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墉講為人處世 第6章 快樂的人交好運
    因為有些事情是有確定答案的,是有原則的,不可改變的,那又豈能糊塗?對於自己來說,是否放棄做人的基本準則,豈能糊塗?對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豈能糊塗?哪些事是違法的哪些事是合法的,豈能糊塗?別人的東西、公家的錢款該不該拿,豈能糊塗?說到底,在帶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樂,並非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看,菜合你的口味,而是因為你的心裡沒有障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地好,吃起來只是泥土的滋味。

    可見,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由客體決定,所以,要想得到快樂,我們必須培養一種樂觀的生活習慣,要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隸,不要讓外在環境和他人來決定和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

    一個人心情的好壞是可以通過練習來調整培養的。蕭伯納說過,「如果我們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但是我們可以憑借動腦筋和下決心來利用大部分的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痛快的瑣碎小事和環境,從而使我們得到快樂。

    要想讓快樂與自己相伴,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頭腦中一些消極的思維方式,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身邊發生的一切,對生活環境中的一切多欣賞,少抱怨,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這樣,煩惱、憂傷和不滿就會煙消雲散。當然,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是有一定的難度,它必須以堅強的意志做後盾。

    快樂的代價

    張小嫻在《幻想中的尋寶地圖》中幽默地說:「有沒有不勞而獲的快樂?我想應該是有的,但我還沒有獲得這種快樂。」

    杜甫觀察到「水深魚極樂」,這大概是指快樂需要有適合生存的空間。魚是喜歡深水的,若在淺水中會徒添不安全感,也像人處於不盡如人意的環境一樣,沒有多少機會「極樂」。所以陸遊說「太平有像人人樂」。快樂是有條件的,如果一個地方犄角旮旯都在打仗,那麼那裡任何人都快樂不了。

    劉墉先生在《快樂是什麼》一文中認為,「快樂的條件,非但不是無憂無慮,而且可能是有憂有慮!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要被愛,更要去愛;要獲得,更得付出。快樂也就是積極的生活!」

    一般說來,慾望與快樂是牴觸的,慾望破壞「平衡」,因而古人提倡「制欲」,否則,容易「自毀」。晉代傅玄在《傅子·曲制篇》中提到「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無大於不知足。」唐代人吳兢在《貞觀政要》中提到「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慾成災。」宋代人林逋在《省心錄》中提到「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清代一位學者也這麼認為並解釋成「心之所欲為願,願而曰情,性之所發,其願為更切也。」

    誠然,快樂也不可沒有物質基礎,但快樂與窮富無關。事實上,快樂是不受金錢權勢左右的,也不被他人控制,不快樂往往是人自尋煩惱。快樂與否僅僅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習慣。快樂的人不論在什麼地方,身處何種困境,他都會生活得很快樂。因為快樂的人有個習慣,那就是用樂觀的眼光去看待發生的一切。

    在西方近十年的制裁下,多哥是非洲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國內經濟蕭條,就連吃皇糧的政府公務員有時也數月不見工資。然而,多哥大多數窮苦百姓「天生不知窮滋味」,日子過得很快樂。

    找回最初的快樂

    中國人總喜歡講「知足常樂」,知足是一種一相情願,只要「情願」,就會快樂。歷史上有個周瑜打黃蓋的故事,被打的情願,皮肉很痛,心裡卻很快樂。生命中有悲傷,才會感受到憂傷後的快樂,這就是完整的人生,如果我們僅僅把憂傷保持在記憶裡,人就會活得很累很苦。

    所以,我們可以借鑒艾樂默·蓋茨教授的做法,學習喚醒愉悅觀念和記憶,每天像練習啞鈴一樣,有規律地回憶生活中那些偶然的快樂和美好的時光。當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時,我們可以喚醒內心一些美好的東西,以此來化解自己的憤怒、傷心和不快。把這當成一種心理運動長期堅持下去,人的內心必然會產生驚人的變化。

    有人說「快樂是一種幽默;快樂是一種諷刺;快樂是一種運氣;快樂是一種意念;快樂是一種如履薄冰的經歷;快樂是一種葡萄由酸轉甜的過程;快樂是進一餐美食……但說到底快樂只是一種情緒,一種態度,一種選擇。」

    快樂具體而不抽像,因此,快樂各人有各人的說法,各人有各人的體悟,在一千個人的心目中就有一千種快樂,很難統而言之誰快樂誰不快樂。放下掛礙,開闊心胸,心中自然快樂無比。

    阿戴爾·拉臘說:「每日我們似乎都被有關快樂的普通心理學忠告所淹沒,但那無情的消息卻是,為了快樂,我們應該做些事情——做出正確的選擇。」快樂,也是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的,但無論怎樣,都需要「正確」地做點事,凡快樂就不會空洞。

    人類最大的願望和追求就是快樂。經過觀察,你會發現,快樂的人常常笑容滿面,精神煥發,富有活力;悲觀的人常常愁容滿面,抑鬱沮喪。所以,培養快樂的習慣還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每天多練習微笑幾次,盡量使自己看起來精神些,多說些使自己感到開心的話,多做些使自己感到開心的事,以此來驅散煩惱和不快。

    不快樂的態度不僅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而且長期不快樂的人更加讓人瞧不起,不願與之接近;不快樂的態度還會使不利的處境更加不利。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我們都應學會快樂,讓快樂與自己長伴。

    快樂源自內心,快樂的人應該擁有一顆寬鬆的心。如果你感到不快樂,唯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辭好像已經感覺別之一。試想一下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否感覺太安逸了?

    在做完事情後回想一下做事的過程,應該注意什麼,是否該這麼做,怎樣才能做得更好。人生來也許就是為了一種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結果,但我們需要這樣一個追求的過程,因為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過程,每一個過程和階段所要求的物質和精神狀態都是不同的,而人生又是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的。

    人是不能滿足於現狀的,所謂人生幾何,時間溜走了,就無法挽回,青春失去,就永遠不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前人的教導,時刻鞭策著我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做法決定活法

    生活只有充實了,才不至於虛度。這要求我們選擇利用好時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其實,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可以選擇的,並且什麼樣的選擇就有什麼樣的生活。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三個囚犯,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每人一個提要求的機會。美國人愛抽雪茄,於是就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就要了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最後一個是猶太人,他說只要給他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就足夠了。

    三年過後,美國人第一個衝了出來,嘴裡、鼻孔裡塞滿了雪茄,大聲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裡抱著一個小孩子,身後跟著的美麗女子手裡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裡還懷著第三個;最後慢步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都與外界聯繫,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斯萊斯!」

    培養你對讀書的興趣吧!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忌死讀,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但不讀書也並不見得好。應該知道: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

    劉墉先生在《小雯的謊言》中說:「一個精明的領導者,不只看你已經學會了多少,更看你未來能學到多少。」人生就要這樣,把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在這世界上完全發揮,產生最大的光與熱,而且在死的那一刻,不要有一點遺憾。所以要想充實人生,一方面要努力學習,一方面要避免遺忘。

    愛情,抓得住嗎?否則不必訂婚、結婚。何況訂了婚,不一定能結婚;真結婚了,還可能離婚。

    孩子,抓得住嗎?從他們出生,父母的心就懸著。抱著、牽著、扯著、喚著,他們還是要飛。

    生命,抓得住嗎?我們不想生,還是哭哇哇地墜地;我們不想死,還是在哭聲中撒手。

    但是細想想,如果沒有這許多「抓不住」和人生的「無常」,我們還珍惜相聚、愛惜生命嗎?

    也正因為愛抓不住,愛才變得很辛苦。但如果沒了這份辛苦,沒了這點苦澀,愛,還有什麼滋味呢?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直到有一天苦了,才對比出以前的甜。所以甜中總有苦,福中總有禍的人,最能感受幸福,於是,往往淡淡的君子之交最能長久,若即若離的愛情最堪回味。

    雖說人能忘情,雖然許多人在追求「了卻塵緣」的境界,但這世間,有幾人能平平安安,一無牽掛地離開?如果有一天發生災變,一邊是父母,一邊是子女。你只能救一邊,你會選擇父母、還是子女?想起曾經聽過的故事:

    有位老媽媽,老得不能走路了。兒子不願養她,把她背上深山,喂狼吃。

    老媽媽在兒子背上也沒閒著,手上抱了一包白色的小石塊,一路不停地扔。

    兒子回頭問:「娘!你扔石子兒幹什麼啊?」

    「娘是怕你迷路,下不了山!」

    這個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人!可是,當我們的天倫之愛變得如此盲目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愛何必百分百?

    太溺愛了,太投入了,往往喪失了很多。在家中,這種愛表現得就更加淋漓盡致。孩子什麼事都不做,父母工作了一天,一進家門,馬上為孩子做可口的飯菜。只要孩子說喜歡吃哪樣菜,父母就不再動筷子,直到孩子吃夠為止。要是學校有春遊之類的活動,父母就更忙了,買了一大堆吃的帶上不說,再給一筆數字不小的零用錢壓腰包,生怕孩子在外餓著凍著。上中學的孩子連自己的襪子都不會洗,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作為父母,教會孩子愛他人,遠比愛孩子的意義重大。「父母不能幫你走未來的路!」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為他們做主,他們偏偏不聽。親子之間的愛就是這樣,他往下行,而不太往上行。尤其現在這個時代,父母對子女的愛更遠遠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

    劉墉先生在《給孩子愛的機會》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不是出在爹娘不愛,而是因為爹娘太愛。要知道,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恨,是愛,愛是生命中真正『不能承受之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