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想不到 第8章 看清自己缺什麼 (2)
    為了保護自己,有些人會輕蔑地對待他們不熟悉或不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面對自己在某一領域無知的狀態,他們總是會不以為然,覺得那些知識根本不值得學習。因此,一個在《冒險》(美國益智類遊戲節目)節目中能回答出所有關於希臘神話的問題,卻被通俗文化問題阻礙了前進腳步的人說,他根本就不願意往自己的腦袋裡塞那些沒有價值的瑣碎信息。而通俗文化藝術家們則根本就不相信像這樣對週遭世界一無所知的人也可以稱得上有教養。

    上述兩方面的反應其實都可以理解,面臨被他人嘲笑的可能,大多數人都需要保護自己聰明人的形象。但是,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自信而嘲笑他人無知是相當缺乏建設性的。那麼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策略1:承認知識是通過經驗得到的

    你需要的第一個工具就是:堅信幾乎沒有什麼是顯而易見的。當人們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常常就存在盲點:他們無法看到這些自認為顯而易見的東西是怎麼由經驗得到的。

    想像一下,在下面的實驗中,心理學家教給你的東西。

    ◆心理學家數了10個便士,放在你面前的桌上。他問道:「這裡有多少個便士?」在你確認是10個便士後,他把硬幣堆起來,一個疊在另一個上面,繼續問:「現在這裡有多少個便士?」你對於這樣的問題感到非常驚訝,回答說:「10個!」然後,他將便士鋪平,在桌上形成一個圓,再次問你有多少個便士。

    ◆心理學家要你將鑰匙借給她。在你看著的情況下,她將鑰匙放在桌上的餐巾紙下面。然後,她問你是否能找到鑰匙。

    對成人而言,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他們會覺得問題看上去真的很愚蠢。除非是有某種把戲,比如說魔術,問題的正確答案看上去真的是不言自明。鑰匙除了在餐巾紙下面還有可能在別的地方嗎?便士的數量怎麼可能會有變化?

    其實,這些答案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經過學習才會知道的,只是我們已經不記得小時候學習到這個知識的情況了。舉個例子來說,有關鑰匙的實驗問題其實是「客體永恆」的經典實驗,這一實驗由兒童思維發展的奠基人皮亞傑(JeanPiaget)設計。在實驗中,研究者先給被試者呈現一個誘人的玩具,然後會用布將玩具遮住,這一過程也完全呈現在嬰幼兒被試者面前。面對這一實驗場景,不足7個月或8個月的嬰兒的表現就好像是玩具「完全不見了」一樣——「噗」的一聲,完全消失。在他們的思維中,客體並不永存。嬰兒的一個重大智力發展就是學會關於現實的這一事實:即使當我並沒有直接感知或體驗到客觀物體,它們也都是存在的。同樣,我們也不是先天就能理解,10個便士在改變擺放狀態後,仍然是「10個」這一事實。但是,由於我們不再記得能理解這一事實之前是什麼狀況,所以看起來它才是顯而易見的。

    我丈夫格雷格告訴我一個8歲男孩的故事,他應對嘲笑的方法真是非常了不起。格雷格曾經做過油漆匠,一次,他在給樓上的臥室打底漆,房主的孩子非常好奇地看著他工作,一會兒過後,他問格雷格是否可以幫他打下手。格雷格給他一個油漆滾筒,並簡單地教了他一些方法,他就自己開始刷漆了。當時,男孩的哥哥靠在門框的柱子上看他刷牆,大約5分鐘後,哥哥說:「你刷得太難看了,幹得真差勁。」男孩並沒有刻意停下來,一邊刷一邊回答說:「哦,我才剛剛開始學習啊,這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工作。」接著,他繼續刷。

    如果我們都能像那個男孩一樣,實事求是地接納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是需要經歷和學習才會得到的這一現實,那該有多好啊!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真正接受這個事實:「無知」是人的必然部分,它不是愚蠢的表現,而是人性的一部分。那該有多好啊!當我們面對他人或自己的無知時,這種接受或認同難道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寬容嗎?

    ◎策略2:將「愚蠢」轉為「厄運」

    在一次夏令營的時候,我在路上散步,前面是一家四口,父親看著2歲的孩子,而母親則主要照顧推車中的淘氣嬰兒。路上幾乎沒什麼車輛,突然,一輛車歪歪扭扭地開了過來,看到有車過來,父親很快意識到應該制止亂跑的孩子,要牽著他的手。那一刻,看著汽車不斷朝路中間的孩子逼近,我嚇呆了,孩子的父母親也都呆了。幸運的是,災難沒有發生,司機注意到了孩子,並減速慢行,父親衝過去將孩子抱入懷中。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孩子母親的反應:也許是嚇壞了,她也衝過去猛烈地捶打丈夫:「你怎麼這麼粗心?我叫你看好他啊!差點就被車軋死了!」她懷疑的語氣清晰地表明,丈夫沒有照看好孩子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她的語氣非常尖刻:丈夫怎能做出這等蠢事呢?

    這個父親愚蠢嗎?抑或只是沒有經驗?對於有過照管小孩經驗的人來說,很明顯讓一個2歲的孩子在前面帶路是非常不安全的。但是我們怎能知道這一知識呢?看護者會學習各種經驗,而這些可能是他們在看護孩子前並沒有意識到的,比如,他們要學習在多大的程度上去信任不同年齡的孩子處理不同問題的能力,就像公路上應對汽車的問題的能力。對於母親而言,她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父親們應該更警惕,畢竟這是個非常明顯的常識問題。

    然而,對於父親們而言卻並不一定,不知道這樣的常識也不能說明他們就是笨蛋,就好比妻子們常常不知道開車不換擋可能會導致車子突然停止,同樣也不能說明妻子們就是笨蛋。我想到了另外一個也差點遭遇悲劇的家庭,他們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汽車突然開始冒蒸汽,原因是妻子沒有注意到油耗情況,甚至是沒有看到儀表板上顯示汽車出現了問題的紅燈。在這個例子中,妻子是新手,而丈夫是專家,所以我能想像,丈夫對妻子的不注意有多生氣,也必然認為妻子的這種愚蠢不可思議,這和上面例子中妻子對丈夫的反應一模一樣。

    倘若由於他人的無知導致了我們的焦慮和不便,大多數人都會對此表現出憤慨,因此會批評別人愚蠢。如果他們還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如「我不知道儀表板上的那個小紅燈那麼重要」或「我以為孩子自己在前面走不會有問題」,我們會更憤怒地予以還擊:「你應該知道的!」最終,我們會毫不留情地指責他們的無知,認定就是他們錯了,因為一個負責任的人(負責任的父母、負責任的司機)一定不會這麼無知。

    ◎策略3:支持自己

    當別人認為我們愚蠢時,我們需要給予自己支持。作為成人,很多人都會不斷遭遇他人的嘲笑,這也是孩子們成長史中不可避免的部分。我們可能會遇到急躁的老闆,他會因為每個小錯誤而痛斥我們,也可能收到老師在試卷上寫的諷刺性評語,或者遭遇愛人輕蔑的白眼。因此,當他人以這種嘲笑的態度對待我們時,我們就很難再保持作為聰明人的自我感覺。

    對此,很多人會採取沉默的方式來應對。討論過程中,他們一言不發,或者僅僅只是表示抱歉地提供自己的簡單觀點,並在此之前鋪墊著說:「我真的對此沒什麼瞭解,但是……」在面試女性的過程中,《女性的認知方式》一書的作者就識別出「沒有聲音」的女性。這些女性對自己在表達觀點方面的能力完全沒有信心,其中有人說道:「在表達方面我有困難,如果我盡力解釋了某個問題,而有人告訴我說錯了,我就會忍不住掉眼淚,繼而崩潰。」那麼,我們能怎樣應對他人的尖刻評判而不至於壓抑自己,或者極端一點,不至於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而對他人以牙還牙地進行攻擊?

    學會用兩個問題保護自己:

    我的朋友康妮有兩個很好用的反問句,當她由於缺乏某些知識而被他人認為愚蠢的時候,就會使用這兩個問題:

    ◆我怎麼知道那些知識?

    ◆你是怎麼學到的?

    例如,因為不知道怎麼填寫表格,康妮就打電話給公司的代理人。代理人很不耐煩地說:「你應該仔細看看第二部分!」康妮追問說:「我怎麼知道要看第二部分?」很明顯,接下來的討論就會涉及表格本身不清晰或是填寫表格的前提條件並不一定滿足,只是設計表格的人想當然地認為大家都清楚。康妮的女兒對她說:「媽媽,你怎麼能把銀質器皿放到微波爐中加熱食物?」康妮會問女兒:「你是怎麼學到這個的?」面對他人的嘲笑,康妮通過簡單的問題給予回應,告訴他人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知道那些知識,大家都是通過學習才獲得知識的。

    對於別人的輕蔑行為,人們應該直接給予回應:「請不要以為我是個傻瓜。」我曾聽到一位男士對妻子說:「我不笨,只是剛好不知道洗碗機的工作原理而已。」為了更自信地應對他人的嘲弄,你可能需要進行練習。第一步就是要注意什麼時候別人會鄙視你,剛開始的時候,你也許只會覺得受傷害、憤怒或不知所措,但是仔細回想一下,你會意識到對方實際上是在諷刺或嘲笑你。

    隨著不斷練習,你會很快能意識到他人的諷刺行為,並能立即作出反應。你可能一開始會說:「沒必要如此諷刺我。」或者你會更堅定:「你可能會覺得,除了白癡外,誰都不會同意我的觀點,但是事實並不一定是這樣的。」即使你的觀點看上去很有局限性,你仍然可以對嘲弄你的人進行一點點的回擊。在工作中,你可能只會說:「我知道你已經跟我說過三遍了,但是我仍然在盡量掌握一些新信息。可能這個東西對你來說易如反掌,但是我卻需要花多一些時間。」事實就是,當那些有經驗的人嘲笑其他人時,其實是他們自己存在盲點,因為他們無法從一個新手的角度來看待該項工作的挑戰性。

    視野拓展:人人都是全能,世界會怎樣

    在每種不同的文化中,某些特定的知識總是被認為更有價值,大家會對特定的智能給予更高的崇敬。因此,那些在備受文化推崇的智能領域表現很突出的人就對自己是聰明人更自信,而那些在上述智能領域艱難奮鬥卻表現平平的人則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