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如何走過 第39章 論書籍與閱讀 (1)
    無知,是在與財富結伴時才會顯得丟人現眼。窮人因窮困和匱乏而受苦,對於他們來說,勞作取代了求知並佔據了他們的全部精神世界。相比而言,有錢、但無知無識的人只是生活在感官的快樂之中,跟畜生沒有什麼區別,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然而,這種有錢的無知者居然還有資格受到這樣的指責:在他們的手裡,財富和閒暇不曾被得到過充分的利用,並沒有投入到使這兩者發揮極大價值的工作中去。

    在閱讀時,別人的思考取代了我們自己的思考,這樣,我們只是在重複著作者的思維過程。這種情況就好比小學生學寫字一樣——他們用羽毛筆一筆一畫地摹寫老師所寫的字跡。由此可知,在閱讀時,思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別人幫我們完成的。這也就是當我們從專注於自己的思維轉入閱讀這個過程時會明顯感受到的某種形式放鬆。但在閱讀時,我們的腦袋就會成為別人思想的遊戲場。當這些東西最終撤離了以後,留下來的會是什麼呢?於是,如果一個人幾乎每一整天都在進行大量的閱讀,空閒的時候只是稍作不動腦筋的娛樂消遣,長此以往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好比一個總是騎馬的人最終很可能會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樣。許多學究遭遇到了這種情形:其實,他們是把自己讀蠢了。這是因為他們一有空閒就馬上進行持續的閱讀,這種行為對精神思想的傷害似乎更甚於持續的手工勞作,畢竟在從事手

    工勞作時,我們還有機會處於自己的思想之中。正如彈簧受到持續重壓最終失去彈性一樣,我們的思想會由於別人思想的持續入侵和壓力而失去其應有的彈性。正如吃下太多的食物會損壞我們的腸胃甚至損害了整個身體,同樣,太多的精神食物也會令我們的頭腦堵塞和窒息。因為閱讀的東西越多,被閱讀之物在精神思想上所留下的痕跡就會越少——我們此時的頭腦就如同一塊被寫滿重疊的、密密麻麻東西的黑板。因此,我們就無暇重溫和回想,而只有這樣做,閱讀過的東西才能被我們吸收,正如食物只能在經過消化而並非嚥下之時才能為我們提供營養一樣。假如我們經常作持續不斷地閱讀,之後對所閱讀過的東西又不多加琢磨,那麼讀過的東西就不會在頭腦中扎根,大部分內容於是就會被遺忘。總的說來,精神營養與身體營養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嚥下的食物真正被我們吸收的不到五十分之一,其餘部分經過蒸發、呼吸以及其他方式消耗掉了。

    另外,付諸於紙上的思想用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就如同在沙灘上走路的人走過後所留下的足跡。沒錯,我們是看到了他走過時留下的足跡,但要瞭解這個人沿途所見之物,我們就得用自己的眼睛看才行。

    我們並不能通過閱讀有文采的作品就能擁有這些文采素質——它們包括,例如,生動的比喻、豐富的形象和雄辯的說服力;尖刻諷刺或者大膽直率的用語、優美雅致或者簡潔明快的表達;除此之外還有一語雙關的妙句、讓人眼前一亮的醒目對仗句式、言簡意賅的行文流程、樸實無華的文章格調等。不過,觀摩具有這樣素質的文筆可以引發我們自身已經存在了的這些潛在素質,並且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內在素質;同時也知道能夠把這些素質發揮到何種程度。這樣,自己就能更加游刃有餘地順應自己的意向,甚至大膽地發揮這些才能。通過別人的例子,我們可以鑒別利用這些才能所產生的效果,並學習到正確發揮這些才能所必需的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擁有了這些才能。所以,閱讀唯一能夠有助於我們寫作的地方也就在於此,閱讀教會我們的是如何發揮和運用自身天賦、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當然,前提始終是我們自身已經具備了這些天賦。但如果我們自身欠缺這些素質,那麼無論怎樣閱讀也都無濟於事——除了能勉強學到一些僵硬、死板的矯揉造作以外;長期以此方式我們就只能成為膚淺的模仿者。

    出於對眼睛的保護,衛生官員們應該監察印刷字體的大小,防止它們小於一定的限度(1818年,那時的我在威尼斯,那種真正的威尼斯飾鏈居然還在有人製作。一名首飾匠曾告訴我:那些製作微型飾鏈的匠人的眼睛過三十年以後就失明了)。

    正如地球的岩石層依次逐層保存著過去年代的生物軀殼一樣,圖書館的書架上那些按照時間的順序保存著的以往年代所犯的錯誤觀點及其相關陳述——曾幾何時,這些東西就像那些以往年代曾經活蹦亂跳、得意於一時的生物一樣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和範圍的轟動。但現在它們卻只能一動不動地呆在圖書架上,恐怕只有研究古籍的人才會翻看它們。

    據希羅多德所言,波斯的國王澤克西斯一世在看著自己國家一望無際的大軍時忍不住潸然淚下,因為他想到了一百年以後的這些人沒有一個還會活在世上。再看著那厚厚的出版物目錄,並且他還考慮到,所有這些書籍用不了十年就會結束其生命——面對眼下此情此景,誰又會不落淚感傷呢?

    文字作品與生活別無兩樣:在生活中,那些不可救藥的粗鄙之人隨處可見——就像夏天那些到處亂飛玷污一切的蒼蠅;同樣,數量龐大的壞書、劣書層出不窮——這些文字作品中的「雜草」奪走了「麥苗」的養分直至使之窒息。也就是說,這些數量巨大的壞書、劣書奪走了讀者大眾們的時間、金錢以及注意力,而所有這些理所應當地運用到優秀的書籍及其崇高的目標中去。不少人從事寫作就是為了獲得金錢或謀取權位。我認為,為了這些目的寫出來的東西不僅毫無價值,而且是絕對有害的。現在百分之九十的文字作品除了蒙騙讀者,然後從其衣服口袋中摳出幾個銅子以外,真是再沒有其他目的。為此一致的目的,作者、出版商和評論家絕對是沆瀣一氣、相互勾結。

    那些為麵包而揮舞筆桿子的人、多產的寫作匠們屢試不爽的一個招數相當地狡猾和低級,但效果很明顯,真正的文化修養和時代的良好趣味也難與之相提並論。也就是說,這些人像玩弄木偶一樣地牽引著有一定欣賞趣味的有閒公眾,有目的地訓練他們養成跟出版物同步的閱讀習慣,使他們都閱讀同樣的,亦即最新或最近的出版物,以便從中獲得茶餘飯後自己圈子裡的談資。一些曾經享有一定盛名的作者,例如,斯賓德勒、布爾瓦、歐仁蘇等所作的劣質小說和相似性質的文章也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既然那些鍾情於文學藝術的讀者群總是以閱讀所謂的最新作品為己任——這些粗枝大葉的文字是極為平庸的頭腦為了獲取錢財而作,也正是這一原因,此類作品更是多如牛毛——而作為代價是這些讀者群對於歷史上各個國家曾經出現過的那些出色和稀有的思想著作就僅知其名而已,那麼,在這世上還會有比這更加悲慘的命運嗎?!特別是那些日報和文藝雜誌就更是別有用心地搶奪了喜歡審美的讀者的時間——這些時間本應配到真正優美的作品中去,以熏陶自己、修身養性,而非浪費在平庸之人每天都在極力推捧的拙劣作品上面。

    因為人們總是傾向閱讀最新的,而不是歷朝歷代中最優秀的作品,所以作家們就僅僅局限於流行和時髦觀念的狹窄圈子裡,而這個時代及其民眾也就越發陷入停滯不前的泥潭之中。因此,在挑選讀物的時候,掌握並識別什麼是不應該讀的藝術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這種藝術的掌握就在於別碰那些無論何時都能吸引住最多讀者注意的作品——大多數人都在捧讀它們,不論讀者手捧的是宣揚政治言論、文學主張的小冊子還是小說、詩歌等。這些東西能夠轟動一時,甚至在其生命的第一年同時也是最後一年時竟然可以被多次印刷。還有,我們必須牢記這一點:寫給傻瓜看的那些東西總能找出一大群的讀者;而我們應該始終把十分有限的閱讀時間專門用在閱讀各個國家和民族歷史上出現的偉大著作——寫出這些著作的人可謂出類拔萃,他們後世所享有的名聲就已說明了這一點。只有這些人寫出的作品才能給我們以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劣質的書無論如何少讀也總嫌太多,而優秀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總嫌太少。劣書是毀壞我們精神思想的毒藥。

    閱讀更多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便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短暫,時間和精力也是極其有限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