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優勢(上) 前言 從國家環境看產業競爭力
    為什麼有些社會團體、經濟組織或國家能夠做到既進步而又繁榮?自從人類的歷史出現政治、經濟、社會等機構後,這個問題就一直吸引著學者、企業和政府的注意。從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到政治學等不同的領域,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研究各種成功和失敗的個案,希望借此了解決定成敗的關鍵。

    近年來,這類研究的焦點轉到了「國家」之上,並以普遍被稱為「競爭力」(competitiveness)的一種標準進行研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間,由於國際化競爭的程度大為提高,許多國家和企業之間也有重大的勢力消長。政府和企業因此不可避免地捲入一場激烈的爭論,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競爭優勢。

    過去,我一直對於「國家競爭優勢」這個問題持保留態度,我的研究主要也在於瞭解企業。對我而言,產業競爭的本質及競爭戰略原理,才是研究的核心。因此,在我早期的研究中,如1980年的拙作《競爭戰略》,主要談的是產業結構,以及產業間如何選擇最有力的競爭地位。在1985年的《競爭優勢》裡,我提出了一個可以瞭解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架構,並對如何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進行了討論。而在1986年的《全球產業競爭》(CompetitioninGlobalIndustries)裡,我將前述的理論架構延伸到國際競爭的挑戰中。雖然國際化的競爭戰略是國家競爭優勢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在前述幾部著作中,我研究分析的主要對像仍然是產業和企業;在此理論架構中,政府雖然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卻相當有限。

    何謂「競爭力」

    當裡根總統任命我為直屬白宮的產業競爭力委員會(Commissionon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成員時,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個委員會由企業家、勞工領袖、學術界人士和前政府官員組成,目的是考察美國的競爭力。這個委員會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討論美國是否需要「產業政策」,最後從政治角度提出一份考慮周密、能夠平衡各方觀點的研究報告。

    我個人在這段期間認識到,各界對「競爭力」的定義還缺乏共識。對企業而言,競爭力意味著憑借全球化戰略在世界市場中競爭的能力;許多國會議員則認為,競爭力指的是國家在進出口貿易上實現順差;有些經濟學家又有另一套說法,他們認為,競爭力意味著根據匯率變動作出調整,形成低廉的單位勞動力成本。由於各方對競爭力的認識不同,大家花了不少力氣討論究竟是否有競爭力的問題。最後這個委員會的報告由於沒有達成共識,故影響甚少,也沒有促成實際行動。對於競爭力的辯論仍在繼續,迄今還沒有消退的跡象。

    然而,不論採用哪一種競爭力定義,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普遍被接受的理論來解釋競爭力。國家和企業的特徵雖然很多,卻未能被加以區分或統一。此外,許多對競爭力的解釋是根據假設而來,和實際競爭之間又隔了一段距離。這也導致這些理論不被大家接受,對我而言,要把這些眾說紛紜的觀點,以及自己在跨國企業工作、研究和實際的經驗加以整合,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

    然而,一些主張以企業戰略和政府政策來提升競爭力的建議,同樣有缺失。這些建議是從它們所各自定義的競爭力出發,既不一致,也不清楚。從我長期研究、熟悉企業運作的角度觀察,這些建議反而對生產力有害無益,起相反的作用。

    我之所以討論這些問題,是因為我逐漸確信,在企業競爭的成功上,國家環境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而有些國家所提供的環境似乎比其他國家更能夠刺激產業進步和升級。我相信,由於「國家」這個因素可以凸顯競爭優勢是如何被創造並得以保持的,所以瞭解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角色,對企業和政府部門都有益處。

    本書中,我的重心在於瞭解:什麼是國家的競爭優勢?在一些特殊產業裡,國家的哪些特徵有利於提升本國競爭優勢?對公司和政府有何意義?這套理論的核心是單個產業的競爭戰略原理。熟悉我之前工作的人應該對這些理論不會感到陌生,儘管我們可以識別出適用於許多產業的國家特徵,但過去的經驗卻告訴我,這些特徵在實際競爭中往往由於特定的產業環境、選擇及結果而顯得並不突出。

    從複雜面看競爭

    儘管從總體經濟視角來瞭解如何獲得競爭的成功可以給人以許多啟迪,但在這本書中,我決定選擇一個不同的切入點。我的理論從單個產業和競爭者切入,而後逐漸發展到一個經濟實體,從汽車、傳真機、會計師事務所、滾珠軸承等個別產業的競爭優勢得失來看成敗。國家會影響到它的公司在某些特定產業的成功,而數以千計個別產業的競爭結果,又能折射出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進步能力。雖然從產業的表現來推出整體經濟的表現,我們必須避開一些思維上的陷阱,但我相信,應用此方法,將豐富我們對一國經濟進步原因的認知。

    這本書並不是要將競爭抽像化,而是力圖把握現實競爭複雜而豐富的內涵。我試著將影響企業行為和經濟進步的諸多因素整合在一起,但所獲結果相當複雜,可能無法令喜歡尋求簡單答案的人滿意。然而我相信,簡化的答案往往會把問題內部一些重要的部分掩蓋掉。

    本書的理論涉及多個領域,雖然其核心是競爭戰略理論,但也應用到像技術創新理論、地緣經濟學、經濟發展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政治學、工業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這種學科整合是以往比較少見的。

    由於我研究的主題涉及大量的學科文獻,很難列出一份完整的文獻清單,我也不能提供有關這個主題的全面的學術回顧,但我還是盡可能列出一些在不同領域內與本研究相關的前人的研究觀點和有影響的人物。

    為了要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並且將它與實際情況結合,我設計了一個能包含多種形態的國家,並能清楚呈現它們內部產業競爭的研究計劃。我認為,如果研究重點只放在一兩個國家或有限的少數產業上面,我們很容易將一些特例誤認為一般性通則,這是相當危險的。因此我所選擇的10個國家,其特點與經濟形態具有相當大的差異。

    本書的理論性質和我所採取的方法使本書成為一本厚厚的大部頭專著,這使我感到很遺憾。不過,由於理論必須以事例驗證,同時也要為企業人士與政策制定者提供實際的應用參考,本書佈局的複雜實有必要。為了協助讀者建立閱讀本書需要的理論基礎,第一篇是理論介紹的部分,我也提供了相當多關於競爭戰略原理的概要。第二篇討論產業,我以4個具有代表性的產業個案,以及在國際競爭中日漸重要的服務業(但是過去的研究卻經常忽略)來解釋競爭理論的實際應用。第三篇談的是國家,將競爭理論應用到8個我們所調查的主要國家(未包括新加坡和丹麥)。這一部分豐富而詳細地介紹了產業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成功,並帶動國家的經濟進步,進而改變國家的經濟形態。一方面,競爭理論充分解釋了各國的經濟是如何在戰後由盛而衰,或是由弱而強的情形;另一方面,由各國情形歸納出來的通例,使得競爭理論可以進一步分析國家的經濟應該如何往前發展。第四篇談的是應用,在這部分裡,企業與政府將可參考如何將競爭理論應用在它們的戰略和政策上面。本書的最後一章談的是如何用這套理論來識別一些會支配各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問題。

    如何閱讀本書

    讀者可以視個人的需求而選讀不同的篇章。我建議絕大多數的讀者應該先看前面4章,至於詳細程度,則根據個人的背景或對這個理論的興趣而定。有興趣瞭解產業發展過程及其與競爭理論關係的讀者,應該閱讀第二篇。因此,企業領導人不可不讀第二篇,而一般讀者則應至少略讀其中內容。因為,第二篇提供了幾個重要的案例,可以幫助讀者瞭解一個國家的產業形成並在國際上競爭成功的過程。這也是本書後續章節主要參考的框架結構。

    至於第三篇,讀者可根據個人的特定興趣,從我所討論的國家中挑選出一些來。所有讀者都至少應該閱讀第7章的前半部分和第9章的結論部分。第7章介紹本書在描述各國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結構,第9章的結論部分則是將所調查的國家依類型比較。讀者也可以看看相關國家的經濟情形,順便瞭解競爭對手國家的狀況,以及一些原本並不清楚的國家。當讀完這些後,所有的讀者應該閱讀第10章,這一章是把研究的材料延伸為理論,解釋一個國家的經濟如何進步,所討論的是各國面對的重要議題。這部分在第13章有更完整的介紹。

    第四篇主要是為企業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相互溝通的參考架構。在第11章中,企業領導人可以瞭解到如何以競爭理論制定公司戰略。關心或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讀者可以參考第12章。第13章則列出各國在追求經濟進步時將會面對的主要課題,讀者可以依據個人需要,選讀適合的主題。由於這一章所討論的是如何以競爭理論識別國家經濟進步的限制與障礙,因此讀者不但可以從討論他們本國的問題中受益,而且也可以瞭解其他國家在不同環境下所面臨的問題。本書的結論則包含作者在這個研究中的一些心得。

    另外,本書提供了基本的論據和實證結果。學者和研究人員可以從文獻中找到參考依據(有關理論的技術評論及同前人研究的關係,詳見註釋)。本書的研究方法在第1章和第7章,以及附錄I中,都有詳細介紹。

    必須強調的是,本書的目標並不是針對單一特定國家進行解釋,而是提出一個可以更廣泛解釋國家競爭優勢的原則。在這裡,我努力排除美國人看世界的偏見,至於成效好壞,就必須由讀者自行判斷了。我也希望讀者不要單就第13章分析各國所面對的問題而斷章取義。我必須申明,在進行這項跨國研究中,我對特定國家特定議題的瞭解,絕不會比相關領域的專家深入。我也不認為我能完全瞭解其在政治上與社會上的複雜作用。本書絕不是為各國所面臨的問題提出政策指導,而是要提出能包含各國特色但又普遍適用的思考原則。我希望,不同背景、持不同觀點的讀者都能借助這本書的理論觀念,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裡進一步得出特定的含義。

    變局中的國家優勢

    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世界局勢正面臨激動人心和異乎尋常的變化。這段期間最著名的趨勢有關1992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加拿大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英國一攬子新政策提議、日本和德國的稅制改革、美國引人爭議的新貿易法案,以及東歐各國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巨大變動,所有這些事件都對經濟發展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

    不過,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直接分析這些重大時事的影響,而是要提出一個可以理解這些事件本末的理論。事實上,本書歷史研究的發現之一就是,儘管國際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但決定國家競爭優勢的幾個要素,其重要性反而比我最初設想的更加穩定。許多原理都是獨立於時事之外的。因此,在這本書中,我會介紹如何用競爭理論來解釋1992年歐洲共同體(當年,歐洲共同體更名為歐洲聯盟)的發展,但是若要完整分析當前歐盟的發展,則應留待其餘的專業人士來探究。

    可能有人會認為本書的某些觀點有爭議。我也並不力圖迴避這些爭議,而是以充分的證據提出一個強有力的理論。當本書完成時,我必須說明其中的見解與傳統的自由派及保守派立場相左,這些立場與對待問題的觀點往往是他們特殊哲學立場的寫照。我發現嚴謹的反托拉斯法、嚴格的健康與安全法規、倡導人力資本上的大量投資等觀點與傳統的自由學派的立場一致。但我的證據卻強烈質疑復興病態產業的政府干預,限制競爭的管制、限制進口,對長期資本收益課稅的政策。我相信仍有少數讀者無法認同我的發現,但我依然希望這本書具有充分的說服力。

    跨國研究

    沒有來自各方的協助,這本書勢必無法完成。本書所進行的是一個標準的全球研究,它所探討的是廣泛的國家和產業,以及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的研究小組自1987年在哈佛大學成立,開始討論計劃的原始構想與指導原則。這個小組共有24位成員,分別來自9個國家。在他們當中,韓國小組和日本小組競爭激烈,每天還比誰收工的時間更晚;瑞典小組和丹麥小組不斷討論彼此的相似和差異之處;而德國、瑞士、意大利的研究人員則交換他們國家如印刷機、包裝機械等產業實力的數據資料。所有的成員在一套共同的研究方法下,通過對其他國家的認識,而更瞭解自己國家。

    這個計劃的總協調人是邁克爾·恩賴特。他協助建立並組織了整個項目,並且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在各國穿梭、對各國的研究成果進行指導。整個研究過程中,他不但是重要的咨詢對象,而且在我準備手稿的階段,也出力甚多。類似這種規模的研究,絕不能缺少像恩賴特這種優秀的研究人員。目前恩賴特已獲得哈佛的博士學位並在相關領域繼續他自己的研究。

    設在哈佛的項目研究小組除了進行英國部分的研究,同時也指揮、推動整個研究中各個階段的工作。我必須感謝全凱紅小姐(音譯)在整個研究中的積極投入,以及威廉·麥克萊門茨、托馬斯·洛克比、托馬斯·韋森以及木神原真理、艾麗斯·希爾等人的協助。

    此外,本書對各國的調查研究和結論,一大部分來自當地研究小組的貢獻。這些國家的研究小組負責人都具有卓越的見解和充分的活力。日本小組是由一橋大學的竹內宏教授領軍,成員包括小林寬司、岡本浩、勞赫瓦格和遠山亮子。瑞典小組是由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國際商業研究所的厄爾揚·瑟爾文教授帶領。贊德是主要研究人員,他也在哈佛大學從事過一段期間的學術交流。其他成員包括:吉勒摩、倫德奎斯特和英厄拉·瑟爾文。韓國小組的負責人是首爾大學的趙東成院長,成員包括崔澈、鍾因哲、金東宰、金九淑、金叔明、高大元、李承淑、南浩長、南基閔、吳奎碩和嚴朱澈。丹麥小組的負責人是帕德,協同計劃召集人是哥本哈根商學院的默勒和漢森兩位副教授,其他成員包括拜爾、達倫、達倫格森、霍瓦爾德、詹森、弗雷德裡克·約恩森、爾裡克·約恩森、許恩、克維斯加德、斯特蘭德斯可夫、彼澤森、彼得森、米勒和托馬森。瑞士部分的研究主要是由當時就讀聖加倫大學博士班的蒂森負責,協助他的包括恩賴特和巴塞爾大學的博爾納教授,韋德也出力甚多。

    范德林先生不但在德國研究方面貢獻良多,還在本書的數據分析上扮演重要角色。范德林目前正繼續將該理論應用到他在聖加倫大學研究聯邦德國經濟的博士論文中。迪康柏對瑞士和德國的研究也有所貢獻。滕蒂除了主持意大利的部分研究外,對整個研究計劃也提供了相當多的創見。如前面提過,恩賴特對德國和意大利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在英國研究方面,重要部分是由我本人和恩賴特主持,菲利普提供了許多幫助。此外,我們對這些國家的研究,也因當地出版刊物的詳細介紹而得到不少幫助。

    另一方面,我必須感謝哈佛大學商學院在研究期間的大力支持與協助。學校不但為這項大型研究計劃提供優良的環境,並幫助我們與全球各大企業和研究機構直接聯繫。商學院的麥克阿瑟院長是我多年的好友兼咨詢對象,我必須特別感謝他。另外,哈佛研究教育處主任勒爾斯克及他的助手們,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經費上的資助,而殼牌公司基金會也贊助了研究經費,在此一併表達感謝。

    在各國進行研究期間,我們也得到當地機構的合作與協助,他們不但幫忙聯繫該國的政府官員及企業主管,安排我們會面,為我們提供該國基礎建設的數據資料,有時還提供財力上的支持。這些機構的名單如下:

    丹 麥 哥本哈根經濟與工商學院、亨裡克·帕德協會

    德 國 德意志銀行

    意大利 安博思集團

    日 本 通產省、一橋大學、日本興業銀行

    韓 國 首爾大學

    新加坡 經濟發展委員會

    瑞 典 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

    瑞 士 巴塞爾大學、聖加倫大學、瑞士聯合銀行

    英 國 《經濟學人》雜誌

    美 國 哈佛商學院

    在這些機構中,有些人是我必須特別提出來感謝的。他們分別是德意志銀行的佛斯勒夫和比爾旋泰因博士,安博思集團的安博思與勞諾,通產省的麻生渡、河野博文、安延申和福川伸次,日本興業銀行的黑澤洋、八並篤美、建部直也,一橋大學的今井研一教授、野中郁次郎,新加坡經濟發展委員會的菲利·姚與譚清南,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林德院長與赫德隆教授,瑞士聯合銀行的賴因博士、施韋策博士,《經濟學人》雜誌的戈登、彭南特–雷。另外資料庫公司、意大利瑞希拉社會中心對該國數據的提供、德國尼可斯多夫企業協助我們與德國企業進行接觸,在此一併致謝。

    我也感謝很多哈佛大學的同人,他們不吝時間,為本書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批評和指正意見。他們當中除了恩賴特已經提到,我也要謝謝卡夫、柯林斯、達姆斯、蓋馬瓦、麥克勞、泰德羅和約菲。另外,我要感謝博爾納、克雷格、馬丁、羅林森、施瓦茨、施瓦勃姆、斯通和托馬斯。

    其他對本書提供寶貴意見,我要借此致謝的人士還有:博恩、小錢德勒、約瑟夫·福勒、馬克·福勒、戈登、哈扎德、克爾曼、萊薩德、內森、奧尼達、布平、薩隆和索爾特。為了這本書,我們分別在西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蘇黎世大學、日本通產省、日本結構改革論壇、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舉行多場研討會。丹麥政府更為此項研究組織了一次特別的政策論壇。哈佛大學發表了有益的評論,另外如戰略管理學會、計劃論壇等團體也提出了建議,在此一併致謝。此外,美國總統成立的產業競爭力委員會和競爭力顧問會議,也在經濟政策事宜上給我提供了相當寶貴的知識。

    本書能夠完成,其實還必須感謝數百位企業負責人、勞工領袖、學者、顧問、產業專家、銀行家和政策制定官員。他們不但接受訪問,付出寶貴的時間,並對自己的國家和產業提出卓越的見解。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願意對項目研究或特定國家提出更詳細的評論。限於篇幅,無法將他們的大名一一列出。

    要主持這種大型跨國研究,並完成篇幅如此龐大的書,是件具有高度挑戰的事。我必須感謝我的助理波爾,她自始至終監控整個計劃的進行,並對規劃、進程安排、協調開會、準備稿件,乃至編輯工作盡心盡力。我也必須感謝在編輯校對和設計圖表上幫忙的扎卡尼諾、科納罕及埃斯蒂斯。

    另外,為使這本書在論點上更清晰,自由出版社社長葛立克和編輯們給我許多建議,啟發我不少靈感。而華萊士、安克尼兩位詳細地對這本書的全文進行校對,而赫斯特進行了終審編輯,他們都是我必須在此致謝的。

    最後,我要把這本書獻給我的妻子德博拉。她在這個計劃一開始時就已參與進來,並陪伴我到各國考察,不時向我提供建議,為我打氣,如果少了她,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