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大講壇·政經卷 宋鴻兵:次貸危機、金融風險及投資方向
    次貸危機、金融風險及投資方向

    宋鴻兵

    演講者:

    宋鴻兵,20世紀90年代初赴美留學,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注和研究美國歷史及世界金融史。曾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的高級咨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產貸款自動審核系統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MBS(資產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工作。暢銷書《貨幣戰爭》的作者。

    我沒想到《貨幣戰爭》這本書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很多人都在看,也有不少人在熱烈討論。這次有很多朋友都很關心《貨幣戰爭》這本書,也有來自各方面的疑問,到底是真是假,這些事事前有預兆嗎?所以我今天主要講幾個問題:第一,現在非常熱鬧的次貸問題。它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會不會對中國產生重大的影響?對各種不同的人群,次級貸款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大家經營財富的風險?第二,到底有沒有可能發生貨幣戰爭?如果發生的話,中國有沒有辦法防範這種金融風險?第三,談談投資方向的問題,投資黃金、白銀方面我個人的一些體會和感受。

    次貸危機

    美國發生了重大的次貸危機。對這次危機的評價呈現兩極化,有的人認為,這場次貸危機非常嚴重,很可能導致和1929年一樣的經濟大衰退。美聯儲、包括美國財政部的官員、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次資貸危機不是很重大的問題,涉及的次貸規模很小,不足以影響經濟,也不會對經濟造成任何重大威脅。從2007年8月1日起,美國動盪很厲害,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都對美國市場短期大幅度注資,這種行為給市場帶來非常強烈的震動。美聯儲的注資規模是1987年以來最大的一次,甚至比「9·11」發生時的規模都大。歐洲銀行的舉動也都是近年來非常罕見的。這說明金融市場上的很多信息,政府沒有披露出來。這種危機究竟嚴重到什麼程度?涉及面有多廣?可能對世界金融市場造成怎麼樣的影響?我對這方面比較關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這次危機確實相當嚴重。從目前來看,幾乎沒有任何辦法能夠對付這次經濟衰退。我把它稱為「世界股市地震事件」。2007年以來,國際市場出現了兩次重大「地震」,後面還會有一次。2007年2月27日,上海股市發生了一次劇烈的振蕩,緊接著第二次是紐約華爾街股市暴跌。有人說,上海股市振蕩,只是中國的問題,美國只不過受到一些心理影響。我一開始認為這個看法很荒謬,那些認為中國市場規模之大足以影響到美國的想法,實際上迴避了問題的本質。美國的股市暴跌跟中國股市暴跌根本不是一回事。再說說按揭貸款的利率,利率在一段時間內固定,一年或者兩年後進行利率重設。往往第一年利率非常低,大概是1%∼2%,目的是鼓勵大家買房。但是一旦利率發生重設,按揭律動就會特別高,至少是30%,有些是50%,甚至是100%。

    我在美國有一個朋友,他現在買了一幢房子,房子價格是120萬美元,貸款80萬美元。他的貸款方式是浮動利息,頭一年固定利息,以後是隨著走勢而變動,後來出現了貸款重設,最初貸款的利息是1%。80萬美元貸款,對他而言壓力不大,一個月還四五千元還能承受。到了2007年3∼4月份,一年前的貸款到期,利息重設後,他現在月供金額是9000美元,他的年收入是30萬美元左右,9000美元壓力也很大,可見利息的比例跳得非常高。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的收入可能連我朋友的1/4甚至1/5都不到,但是他們也在貸款。利息浮動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什麼儲蓄,一旦率動金額上升到非常高,馬上就會面臨支付問題。這些人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來,也許頭兩個月還可以從信用卡上刷一些,三四個月以後撐不住了,就會出現違約。一旦出現違約,房租連續拖欠90天以後,房子就會被收走。

    為什麼2月底會發生第一次「地震」?根據資料,2007年1月份的重設規模是250億美元左右,2月份發生「地震」的時候,就提高到了275億美元左右。再看8月份的「地震」,比2月份的數據幾乎翻了一番,浮動大了一倍,這種情況下,大幅度違約就出現了,違約率大概是15.77%。當這麼多人出現違約的時候,市場就發生了驚慌。就好像大家看電影,電影院可以坐兩三千人,出口只有一兩個,在流動供應比較正常的時候,一個一個出,一個一個進,不會有問題,在流動緊縮的時候,比如有人喊著火了,大家一起往出口跑,卻誰也出不去,一下子就會導致流動緊縮現象的發生,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危機狀態。在2月份和8月份兩次出現重大違約上升的情況,一下子震撼了很多金融市場,市場一下慌了,不知道會怎麼樣。

    從時間表上看,第三次地震會是2008年11月,這是一個高峰。美國金融市場上,雖然中央銀行、美聯儲、歐洲金融銀行等都不斷大舉注資1000多億,但還是不足以穩定金融市場,危機沒有結束,更多的還在後面。這只是我個人的預測。從前兩次來看,預測時間基本上都比較準確。大家看我的博客,在1月底,我已經說明了會出現股市大地震、金融市場動盪。但衝擊力最強的是11月份的這一次,美聯儲應對不好,會導致美元崩盤。11月份衝擊完了以後,結束了嗎?沒有。按照曲線波動程度,兩年後情況會稍微穩定一下,但是兩年後利息浮動問題仍然在繼續,餘震會繼續振蕩金融市場,持續時間非常長,美國市場似乎10年內很難恢復元氣。

    美國債券市場分析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這就涉及到美國華爾街2000年以後推出的大量金融創新工具。其中一種是把未來現金流做成證券,即資產證券化,但是規模很小。美國資產變化的規模已經做得非常大,比如ABS、MBS市場。ABS市場是資產緊張債券市場,什麼是資產緊張?舉個例子,你刷一下信用卡,馬上就會產生一筆信用卡的債務。信用卡債務的欠債人,必須每月向借款公司還錢。對信用卡公司而言,這相當於每個月有一筆固定現金流進入,ABS市場的基本操作是,只要你有未來固定現金流,今天就可以作為債券,拿到市場進行交易。比如我從銀行借了100萬,銀行手裡有我的借條,銀行負債就是所謂的貨幣供應,把所有負債加在一塊兒,就對銀行不太好,為什麼?老把資產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銀行貨幣在流出,這個時候所有風險都背在銀行身上,一旦債務出現違約,該付錢的沒有付錢,該還錢的沒有還錢,銀行就會出現壞賬,銀行就要把債券賣掉,在金融市場上拋售。但是如果是一筆完整的100萬元商業貸款,或者是住宅、按揭貸款,條件就很不一樣。一筆貸款整體在市場上交易很困難。

    雖然1970年以後,市場逐漸發展,但成交量還是非常小,債券本身有很大的障礙,我們能不能把債券分成若幹份:劈成一小片一小片,每分出來的一小片都標準化,相當於把債券做成標準的工業產品。只要是標準的,條件都一樣,那就好賣了。把標準的小塊拿到債券市場上去賣,每一塊構成了一張資產抵押的債券,這樣實際上有債券作為支撐。把這些東西拿到市場上流動,這就構成了ABS市場。這裡的基本思路是有現金流,因為是貸款,每個月都有進賬,每一份債券要進行詳細拆分,這就構成了ABS市場的基本概念。MBS市場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歐洲的MBS市場在1987年推出了資產抵押,根據按揭思路,按揭可以做債券切分,那是不是所有債務都可以?他們先把這個概念普及化,這種債務包括了信用卡欠債、學生助學貸款、汽車按揭等,然後又把它標準化,拿到市場上去賣。美國金融市場很大一部分是債券市場,債券市場越來越大,現在整個規模是45億美元。

    但這中間有一個問題,ABS市場發展到這種規模以後,對銀行來說當然是很好,因為實際上相當於有人找我借了100萬,這張債券在我的資產上停了30天左右,現在只過了14天我就轉手丟出去了,快進快出從中間賺一個利差。美國兩大公司房地美、房利美是專門做這種事的,債券買進來以後,做成MBS,放在MBS的債券市場上。對於銀行來說,它的整個週期很快,在他們的資產債務表上,看不到太多風險,債券來了以後就套現。實際上相當於銀行把自己的風險轉移給了整個債券市場,債券市場購買者,包括亞洲中央銀行和美國的一些商業銀行,包括對沖基金、保險基金,這些機構是MBS最大的消化者和購買者。但是現在情況是什麼?銀行周轉效率必須很高,把債券吃進來再賣出去。

    銀行有個貨幣承受概念,銀行效率越高,創造貨幣的效率就越高,對整個市場貨幣供應量、流動供應量就越強。在美國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無論怎麼調整利息率,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都不大,因為債券上的規模太大了。以前美聯儲的調控思路是在傳統商業銀行的儲備金上,通過調高美聯儲基本利率,控制整個銀行系統儲備金的比率,來控制整個商業銀行對外發債和放貸的規模。由於規模越來越大,市場也顯得越來越不受控制,調控力度就逐漸下降。這就是現在為什麼流動性在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大。其實不管是國際上還是國內的專家,關於流動性這個概念,基本上大家各說各的,誰也說不清楚什麼是流動性。我前不久碰到國務院金融研究發展中心的夏斌,夏斌先生把這個問題說得非常清楚,他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定義。

    流動性可以從三個要素來劃分:如果站在普通的角度定義,流動性實際上是資產變現能力,在不影響資產價格的情況下,也容易變成現金,這種就容易出現流動性。還有一部分人說的流動性,是從中央銀行的角度來解釋,在中國指的是超額準備金,這是流動性過剩和不過剩的標準指標,這兩個概念有點兩極化。按照美國概念,什麼叫流動性?所有社會經濟中,金融資產的總和稱為流動性。只要是一種金融資產,都可以算在流動性範圍之內。這就是2006年3月後,不公佈流動性數據的一個原因,而且這個對流動性的解釋其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看來,現在我們得把超額準備金,即從中央銀行角度來定義的流動資金過剩概念淘汰掉。對中國來說,市場綜合構成流動性這個範圍太寬大,對中國市場而言不太適合。在中國市場上,比較準確的是M2(廣義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在它的覆蓋下產生了多少貨幣,流動性就是銀行負債上下的流動性儲蓄貨幣總額,我覺得這是比較準確的流動性的定義。

    下面我們交流的是按揭抵押債券MBS的過程。從美國房貸構成來看,外國投資人一直是美國債券相當大的購買者。如果沒有外國人持續不斷地買美國債券,美國金融市場會出大問題。我寫過一篇關於第二次資產毒垃圾的文章,主要是為中國的外匯公司所寫的。為什麼提出「資產毒垃圾」?從概念上來講,MBS和ABS這兩個理念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大大提高了金融系統的運作效率,這是挺好的一件事。但是凡事都得有個度,如果超過這個度,過猶不及,事情很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這就產生了資產毒垃圾——次級貸款。什麼叫次級貸款?在美國有600萬人很貧困,這些人信譽分數不足以申請30年固定長期貸款。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特別是投資銀行,想盡可能多地把債務發出,所以他們不管資信情況,不管公司收入情況,也不查申請人的收入水平,只要申請,馬上就能批復,最快的只需要5分鐘。前不久《華爾街日報》分析過,新世紀金融公司為什麼後來會破產?因為向他們貸款的交易商不擇手段,自己設立了一個網站,不管是誰到網站上申請賬款,什麼證明都不需要,只要填表,馬上可以找銀行批出貸款來。2006年的時候已經瘋狂到了這種程度。

    當然,錢來得這麼容易,幹嘛不借錢?但是大家都借錢,次級貸款就來了。從2003年到2007年,次級貸款總額是2萬億美元。2萬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因為房價在2003年到2006年間不斷走高,所以當時這個問題並沒有顯得特別突出。因為次級貸款是這樣:你現在沒有錢,付不出按揭貸款,銀行說沒有問題,它可以給你做推動。房價在漲,漲就有增值部分,增值部分可以用現金方式借款。相當於我用房屋增值部分做抵押,再去貸款,把貸款現金拿出來,付房地產的月付。這種思路導致房地產市場必須依賴房價的不停上升,一旦房價停止上漲,次級貸款危機就顯現了。美國房地產價格到2006年上半年,達到歷史高峰,2006年下半年開始下滑,一旦出現下滑,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為什麼2007年1月2日出現次級貸款問題?因為一旦違約現象出現,銀行機構馬上就會出現壞賬問題。

    剛才說的是次級貸款CDO濃縮性毒垃圾,次級貸款MBS就已經是毒垃圾了,肯定會出現違約問題,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根據其違約的可能性,我貼上了不同標籤,信譽等級比較高的,做成一個債務抵押憑證,這就叫CDO。CDO就是在MBS之上再一次衍生出來的新的工具。它的基礎是次級貸款,次級貸款必然會發生違約。但是,次級貸款CDO的風險比較高,所以回報比較高。我覺得我們國家在2003年、2004年期間,購買的很多外資銀行中的結構性產品,其實中間相當一部分可能都是為了保本買美國國債。買了這些之後基本上能夠覆蓋保本,多餘的要搏一把,就買高風險的,這其中大多數高風險的產品是濃縮型毒垃圾。運作對沖基金這些人投資次級貸款CDO之後,靠CDO代換憑證,到商業銀行進行進一步貸款,而且是以高倍、高槓桿的條件,5∼15倍地進行放大,然後拿出新的貸款,再去買次級貸CDO,實際上這是一個循環系統。到了次級貸CDO,風險被提成和濃縮,變成了更加有毒的市場。

    對沖基金買了很高的CDO放到資產負債中,這麼做很危險。萬一垮台,出現違約情況,月供不能夠及時實現,這不是成了毒資產了嗎?這不得自己扛著嗎?買了對沖基金的人就要想辦法對沖這個風險,怎麼對沖呢?有個概念是CDS(信用違約互換),這個違約比較輕。相當於我現在想把我的風險轉嫁出去,於是我寫了一個合同,「本人要CDS,如果出現信譽違約的情況,有沒有人願意買我的信譽違約這個單子。」這個單子相當於一個保險,因為它是有價值的。很多次級貸款全都是最高評級。他們是怎麼做的?資產評級公司為什麼會給他次級貸款CDO?為什麼會給他這麼高的評級?我剛才提到的文章中都有解釋。

    其他的像中國或者日本的投資機構、美國的一些投資基金會認為,既然是三A,風險小、利率高,你不是想轉讓風險麼?你轉讓給我,我買你的風險。違約風險相當於一張保險單,一旦出現信譽違約,誰買的保險單誰扛著。在對沖基金看來,這張保險單要進行違約對沖;對於其他的基金,特別是CDO風險,這種對它們來說很有誘惑力,誘惑在哪裡?進行普通投資,得真金白銀押進去,購買資產等待現金流到來。而投資CDS不用出現金,只要肯承擔風險,錢就來了。對投資者來說,他不動用投資範圍內的任何錢,還會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進來。這會帶給他信心。個人的獎金跟回報率有關,當不斷有現金流進來,整體回報會特別高,將近二三十萬就到手了。人會有本能衝動去做這樣的事。

    這些人有這樣的動機,就會大量吃進CDS,於是這個市場發展非常快,大概從2004年到2007年,5年時間擴張了15倍,現在的規模是50萬億美元,從很微不足道的市場,迅速擴張成一個龐大的金融市場。現在這幫人還在動腦筋,既然CDS是一個固定現金流,投資者不在意你到底是保險金現金流,還是債券現金流。既然是這樣,能不能再做一個新的產品出來,把保險這個現金流,做成更高的衍生工具?於是他們把現金流放在一起打包,再按照出現違約的風險貼標籤,做成新的債券憑據,這就是合成標籤了。它是一級一級來的,原來一筆100萬元的貸款,經過若干級的放大,100萬元貸款在最下面,上面做成MBS按揭抵押債券。在這個之上,又做成了CDO,再把CDO做成CDS,再把CDS做成合成CDO,合成CDO中有一塊內容叫利率調息。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整個債務是一個倒金字塔形式,負債源就是次級貸款這些人,他們是沒有能力還貸的,他們背負越來越沉重的負擔,遲早會出問題。為什麼美國次級貸危機會在現在發生?其實在2005年、2006年,我就問在房地美工作的人,你們不認為會出問題嗎?這麼明顯的邏輯上的漏洞,只要相信邏輯,就知道會出事,只不過不知道哪一年出事。他們說,大家不這麼認為,你為什麼過慮?只要房地產價格永遠上升,把增值部分拿到銀行抵押就會套現,只要能拿現金,就會保證沒有違約。我就想,難道房地產市場能夠永遠不下跌嗎?所以從整個邏輯上來講,次級貸款發生是必然的,當然合成CDO之後,他們又發明了零息債券,還有CDO平方、立方、N次方,無限地把這個概念進行放大。我剛才也說了,金融創新是好事,它是七分利益三分害,但是越過這個度,使貪婪的本性沒有任何限制地往外擴張,遲早會出事。

    2007年第二季度,美國各個地區果然出現了違約情況。加州地區、佛羅里達中部、東北部一些地區,違約程度各不相同。從違約增長分佈情況看,某個地方房價越高,價格撐不住,一旦出現違約現象,違約也就越快,這些地方也是房地產價格現在受到影響最大的地區。

    同時,從進入拍賣程序的資產分佈情況看,也是違約越快,房屋被拍賣得越厲害。我曾經看到《華爾街日報》上的報道,拍賣的房屋比一輛汽車還便宜——3.5萬美元。房屋原價是40萬美元,拍賣的時候沒人接盤,一直降到3.5萬美元都沒有人買。這個地區14%的人沒有工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加上稅務債、拍賣房屋,那個地區的經濟情況就非常惡化了。

    誰來負次貸危機的責任?

    我們再來交流流動性緊縮的問題。在2月份之前,世界主流媒體都稱全世界流動性過剩。我當時說,流動性過剩到流動性緊縮的轉變,只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就像從盛夏忽然進入嚴冬。從過剩到緊縮,轉變發生在一兩個月之間。2007年1月份,100元債券還能賣100元,後來到99.5元,99.5元平穩了幾個月後,到7月份發生了暴跌,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出現了垂直降落的情況。世界金融市場的一個規律是,當發生逆轉的時候,是突發性的,沒有任何徵兆,中國股市也一樣,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那麼是誰在買CDO呢?質量比較高的CDO中,銀行大概占55%,資產管理公司占9%,保險公司占18%;屬於非常危險的CDO中,也是銀行占32%,資產管理公司占22%,保險公司占19%,退休金部分佔18%。我一看這個數據就傻了,照這樣就退不了休了。退休金有一大塊都投入到市場上,佔到18%∼19%的規模。如果你是住在弗吉尼亞州,一旦超速15英里,罰款3500美元。我當時一聽,這不是搶錢嗎?不僅是開車超速,轉彎的時候忘打燈了也要罰款800美元。然後小孩沒坐安全座罰500美元,沒帶駕照也要罰款1000美元。這完全把人逼到了飢不擇食、慌不擇路的地步。

    後來我查了一下,大家都是交過稅的,政府就建立各種各樣的公共設施、基金。投資高速公路就是用來維護高速公路系統。其中有一項叫公共交通基金,它可以投資國債、MBS、ABS。我一看,壞了,它還可以投資MBS?只要是平級市場中兩個A以上,這些基金馬上可以寫投資報表。2007年1月份的時候,回報很好,達到了17%,第二季度也不錯,到第三第四季度就出現了負增長。怎麼會從17%掉到-5%?因為他們是委託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投資,肯定是買資產毒垃圾了,最後造成了嚴重虧損。俄亥俄州的美國第三大退休基金也出現了巨虧,不到三個星期全部灰飛煙滅,200億美元就沒了。我估計他們是買了合成CDO,買CDS虧損還不會那麼嚴重。

    這樣的情況,誰來監管對流市場?大家都認為,資產評級公司應該監管,因為資產評級公司是給資產定級的。但是資產評級公司說,這事他們管不著,評了級之後跟他們就沒有關係了。也就是說,風險實際上是處於沒有監管的狀態。沒有人檢測,沒有人管制,沒有人去約束。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貪婪慾望就暴露了,根本無視風險,把市場越做越大,最後導致崩盤。

    美國的房價在1988年、1990年出現了比較大的危機,從1990年一直到1996年、1997年都沒有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後來突現歷史新高,從2006年又直線下降,跌的幅度非常大,一下子掉了下來。市場非常有意思,它的變動是在一瞬間,半年時間從過熱突然轉到過冷。房價照這個速度滑下來,違約現象會增加,美國次貸危機才剛剛開始。

    CDO定價比較有意思,CDO在市場上交易額比較小,它的定價不是在市場上叫買叫賣,實際上是用數學公式算出來的。原本認為1美元的債券,拿到市場上怎麼也得賣到9.8美元,拿出來以後卻沒人買,最後以0.85美元成交了,成交就定了價,所有華爾街對沖基金都得壓價。過去是能賺百分之二三十,如果資產重新評估,非但不是增加20%,還虧損30%。這樣一來就不好辦了,所以他們不賣了。即便不賣,合成CDO還是跌得非常快,本來200億美元的資產,三個月後基本上就沒了。因此定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或者完全是虛假的。而且整個對沖基金的評估系統都在做假賬,就蒙那些不明白金融創新的新興市場的人。當然他們自己人也在買,對沖基金虧損也很多。

    真正懂錢的人買什麼?什麼是錢?什麼是財富?美聯儲董事買的是實物金幣,他們對中國人說黃金不好,太土,不玩CDO顯不出你的品味和檔次。他們對中國的衍生工具有一種盲目的崇拜。實際上可以說這是個大賭場,玩這套東西的人心狠手辣,稍不小心,你的錢進去就沒了。

    美國經濟下一步怎麼發展?華爾街股市中有很多微妙的地方。我自己是做股票的,我也在觀察這方面的情況。8月份有好幾次,一週三天股市收市前跌200點,然後突然在15分鐘內,股市暴漲回100美元。誰在做這個事呢?就是美國財政部下設的基金,他們穩賺不賠。它從來就是從底賬上抽一把,把大家的錢弄進股市,然後把大家的錢收進。所以在整個投資結構中,這部分佔了23%,新能源佔到了17%。在現代國際金融市場,中國人是理解不了國際銀行家們的玩法的。如果我的預測不錯的話,整個世界金融會發生大的變化,黃金有可能重新貨幣化。2007年1月份以來,包括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學家》、美國外交協會的《外交雜誌》等媒體,紛紛質疑現有股權貨幣制度是不是有問題。

    《外交雜誌》撰文說搞金融全球化就要打破藩籬,最後實現貨幣統一。美國外交協會等同於我國的中央黨校,寫這篇文章的人,是貨幣方面的一個高級研究員。他認為主權貨幣不適合我們這個時代了,會阻礙我們的全球化發展。因為貨幣有問題,貨幣不能讓人產生信賴感。當然這其中也提到了美元,中央機構運作有很多失誤的地方,主要是由主權貨幣造成的。他們談到新的思路是,要玩誠實的遊戲,拿真金白銀做交換。文章最後一段專門提到了歐洲有很多黃金銀行在進行這種生意,雖然這種生意不大,但是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當美元影響迅速衰弱的時候,黃金重新貨幣化、重新進行貨幣流動是可能的。最後一句話很關鍵,不管各國政府是否同意、是否支持,誰也阻擋不了黃金銀行的發展運作。其口氣非常強硬,我相信他們是從歷史上獲取經驗,應對危機的策略就是以危機促改革,改革都是在大危機之後。

    西方在構思,在未來貨幣體系中,不是單純的美元、歐元,還要有黃金。當美元崩潰的時候,老百姓會對信用貨幣完全失去信心,美國政治、經濟力量這麼強大,尚且不能保證自己的信用,其他國家誰能做得到?日本或是歐洲,都做不到。所以如果美元崩潰,大家對所有信用貨幣的這種信賴就會完全崩潰,那個時候黃金是必不可少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研究歐元,認為一定要有黃金支撐,哪怕是25%、或者20%,如果沒有貨幣就沒有了攻擊力。也有很多經濟學家提出來,黃金開採量、發行量有限,怎麼辦呢?他們提出了另外一個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環保關係著主權,當整個貨幣體制發生變化的時候,環保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一直在推廣新的概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貨幣化。這種環保貨幣化的概念,是把平均排放二氧化碳攤在各個國家身上。

    以後的貨幣發行,既有黃金,也會有一部分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現在面臨問題是,中國搞工業化,全世界工廠都往中國搬,人家推出環保的概念,罰30年款,等於落後了60年。我跟很多領導說,中國人得站在更高的高度,得瞭解對手在想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格局、戰略規劃,這種戰略超過了我們的想像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咱們國家有必要作金融戰略研究,弄清楚人家怎麼玩。法國有一家環保公司,把設備安排在中國深圳,順便把中國深圳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很低的價格買走了。中國也在熱炒這個問題,認為我們搞二氧化碳排放量還賺了不少錢。在歐洲,未來環保儲備銀行有一個規定,當你把淘汰的環保設備安裝在中國或者任何其他發展中國家,就能獲得獎勵,獎勵比例是信用分數。中國一旦加入環保方面的協議書或者環保條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夠,我們就得到其他國家去買,並且要多付更多的錢。這些戰略都非常厲害。

    中國面臨的金融風險

    現在中國說金融風險戰略,主要偏重於內部風險,都是建設性的問題,比如資產管理到不到位、風險監控是否有力等。除了內部問題,我認為還得關注外部問題。證券市場或者金融市場,這些在各個國家都有問題,美國也是。出現金融危險不是大事,怕就怕有人惡意操作。如果有人在整個金融市場出現失衡的狀態下,發動惡意進攻就很危險。香港的股票、房地產從1987年到1997年漲了14倍,股票價格在1997年7月份一個月內11次創歷史新高。稍微一分析就會知道有問題,資產泡沫、結構失衡、投資過熱等。2008年7月2日,我採訪了瓊斯,他告訴我,1997年的時候他們是怎麼有計劃、有系統、有針對性地進攻那些國家的金融體系的,包括什麼時候做戰略規劃、什麼時候做戰役上的準備、什麼時候做審查,一旦發生進攻怎麼做,什麼時候開始反覆拉鋸戰,他們跟香港監管局拉鋸了十幾個月。他完全把這個事情當戰爭來對待,他把所有的資料都數據化。貨幣戰爭早就打響了,人家以前就這麼做了,中國這頭大肥羊,他們肯定會下手。

    金融風險什麼時候最大?我認為有幾個指標,如果這幾個指標同時出現,往往時機就成熟了。第一是中國人民幣匯率持續不斷增值,以8%、9%、10%這樣的幅度升值,會把全世界的熱錢都吸過來。他們就是吃升值時的預期,這會推高中國的房產、股市。銀監會有一個人說,銀監會統計的外資銀行、外國對沖基金進中國市場有1200億美元。我說可能不止這個數。他說銀監會只能監控有限的幾個數據,地下錢莊怎麼控制?通過貿易額進來的資金也沒法監控。如果人民幣升值,來的錢會越來越多,股票、房產價格會越來越高。

    第二是股指期貨問題。股指期貨的推出,很可能是標誌性的事件。我和亞洲開發銀行的湯穎先生探討這個問題,他說這是中性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這是一把槍,一把槍總比一把刀殺人快吧。刀是中性的,好人拿著可以防身,壞人拿著可以殺人。社會上總有壞人,他拿到槍還了得,大家肯定都覺得不安全了。股市也一樣,金融市場也有壞人,金融市場上的壞人拿到刀,殺人的可能性會很高。外資銀行有一些對沖基金,是高效的殺傷武器,因為能拿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期貨。

    第三是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資產進出完全沒有限制。現在暫時還有限制,如果資產進出沒有了限制,資產、熱錢進來沒有防備,也就成了別人發動進攻的機會。現在有人說資本都出不去,其實還是有很多渠道。在外資銀行,比如我問花旗銀行在美國存10萬美元,到中國能不能取出100萬元人民幣,他們說沒有問題。反過來我問,在中國存100萬元人民幣,在美國能不能取出十幾萬美元?有人回答說可以。不過取100萬美元可能要三天時間,它有一定額度,超過額度時間就稍微滯後一點。但是我後來想,如果能這麼幹的話,人民幣不就可以自由兌換了嗎?如果這麼做賬,從賬目角度上說,我們就查不出什麼問題,沒有辦法防範。人民幣已經是可以自由兌換,阻擋不了外流了。這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缺口,很有可能是這個缺口,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後果。

    當以上的三大條件同時具備的時候,房地產、股市都已經漲高了,這時候會出現一個問題:房地產按揭貸款發放過程實際上成為一種創造過程。銀行系統不是把借來的錢貸出去,儲戶存進100美元,我卻可以提出190美元。按揭貸款上漲,按揭發展越快,流動性越嚴重,這些錢到有效市場後就會時時推動各個物價上漲。所謂通貨膨脹,就是貨幣問題。大家想想,道理很簡單,如果貨幣總量不變,豬肉漲價,把貨幣吸引過來,牛肉會降價,貨幣就那麼多,一邊漲了,一邊就降了。不可能存在全社會所有東西都上漲,因為貨幣只有這麼多。所以在房地產市場,不斷擴大按揭,房價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物價不可能越來越高。中國不像美國,中國流動性過剩,必然體現在所有市場上,牛肉、牛奶、方便面都在漲,不可遏制,通貨膨脹太厲害,中國政府只有提高利息,來打擊通貨膨脹。當利息不斷上漲,按揭貸款的總額也在往上漲,負債利息也會增加,老百姓負債能力也會達到極限。這個極限在於,我把一個月工資都交給銀行去交房地產貸款,還不夠的時候,房子就被收走,這時候就出現了違約。

    第四個指標,當建設銀行等銀行出現違約的時候,房地產推動不了了,如果違約利率上衝,房地產價格往下走,那時候世界各地經濟學家就會立刻吹號:中國不行了,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到了不可制止的程度,把所有因素全部堆起來,會成為全世界的一個大標題。全世界對沖基金會一起衝上來。這是流動的一個自然趨勢。

    這時候就會暴露出嚴重的問題。商業銀行ABS、MBS市場還比較小,所以所有的風險全部都歸在商業銀行身上,商業銀行自己拿著炸藥包,早晚會炸死。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負債本來很好,都是按揭貸款,都是優質市場,突然優質市場變為劣質市場,資源一夜之間就變質。這和日本被美國打擊之後,連續幾年市場破產一樣,因為它太依靠股價和房地產價格。如果沒有外來打擊,中國靠自己調整,還能平穩著陸,如果有人惡意打擊就很難防,爆發危機的可能性非常大。從這個角度上說,我認為金融風險,是有內部風險,但是主要來自外部,我們現在對於外部的研究和防範做得非常薄弱。難道眼睜睜看著這種現象發生?我覺得也不見得,中國也有一些可以做的地方。前不久,國務院金融發展中心的夏斌老師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說,如果美國國會繼續讓人民幣大幅度增值,中國會拋售債券作為回報,這樣全世界都會受到影響。美國說這是無稽之談。

    美國總統很少對經濟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是財政部和美聯儲的事。但是他對作為一個研究機構的學者的夏斌的話作出了表態,說夏斌老師是有勇無謀。這說明什麼問題?不管夏斌老師這話說得對不對,他體現出了戰略威懾:你惡搞我,我有手段治你。前不久,金英蘭教授有一個講座,裡面提到現代的俄羅斯,因為邊界太長,軍費少,萬一發生入侵怎麼辦?只靠戰術和武器解決不了戰鬥,哪怕千瘡百孔,外部也不敢進攻俄羅斯,因為它有辦法阻撓。另外就是有威懾力,使得別人不敢侵犯。我的感覺是中國人比較善良,基本上沒有報復的這種文化。金英蘭教授解釋了三點原因:第一,有實力;第二,有決心使用這種實力;第三,讓對手相信你有這些實力。我覺得夏斌老師的話,表示了中國確實有實力,也有決心使用這種實力。但美國是不是真相信了?美國財政部發表報道說整個美國國債減少73億美元,市場都懷疑是中國干的,這就是給對方一個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講,要想保護好自己,不能是消極被動地防禦,得在某種程度上利用戰略威懾,這才具有比較高的效率。

    對話:

    問:你剛才講的時候,有三個問題,第一是次級貸款,第二是中國風險,第三是怎麼投資。我特別想聽第三個意見,方便講一下嗎?

    答:我簡單說幾句。現在遍佈中國、世界的所有東西都存在泡沫,股市、債市、房地產,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價格窪地?有沒有被嚴重低估的資產?有。白銀、黃金是被嚴重低估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整個市場,就好像一個高壓鍋,通貨膨脹,就是高壓鍋裡的蒸汽壓力越來越大,為了不讓高壓鍋失控,管理者就在壓力器上做手腳,壓力器就是CPI,他們把CPI報得很高。實際上美國一直把CPI壓得很低,因為壓力器裡的構成成分總是在換,豬肉漲了,換成雞肉,雞肉漲了換成火雞肉。實際上這個問題不是很嚴重,房子才是老百姓一輩子花錢最多的東西。現在通貨膨脹不計房地產價格,只計房租。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相信,現在系統沒有問題,好得不得了。真正能夠準確體現通貨膨脹指數的是什麼呢?其實是黃金。黃金有歷史傳統,實際上老百姓對黃金很信賴。

    通過綜合的心理作用,大家對貨幣體系的信心,都集中體現在黃金價格上。美元漲的時候,我不相信紙幣,我相信黃金,利率後來抬到20%,暫時把黃金壓制住了,因為那時候美國國力很強大。但是之後,發展秩序不斷空心化,所有產業包到外國去。中國老百姓把物美價廉的東西拿給美國人用,這就太有誘惑力了,這種事容易上癮,一旦開了印鈔機就源源不斷。這是自我強化的機制,很難逆轉。為什麼美元會逐漸走弱,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金價壓制不住?現在黃金期貨操縱,把黃金價格壓得特別低,比真實的價格低很多,這正是一個投資的機會,因為它被低估了。你現在買黃金、白銀,相當於美聯儲和英國銀行在補貼你。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大款在看《貨幣戰爭》之前,就已經開始買黃金了,只不過沒有理論數據。看過這本書之後才明白原來是這麼回事。民營企業家們對市場的感覺相當準。

    問:黃金投資在國內有兩種,一種是實物投資,另外一種是拿貨幣去買,這和買實物有什麼區別?

    答:如果你瞭解了次級房貸的問題之後,你就知道金融市場怎麼運作的。我不相信紙的東西。黃金市場上,期貨交易,一盎司黃金背後,有77個人聲稱擁有同樣的黃金,根本不可能。在大家不變現的情況下,在市場不出現恐慌的情況下,你好他也好。其實就在前不久,倫敦金屬交易商出現鎳恐慌,我以為白銀會先恐慌,沒想到是鎳。因為有人說要實物時交不出來,那麼經銷所馬上罰款100萬元,這個處罰不叫處罰,叫包庇。這在金融市場上是非常嚴重的情況。因為這一違約,債務鏈一破裂,很多人會受到衝擊和影響。黃金市場如果出現恐慌,黃金交易馬上就封盤了。現在77個人對應同樣一個單位的黃金,你把黃金賣給我,說明其他76個人根本不能拿到這個黃金。買黃金的目的,是給自己增加財富上了保險。但是現在拿的是紙幣,這個紙幣崩潰了怎麼辦?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是不是?你要防風險就買實物,你買紙黃金最後是實現不了的一種期權。從我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是炒作,紙黃金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出現恐慌,需要金銀實物的情況下,你之前在銀行做一個存款箱,把錢往裡一存,紙黃金最後拯救不了你。

    問:您剛才提到匯率不斷上升,對我們國家經濟有重大影響。您認為這個趨勢可以避免嗎?還是一直會這樣?有沒有辦法去改變這個趨勢?這是關於國家的問題。第二是您的書,我把您的書推薦給了十幾位朋友同事,這本書顛覆了我的世界觀。我相信,跟真實的世界非常接近,但是同時也真實得讓我產生一些懷疑。這麼真實,這麼準確的東西,難道我們能這麼容易得到嗎?如果是真的,您作為披露這些陰謀的人,從個人安全上,有沒有什麼地方是需要防範,甚至需要我們熱心讀者幫忙的?

    答: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先回答您第二個問題,實際上也不是你一個人問我,銀監會有關領導也問我,到底有多少是實實在在真的,有多少是編出來的。我說,其實我採訪文件已經列了,很多文獻引用,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半點自由發揮的餘地。別人怎麼說,我怎麼記錄。實際上西方的媒體,都被大財團控制著,都是商業化運作,50%∼80%是銀行股份,不能亂說。銀行系統真正操盤的人,一旦控制這些媒體,說話就得注意,有些話是禁區,美聯儲沒有討論的一些問題可能就是很重要的。2004年出版的《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國內也在賣。作者說,他在美國的時候,敲了13家最大出版社的門,誰都不出他的書。大家都知道這本書會暢銷,但誰都不敢出。最後這本書在加州一個很小的出版社,以小數量出版出來的。在出來之後,連續幾個月都在排行榜上。說明媒體實際上是被操控的。你說人家不願意聽的事,就會被邊緣化。

    會不會有人身安全問題?這點是多慮的,美國嚴格維護自由。美國是高度商業化的社會,什麼東西都要講營銷,什麼東西都講運作。你不在他們的主渠道裡面,就根本沒有人可以看到,老百姓不知道,書評也沒有。在社會上產生不了一種共鳴,不可能有這麼多人聽講座,探討這個問題。包括有好幾十個作者,我說他們的書不錯,我想訂購,能買著嗎?他們說沒得賣,讓我直接寄支票過去,他們給我發過來。第一個人民幣應該不應該升值,應該怎麼升值的問題,我當時跟很多人說過,人民幣應該堅定地升值。

    問:第一,你怎麼評價現在國家鼓勵企業去買很多資源?第二,請你談一下投資黃金實物和投資黃金股票的差別。

    答:第一個問題,中國要不要走出去,走出去之後買什麼?就像踢足球一樣。人家的球員壓到你的門口,老是在你球門邊上轉來轉去,很危險。財政部、央行,精神高度緊張。這時候壓力非常大,稍微不小心,球門就守不住了。在某種程度上,中國資金一定要走出去。雖然工商銀行的貨幣量比花旗銀行還高,但是中國工商銀行不叫世界銀行。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有分支機構,在其他地方沒有,怎麼用人民幣進行交易?這都談不上國際性大銀行。為什麼中航油在國際市場上操作失敗?這是必然的。中國資金一到國際市場上就毫無秘密可言,你哪天轉的賬,一共幾筆,早在人家的控制之下,完全透明。在這種情況下,你補多少倉,空倉還是滿倉,資金流量別人一清二楚,無論怎樣都是輸。為什麼金融強國要有自己的銀行網絡?因為只有建立世界性的龐大的金融網絡,走渠道才安全。我提醒各位,你們的股市操作,併購、收購哪家公司等,對國外的銀行來說是沒有秘密的,你在銀行開賬戶、資金調動、運作,它會分析你的資金動向,馬上能猜出你要幹什麼。我以前有個同事,他曾經在美國銀行機構監管部門工作。

    他跟我說,一般的中國人,老是寫支票,一寫一萬美元轉出去,這樣做很危險。我說你怎麼知道危險?他說你電話打過去要轉一筆錢,從哪裡轉到哪裡、轉給誰都一清二楚。其實他們的IT系統非常強大,數據挖掘功能相當厲害。外資銀行切入中國後,要監控某一家公司的動作,它就會監控賬號上的資金流轉。你要併購什麼,資金怎麼運作,對外資銀行保不了密。大家一定要有金融安全問題的意識。為什麼我們的銀行要去海外,就是要把我們的錢放到海外去,我們得監控人家,不能老讓別人監控我們。美國已經有100多家金融機構破產了,再過一段時間,當它徹底發生內亂之後,會有大量金融公司破產。這裡頭有寶貝,寶貝是什麼?一方面是優質的資產。還有一些是人才,這些人在市場上摸爬滾打這麼多年了,整個金融系統大概三四萬人下崗了。我跟他們說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看看還有什麼機會東山再起。這是人才資產,人才資產比真正的資產還重要。因為這些人明白怎麼運作,有實戰操作經驗,而且有市場暴漲暴跌情況下的操作經驗,實際上這些都是非常可貴的。當美國股市爆裂之後,次貸危機塵埃落定的時候,肯定有機會,那時就是走出去的時候。

    問:最近幾年影響中國金融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台海局勢問題,您有長期的美國生活和工作經驗,想聽聽您的看法。

    答:我其實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台海問題?現在斗膽出了一個招,就是一定要認識次級貸款的危險、認識危機程度。實際上這不是一般的危機,不像美國的財政部說的是小意思。實際上這次是重大危機,可能導致20世紀20年代末那種大危機。歐洲等著看笑話,美元倒了,可以把歐元往上抬,這裡邊還有一種利害關係。歐洲不會救美國。他們渴望得到中國的救援,要把中國的錢調到香港,再從香港往外運。因為現在次貸危機已經到了緊迫關頭,美國急需救火,這個時候它的錢從哪兒來?我認為只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中國,中國手上還有3000億美元。再就是中東產油國,產油國也有大量現金,這是拯救美國的外援。直接讓中國買油,進行資本對話,一時做不通,把這個錢撂到香港,就好轉了。這是運作的一個背景,是我個人的見解。只要理解次級貸款的危險程度,就必然會往這方面想。我的思路是利用美國這次危機贖回台灣,咱們把不利變有利,美國現在不利,我們現在有利。

    (2007年9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