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研究過專門幫助人們變成更好的評論思想家的書籍,就會發現作者提供了很多例子供讀者研究。他們經常從真實生活中選取某些事例,比如用報紙和雜誌的文章、演講稿或廣告中的事例等;他們也常常援引政治性材料,如選舉廣告、政府領導演講稿、政治評論和文章。如此多的作者選取政治事件作為非邏輯思維的例證並不偶然。請考慮前面提到的四種邏輯謬論。一個候選人,無論什麼黨派,他有多少時候會採用情緒訴求的方式左右選舉人的投票?候選人有多少時候會攻擊競爭者的人格,而不是談論他們的觀點?有多少時候提案的反對者會基於提案的不完美來進行駁斥?有多少時候社論或時事評論的作者會提出非此即彼的觀點?
除了使用上面這些方法,精明的政治家們還會利用民眾潛在的易於被左右的信念來獲得支持,他們利用隱藏的信念讓他們的陳述變得像常識一樣。尤其是在政治運動的廣告或演講中,由於有時間限制,他們的很多觀點只能講一些片段,政治家們就學會了有意地通過隱藏的信念、情緒訴求和非此即彼的選擇來組織自己的表述。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們認識到,相比於複雜的辯論來講,這些方法能更有效地影響公眾的觀點。
我認識的一個研究者談到過自己的經歷,他曾經就一個特殊的閱讀項目在校務委員會上作過報告。剛開始的報告中,他總是通過統計和研究結果來證明該項目的有效性。然而,幾天過後,他就學會了「要講一個有關小孩的故事,寧可用一張照片,並引用孩子父母的幾句話,比十項研究的結果更有價值,更能打動評委會成員的心」。他越是減少支持閱讀計劃的研究結果,越是加強情感的訴求,就越是在運用謬論的論證方法。這並不意味著他所做的陳述是虛假的,他的項目沒有他聲稱的那麼好,只是,他選擇了利用謬論的方法來使他人相信,而不僅僅利用邏輯和證據來說服委員會成員。就像政治家一樣,他這麼做是因為這個方法有效,能幫助他達成目的,說服委員會接受他的項目申請。
這種「謬論論證法」不只在政治領域有效,在商業領域,某個項目提案必須經過仔細考慮,並要求提供各種細節,或者會要求對項目的利益和風險進行詳細辯論,人們往往會批判性地考慮。但是,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某一提案的命運基本上掌握在一些關鍵決策人手中,因此,這樣的情境就和政治選舉很像。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想通過提供更深入分析來獲得支持的細心人往往會處於劣勢,相反,那些使用謬論的論證方法,比如依靠情感訴求或對衝突信息不予理睬的人,往往會更具說服力。
當然,對於學校委員會、公司或一個國家來說,採用嚴格的推理方法時,他們最終能作出最明智的決定。但是,要建立起良好的思維環境——將細緻考慮作為常規,懷疑倉促的決定——卻並不那麼容易。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一種挑戰,因為,當今社會中,對於很多人來說,簡短的廣告、三句話的總結、兩分鐘的新聞快訊會替代能提供事件全面分析的長篇大論的文章、書籍和報告。
干擾:邏輯不是冷漠的理由
曾經,有人介紹我認識一位非常聰明的女士,她叫瑪麗安。得知我在講授批判性思維的課程後,她驚呼道:「哦,真不錯——是的,我在某某大學(此處她說到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學)接受過批判性思維方面的良好教育,它真的讓我意識到人們是如何思考的!回家之後,每當聽到媽媽作出那些非同尋常的評論時,我就會問:『什麼原因讓你認為是這樣?』這樣的提問總是會讓她發狂,因為她無法回答我,就像現在我的同事一樣,他們也非常不喜歡我這麼提問,因為他們也無法再維護自己提出來的觀點!」說完,她揚揚得意地笑了。她沒有再加一句:「我讓他們也感到抓狂!」但是,很明顯,從她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也是她當時的感受。在這個簡短的兩分鐘交談中,瑪麗安充分表現了她比別人優越的沾沾自喜之情、她對不能維護自己觀點的人的粗魯的不耐煩以及把別人當做笨蛋的鄙視之情。
有些人對批判性思維及邏輯推理並不感冒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遇到過瑪麗安這樣的情況。人們都有或多或少的經驗,因為批判性辯論或推理的事實常常會讓自己和他人之間產生鴻溝。有時,這樣的人非常自以為是,他們屬於福爾摩斯那類,出色地推理著什麼事情必然發生,而對其餘的人來說,頂多只是屬於華生一族,他們努力地工作卻十分平凡。像瑪麗安一樣,許多邏輯思維者往往會懷疑直覺,他們會很快地對人作出判斷,而理由就是他們之所以如此確信,「僅僅是因為我是這麼覺得」或「因為我有這種感覺」。但是,直覺是否就一定標誌著我們相信的事物缺乏邏輯基礎?
◎直覺:內隱知識的標誌
常常,人們很難說出自己的觀點是基於什麼推導而來的。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觀點沒有理由。也許是因為人們擁有來源於個人經驗的內隱知識,但是人們卻難以有外顯的意識。它們往往以直覺、自動化的方式呈現,「似乎缺乏根據」。
我曾經聽過英語文學教授托利哈里史密斯的一次講座,在講座中,她描述了其執教生涯中最關鍵的一刻。她當時正在禮堂中給很多學生上課,討論一首詩的意義,她指出那首詩非常滑稽,極具諷刺意味。她說:「我正講得很順利,所以當我看到前排有學生舉手時,就打算不去理她,不想停下來回答任何問題。但是那個學生一直堅持,最後,我不得不停下來讓那個學生提問。結果,她提出了在我的教書生涯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最重要的問題。她說:『托利哈里史密斯教授,如果你不是一個英國文學教授,又怎會知道這首詩非常滑稽?』」
這個問題真是非常重要,因為托利哈里史密斯無法回答:「我意識到我就像是個魔術師,從帽子裡變出兔子,並展示出我自己的聰明。但是我絲毫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做到這一切的,所以,我不能教會學生怎麼去做這個過程。」
並不只有托利哈里史密斯一個人這樣:雖然很擅長做某件事,卻無法說出自己是怎麼做到的。許多天才的專家都發現要表達出自己內在的知識很困難。記者、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暢銷書《瞬間》中就表明,我們在「眨眼之間」本能作出的決定,雖然不能清楚地解釋原因,但是和經過深思熟慮地分析得出的結論一樣,有時甚至更精確。
所以,如果和我們爭論的人將自己的觀點僅僅歸於本能的情感或直覺,對這樣的觀點我們也應該小心謹慎,不要一概貶低。在《天才的火花》一書中,生理學教授羅伯特魯特伯恩斯坦和他妻子米歇爾伯恩斯坦(也是他的學術合作者)描寫了芭芭拉麥克林托克(由於其在遺傳學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故事。芭芭拉想出了一個困擾著她和同事們的遺傳實驗的結果。半小時後,她興奮地大叫:「我有答案了!我知道是什麼導致30%的實驗沒有結果了。」當同事們要她為自己的結論提供解釋時,她當時卻啞口無言,但是她仍然肯定自己能找到答案。正如她自己寫道:「答案來得太快……但是後來,我一步一步地找出了答案——它實在是經過了一系列複雜的步驟,並且,它和我開始想的一模一樣。」在書中,作者還給出了其他創造性個體的類似例子,他們在提出觀點的當時並沒有證據支持。甚至著名的數學家高斯也承認,他經常會憑直覺提出一個觀點,而在當下他也沒法立即證明它們。
這些例子很好地提醒我們,只有當人們倉促得出的結論被證明錯誤時,他們才應該被認為愚蠢。當他們正確時,這種「快速得出結論」的能力就可以被認為是天才的表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直覺總是比深思熟慮的分析要好。在《瞬間》這本書中,格拉德威爾也列舉了直覺判斷帶來災難性後果的例子,他指出,我們依據豐富的經驗所作出的直覺性決策很可能是正確的,但是,當人們爭論說他們「就是知道」某些事情時,我們不但要避免神化他人的直覺思維,不應認為這種思維牢不可破,也應避免因為其完全毫無根據而無情地拒絕。直覺應該被尊重,但是也應該理性地要求人們去探索自己思維過程中看不見的線索。
◎冷漠的邏輯:情緒是邏輯思維的敵人嗎
另一個讓邏輯思維名聲不佳的原因就是邏輯學家看待情緒的方式。情緒總是被看成推理的阻礙。例如,極度憤怒可能會導致我們無法清晰地思考。當這種觀點被推向極端時,情緒就被認為是理性思維的敵人。依據這一觀點,如果每個人都像《星球大戰》中的斯波克先生那樣沒有情緒,完全根據邏輯來作出行為決定似乎會更好。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幅畫面:理性思維不僅客觀,而且徹底冷漠。
如果情緒不僅不是邏輯決策的敵人,相反卻是朋友,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朋友,那又會怎樣?神經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歐指出,情緒在理性思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當大腦損傷影響到人類的情緒感受能力時,他們就沒法進行理性思考。例如,下面是達馬西歐博士描寫的一個患者的情況:理性行為所要求的各種器官都完整無損。必要的知識、注意力、記憶力他都擁有;語言也毫無缺損;他能進行計算,能處理抽像問題的邏輯。但是神經損傷導致他體驗情緒的能力發生巨大改變……結果就是決策制定能力的徹底喪失。
例如,上文中的腦損傷患者可能會在辦公室坐幾個小時,無助地篩選著不同的報告和材料,因為他體驗不到任何情緒反應,比如有些特殊的事情需要立即關注,某個問題可能比其他問題更關鍵,或者某個行動過程明顯會比別的過程更受歡迎。這些情緒反應會讓正常人對這些不同因素保持警覺,而正因為他缺乏這種情緒體驗,所以無法決定做什麼。達馬西歐並不否認強烈的情緒有時會干擾思維和推理,但是,他從腦損傷患者的研究者得出結
論,情緒感受的能力對理性決策來說是和思維能力同等重要的。根據達馬西歐的研究,斯波克先生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差的決策者。
◎不是所有問題都是邏輯問題
斯波克先生的形象也能幫我們理解人們對邏輯思維很警惕的另一個原因。斯波克先生由於缺乏情緒,將所有生活中的問題都當邏輯難題來處理。但是,生活中的所有挑戰都能簡化成邏輯難題嗎?在電影《美麗心靈》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被描述成一個非凡的人,但是在努力理解什麼是愛的過程中卻不斷掙扎。約翰納什試圖在邏輯運算的基礎上來決定是否要結婚。這個電影提醒我們,一個簡明、線性的論斷,即使擁有完美無缺的邏輯,也絕不是瞭解事物的唯一方式,尤其是當瞭解某些特定事物時,如「我愛這個人嗎」或「我應該娶這個人嗎」。面臨生活的挑戰,我們選取怎樣行動也不能總是根據邏輯推理來作決定。不但在個人生活中我們不能這樣,在遇到某些社會和政治問題,如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緊張關係或在處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時,我們也都不能完全根據邏輯推理來決定。
現在,許多專家對純邏輯問題和其他問題做了清晰的區分。他們指出,許多愛好邏輯的人作為休閒活動來玩的邏輯題就是封閉式邏輯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有簡明、正確而又符合邏輯的答案,可由給定的信息推導而來。相反,真實生活中則充滿了雜亂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沒有充分的信息,也沒有完美而簡明正確的答案。雖然邏輯地思考有助於處理這些雜亂的問題,但是完全依靠邏輯卻還不夠。
◎搞清楚你抗拒的是什麼
因為對一些邏輯思考者的表達態度感到不舒服,那些更經常採取直覺型思維方式的人們會無法自控地摒棄邏輯思維。然而,他們拒絕的並不是邏輯思維的能力,而是拒絕邏輯的冷漠,或某些邏輯思考者的傲慢態度,或拒絕對情緒和直覺的鄙視。他們幾乎一刀切,摒棄了所有的東西。有可能某些邏輯思考者並不一定冷漠和沒有情感,也有可能人們能既使用理性的推理,也尊重他人的直覺。
我們不應該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而唐突地去挑戰他人,這樣會導致他人匆忙退卻,更好的做法是採取好奇的態度。不得不承認的是,所有人都會有一些固定的信念和觀點,它們建立在自己意識不到的緣由之上,因此,我們可以問:「是什麼原因會讓你這麼想呢?」當然,一定是以真正好奇的態度來提問,而不是嘲笑。還記得第一章中提到的那個3歲小女孩嗎?她姑姑開玩笑地威脅說要吃掉她,正是令人驚訝的邏輯思維能力讓那個小女孩能夠智取姑姑,因為她說要先吃掉姑姑的嘴。的確,在有些邏輯思考者身上,我們是看到邏輯和冷漠或傲慢並存,但是我也覺得很遺憾,因為有些依靠直覺思考的人拒絕了這種驚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