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美
我認為文學最簡單且最正確的定義應該是:「利用詞句使想像力活動起來的藝術。」維蘭德(德國文學家)在給梅爾克的一段信函中,足以證實此定義的精確性。他說:「僅僅是文中的一小段文字就花了我兩天半的時間,原因只為沒能找出一個合適的詞彙,一天到晚腦海裡總在這方面思索。這自然是因為我希望就像一幅繪畫那樣,把我眼前浮現的確切視像,原模原樣地搬到讀者面前。還有,正如你所知道的,在繪畫中,即使一筆一畫,光線的明暗,甚至一個小小的反射光都是至關重要的。」文學中描繪的材料,由於讀者的豐富想像力而帶來了某種方便,即這些經過精密加工和有著細膩筆觸的文學作品,並且達到適合於某人的個性、知識和情緒的時候,自然就會激發他的想像力(相同的詩歌或小說,因為讀者個性或其他的不同而使感觸大異其趣)。但造型藝術(例如繪畫、雕刻、建築等)卻沒有這種方便。
它必須憑借一個形象或一個姿態來滿足所有人。在這些形體之中,往往用不同的手法,主觀地或偶然地附帶上某位藝術家或模特兒的個性烙印。當然,這些附帶物越少則越具客觀性,也就越能顯示這個藝術家的天賦——所以,文學作品比繪畫、雕像等更具強烈、深刻和普遍的效果,以上這些,可謂是重要原因之一。通常情況下,一般人對於繪畫、雕刻等的反應甚為冷淡,因此造成了造型藝術所產生出的效果也甚為微弱。奇怪的是,一些大畫家的作品往往會在隱僻的場所出現或為私人所收藏,這不是為了故意地隱藏或當做珍品藏諸名山,而是由於一向不為眾人重視所致,也就是說,這些東西從來都不曾顯示出它的任何效果,只是偶然間被人發現而已。從這個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造型藝術的效果竟是如此微弱。
1823年我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時候,發現了拉斐爾的一幅「聖母的畫像」,那麼多年來那幅畫一直都掛在宮廷婢僕家房間的牆壁上,這件事竟然發生在素有「藝術王國」美稱的意大利,能不令人慨歎嗎?因此,這更可證明造型藝術很少有直接和突然的效果,並且也足以證明藝術的評價比其他所有作品都難,同時也需要多方面的培養和知識。相反,動人心弦的美麗旋律卻能傳遍全世界,優秀的文學也可為各國的國民爭相傳誦。富豪顯貴為造型藝術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他們懷著對偶像的崇拜之心不但能出巨額資金購買名畫,對於有名望的古代大家的名畫,有時甚至不惜以放棄廣大土地為代價。究其原因很明顯,傑作愈稀罕,而持有者也愈值得誇耀。其次,還因為外行人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只需花很少時間和努力,一晃眼便可看出所畫的東西是什麼,因此,藝術品不受一般人的注意。它不像品味文學作品那樣需要較煩瑣的條件——音樂亦同。因此,沒有造型藝術也不要緊,例如,回教諸國裡任何造型藝術都沒有,但沒有哪個文明國家是不存在文學和音樂的。
文學的目的在於推動我們的想像力,為我們啟示「觀念」。換句話就是以一個例子來說明「人生和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成為一名文學家的先決條件是首先要洞悉人生和世界。他的見解深刻與否,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作品的深度。正如理解事物性質的深度和清晰程度一樣,文學家也可以區分為很多等級。其中大部分文學家都以為他們已把自己所認識的事物非常正確地描寫出來,令所塑造的形象和原物毫無二致了,從而便認為自己是卓越而偉大的作家;或者,他們在閱讀大作家寫的作品時,覺得他們的認識未必比自己多,甚至也
不見得比自己高明多少,滿以為自己同樣也可擠入名家之列。這就是他們的目光永遠不能長遠的原因。一流的文學家能知道其他人的見解是多麼淺薄,也能知曉別人所看不到、描寫不出來的那些東西,甚至更知道自己的眼光和描述中的哪些地方比別人進步。當然,他知道自己是一流的文學家,所以那些淺薄的人們是不會真正瞭解他們的。故之,真天才和大作家們往往要陷入一段長期的絕望生活。因為能真實地評價一流作家的人,他們本身已不平凡,這種知音實在太難得了。而平庸的文人往往不尊重他們,正如他也不會尊重平庸文人一樣,因此,在未得到世人的讚許之前,只好長久處於孤芳自賞、自我陶醉的日子。然而,人們又要求他們應該謙虛、連自我稱讚都受到指責,因此,知道自己的優點和價值的人和那些對世事一無所知的人,無論怎樣總是談不到一起。偉大就是偉大,不平凡就是不平凡,實毋須謙遜,如果從塔的基底量起,往上至塔尖足三百英尺的話,那麼從塔尖往下再至基底也應該足三百英尺,不會缺少一絲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