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優勢(上) 推薦序 領略波特的劍氣
    作為波特教授的虔誠信徒,能夠有機會為中文版的《國家競爭優勢》寫一篇推薦性的文字,實在榮幸之至。我接觸波特教授,大概經歷了三個層次。先是觀其言,再到進其樓,最後是見其人,也可以算是一段追星的經歷。

    記得還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在北京圖書館首先見到了波特教授的《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那是與這位大牌教授的最先「接觸」。隔著大洋先聞其言,但坦率地講並沒有什麼特別之感。然而,後來隨著中國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參與中國企業的競爭分析日漸增多,這兩本書的妙處也被反覆地感受到。照錢鍾書先生的說法,吃了好吃的雞蛋,心中自然而然地對波特教授這只「下蛋的母雞」充滿了敬意。

    1996年春天,我第一次訪問哈佛,那是我的「朝聖」之旅。雖然斗膽,卻沒有在辦公樓裡見到波特教授。不過,從朋友口中聽到學校對他的種種特殊待遇,比如交錢不教課云云,神乎其神,於是心更嚮往之。當時,我甚至還在辦公樓下對著外牆留影為念。今天想來,絕對屬於追星般的瘋狂。

    我真正見到波特教授本人,是在2001年。那時,我在哈佛商學院參加PMD項目,這一次待的時間比較久,將近三個月。所以,有機會見到波特教授兩次,並聽到他宣講宏論。後來,清華與哈佛合作了高級經理人培訓課程,我也忝列在教授組內,與波特教授共同在第三個模塊中教課,這是令我無尚自豪和光榮的事情。

    波特教授是哈佛商學院精心打造的拳頭產品。熟悉其歷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在他成長的早期,哈佛商學院給予了他種種特殊栽培,這也正是哈佛這樣的名校不同於其他學校的地方。當然,波特教授也特別爭氣,他在大量案例基礎上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無疑從80年代開始,便成為了哈佛僅有的幾大招牌之一。波特的成果承襲了濃重的哈佛傳統,無論是在產業經濟學方面,還是在案例分析方法上,都是如此。這一點,他不同於同為哈佛大師的詹森教授和卡普蘭教授。可以說,今天的波特已經作為戰略研究領域的「風清揚」,飄逸瀟灑,供人仰望。

    波特教授的出版物有書、有論文、有案例,可以說是著作等身。其代表性的理論成果包括:1980年的《競爭戰略》,1985的《競爭優勢》,1990年的《國家競爭優勢》,論文集《競爭論》,以及2000年之後關於經濟發展的微觀經濟基礎,以及競爭力評價方面的幾篇重要論文。瞭解波特教授的學術思想,我看最好要沿著其研究成果的脈絡一點點入手,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對他的一些重要學術觀念加以把握。所以,我建議本書的讀者如果有時間和興趣,最好也將波特教授的其他著作找來,一同研讀。

    波特教授的成名作是1980年的《競爭戰略》。該書對於戰略制定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審視和分析,極具震撼力。這本書的分析直接基於70年代後期的競爭環境,處處充滿殺氣,刀刀見血,實用性極強,讀來過癮,很像是在看一個刀客表演刀法。該書對於競爭策略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強調,以及「五力分析」模型,已經跨越時代,成為了經典。5年之後,同樣成為經典的是「價值鏈」的概念。依據這樣的工具,波特教授將《競爭戰略》中所闡述的要點進一步深化,幫助企業探討如何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這就是1985年出版的《競爭優勢》的核心內容。我個人以為,在後一本書中,刀客在成熟,我們不僅見到了更加勇猛的招式,也看到了某種令人佩服的雄渾內力。

    然而,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1990年的《國家競爭優勢》讓波特教授再次登上了一個高點。如果我們把前面的兩本書比做一個善戰刀客在搏殺的話,《國家競爭優勢》實際上是把鏡頭一下由一個局部放大到了整個戰場,地理因素被引入到競爭分析當中。當刀客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時候,面臨著跨國競爭,究竟該怎樣制定每一個點上的競爭策略,以及該如何協調不同地區的競爭活動,這就是《國家競爭優勢》,也就是本書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視角下面,競爭已經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國家和政府也被牽扯進來,政策(這其實也是一種「戰略內容」)開始變得至關重要。波特教授要回答「一個國家怎樣可以在經濟上獲得成功」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

    我多年來一直有個揮之不去的感觸,就是通過《國家競爭優勢》這本書,波特教授開始從一個刀客變成了一個劍俠。雖然與前面兩本著作相比,《國家競爭優勢》所討論的話題更加廣闊,書的厚度也遠勝於前,但波特教授的駕馭能力卻似乎更加輕靈和得體。而且,換刀為劍,看似藏鋒,實際卻更加大器。也正是憑藉著這柄寶劍,波特教授才在近十餘年來得以在更高的層次上遊走江湖,傳道佈陣,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增加它們的區域競爭力出謀劃策。所以,在我的心中實際上有兩個波特:一個是早年的刀客波特,一個是後來的劍俠波特。當然,在我看來這兩個波特同等重要,沒有任何厚薄比較的意思。

    言歸正傳。在《國家競爭優勢》這本書中,波特教授提出的中心問題

    是:「為什麼基於特定國家的企業,在特定的領域和產業獲得了國際水平的成功?」(英文版,第18頁)波特教授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來試圖回答這一問題。第一,為什麼有些國家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勝,而另外的國家卻失敗了;第二,為什麼某些國家可以成為它在一個產業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持續勝利的大本營;第三,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不同的企業和政府選擇更好的競爭策略,以及更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自然資源。

    為了有效地解析上述問題,波特教授再次為我們建立了一個簡潔實用、高度概括的模型,就是本書中的「鑽石模型」。事實上,波特的每一部重要論著,都有一個核心的邏輯模型。這些模型也顯示了他的邏輯天分。我常常會對我的研究生們講,判斷你自己是否適合作研究,是否邏輯能力足夠強,讀波特的書是最好的辦法。波特的模型5分鐘就可以弄懂,看上去簡單至極,但其實是只有邏輯天分極高的人才可以畫得出來。

    波特教授將「五力分析」和「價值鏈」框架中的重要概念有機地應用到「鑽石模型」當中,所不同的是主題變成了「國家競爭優勢」。「鑽石模型」包含了4個相互關聯的重要因素:(1)生產要素,(2)需求條件,(3)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4)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圍繞這個框架,波特教授通過考察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經驗,得出了非常獨特、有啟發的結論或觀點。下面,我們擇要作些陳述。

    第一,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的要素條件往往與自然資源有關,但波特教授卻堅信「那些最重要的要素是創造得來而不是渾然天成的」。於是,增加國家競爭優勢的最重要因素就不應僅僅盯著國家中僅有的自然資源,而是要憑借對初級生產要素進行升級、改良的速度。在創造性資源的內容中,最為關鍵的是知識和人力資源。因為這二者更新換代的速度極快,所以需要積極和嚴格的更新方法,以保證一國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

    波特教授認為不利的生產要素,即劣勢,往往可以刺激某些產業或企業通過持續創新來得以解決,進而促進一國的經濟發展,但要素富足型的國家卻常常因為動力不足而不能獲得競爭優勢。波特常常會給出意大利鋼鐵製造商和荷蘭花卉產業的例子來說明他的這個觀點。同樣作為證據的是,受空間所困的日本企業創造出了「即時生產」的競爭優勢。由此,波特教授建議大家「應該學會如何化劣勢為優勢,而非一味依賴充沛的資源和舒適的環境來發展競爭優勢」。

    第二,波特教授認為內行並且挑剔的本土顧客是獲得競爭優勢的第二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他看來,市場規模的大小沒有高質量的顧客重要,內行並且挑剔的客戶才是企業追求高質量產品、優質服務的力量源泉。比如,由於瑞典具有世界上最堅硬的岩石,所以,瑞典人對鑽孔設備的要求近乎苛刻,這一特別的國內需求催生出瑞典具有世界水準的鑽頭製造及其相關設備產業。同樣,講究並且見多識廣的日本音響設備消費者,期望得到最新、最好的款式,這就刺激了日本廠商為滿足消費者對新機型的需求而快速改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對於波特教授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一個值得我們由此出發進行深思的例子是: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手機消費群體,消費者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也比較苛刻,但為什麼我們無法形成有持續競爭力的手機研發與製造行業呢?

    第三,波特教授關於「集群」的觀念也是非常有啟發的,對於發展中國家,我以為尤其如此。波特教授認為,產業集群就像一個緊密聯繫的系統,可以促進企業在縱向和橫向之間通過積極的互動和交流來推動和鼓勵對方進行持續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特別是在文化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時候,企業之間經常性的接觸和交流會幫助它們抓住機會、發現和應用新的技術方法,實現顯著的集群效應。意大利的瓷磚行業是書中提到的例子,而我國浙江民營企業發展的「集群」現象,也是明證。有關這一點,我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波特教授後來發表的文章《經濟發展的微觀經濟基礎》一讀,相信會使這種觀念在本書的基礎上得以深化,獲得更多的啟發。

    第四,「鑽石模型」的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要素是「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值得深思。波特教授斷言,「強大的國內競爭者是一項難以衡量的國家資產」。他認為,激烈的國內競爭會激發競爭者強烈的取勝慾望,使所有參與者更高效、更節約,最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國外的競爭者。並且,國內對手之間的競爭更關鍵的是體制效率的競爭。我這裡要評價的是:中國的經驗實際上在一方面已經很好地證明了波特教授的上述觀點,但從另一個方面,中國的同行競爭經驗也提出了一些需要進一步研究分析的新情況。比如,大家都沒有核心技術,都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國外競爭者和短期生存壓力,於是,價格競爭成為了首選,當然也成了一條不歸路。這值得我們在閱讀本書時深思。畢竟,我們閱讀大師經典的目的,還是為了解決我們自己國家的發展問題。

    總之,波特教授的《國家競爭優勢》是一本重頭著作,一部巔峰之作。自這本書之後,波特教授就開始像一位職業教父,整日遊走於大型企業或者政府部門之中。波特的名氣,也一天天地大過了哈佛商學院,他甚至不用按部就班地在學校裡教書。與波特名字連在一起的,也往往是他的研究所或咨詢公司,而不僅僅是哈佛大學,雖然波特是哈佛商學院在近100年時間裡僅有的四位被授予「大學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榮譽頭銜的人之一。

    近來讀到李零教授的《喪家狗》,這是一本正正經經地解讀《論語》的專

    著。在李教授看來,孔子是「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拚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但他「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在為如何寫這篇推薦序而煩心時,我看到李教授對孔子的描述,一下子就想到了波特教授。我以為,波特教授雖然與孔子遠隔萬水、相距千年,無法相提並論,但他的工作卻像極了孔子,以勸說和建言為業。然而,與孔老夫子完全不同的是,波特風光至極,所到之處都是鮮花、掌聲和無數請求合影的崇拜者。我第一次見到波特教授,就是這種場面。而他張嘴閉嘴就是什麼州長、總統,或是巨型公司的總裁,顯然儘是他的座上賓。所以,如果說波特教授今天的生活像個執劍的大俠,他也是個一路踏著鮮花的「俠客」。同一職業,境遇如此不同,不由得讓我感歎時空差別的曼妙。

    寧向東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