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想不到 第9章 看清自己缺什麼 (3)
    前面描述的一些策略,如問題地圖、「已知」和「待知」列表,都是用來幫助人們發現自己的無知領域的,這樣他們就可以進行彌補,至少是當人們希望有所彌補時會起到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種不同的情況,面對自己知識的缺陷,我們有時寧願選擇繼續無知。正是因為對足球、詩歌、歷史或股票不感興趣,我們會選擇根本不去學習,而是通過盡可能去發揮自己的長處,以此來避免學習不感興趣的知識。當然,我們這種寧願繼續無知的選擇會遭到那些對足球特別有激情、對詩歌充滿興趣、對歷史沉醉及全身心投入股票市場的人的譴責。當我們拒絕老師、老闆、同伴或朋友的推薦,不去學習或欣賞他們的所愛,這就會造成緊張。

    但是,假如某一社會中所有的興趣都會被認為有價值,那又會怎樣呢?可能從很小的年齡開始,人們就會展現出各自的獨特性。一個人對政治著迷,卻絲毫都不想瞭解汽車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另一個人沉迷於幾何模型,卻對詩歌提不起興趣;還有一個人癡迷於文學作品,卻對天空中的星座漠不關心。如果我們真正

    認同不同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價值,那社會將有什麼不同?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將不同能力確定為智力。在最初的研究中,加德納描述了人類的7種不同智力,包括作家的語言智力,作曲家的音樂智力,運動員和舞者的身體運動智力以及對自己內在生活、情緒、動機和個人價值敏感的人的內省智力。最近,加德納又將兩種智力引入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論中。

    加德納所描述的有些「智力」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智力,我們常識中的「智力」一詞基本上是指學術能力,比如語言能力或數學能力。一般來講,我們不會將音樂能力描述為音樂智力,也不會將社交技能認定為人際智力或內省智力。此外,我們更不會提及身體運動智力,對於一個成功的運動員或舞蹈家,我們寧願說他們具有運動天賦或獨特的運動技能,也不會說他們擁有身體運動智力。那麼,為什麼要使用「智力」這一詞語而不說是「能力」或「天賦」呢?

    首先,這些在學術領域很少運用的能力其實是日常生活中智能行為的關鍵。例如,加德納所說的內省智力是指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內在狀態,尤其是情緒,並運用這種自我意識指導自己行為的能力。擁有高內省智力的人會對自身情緒反應的細微差別都很敏感,他們會注意到別人無法體會的那些稍縱即逝而又模糊不清的情緒,並且更可能重溫那些情緒,細細地去理解它們。

    有些心理學家,如作家丹尼爾高曼,將這種智力命名為情緒智力,並且探討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高曼引用過一個案例,在一次小測驗後,一個成績最優秀的高中生刺傷了物理老師,原因是他只獲得了B等成績。高曼說,即使我們在學業領域中表現得非常優秀,但是當我們無法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對自身行為缺少內省時,就可能做出非理性行為。

    這些不同的能力對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行為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加德納稱之為「智力」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加德納認為還有一個原因:人們沒有將這些能力平等視之。如果人們能像推崇學術能力那樣對待這些非學術能力,那麼他們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將這些能力稱作「智力」。或者他們會稱呼所有的能力為「才能」或「技能」,因此,也就很自然地說某人在物理方面有天賦或是個邏輯天才,就像說某人具有音樂天賦或善於與人交往或擁有運動員的天賦技能所用的詞語一樣。通過堅持使用「智力」一詞,

    加德納希望人們能擴展智力的定義,這樣我們就能發現每個人的智力特點,即使這種天賦並不一定在學術領域。他希望人們能重視能力的多樣性,而不是只將對於學業成功起關鍵作用的能力作為「真正」智力的標誌並貶低自己擁有的才能或技能。

    ◎標籤製造了「笨」孩子

    由於我們的社會將學習成績和智力等同起來,所以那些學習成績不佳的孩子就更容易覺得自己「笨」。例如,即使擁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在製作肥皂盒汽車時有高超的解決問題能力,甚至是在智力測驗中分數頗高,有閱讀障礙的學生也很難認為自己聰明,他們仍然會對自己的智力信心不足。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的媽媽就跟我訴說過,她的孩子馬特在鄰居家玩,後來,鄰居非常驚訝地說:「馬特真的很聰明!我的意思是,我知道他在特殊閱讀班……」她的聲音越來越小,似乎意識到了自己在說什麼,而馬特的媽媽,就像所有在苦苦為學習成績掙扎的孩子的家長一樣,不得不無奈地去糾正其他人的觀點,因為別人總是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可能聰明。

    一起來看看那些費力學習數學或閱讀的孩子與音樂、繪畫或運動表現差的孩子的經歷,我們就會知道差異有多大。對於那些缺乏音樂欣賞能力的孩子,我們不會認為他們智力有任何缺陷,他們的自我意識也不會由於這方面的缺陷而受到損害。就像成人能自如地承認「我真是個樂盲」或「我不會畫畫」一樣,這些孩子也知道,即使他們不會欣賞音樂不會畫畫或不擅長運動,也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愚蠢。相反,如果一個孩子被扔進了閱讀補習班,那麼人們很快就會認定他絕對不聰明。

    多年前我的主要工作是做兒童心理治療,有一次,我讓一個10歲的孩子畫出他的家庭,並且要求畫出每個家庭成員在做什麼。他開始用蠟筆和彩色鉛筆在一張很大的馬尼拉紙上畫起來。完成以後,畫紙上呈現出細緻的家庭情境,十分熱鬧,不同的房間裡有不同的人。他的家庭很龐大,一個姐姐和媽媽在廚房做飯,另一個姐姐躺在床上看書,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臥室裡看電視,另外兩個哥哥和爸爸在車道上打籃球。我問他:「你呢?你在哪兒?」「哦,」他聳聳肩,將畫紙翻過來,對我說,「我不知道把自己放在哪裡好,所以我就畫在背面了。」在空白畫紙的角落裡,蹲著的那個小孩就是他。

    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心理學基礎就能意識到這個孩子沒有將自己視作家庭的一部分。很顯然,他覺得自己和家庭成員格格不入,我們可以想想那些對其他家庭成員都感興趣的活動完全不感冒的孩子,他們會遭受怎樣的內心煎熬。事實上,有不計其數的例子:享受閱讀的家庭中的運動型孩子;喜好熱烈討論時政的家庭中,默默坐在一邊的安靜孩子;寧願躲在角落裡啃書本也不願接受兄弟姐妹熱情邀約去踢球的孩子。其實興趣不同本身並沒有多大問題,但是,由於對家庭其他成員喜愛的活動不感興趣,所以他們很容易覺得是自己錯了。他們要麼會覺得是自己愚蠢,沒法掌握兄弟姐妹很容易獲得的知識或技能,要麼就是覺得自己有問題,比如沒有努力去學習,或不夠專注。如果我們能欣然接受這種差異,真正地尊重每個人的不同,那麼家庭中「特別」的孩子們就不會體會到煎熬。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在這樣的家庭或世界裡長大,大家都認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那麼我們就會對不同領域的知識著迷,也就會自動去發展不同的技能。倘若我們的差異不被當做缺陷或愚蠢的標誌,人類的經驗將會有多麼豐富啊!

    ◎疑惑:「我並不相信所有知識都是平等的!」

    你可能會思考:「等等,這一觀點聽起來很不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也許你會有如下一些想法:

    ◆我的確認為某些知識比另外的知識更重要。

    ◆我不認為運動能力和數學能力同等重要。

    ◆比起學習廚藝來說,我更看重哲學。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歷史,瞭解時政,這樣他們才能成為合格的公民,如果他們不願意瞭解,我覺得不對。

    當我問及有上述觀點的人們時,他們反駁我的關鍵點都是這樣:「我們應該尊重天賦和興趣的多樣性,這聽起來很不錯,但是會讓人覺得似乎所有能力都是同等重要的,所有領域的知識都具有同等價值,我卻不那麼認為。如果人們都這麼認為,那麼他們會要求小孩在學校只學習某些科目,而另外一些科目就不用學?是什麼原因鼓勵孩子們學習大提琴、踢足球或第二外語?如果我們相信人們必須學習某些東西,那麼就和『尊重多

    樣性』的態度相衝突。這就會讓人們有借口不去學習應該學的東西,而是大聲反駁道:『我就是對它不感興趣。』」

    尊重人們的不同興趣並不意味著可以縱容自己在某領域的無知。不同領域的知識,不同的智力有不同的用途。我們能認識到特定信息或技能的重要性正是因為它們能滿足不同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會要求學校開設特定的課程。基於個人的價值、興趣或偏好,我們讓孩子們去體驗不同的經歷。例如,即使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數理邏輯智力也不好,但是為了能讓他緊跟時代的發展,我們仍然會讓他學習基本的數學知識。

    即使孩子對數學不關注,我們也不會認為是他有問題,這種觀點就和很多人的不同,他對數學沒興趣並不就是缺陷,如果他不能很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我們也不會認為他愚蠢。相反只是承認這個孩子對其他領域更感興趣,在其他非數學智能領域表現更突出。我們會承認和接受他在智力方面的差異,但是這種接受並不是不要求他發展數理邏輯智力。這種態度使我們能渡過一個思想上的難關——許多人都不願意承認特定領域知識或某一智力只是有其獨特性而並沒有優劣之分。因此,它打開了真正尊重的大門,而不僅僅只是忍受多樣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有些人對家庭重新裝修的電視節目《老房子》很著迷,有些人會天天打高爾夫或吹圓號,而另外一些人會津津樂道傳真機的工作原理,會迷戀天空中星星的運動,會對法裔加拿大人如何在芝加哥定居感興趣,也會對亞利桑那州的紅色巖壁的形成不斷探索,當然,也有人會孜孜以求被子花紋的編制,或沉醉於簡奧斯汀筆下的人物。如果這些人中的某一類從世界上消失,而我們又真的相信由此會帶來社會生機的減弱,那麼就會發現自己是真的尊重多樣性而不只是忍受。如果我們真的認為每一種不同的智力都有價值,那麼就更可能將自己或他人視作聰明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