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億津元是全世界面值最大的貨幣,津巴布韋通貨膨脹是距今最近、程度最為嚴重的一場通貨膨脹。
讓–馬克·丹尼爾:
在超級通貨膨脹的環境下輸贏難測,有的人可以不勞而獲。
只要有貨幣的地方,通貨膨脹就像一個幽靈,如影相隨。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教授克裡斯托夫·庫珀:
人們總是非常擔心銀行破產,或者是貨幣體系崩潰而導致自己的存款打了水漂兒。
德國麥茨勒銀行職員弗蘭·塞依貝:
許多私有制銀行在通貨膨脹期間破產。
另一次通貨膨脹,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
資中筠:
早上領到剛發的工資,大家就賽跑般地去買東西,不然的話錢馬上就貶值了。
貨幣給人們以自由,但當有人用它來製造通貨膨脹的時候,它又如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危害大眾。通貨膨脹最終傷及的是倫理,是貨幣背後人們對傳統勞動價值的尊重。隨著通貨膨脹的到來,投機者一夜暴富,誠實勞動的結果卻是日益貧困。
1999年,四川農民劉明福承包了100畝山地,承包期為50年,約定租金為每年750元。合同簽訂中雙方遇到一個難題。
劉明福:
這個問題雙方都在擔心,出租方擔憂人民幣會貶值,一旦人民幣貶值,每年750元的承包費就不值錢了;我也有一個擔憂,我擔憂人民幣不值錢的時候,出租方會認為自己很吃虧,這對我也是不利的。
最終,雙方找到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讓承包費和黃金價格掛鉤:每年的承包費以7克黃金的價格為標準。這就意味著,合同簽訂後的50年中,不管人民幣升值或貶值,每年的承包費必須可以購買7克黃金。合同簽訂時,黃金價格是每克107元,劉明福付了對方750元。
劉明福:
1999年,750元是7克黃金的價格;2010年,7克黃金的價格已經漲了2000多元。
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開始擔心紙幣能否保證自己的利益相比紙幣,劉明福更相信黃金的穩定,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呢?
就在劉明福承包這片山林的幾年中,他手中的錢已經發生了變化。12年前,100美元能夠買到4桶原油,而今天,同樣的100美元連1桶原油也買不到。價格上漲的不僅僅是原油。幾年間,玉米的價格上漲了1.78倍,小麥的價格上漲了1.54倍,大米的價格上漲了1.35倍。黃金價格從2000年的每盎司不足300美元,到2011年最高漲到每盎司1900美元以上,漲幅超過5倍。
這個讓中國農民擔心的問題,其實也是許多經濟學家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資本市場負責人楚鋼:
隨著物價的上升,總體購買力有損失,每月工資的購買力也會有損失。
黃明:
老百姓說豬肉漲價,那麼工資也同步上漲,不就行了?為什麼工資不能上漲,因為工資是一年前就約定好數額的,社會不可能整天重新根據通脹情況定工資、定原材料成本。重新約定所有商品的價格,這是一件極其耗成本的事情。
在中國,我們所使用的大部分金融學術語都來自國外,貨幣是為數不多的中國本土的金融詞彙之一。在古代漢語中,貨與幣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貨是貨物,幣是錢。1000多年前,貨幣一詞第一次出現在《後漢書》中,當時的人們就已經發現,貨與幣如同天平的兩側,必須保持平衡。
王巍:
貨幣理論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貨幣的數量一定要和整個經濟發展進行動態匹配。如果說貨幣發展過快,就是通貨膨脹。
王東明:
通貨膨脹最簡單的原因就是錢發多了,經濟消化不了,而溢出的這部分造成了價格上漲。
通貨就是錢,膨脹就是多。那麼,錢多為什麼會釀成災難呢?通貨膨脹為什麼會伴隨著貨幣的歷史?它究竟有何奧秘?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它呢?
通貨膨脹是古羅馬帝國衰落的真正原因
每天早上7點,佛羅倫薩的商人們在鐘聲中擺出各種貨物,一個小時後,他們將迎接第一批顧客。很早以前,這裡的集市屬於羅馬,這樣的情景是帝國繁榮的見證。
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發行了一種純度很高的名為「迪納厄斯」的銀幣,穩定的貨幣保證了交易的公平,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業的繁榮壯大了古羅馬共和國的力量。
此後的300多年間,古羅馬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迅速發展。公元1世紀前後,古羅馬的版圖擴張到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古羅馬共和國也發展成為羅馬帝國。與此同時,支撐這個國家正常運轉並保證邊疆穩定的軍費開支也日漸增加。愷撒大帝統治時期結束之後,國內的稅收不再能支付巨額開支,穩定的局面被打破。
羅馬帝國的皇帝們開始往貨幣中摻假,降低銀幣中白銀的份量。這樣,用同樣重量的白銀,可以製造出更多的銀幣,皇帝們就有更多的錢可以花。
讓–馬克·丹尼爾:
這次通脹的原因就是,羅馬帝國的君主沒能成功地增加稅收。既然沒法增加稅收,他們就利用銅、鐵等來造幣,以抵支出。
公元150年,羅馬帝國銀幣中的含銀量只相當於愷撒時代的千分之二;到了公元350年,這一比例只有六千萬分之一了。
帝國政府用越來越少的白銀,鑄造出越來越多的貨幣,錢自然也就越來越不值錢。在那個時期,軍服價格上漲了166倍,小麥價格上漲了200倍。
人們紛紛離開城市,回到農村,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重新被拾起,商品交換也幾乎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羅馬帝國一片蕭條,曾經的繁榮宛如過眼雲煙。
讓–馬克·丹尼爾:
通貨膨脹既是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也是衰落的結果。說是原因,是因為軍隊得到的軍餉的價值越來越低,軍隊不想再戰鬥;說是結果,指的是羅馬帝國不再創造財富,因為它不再往外擴張,缺乏能給它帶來新財富的新的疆土。
王巍:
貨幣中的含銀量降低了,成為劣幣。劣幣在早期社會是可以摧毀一個比較弱的政府的。
通貨膨脹,這個幽靈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甚至能讓輝煌的羅馬帝國走向消亡。當貨幣的發行權被政府控制後,這個幽靈就出現得更為頻繁,帶來的後果也更加嚴重。
公元前388年,希臘屬國塞拉庫斯發行了面值超過實際價值4倍的錫制貨幣;公元7~14年,王莽三次改革幣制,發行大面值的錢幣,結果使物價飛漲;1542~1551年這10年中,英格蘭的國王們為了鑄造更多的銀幣,將銀幣中的含銀量減少到原來的1/3,結果使英格蘭的物價上漲了40%。
掌握鑄幣權的君主們減少貨幣中貴金屬的含量,或者乾脆減輕貨幣的重量,製造通貨膨脹成為君主們掠奪他人勞動成果的手段。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徐剛:
人為什麼會有幻覺?你本來有1000元錢,我又多給你發了100元錢,你認為你的財富增加了10%,實際上是通脹了10%。但是你作為一個個體並不知道。
紙幣的出現讓通貨膨脹更容易發生
沒有人能尋找到通貨膨脹的歷史與貨幣發展史的第一次精確對接,但兩者交織的歷史卻越來越長。那麼,是什麼擴大了通貨膨脹的規模,並使通貨膨脹的惡果越來越嚴重呢?是紙幣的誕生。
18世紀初,一個名叫約翰·勞的蘇格蘭人來到法國,開始了他的紙幣計劃。
讓–馬克·丹尼爾:
在17世紀末,金融家們都定居在甘康普瓦大街上,約翰·勞是蘇格蘭人,他來到巴黎後也定居在這條大街上。
法國最早的紙幣就在甘康普瓦大街誕生。1715年,44歲的約翰·勞來到了這裡,他此行要為法國解決一筆巨大的債務問題。
1715年,太陽王路易十四去世,他締造的法國已成為歐洲第一大強國,同時也留下了一筆巨額國債—25億里弗,但當年法國全部的稅收加起來不超過1.45億里弗。
讓–馬克·丹尼爾:
當時法國政府一直想擺脫這筆巨大的國債,在當時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增加稅收,但是民眾不買賬;另一個辦法是乾脆銷毀國債,也就是讓國家破產。
在約翰·勞看來,紙幣是一個讓國家繁榮的最好方法,他得到了攝政王的支持。用了不到3年時間,約翰·勞就締造了法國的皇家銀行。
18世紀初,金本位制的實行讓紙幣的發行受到黃金儲備的限制。也就是說,要發行多少紙幣,必須有等價值的黃金作擔保。
此時的約翰·勞想發行紙幣,但他卻沒有黃金。
1717年,約翰·勞為紙幣的發行找到了美好的依據。他向人們宣佈,他要開發密西西比三角洲,他說那裡有大量金礦。憑借這個口頭承諾,約翰·勞開始實施他的紙幣計劃。
當時法國最富有的公司是密西西比公司,它壟斷著法國的對外貿易和貨幣發行。約翰·勞在密西西比公司創造了一個奇跡:他發行大量的紙幣以刺激經濟需求,紙幣可以購買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同時抵消了巨額的國債。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價格不斷攀升,半年之內從每股500里弗漲到了每股18000里弗。
法蘭西在約翰·勞的計劃中瘋狂了,從貴族到奴僕,從將軍到士兵,都成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東。
讓–馬克·丹尼爾:
有一本法國人熟悉的小說《駝背人》講述的就是這段歷史。小說的主人公駝背人在甘康普瓦大街上遊蕩,因為他駝背,就把自己的駝背當成寫字檯,讓別人在上面填寫購股書。
然而不久,從密西西比三角洲傳來消息,那裡不再有金礦可供開採。約翰·勞的紙幣計劃破滅了,投機者擠在銀行兌換鑄幣和黃金,一時間巴黎金銀匱乏、紙幣貶值、物價飛漲。
紀堯姆·道丹:
貨幣跟所有商品是一樣的,如果生產太多同一類商品,超出市場需求,商品的價格便會下跌。這一情況對貨幣也是一樣的,人們通常稱之為「通脹」。當貨幣的價值下降,其他所有商品的價格就會上升。這就是約翰·勞時期所發生的嚴重通貨膨脹的原因。
繁榮的股市破滅了,取而代之的是經濟衰退、民生艱難的現實,約翰·勞在那年的聖誕節前,化裝成女人離開了法國。
約翰·勞的紙幣計劃的失敗破壞了法國經濟,之後法國人詛咒銀行和股市這些詞彙達100年之久,他們的憤怒一直持續到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因此,卡爾·馬克思認為,約翰·勞是法國大革命的始作俑者。
1729年,58歲的約翰·勞在威尼斯去世,法國報紙刊登了一篇墓誌銘:一位蘇格蘭名人死去了,這位天才用神奇的數學法則,讓法蘭西人傾家蕩產。在威尼斯聖莫伊賽教堂的後面,卻有這樣一段碑文:在此緬懷尊敬的愛丁堡人約翰·勞,法國最著名的金融家。
讓–馬克·丹尼爾:
約翰·勞的過人之處在於,他認識到信用在經濟裡面所起的作用。他認識到信用是生產因素之一,決定著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約翰·勞是一名先驅者,他透徹地瞭解了什麼是貨幣,他的問題在於他走得太快、太遠。
今天,很多國家通過增加貨幣發行量來刺激經濟增長。有人說,約翰·勞就是這一做法的發明者。
通貨膨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紙幣的出現讓通貨膨脹變得更容易,因為不再需要通過工匠去減少鑄幣中的貴金屬成分,只要擁有貨幣發行權,尤其當貨幣成為政治家手中的武器時,通貨膨脹就變得更加容易。
當通貨膨脹來臨,錢越來越不值錢,紙幣的面值越來越大,並不斷被刷新。1945年,匈牙利的貨幣「平格」最大面值達到100萬;1993年,南斯拉夫貨幣「第納爾」的最大面值高達100億;2009年,津巴布韋紙幣的最大面值達到100萬億。
法國昂熱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爾格·吉多·許爾斯曼撰寫的《貨幣生產的倫理》一書,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探討了通貨膨脹的問題。
約爾格·吉多·許爾斯曼:
新的貨幣生產總是使最初的貨幣使用者受益,而使最後的使用者受損。事實上在西方,最初的貨幣使用者是金融市場,即銀行,還有大型投資企業。而受害者永遠是僻居鄉下、遠離金融市場的普通民眾。這是極不公正的現象。
貨幣理論大師哈耶克說:「貨幣是人類發明的最偉大的自由工具之一。」通貨膨脹卻剝奪了貨幣本身的公平與正義。那麼,通貨膨脹如何傷害百姓?誰又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呢?通貨膨脹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什麼?
20世紀20年代在德國發生的通貨膨脹,可以告訴我們一切。
1918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戰勝國聯合要求德國給予戰後賠償,並將賠償的要求籤訂在《凡爾賽條約》中。當《凡爾賽條約》的內容在德國公佈時,整個國家都陷入了震驚和憤怒。
德國將失去1/8的領土,大量煤礦被割讓給法國,德國軍隊將被裁至不超過10萬人,萊茵河兩岸永遠非軍事化。
作為戰爭的發起者,德國還要為自己的失敗付出132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這相當於4萬多噸黃金。這筆巨債會不會讓德國走上絕路?這在當時的世界引起了廣泛爭論,在德國,對於條約的反應達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卡爾-路德維希·赫爾特弗雷裡希:
看看他們都對德國做了些什麼!這對我們是不公平的!那時候我們被設了倫敦最後通牒,我們沒有機會去談判。
巨額賠款就像一枚青果,讓整個德國難以下嚥,況且戰爭本身已經耗費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處於一個以黃金換鐵的時代。德國政府發佈告示,號召百姓把黃金捐贈給政府,以此籌集資金來製造戰爭用品,捐贈人將得到一塊鐵牌,或者是一根鐵製的鏈子。
德國貨幣收藏家艾伯哈德·烏勒:
人們對鐵牌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擁有鐵牌的人會覺得很自豪,他們把鐵牌戴在胸前,以便每個人都能看到。「啊,這個人戴了一塊鐵牌,他已經向皇帝捐獻了他的黃金」。人們對此感到極為自豪。
艾伯哈德·烏勒在鎮上小有名氣,因為他收藏了德國面值最大的貨幣。
大額的貨幣源自於《凡爾賽條約》。
1919年11月,劍橋大學年輕的教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對《凡爾賽條約》提出質疑,他出版了《和平的經濟後果》一書,從此在經濟學界聲名鵲起。凱恩斯在書中寫道:「想從德國『擠奶』,首先得讓它活著。」
凱恩斯擔心各國從德國索要的賠償太多,超出德國自身的能力,以致釀成更大的悲劇。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把苦果帶給了別的國家,自身的痛苦也在不斷升級。
德國魯爾區是東西歐之間往來的核心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便捷通道。萊茵河與魯爾河編織起發達的水路交通,與鐵路和公路交通一起,為這裡的能源開發提供高效的運輸體系。
魯爾區是德國工業的龍頭,這裡的煤炭占德國煤炭總含量的3/4,曾經創造了德國40%的國民生產總值。1919年,《凡爾賽條約》要求德國用魯爾區的煤炭向法國作出賠償。1923年1月10日,法國、比利時的10萬聯軍佔領魯爾區,理由是德國沒有按時賠款。
魯爾區已經被佔領,德國還有什麼可以拿來賠償的呢?無錢可還的德國政府開動了印鈔機,這是由30多家紙廠、133家印刷廠、1783台印鈔機組成的龐大的生產線。
德國魯爾區博物館研究員索科爾·費爾科爾納:
政府作出的回應是全面開動印刷機,市場上的貨幣開始膨脹,目的是資助人們起義,也就是人們說的消極抵抗。這導致了1923~1924年的惡性通貨膨脹。
1922年,德國印發了1萬億馬克;1923年的前6個月,德國印發了17萬億馬克。政府為了化解一個危機而出台的貨幣政策,卻為另一個危機埋下了種子。
艾伯哈德·烏勒:
德國有意通過通貨膨脹—這次通貨膨脹是故意造成的,而不是出於疏忽—來擺脫戰爭賠款。
克裡斯托夫·庫珀:
德國政府和央行都認為,應對公共債務的最好方式就是實行某種程度的通脹。
印發鈔票解決了賠款問題,但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到1923年12月,德國的物價比4年前上升了4800億倍,生活必需品均以10億為單位定價:1公斤黃油的價格為2500億馬克,1斤燻肉的價格為1800億馬克。
在此期間,美元與馬克的匯率從1︰5.8上漲為1︰42000億。德國創造了金融史上通貨膨脹的世界紀錄。
卡爾–路德維希·赫爾特弗雷裡希:
所有人都想馬上擺脫貨幣貶值的速度。比如有人會去酒吧點上一杯啤酒,服務員為他端上啤酒,還沒等喝上一口,他又點了第二杯啤酒,因為就在他喝第一杯啤酒時,啤酒的價格已經上漲了。
工人們拿著皮箱裝工資,成箱的馬克卻毫無價值。孩子們用成捆的鈔票堆積木,婦女們用鈔票點火做飯,黑市上商品的價格奇高無比,德國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還債之後的輕鬆蕩然無存。
1923年11月,一個年輕人在慕尼黑的啤酒館發動政變,他號召民眾撕毀《凡爾賽條約》,挽救德意志民族。這個年輕人叫阿道夫·希特勒,他寫一本名為《我的奮鬥》的書,在書中第一次公開表達了獨裁的慾望。
德國政府鎮定沉著地繼續印發這些廢紙,因為一旦停止印發,德國政府就完蛋了。如果受驚的人民注意到,他們即使有幾十億馬克,也只有挨餓的份兒,那他們一定會得出這個結論:我們不能再聽命於一個欺騙民眾的國家了,我們需要獨裁。
德國的媒體和公眾認為,德國已經不能依靠原有的社會秩序重建家園,他們將通貨膨脹歸因於政府的軟弱無能,要求德國建立強有力的政府,這為希特勒納粹獨裁主張的興起提供了土壤。
克裡斯托夫·庫珀:
通脹帶來的社會問題使得德國政府難以挽回民眾的信心,特別是德國中產階級,即那些有一定現金或者是債權儲蓄的德國人。實際上,這些人的儲蓄基本一夜蒸發了。
卡爾–路德維希·赫爾特弗雷裡希:
中產階級可以是農場主以及農業領域的從業人員、私營企業主、私營手工業主,也可以是部分官員。他們的收入變少了,他們成為納粹黨的大批支持者和選民。
通貨膨脹下的民生艱難成為希特勒上台的幕後推手,納粹黨迅速成為德國第一大黨。1933年1月,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通貨膨脹擴大了戰爭的規模,拉長了戰爭的持續時間,讓更多無辜的生命被屠殺。
在此期間,凱恩斯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想顛覆現有社會的基礎,沒有比貨幣貶值更絕妙、更可靠的辦法了。
80歲的阿爾貝特·韋策爾出生在中國天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回到德國。當時的德國正經歷著戰爭之後的通貨膨脹。
德國教育部退休公務員阿爾貝特·韋策爾:
1946年,我剛上中學的時候,我和母親、姐姐、哥哥一起外出吃飯。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埋單時我的母親拿出錢包,找了一會兒,拿出一張紙幣,雙手開始發抖。我說我的天哪,到底發生什麼了?
一家人去一次飯館,卻花掉了全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而此時,阿爾貝特另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故鄉中國,也正經歷著戰爭之後嚴重的通貨膨脹。
如何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如何預防、治理通貨膨脹,尤其在和平時期,這成為讓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困擾的問題。
如何把握通貨膨脹的度是一個難題
美國芝加哥大學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學校,從這個學校走出了8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包括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崔琦。美國總統奧巴馬曾是這裡的老師;還有一位叫弗裡德曼的學者,他在這裡工作了139Part06通脹之殤
30多年,他發表的關於通貨膨脹的理論影響至今。
克裡斯托夫·庫珀:
弗裡德曼是強烈反對通貨膨脹的,他認為通脹是不合法的稅收,超越法律之外。他強烈主張建立一個嚴格的、量化的貨幣政策,就黃金在貨幣基礎上的價值制定嚴格的指導方針,通過這種方式打擊通貨膨脹。
弗裡德曼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誰是通貨膨脹的真正受害者和受益者。
政府想修建一條鐵路,但是沒有資金,官員們選擇了印發鈔票來支付修路的費用。
鐵路修建好了,築路工人得到了工資,家庭收入增加了;製造鐵軌、枕木等材料的企業的銷售收入也增加了;便利的交通還讓鐵路沿線的賓館、餐飲業等繁榮起來。公眾收入的增加為政府官員們帶來更多的選票,讓他們獲得了連任。
表面上看,好像大家都得到了好處。然而實際上,增發鈔票導致貨幣總量增加,物價開始上漲。人們發現,收入的增加是虛假的,因為同樣多的鈔票能夠買到的東西少了;而真正獲益的是政府官員們,他們獲得了連任。
和弗裡德曼的觀點不同,在凱恩斯看來,溫和的通脹對就業有利,當失業率上升時,政府可以通過發行貨幣來刺激就業。為此,凱恩斯寫下了名為《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專著,他擁有許多追隨者,這些追隨者們發展了凱恩斯的思想,得到了許多政治家的賞識。
約爾格·吉多·許爾斯曼:
凱恩斯的基本思想就是,輕微的通脹能夠刺激經濟發展,為企業、家庭創造更高的收入,也帶來更多的花費,尤其是消費方面。因為它為企業帶來利潤,而企業也相應地花費更多,如此類推,經濟活動就會越發活躍。
王吉緋:
凱恩斯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他認為當總需求不足的時候,就應該加大貨幣供給量,就應該多投放錢,使得總需求相對充足。我們走進的怪圈是,我們不印鈔票,總需求會不足,印多了鈔票又會導致通貨膨脹。所以,這個平衡點是越來越難以把握了。
在學術上,弗裡德曼與凱恩斯是兩位並駕齊驅的大師。但在貨幣問題上,他們的觀點卻截然不同:弗裡德曼主張控制貨幣發行,而凱恩斯主張增發貨幣,以刺激經濟增長。
當今社會,各國的政治家們更願意採納凱恩斯的主張。凱恩斯在大蕭條中開出的這一處方,成了許多國家刺激經濟增長最常用的一種手段。
楚鋼:
凱恩斯主義在一個經濟衰退的過程中,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很好的效果,政治家也能夠在短期內看到政績,所以兩者一拍即合。同時,凱恩斯主義又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作用,這也是政治家想做的事情。
王巍:
政府單方面增發貨幣,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這種做法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決策最容易,而惡果顯現得相對最慢。因為分散,等惡果顯現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很多年之後了。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政府都增加了鈔票的發行量。截止2012年5月,美國增發2萬億美元,中國增發44萬億元人民幣,日本增發82萬億日元,英國增發5350億英鎊,歐元區增發8820億歐元。
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在使多數人變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楚鋼:
首先是居民的儲蓄喪失了購買力,使居民的財富大打折扣,同時因為工資不能馬上上漲,所以居民收入的購買力也打了一定的折扣。尤其是資產的價格,會在通脹特別是惡性通脹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波動,使得居民的財富被重新分配,社會財富也被重新分配。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造成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結果。
貨幣政策就像美麗的罌粟。人們看到了罌粟的美麗,卻忘記了美麗與誘惑背後的毒性,或者說其毒性的大小根本沒有人能去定量。
貨幣發行者讓人們不再相信貨幣的本質—勞動,不再相信貨幣原本擁有的信用。通貨膨脹傷害著每一個現金持有者,人們能做的就是不把財富的歸宿只交給某一種金融產品,而這取決於一個國家貨幣市場的開放程度。
王巍:
對老百姓來說,只能是尋找相對保值的資產,比如土地、房產、黃金、耐用品。
今天,對普通公眾來說,投資房產成為抵抗通貨膨脹的普遍手段。這推動了房價在全球各國的上漲。
始於21世紀初的房地產市場投資熱潮,在全球範圍內蔓延開來。大部分工業國家的房地產價格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裡增長了一倍以上。1997~2010年上半年,澳大利亞的房價上漲了2.11倍,愛爾蘭上漲了1.87倍,英國上漲了1.85倍,瑞典上漲了1.65倍,西班牙上漲了1.62倍,比利時上漲了1.52倍,法國上漲了1.33倍,美國上漲了71%。
李國平:
房價上漲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印刷鈔票的結果。首先,鈔票印多了會導致物價普遍上漲,房價當然也會跟著漲。其次,鈔票印發太多就會導致通脹,在通脹過程中大家會抵禦通脹。這種情況下,你會把錢存在銀行嗎?你不會。你會用它幹什麼?買房子。這又推動房價進一步上漲。
劉明福很驕傲,他認為拿黃金作比價是很先進的事情。但近年來物價的連續上漲,讓他心裡沒底,他權衡許久,把一部分股份又賣給了別人。
劉明福:
因為我現在有1/3的股份,所以我想把股份賣掉,我已經50多歲了,賣掉股份套現,錢先花著。以後市場怎麼變化,誰都說不清楚。
2011年8月,華爾街上,幾十名經濟學家舉行了一個關於通貨膨脹的會議。他們認為,通貨膨脹有時就是人為的。這其中的危險是,如果實施通貨膨脹,那麼很多人就會受到損害。你希望刺激經濟,有人說這是很好的,但實際上經濟沒有起色,反而遭人詬病。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說過:「貨幣本身並非財富,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不在於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而在於生活必需品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