實也真不算什麼。

    是「距離」給一些東西戴上了偽善的面具,這層距離所產生的朦朧感把那件東西罩上了一層輕紗,遮蓋住了事物的本來面目,讓我們無法完全正確地看到它們。而看不見的那部分則完全依靠你的想像力去填滿。人的本性總是把事物想成美的而不是醜的,於是,得到它時,它與你的距離沒有了,它不再披著神秘的輕紗,而是徹徹底底地暴露在你的面前,於是,從前美好的想像被一一推翻,你就會一下子很失望。

    可有時,我們還應該感謝距離帶來的這點空間。只有距離,才能給我們的想像力留下一些空間。透過我們的眼睛,再透過我們的心靈,世界才變得比較完美。如果一切東西都沒有距離,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我們又怎麼能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快樂呢?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原子也只有在分開的時候,才會相互吸引。有位偉大的畫師,每次畫完一部分後,都要後退幾步來觀察自己的作品,然後繼續作畫。問其原因,他說:「我後退幾步是為了更好、更清楚地看自己的作品。」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距離產生美。

    美,依賴於距離

    沒有距離,便沒有美。這是美學上一個深刻的命題,和所審視的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才能更好地欣賞它。事實上,在人際交往中,同樣有一個距離問題。「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距離造就了清純的友誼。「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距離培養了美的思念。

    巴金先生在《一顆紅心》中說過:「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裡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光彩。」羅曼·羅蘭也說:「有了朋友,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一個人活著是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時間侵蝕,也是為了朋友。」

    你可以將內心的狐疑向朋友傾訴,聽聽朋友的意見,從朋友那裡得到校正;你也可以將生活工作中的不滿向朋友發洩,從朋友那裡得到情緒上的緩解。但是朋友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太遠了,就不成為朋友;太近了,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不分原則,久必生厭;真正的朋友,應該不遠不近,不分不離,讓各自有自己的空間和秘密。

    同樣,愛情也容易敗於距離。保持新鮮感永遠是愛情最好的保鮮劑。偶爾保持一點距離,相對地保持一些神秘,會讓對方有「小別勝新婚」的感覺,因為有了距離才會有神秘吸引力,保持距離,熱戀才不會消失。距離會讓人思念,空間的分離使愛情更加浪漫刺激。

    愛因斯坦曾說:「愛和煤炭一樣,燃燒起來,就要想辦法冷卻,不然就會把一顆心燒焦。」適當的冷淡就是適當的距離,適當的分開才是感情最好的催化劑,兩個人不能總膩在一起,那就會沒有感覺,相互之間有小小的距離,才會多份思念和牽掛,這才是愛情最好的黏合劑。

    當然,也不要刻意地去創造距離,有時候距離遠了,關係難免冷淡、隨便,愛沒了;距離近了,難免乏味、厭倦,美沒了。按自己的正常生活方式、按自己的心理需求,自然地去接受愛情。要學會用感情去維持,用心去測量,用行動去表示,做到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相敬如賓,相互理解,才是最好。空間距離不是障礙,怕只怕心與心的距離。寬容與諒解才是衡量距離的最佳途徑。

    距離要適度

    孔子曰:「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道出了人際交往中時空距離與心理距離的規律,即保持適度時空距離,才能產生最佳的影響效果。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