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得下
悲劇性格可以有,但要利用它來強化自己,而非將「不安」累積,到最後壓垮自己。我們常說要「拿得起、放得下」,有悲劇性格的人,最要學習的就是在比賽之前「懸空」,比賽之時「拿起」,比賽之後「放下」。我不止一次說「總回頭的人不可能跑得快」,就是這個道理。
——《多抓幾把豆子》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不管是什麼天大的事,換個立場,換個角度,也許就會有所轉機,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家經常住的店裡。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
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人就是這麼不同,相似的遭遇,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能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人們可以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也可以從消極的角度看。兩者的結果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心理感冒」
一個事業成功的人,只有15%是由專業技術決定的,另外的85%是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而有些人的悲劇性格,就像不停向下滴的水,越積越多,它使人心情沮喪,形成與人交往的最大障礙,影響一個人事業的成功。
劉墉先生在《面對人生的美麗與哀愁》中早已總結過古人「換個角度看世界」的觀點:
過年,砸了東西,人們會說「歲歲平安」。
大難不死,人們會說「必有後福」。
失了火,燒得一窮二白,大家會安慰「愈燒愈旺」。
生了病,用光了積蓄,大家會安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
柴燒」。
因此,面對問題時,我們應該多從積極的角度進行精神過濾。想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有人浪漫地稱有些抑鬱氣質的悲劇性格為「心理感冒」,意思是說,悲劇性格像感冒一樣常見,也像感冒一樣容易好轉。在心理學中,悲劇性格屬於心境或情感障礙的一種,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地呈現情感低落、消極等特徵。
性格上的悲劇特質,嚴重地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態度、生活走向及其為人處世的原則。所以我們在個人性格塑造的過程中要遠離悲劇性格,也要遠離那些悲劇性格意義上的人,當然,如果能果斷地幫助他們會更好。
人們常把悲劇性格的原因歸咎於社會壓力的增大、工作節奏的加快和人際關係的緊張等。但是事實上,生活事件並不是單一的決定因素,因為同處一種社會壓力下,工作節奏相同,人際關係緊張,卻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出現悲劇性格。
很多時候,出現問題的原因是我們不懂得愛護自己,不懂得給自己的生命留點空隙。在沒有任何緩衝餘地,在沒有來得及轉身面向陽光的時候,我們就這樣和「悲劇性格」不期而遇。為此,我們身陷在「悲劇」的陰影裡,疲倦煩躁,委靡不振,自暴自棄。
由此不難看出,悲劇性格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某些事的不正確的認知,如,比較極端的思維方法、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等,都容易導致悲劇性格的出現。
誰都希望擁有快樂,誰都希望這種快樂能夠無限期地延長,於是,我們有太多的慾望需要實現,有太多的得失需要權衡,而忘了追求的本身需要心念的清明開朗。當困難與挫折次第襲來,難以承受的痛苦磨難摧毀我們日漸脆弱的意志力時,我們無奈地喟歎:「活著真累!」是的,真累!悲劇性格由此凸顯。
可見,是我們把自己推向了目標的極致,是我們把生活複雜化了。我們應該清楚所有的錯誤、那些糟糕事件都是誰的錯。在過去的生命中我們已經無數遍地告訴過自己了,可是,悲劇性格的人總是有辦法把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尤其是喜歡自己、關心自己的人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悲慘無比。
安安分分地生活,對於他們而言,好像是一種不能忍受的折磨,他們好像天生骨子裡,就喜歡那種類似出軌被抓的瞬間痛苦的快感,明明知道後果很嚴重,明明知道這樣下去自己會很慘,但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去那麼做。
劉墉先生曾說:「這患得患失的悲劇性格,確實會使我們常不開心。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想,能總是退一步,未雨綢繆不也是優點嗎?一個人如果能常常不安,常常自覺不足,而處處反省,多多充實,不是可以有更大的進步嗎?」
的確是這樣,可是當一個人的悲劇性格已經強大到足以左右他本身的性格,成為強勢力量,誘導他往不健康的方向前行,那麼我們還能放任自行、任由它擺佈嗎?所以,如果你認為自己無法把握好自己悲劇性格的尺度,那麼,你最好遠離悲劇性格。
握緊那把左右性格的鑰匙
古今能成大事的人,都善於舒散心情,他們多半有著豁達的胸懷和開朗的性格,能夠在繁忙激動之後,放鬆自己,享受寧靜,靜觀外界的發展;籌算未來的進度,並恢復元氣和衝力。
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中國奧委會官網特約記者、中國體育界的「陽光女孩」、「奧運之星保障基金」的發起人,還被稱為「申奧大使」的桑蘭,在面對人生中如此重大的變故時,所表現出來的樂觀使人們為之感動。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17歲的中國體操隊隊員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
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栽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這個笑容甜美的姑娘來自浙江寧波,1993年進入國家隊,個性溫順,但在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桑蘭始終用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不幸只會讓她更加成熟。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了,她也絕不後悔曾經選擇了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因為她堅強、樂觀的性格,美國稱她為「偉大的中國人民光輝形象」,而那麼多美國普通人去看她,並不只是因為她受傷了,而是為她的精神所感染。桑蘭與「超人」會面的經過在美國ABC電視台播出,這個電視台50年來只採訪過兩個中國人,一個是鄧小平,一個是桑蘭……
當抑鬱症、失眠症、焦慮症、強迫症或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請叩問自己的心靈,我們是否把自己的精神調整到最佳狀態,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做個性格樂觀的人。如果你頓悟了,如果你不想讓「悲劇性格」纏上你的生活,那麼,請鍛造你的心情,練習你的性格吧!
再也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可是稍不慎重,便會重重地壓在別人心上。同時,你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最應學習的就是在比賽之前「懸空」,比賽之時「拿起」,比賽之後「放下」。無論我們身處何方,任何的人、事、物都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可是千萬別忘了,決定性格左右的鑰匙,只在你自己手中。
於心靈受到種種蒙蔽,使得簡單的道理變得複雜起來。一旦想通了,明白了,做人就不會瞻前顧後,茫然不知所措了。幽默就具備這樣一種親和力,它是自信人生的旗幟,是人際溝通的潤滑劑,更是自我心態的鬆弛器。可以說,幽默是一個人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們可運用幽默來增強活力,從幽默中汲取力量來應付任何困境,擺脫種種煩惱,所以,幽默還具有自我激勵的作用。
一個不懂幽默的人,他就不懂調節情緒的方法,他所遇到的困難也就越多,他的情緒也最容易消沉。正如俄國文學家契訶夫所說:「不懂得開玩笑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滿情趣,許多看來令人痛苦煩惱之事,他們卻應付得輕鬆自如,使生命重新變得趣味盎然。因此,面對困難重重的人生,我們必須學會和培養自己的幽默感。
不可忽視的精神力量
人生路上,總會有些不如意,總會有些無奈。而幽默這種特殊的情緒表現,可以淡化人的消極情緒、消除沮喪和痛苦;讓我們找回自信,脫離尷尬的窘境,讓我們的心態在沉重的壓力下得到鬆弛和休息。
美國前總統裡根,在任初期,有一次被槍擊中,身負重傷,子彈穿入了胸部,情況危急。
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裡根面對趕來探視的太太所說的第一句話竟是「親愛的,我忘記躲開了」。
美國民眾得知總統在身受重傷時仍能保持幽默本色,那麼康復對於他來說應該是指日可待。而他的幽默也因此穩定了因受傷而可能產生的動盪局勢。
事情的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哪個角度去切入。我們多麼羨慕那
個永遠樂呵呵的大肚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上可笑之人。」
幽默是一種寬容精神的體現。要善於體諒他人,要使自己學會幽默,就要學會寬容大度,克服斤斤計較,同時還要樂觀。心靈的燦爛才能帶來臉上真摯的微笑,真正的笑,是發自內心的。它首先是一種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是對人對己的寬容大度,是不計較得失的坦然心胸。
我們應該學學這位大智大覺者,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應當多一點幽默感,少一點氣急敗壞,少一點偏執極端,少一點你死我活。掌握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
天才幽默大師卓別林曾被歹徒用槍指著頭打劫。卓別林知道自己處於劣勢,所以不做無謂抵抗,乖乖奉上錢包。
但是,他對劫匪說:「這些錢不是我的,是我老闆的,現在這些錢被你拿走了,老闆一定認為我私吞公款。兄弟,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拜託你在我帽子上開兩槍,證明我被打劫了。」
歹徒心想,有了這筆錢,這個小小要求當然可以滿足了,於是便對著帽子開了兩槍。
卓別林再次懇求:「兄弟,可否在我衣服和褲子上再各補兩槍,讓我老闆更深信不疑。」
頭腦簡單、被錢沖昏頭的劫匪統統照做,六發子彈全部打光了。這時,卓別林一拳揮去,打昏了劫匪,取回錢包喜笑顏開地離去了。
有幽默感的人,凡事健康思考,保持正面態度,在遇到困難時,容易化險為夷。用幽默來處理煩惱與矛盾,機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別人的缺點或優點,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會使人感到和諧愉快,相融友好。
幽默是一種態度
生活中如果多一點趣味和輕鬆,多一點笑容和遊戲,多一份樂觀與幽默,那麼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不會有整天愁眉苦臉、憂心忡忡的痛苦者。
劉墉先生說:「你甚至應該知道幽默是一種生活態度,有幽默感的人顯示他更大的韌性。」生活中有了幽默,才更有味道。王蒙先生也說:「幽默是一種酸、甜、苦、鹹、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沒有痛苦和狂歡強烈。但應該比痛苦和狂歡還耐嚼。」
有一名大學畢業生,他的幽默萌發於他的創意思想。
他衝進一家報館問:「你們需要一位好編輯嗎?」
「不需要。」
「那麼記者呢?」
「不需要。」
「那麼,印刷小工如何?」
「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職位都沒有。」
「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這位大學生從公事包裡拿出一個精美的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僱用」。
幽默不是油腔滑調,也不是嘲笑或諷刺。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浮躁難以幽默,裝腔作勢難以幽默,鑽牛角尖難以幽默,捉襟見肘難以幽默,遲鈍笨拙難以幽默,只有從容、平等待人,超脫、游刃有餘、聰明透徹才能幽默。
幽默是一種修養,是人品的修養。在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或難對付的人時,不妨笑一笑,或來點幽默,不要把它看得太嚴重,不要自尋煩惱,自我折磨。
更進一步地說,幽默是一種藝術,是運用你的幽默感來增進人際關係,深化對自己的瞭解和真誠地評價他人的一種藝術。它可以使我們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使我們和他人相處時不致緊張,它可化解冰霜,使我們獲得益友。
在你未來的為人處世中,你應當牢牢記住劉墉先生的這句話:「在未來的歲月,你會發現有許多情況,你不能直接回答,卻能用幽默來化解。你也會發現在宴會的場合,適度的幽默以及對別人幽默的恰當反應,比什麼都重要。」
做人要厚,做事要精
伴郎伴娘長得再漂亮,也不能代替新人入洞房。
當撒旦頭上有了光環,你還能不下地獄嗎?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土地神,每個工程後面,也常有不同的「保護神」。
你能「一神獨大」,不「雨露均沾」嗎?
——《賠錢也干》
近年來,鄭板橋所寫的「難得糊塗」四個字竟像傳單一樣,被製成各種禮品或是拓片、像章來推銷,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板橋先生更進一步的興趣和對「難得糊塗」四個字價值取向的思考。
所謂糊塗,就在於眼糊塗、耳糊塗、嘴糊塗。只要無礙大局,於公於私都有利,就不妨順勢而為,抓大放小。糊塗之中,體味做人之道。《尚書·伊訓》中有言:「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就是說做人、擇友、做事,不一定非要完美無缺,事事算盡。
「難得糊塗」四個字的來歷,據說是鄭板橋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
有一年,鄭板橋專程來看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於山間一茅屋之中,屋主是一位儒雅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他在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十分歎賞。老人請鄭板橋在硯台背部題字。板橋認為這位老人想必大有來歷,便題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
因硯台還有許多空白,鄭板橋就請老先生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也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又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這最後一句款跋,算是鄭板橋對「難得糊塗」最精準的解釋了,也是他對自己處世哲學的一種解釋。
糊塗不糊塗
其實鍾愛這句名言的人,大多是並不糊塗的人。試想,沒有文化的村夫市井世事不明,可以說是糊塗,可他並不去說「難得糊塗不糊塗」,也不為自己的糊塗或悲哀或歡喜,糊里糊塗地就這麼過著,挺好。就是那些並不糊塗的人,總盼望著自己「糊塗」,那是因為他們太清醒了,這才盼望能「糊塗」一點。
這並不是我們否定「聰明」的價值,也不是把聰明和糊塗對立起來。只是,人世間努力使自己變得聰明的人很多,但人生在世,在智力上達到「聰明」的狀態卻很難。有些人雖然並不聰明,但自以為很聰明。真正意義上承認自己不聰明、老老實實做人的所謂糊塗者卻很少。
思維能力,是上蒼唯一賦予人類的寶貴能力,是對人類的厚愛,不用它可惜。越是讀書多的人越是愛想問題。可是這思維能力往往越用越害怕,問題越想越多,想想又不得究其究竟,只覺得寒氣逼人,高處不勝寒。
人要是達到了絕頂聰明的境界之後,再由聰明而轉入糊塗則更難。因為一個人對於人生事理瞭解透徹的話,這個人就會看到人性中的很多缺點和弱點。過於明察的人就會因此而在為人處世上處處挑剔,難以容人。而對於不正直的人來說,他可能會因此利用人性的弱點為自己牟取私利,敗壞社會綱紀法度。
因此,從過於明察苛求的聰明,轉入寬以待人的「糊塗」則更難。於是眼睛一閉,又盼望「糊塗」了。這大約就是「難得糊塗」流傳久遠的原因吧。
不妨裝糊塗
很多事情能睜一隻眼,就別睜兩隻眼。睜著的那隻眼,統觀全局,盯著那些對你好的人,也盯那些對你不好的人,不要算計別人,也不要被別人暗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遇事須從公心出發,放一著讓人,退一步行動。
閉著的那隻眼,就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把別人往死裡逼,不要把事情做絕,否則以後可能「吃不了兜著走」。
但「做人要糊塗」也不是真糊塗,只是裝糊塗。萬一你糊塗的那個對象,是個狼心狗肺的小人,不懂得知恩圖報,還以為你老實人好欺負,都騎到你頭上了,你還糊塗,就不對了。糊塗要有個底線,有個標準,對自己不能糊塗,對別人更不能糊塗得過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