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我很奇怪,問何海美、馮愛借他們,為什麼你們放著自己的買賣不做而專為別人在忙乎?她們告訴我,市場發展大了,每天有幾萬經營者和幾十萬客戶,而買賣之間既有合同協議一類的大事,又有缺斤少兩一類的雞毛蒜皮小事,光靠工商和市場管理部門就管不過來,所以我們這些積極分子就把這些事都攬了下來。一方面我們本身是經營者,熟悉和瞭解經營者之間或經營者與顧客之間的問題,加上我們又都是市場的元老,處理啥事時大伙容易聽得進。
我在與何海美、馮愛倩談訪時,正好有兩個經營者為了擺放貨物發生矛盾而來到市場辦公室論理。快嘴利牙的馮愛倩幾句話就將兩個剛剛還像鬥雞一樣的小老闆說得無話可言地低著頭出了門。雖然在短暫的採訪中我無法獲悉更多的相關事例,但從義烏市場管委會場所中不時出現馮愛倩、何海美、龔輝潮他們這些人的身影中,引起了我無限的思索:義烏市場之所以能夠與眾不同、之所以不斷地繁榮,它有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就是充分發揮和依靠了馮愛倩、何海美等一大批積極分子,這些創業者的勤業精神與無私奉獻,是義烏市場閃閃發光的基石,它支撐著這座五彩繽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廈。
在第二代市場建立不久,原設計的1800多個攤位在開業不到一個月裡由於經商人員猛增,市場管理部門不得不採取應急措施,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辦法,使場內攤位擴至2800多個,但參與經商的人員依然如潮水般的湧來。經歷當時這一幕的義烏人都還清楚記得,新市場開業時,大伙對當時全省第一大室內市場歎為觀止,可轉眼間竟然被擠得無立足之地,別說遠道而來的客商們進不了市場,就是本地的攤主進出都成問題。由於越來越多的人猾好市場,因此幾度出現攤位租賃費猛增,有人看著攤位搶手,便乾脆倒騰起攤位來,這更加劇了市場的吃緊與混亂。1985年4月下旬,已經從謝高華手中接任的新一代縣委領導現場辦公,在徵求工商戶的意見基礎上,決定為適應市場需要提出了再建一個市場的方案。
然後令決策者意想不到的是此次再建方案一傳出,冶即引起了另一種反響,客觀上是這新方案中必須佔用一定數贄的良田,因此一部分人就借此向省裡甚至向中央寫信說:這麼好的田毀掉建市場太可惜了,光靠市場能吃飽飯嗎?一句直截了當的話是:你們這麼幹,既毀田,又盲目,不要被眼前這些自發的又自由散漫的個體戶、小商小販們所製造的某種不正常的現象所迷惑!在當時,這種意見不是沒有社會基礎,而且從大多數人特別是大多數幹部的心態來看,對搞市場到底能不能持久和能不能成為義烏髮展社會生產力的主導產業打了問號。怎麼辦?路只有兩條:或者再建,或者不建。再建就是把市場向前推,不建就是讓市場發展至此為止。兩種涇渭分明的意見都集中在縣委身上。那時的縣委書記是趙仲光,此次拍板得靠他。趙仲光書記處理此事既簡單又不簡單,他叫上縣委五套班子人員,跟著他來到實地考察,最後來了個集體表決的方式把再建市場的事定了下來。有意見只聽不改,定下來就快上,明年國慶節前開業時我來剪綵!趙仲光書記最後特意指示道。正是快刀斬亂麻,而義烏的決策者們從謝高華開始就一直做著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那便是順應市場發展的自身規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其蓬勃向前。
1986年9月26日,僅用了10個月時間,一個更大規模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在義烏內建成。
形勢依然出乎想像。開業之初呈現的欣欣向榮景象,令義烏人自己都無法解釋到底是怎麼回事,總之市場之好連經營者都有些弄不明白了。時隔僅半年,在1987年春季到來之時,義烏的第三代新市場再度告急:經營場地爆滿不說,整個義烏城內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市場一由於室內場地的不夠用,許多經營者和客商只能見空地方就湊在一起買賣交易起來,曾出現過有人什麼生意都不會做,就在火車站旁邊租了一棟樓給外地人提供進貨發貨中轉,結果此人一年下來輕輕鬆鬆賺了100多萬元!義烏人太精明呀,有人聽說出租房屋賺大錢,於是便掀起了在縣城內大興新宅基的熱潮,哎,這一熱,連一向頭痛如何把城市建設趕上去的城建幹部都沒想到的事出現了:搞了幾十年卻從沒多少改觀的義烏城市建設在一夜之間樓群遍地,馬路一新,整個城區面積一下擴大了好幾倍!叫人興奮的是政府沒掏多少錢,僅僅多拿了幾套規劃而已。
市場給義烏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短短幾年間的市政建設使以往的一個小舊鎮,瞬間裡一躍嵋起在浙中的現代化城市。1988年,義烏正式由縣變成了市。而這撤縣改市的進程,如果沒有小商品市場的發展,也許義烏的今天仍然是個縣級建制的地方。
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在政治經濟學中指出,資本進人自由經濟時,它的發展將常常不以人們的主觀意願所轉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同樣的道理,當它一旦進人良性狀態後,它的發展將超乎我們想像,並對整個社會形態都將產生不同小可的影響。在第三代市場開業不久,攤位的緊張再度成了義烏市場的首要矛盾,而此時外地客商對義烏市場的熱情則越來越高,故經營者紛紛向已經是市府的義烏領導們強烈要求再把市場擴大,其急切心情勝於火燎。看來第三代市場的決策過程又是短期行為了,別猶豫了,再擴吧!這回上下幾級幹部和大多數群眾都看法一致,因為實打實的好處使義烏很少有人再對市場說三道四了。集體決策很快形成:在第三代市場後側過稠州路向東延伸的120畝地作為第四代市場規劃區。六月份決定,七月份就以市委辦公室名義向全市發出了通告。
-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千千萬萬個經營者和六十多萬義烏百姓都在企盼著更大更精彩更宏偉的中國小商品市場誕生。然而一場意想不到的政治風暴從北京刮遍了中國大地,一時間神州大地上空烏雲陣陣。中國人民陷人了痛苦和迷茫,未來的前途到底如何,成了每一個人重新期待的大課題。讓義烏人感到最不可理解和難受的是社會上此時盛行個體戶是動亂的根源!國家要繼續舉起紅旗,就必須先得剷除私營經濟!云云。義烏人和義烏市場此時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甚至是頂頭懸下的利劍般的壓力,雖然有些現象想起來是莫名其妙的,但在那些曰子裡卻被說成有彝子有眼的事,似乎個體經濟就是產生動亂的土壤,個體戶便是動亂的有力支持者,義烏的小商品市場最活躍,故而那裡的政治問題就最值得關注。簡而言之,義烏的人和義烏的事應當引起上面足夠的重視和注意!
什麼,這個時候你們還要擴建市場?這不是火上澆油嘛?
先把個體經營行為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給弄弄清楚再說!
有人對義烏呈上的報告不屑一顧,拿著一副很政治味的官腔。更有令義烏人心寒的事:一向對義烏市場熱心並常常喜歡將義烏市場發展的成就納進自己成績挎包裡的某個別領導到了義烏市場卻不敢往裡走一步,好像走進一步就會把他的烏紗帽摘掉似的……那是一個令義烏人極其失望與期望並存的時刻,義烏人因此而更加不忘當時的市委書記鄭尚金和他的一班人。在大風大浪面前,鄭尚金等領導作出了果敢和負責的決策,兩姓們因此而一直記著這些在義烏髮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性人物。雖然我沒能有機會採訪到現已是金華市市委書記的鄭尚金等人,但他們在特殊時期為義烏所作出的功績,在義烏人民心目中是座不火的半碑。
當時參與《關於擴建義烏小商品市場問題的論證報告》的現任市委宣傳部朱連芳部長向我介紹說,當時整個義烏市場出現了人心浮動,其根本點是圍繞著個體經濟是不是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問題,由此引發了義烏辦小商品市場到底對不對、還要不要辦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當時由於動亂造成上面的聲音一時不明的情況下,突然擺在了我們義烏決策者和廣大群眾面前,中國有許多事可以等著決議了再做,但我們是在辦市場,當時義烏市場已在全國掛上名了,龐大的市場一天不經營就會影響幾萬、十萬經營者的利益,幾天不經營就可能使我們幾年苦心經營和造就出的市場會一下垮了,所以那時我們市裡領導急,市場管理者急,個體經營者更急,怎麼辦?那時每走一步都可能是要冒政治風險。
值得義烏人感到欣慰的,當時的義烏市委、市政府領導迅速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即堅定不移地肯定了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經營者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辦義!烏市場昨天沒有錯,今天擴建它更沒有錯。為此,我們做了大量艱苦而有成效的穩定人心工作,如每天把市委市政府的意見用廣播等形式,不時地向經營者們宣傳,出動機關行政幹部深人市場給群眾做耐心細緻的解釋和宣傳工作。同時又專門配合中央電視台插出的反映義烏市場的專題片《獨立的王國》宣傳,使在義烏從商的全體經營者都明白,義烏走的路沒有偏離社會主義方向,不僅沒有,而且是更加完全正確地走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搞個體經濟光榮,參與辦市場就是為社會主義辦更好的事。認識清楚了,信心也就堅定了,我們的市場也就越辦越好……
1990年10月5日,當時的浙江省省長沈祖倫大筆一揮:義烏市場擴建確有必要。於是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波之後,義烏人辦市場、辦大市場的決心更大了,這回他們是徹底要瞄準全國第一目標進軍,因此第四代小商品市場的設計一出台就令人激動不已:義烏要建總面積達五萬平方米以上的全國最大的室內商品交易市場!
第四代市場從提出到開工到正式營業,用了一年零10個月時間,這場決戰義烏人非常難忘,它既使從商者完成了從商品交易的原始和簡單的階段到具有現代知識和技能色彩的整個過渡,也完成了什麼是姓資什麼是姓社的經營性質上的根本認識。幾年後,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黨正式得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1999年初的全國人大第九屆二次會議上又把鄧小平理論連同個體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組成部分一起寫進了憲法。其實對義烏人來說,他們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和運用,與發展市場經濟來推進社會前進的實踐則早已開始並獲成功。當義烏人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同時,市場經濟也真的像一隻無形之手,幫助和促進著整個義烏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