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競爭優勢》(1990年版)一書中,我力圖解釋在現代的全球經濟下,何為一國經濟持續繁榮的源泉。雖然本書定位於國家層次,但它的分析框架完全適用於對地區、州和城市等級別的分析。與一般的理論和政策主要著眼於經濟增長和繁榮的宏觀條件所不同的是,我的分析主要立足於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現有的大多數文獻著力於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角色認定,而我更強調公司所起的關鍵作用。
鑽石理論的概念
我認為國家的財富主要取決於本國的生產率(即單位工作日所創造的新價值,或是單位投入資本所得到的回報)和一國所能利用的單位物質資源。國家或者地區競爭環境如何,與其生產率的增長密切相關。我們可以用由四類要素組成的鑽石來形象地描繪競爭環境的組成,下文統稱為“鑽石理論”。鑽石理論揭示出在某一區域的某一特定領域影響生產率和生產率增長的各因素,諸如信息、激勵、競爭壓力、制度與協會、基礎設施、人力與技能庫等。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區別
本書力圖揭示以下兩個概念之間的關鍵區別:競爭優勢與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理論長期以來在國際競爭分析中處於主流和主導地位,而我則力主競爭優勢應該是一國財富的源泉。比較優勢理論一般認為一國的競爭力主要來源於勞動力、自然資源、金融資本等要素的投入,而我認為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作用在日趨減少。一國的競爭力不可能由其國土的大小和軍隊的強弱來決定,因為這些因素與生產率大小沒有直接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國家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確保投入要素能夠得到高效使用和升級換代。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任職於裡根總統的產業競爭委員會時我就逐漸認識到,錯誤地理解比較優勢與國家競爭優勢是經濟發展產生問題的主要根源。僅僅靠使用現有的資源或者組織更多的資源是不足以保持經濟繁榮的,更不用說僅僅把國家的財富重新在不同的利益集團進行分配了。
鑽石理論告訴我們,競爭力與國家繁榮並不是一個零和游戲。許多國家既改善了生產率又同時增加了國家的財富。但是如果措施不當,一國的財富將很難繼續維持。如果一國由於不當的政策、投資不足或者其他原因而不能確保生產率的改進,則本國的工資和國民收入就很難保持,更難以繼續增長。
在現代全球經濟下,繁榮是一國自己的選擇,競爭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繼承的自然條件所決定。如果一國選擇了有利於生產率增長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比如提升本國所有國民的能力,對各種專業化的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使商業運行更有效率等,則它就選擇了繁榮。與此相反,如果一國允許破壞生產力的政策存在,或者技能培訓僅為少數人服務,或者僅靠家庭背景或者政府的妥協才能成功,則該國就限制了本國的財富積累,也即選擇了貧窮。雖然戰爭和無效的政府會破壞繁榮,但戰爭和無效的政府在民主國家卻是受制於本國公民的集體行動。
集群與競爭力
一國的生產率和競爭優勢需要專業化。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裡,我引入“集群”概念。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區域下的一個特別領域,存在著一群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地緣經濟學和區域科學文獻早就認識到公司集聚現象的存在,但對集群的認知范圍還比較狹窄,並沒有把這種現象和國際競爭力的成長聯系起來。在現代全球經濟下,投入要素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地區獲取,運輸成本的降低也使許多公司再也沒有必要把公司設立在原料來源地或者大的市場所在地。這種公司集聚現象和復雜的公司競爭戰略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現在還沒有被我們所認知,因為在一個地點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的時代,這種現象的確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發人深省。
《國家競爭優勢》力圖去縮短人們對公司集群現象的認知差距。本書的分析顯示,集群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望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也更有利於新企業的形成。地點在競爭復雜的情況下所扮演的強有力角色與全球化趨勢是不一致的,因為全球化拋開了人為的貿易和投資壁壘,從而使傳統投入要素的產地變得不再重要,公司也就沒有必要設立在原料或者市場附近,而更應該選擇有利於公司生產率增長的地域。
政府與公司的新角色定位
《國家競爭優勢》提倡政府和企業在追求競爭力提升和繁榮時應該扮演新的、具有建設性和行動性的角色。對政府而言,對無政府主義和干預的既有區分已經過時。政府的首要任務是要盡力去創造一個支撐生產率提升的良好環境,這意味著政府在有些方面(比如貿易壁壘、定價等)應該是盡量不干預,而在另外一些方面(諸如確保強有力的競爭、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等)則要扮演積極的角色。政府不應該是鑽石理論要素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政府對鑽石理論的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理解政府與競爭之間關系的最佳方式。
政府可以用許多方式來改善企業經營環境,但切不可限制競爭,或者人為地降低安全和環境標准。因為政府在這些方面的“幫助”實際上只能阻礙公司創新,延緩生產率的改進,從而也影響到競爭力的提升。
過去人為地分割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做法應該拋棄,因為二者共同決定有效的競爭環境。健康而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工作,對生產率的改進是非常重要的。鑽石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制度環境,諸如中學、大學、標准制定機構、消費者協會、職業協會或者法律系統等,對本國的競爭力提升扮演著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角色,因為所有這些因素都為較高生產率的增長或多或少地創造了條件。
對公司而言,《國家競爭優勢》傳遞了這樣一個關鍵信息:一個公司的許多競爭優勢不是源於公司內部的決定,而是源於公司之外,也即源於公司所在的地域和產業集群,這方面的理論為公司提供了未來的行動指南。有關這方面的分析在過去的管理學文獻中卻被忽略了。私營部門應該與政府一道,在集體財富(信息、專業化制度、名望)或者是公共設施建設上,扮演積極的角色。《國家競爭優勢》也認為各種產業組織協會和商會在公共設施提供等方面,應該扮演一個積極主動的角色。
從一個更廣泛的層面來講,政府和企業在國家生產率提升上應該相互依賴、積極對話、清除障礙、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共同創造合適的投入要素、信息和基礎設施。在許多國家都存在著公司與政府間的緊張、不信任現象,以及政府的家長式作風等,這些現象都不利於生產率的增長,是公司經營的一個隱含成本。
從理論到實踐:本書思想的傳播與根源
思想的擴散和傳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常需要數十年,特別是當一個理論與現行主流的傳統背道而馳的時候。《國家競爭優勢》正是這樣的一個理論。《國家競爭優勢》摒棄傳統的宏觀分析方法,從微觀角度對競爭力和經濟發展展開分析,這與主流的分析方法是相悖的。
鑽石理論在發達國家的運用情況
我個人一直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真正的社會科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論上,還應該應用到實踐中去。在這本書出版之前,我個人有幸參與了新西蘭(1989年開始)1、加拿大(1990年)2和葡萄牙(1991年)3等幾個領先國家的經濟政策評述。這三個國家富有建設性的改革和爭論還在繼續進行。4本書主要以10個領先的工業化國家的發展作為分析對象,在本書出版之後我們又與其中的瑞典、丹麥、瑞士、德國和韓國等國家展開了對話。5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使用過本書的鑽石理論來對本國的發展展開分析(我沒有親自參與),這些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挪威6、芬蘭7、荷蘭8和中國香港9等。許多州、省或者自治區也進行了類似的分析與研究10。還有一些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使用了本書所講述的理論和方法,雖然它們可能並沒有設立正式的研究項目。
鑽石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研究與應用
《國家競爭優勢》的理論運用同樣擴展到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加深對早期經濟發展階段的了解,我與同事們還進行了一項有關印度的研究,以加深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理解。11本書也幫助百慕大、玻利維亞、波扎那、保加利亞、愛沙尼亞12、哥倫比亞、薩爾瓦多、秘魯、南非、韃靼斯坦、委內瑞拉13等地進行了許多類似的國家競爭力研究項目,這些項目大部分受本書的理論激發而成。
集群理論及其應用
集群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目前已有許多以集群為基礎的相關提案,從州層次到國家級的都有,主要有:(1)國家級的分析:摩洛哥、挪威、荷蘭、哥斯達黎加等;(2)地區級的包括美國以下幾個州: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康涅狄格、馬薩諸塞、明尼蘇達、北卡羅來納、俄亥俄、俄勒岡,還有墨西哥的奇瓦瓦、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英國的蘇格蘭、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地區。
鑽石理論在城市與大城區的應用
《國家競爭優勢》的理論目前也同樣開始運用到城市和大城區。14我還把這個理論擴展運用到內城貧困區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決上。15我認為內城區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經濟發展戰略只有與其他一系列的項目互補才能起作用。與一般人認為內城對企業發展極為不利的觀點不同,我認為應該重新界定我們的思維,圍繞著大城區經濟中內城的潛在競爭優勢做文章。這方面的研究促成了一系列對美國城市的研究項目,並且還與城區發展的最新問題保持積極的對話。16
鑽石理論與區域集團發展
最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還同樣適用於一些鄰近的區域集團。大多數的區域性戰略,例如,南錐體共同市場(Mercusor)、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主要集中於放開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這是很有價值的目標行動。鑽石理論所提供的系統分析框架,可以對此問題進行解釋。為什麼通過鄰國間的合作可以提高生產率?因為鑽石理論告訴我們,通過跨國界運輸體系間的相互聯系、海關程序的相互協作、相似的公共安全改進戰略等可以產生強大的外力,從而給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益處。從1994年起,我就一直與中美洲有關國家的領導們一起討論有關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計劃問題。17後來,我又在中東開始了一個新的研究項目,這個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埃及、以色列、約旦和巴解組織等。盡管這個地區有著不穩定的政治劇變,但這個研究項目還一直在繼續進行。事實上這個項目可以說是在驗證這樣一個假設:依靠經濟力量可否形成共同行動的基礎。結果究竟如何,我們仍拭目以待。
本書理論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在理論和學術界,人們現在已經接受了競爭力就是生產力的定義,並且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地域的重要作用。《國家競爭優勢》對地緣經濟的重新復興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如前所述,把本書所講述的理論運用到國家、省、市等不同層次上的文獻已越來越多。還有一些相關文獻也逐漸增多,並且結果很鼓舞人心,這就是關於對《國家競爭優勢》的前提假設進行統計學檢驗方面的文獻。18集群方面的有關文獻也越來越多,1997年還舉行了兩次有關這個主題的國際會議。19市場營銷方面的學者也開始探討地點與營銷之間的關系。20世界銀行也已經把集群作為其核心發展戰略。21還有一些文獻是關於競爭力和環境質量關系方面的,這些文獻結果顯示二者是可以相容的,所有這些問題的探討,追其原因,大部分還是來自於本書的思想。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問題,即:在發展中國家,企業與政府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使國家的競爭力得以順利地提升。最後,下面的一本書也是受本書的理論啟發而寫成的,即邁克爾·費爾班克斯與斯特斯·林賽的專著《海中耕耘》(PlowingtheSea)22,此書主要講述把競爭力的新理論運用到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問題與障礙。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研究。
彈奏共鳴和音:為什麼本書出版後反響強烈
《國家競爭優勢》出版後引起諸多反響與關注,究其原因,可能有幾下幾點:
與時代共鳴
此書剛好成書於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存在著競爭問題。隨著貿易壁壘的拆除,市場的放開,蘇聯的解體和中國1992年的加速改革,許多國家正在把關注點從國際政治方面轉移到改善本國公民的福利上。毫無疑問,這種發展趨勢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一個國家或地區,無論富足、貧困或者分散在地球的何處,都在尋求提高競爭力的良方。《國家競爭優勢》剛好提供了一個系統而可行的分析框架,通過這個框架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改善競爭力問題。本書之所以特別受政府和企業界的歡迎,是因為它們一直在尋求有關競爭力方面的指導,但以前的理論對此問題並沒有專門的論述。
微觀層面的分析填補了空白
許多專家學者從宏觀角度來探討競爭力和經濟發展問題,並且已得出了很多結論,但人們同時也逐漸認識到這些宏觀改革雖然很必要,但並不充分。微觀層面的問題與宏觀層面的問題至少一樣重要,甚至可以說更重要。因為微觀層面主要由公司戰略的性質、制度環境、基礎設施和政策等組成,這些因素構成了一個公司進行競爭的基礎環境。本書主要從競爭力的微觀基礎層面來展開分析,填補了這個領域的研究空白。書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下一步是什麼?在宏觀經濟穩定和調整之後我們該做些什麼?這些問題是許多政府面臨的一個中心問題。
為政府和公司提供強有力的分析工具
本書提供了一套分析方法,力圖縮小政府和企業界對競爭力問題所產生的認知差距。本書還提出一套豐富而又清晰的競爭方法,並且為公司提供了一系列有相當誘惑力的思想和案例。從政府層面來講,目前盛行的產業政策問題是有爭議的,思想界的主流所提出的用國家干預來取得競爭效果的做法是很不妥當的。產業政策是建立在一個高度簡化而又有問題的競爭力假設之上的,這些假設認為規模和開支對競爭力起決定作用。在產業政策盛行的國家,比如法國、日本和韓國,許多問題已經開始出現,這些問題促使人們開始懷疑:產業政策是否真的有效?產業政策的核心內容(諸如扶持目標、補貼和公司間的合作活動等)是否真的起作用?
《國家競爭優勢》反對產業政策。所有有生產率的集群都支持繁榮。國家應該放棄重點扶持某些特別產業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對國家目前現存和剛出現的集群一視同仁。政府不應該參與到競爭的過程中去,政策的主要角度應該是改善生產率成長的環境,比如改善企業投入要素和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效率,制定規則和政策來促使企業升級和創新。而產業政策卻是盡力去扭曲競爭力,重點關注於一些特別的地域而不是一視同仁;鑽石理論則力主除去所有限制生產率提高的因素。產業政策認為國際競爭力是一種零和的觀點,而鑽石理論則認為競爭力是一個正和的觀點,一國如果能夠提高生產率,並且變得更加多產和有創新力,則該國的市場將逐步擴大,國家將由此走向繁榮。
獨特的集群分析
本書也為企業經營環境如何改善提供了一個建設性對話的基礎。集群的概念被證明是特別有用的一個概念。集群既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式又是引起變革的一種手段。與傳統的產業或者部門所不同的是,集群主要關注生產率和跨公司之間的聯系,而傳統的觀點則是關注國家干預和補貼。集群為政府組織、公司、供應商和當地的制度與協會等提供了一個具有建設性和可行性的共同舞台。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國家競爭優勢》的再版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雖然本書的出版產生了熱烈的反響,但本書的內容依然很復雜,篇幅還是很龐大。之所以在書中引入許多案例和國家背景分析,主要是基於以下的想法:如果沒有這些案例和國家背景分析,本書的可信度就可能大打折扣。本書也可能被別人誤以為是激情之作。盡管如此,作者還是希望有更多的讀者關注此書,本書的再版也希望引起新的讀者的注意。
作者最新的研究方向與研究問題簡介
毫無疑問,在寫作過程中,還有許多東西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我最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本書的結論作更進一步的實證分析。通過對一國或者國家間的資料進行更詳細的整理,來驗證鑽石理論。例如,最近我的一篇有關日本的研究報告顯示,當地公司間的競爭強度對其國際競爭力會產生強有力的影響。這項研究建立在對日本更具代表性的產業群體進行抽樣的基礎上,並且以市場份額的變動來進行定量計算。結果顯示,一個產業中存在的卡特爾組織有害而無益,它不是提高而是阻礙競爭力的發展。而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很難對此問題進行解釋。23我希望隨著類似的統計分析證據越來越多,《國家競爭優勢》的理論將變得更具說服力,從而讓更多的學者接受本書的一些觀點。
第二,對集群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是我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通過對集群作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可以采取適當的公共政策和民間行動,共同促成生產率的提高與發展。
第三,發展中國家問題研究。我目前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新挑戰,即它們如何從單純依賴便宜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來。
第四,城市、州、國家和區域集團在競爭力提升中的角色與作用。
第五,《國家競爭優勢》與公司戰略研究之間的關系。很明顯,地域影響產業結構和競爭優勢。在產業層次上,激烈的競爭可能會削減利潤,但卻可以推動當地的競爭者超越外國競爭對手。在公司層面上,最近的戰略文獻顯示,公司的許多資源和技能事實上取決於公司所在的地域環境。地域的集群、公司間的關聯、產品的互補性等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在未來的核心戰略理論中,地域應該占有一席之地。
最後,由於經常與政府和企業界領袖們在一起工作,我對以下問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為什麼擁有同樣的知識和水平,有些國家和地區卻可以產生有利的變革,而另外一些國家卻不能?這些問題的答案既有可能來自於對競爭力和地域影響的重新認識,也可能來自於客觀政策和微觀分析的結合。只有把它們看做一個整體,才能夠真正地把握問題根源,這也正是《國家競爭優勢》所追求的根本目標。這個領域的研究很寬廣宏大,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進來,而我自己的研究只不過是這個寬廣研究領域的一小部分。
政府層面存在的問題與未來行動指南
在本書出版以後的數年間,我一直都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特別是當我多次與政府和企業界領袖進行交談和一起工作時,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思想的力量所折服:思想是結果的真正決定者,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二戰”後,正是由於對競爭力和繁榮的錯誤理解,才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陷入貧困;而目前,也正是對形成競爭力高低的真正原因缺乏了解,才使我們前進的步伐被大大地放慢。這種誤解不但存在於公司,更存在於政府。
在政府層面上,有關競爭力的討論還僅僅集中於宏觀政策,而實際上真正限制一國進步的卻是微觀經濟問題。政府為了提升所謂的“競爭力”錯誤地進行貨幣貶值,這一做法顯示的是一國政策的失敗而不是成功。政府想通過補貼來吸引外國投資,但這種建立在補貼基礎上的投資對於國家卻是無益的。一個國家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本國的發展環境問題,而這些問題卻無人問津。發展環境才是一國生產力水平的真正決定因素,但許多國家的政府卻錯誤地以為只要簽訂幾個貿易協議,加入幾個地區協定,本國的生產率就能得到改善。果真如此,國將不國!
公司層面存在的問題與未來行動指南
在公司層面也存在著對全球化的很深誤解。許多公司仍然認為,通過采取外包形式等就可以解決公司的競爭力問題。它們把全球化僅當做是自己的問題,並沒有有意識地去改善公司所處的經營環境。地域環境對公司發展很重要,公司可能正是由於地域的選擇錯誤,才導致生產率的發展減慢,阻礙了公司進一步創新的能力。公司有時也往往希望政府能夠幫助它們來改善生產率,但這種“幫助”卻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越來越多的國家在經歷經濟平穩和貿易自由化之後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而公司在發展中也只能越來越多地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我們需要進一步澄清各級政府應該扮演的真正角色。
我希望本書能成為業界領袖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幫助他們澄清問題,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能發揮這樣的效用,我也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