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充滿爭議的創造,它的發行起源於民間,又歸於政府,最終被中央銀行壟斷。無論貨幣的發行權歸屬於誰,無論源於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遠古還是現在,爭論從來沒有停止。
《我們相信美聯儲》作者戴維·韋塞爾:
央行的職能是提供必要的資金和貨幣,來制止金融恐慌的發生,讓人們相信即使處於艱難時期,整個體系也能正常運轉。
肯·艾沃:
隨意印刷出來的每一美元,都是對家庭、大眾,以及公司所儲存的收入的剝奪,這就是一種偷盜行為。
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學博士、泓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忠全:
如果中央銀行沒有穩健的貨幣政策或者匯率政策,它們就需要為此付出代價。
可以肯定,美國財政部雕版和印刷管理局是全世界最為重要的印刷廠,大量的紙張被運到這裡,經過印刷、分切之後變得與眾不同,紙張上面的數字更是直接體現出它的身價。
無論是20美元還是100美元,每張美元的印刷成本都是9.1美分。也許這個數字對美國財政部才有意義,而人們更關注的是美元上的印刷數字。2011年,美國財政部雕版和印刷管理局總共印刷了大約總面值為58億美元的鈔票。
美國政府一共有兩個印鈔局,一個設置在華盛頓特區,另一個遠在得克薩斯州,所有的美元都是經過這兩個印鈔局印刷出來的,然後流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但美元並不是從印鈔局運出來,就像脫韁的野馬奔向全世界,它首先要被送往一個重要機構,然後從這個機構進行有序分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是唯一有權從事這項工作的機構。
雖然其他國家的貨幣不能像美元那樣可以全球流通,但它們的印發方式與美元一樣。今天,在全球大部分的國家與地區,貨幣都由中央銀行發行。
吳敬璉:
法定貨幣的發行者是每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中央銀行不受政府政策的影響,以便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
王吉緋:
在一些特殊的國家或者地區,貨幣是由央行指定的商業銀行來發行的,比如在香港地區,中國銀行、渣打銀行就是發行貨幣的銀行,不一定非得是央行。但總的來說發行貨幣的權力是國家壟斷的,就是國家對於發行貨幣是有壟斷權的,在目前大多數的經濟體裡就是這樣的。
中央銀行是一個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人們對中央銀行的認識首先源於所有的貨幣都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這個機構在英國被稱為英格蘭銀行,在美國被稱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日本被稱為日本銀行,在中國被稱為中國人民銀行。但是人們陌生的是,為什麼只有中央銀行可以發行貨幣?中央銀行為什麼被稱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為什麼是貨幣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銀行是否就是政府的銀行?
在貨幣5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央銀行只是在近1000年才出現,那麼,中央銀行為什麼可以獨攬貨幣發行大權?在貨幣的歷史中,發行權的爭奪又經歷了哪些重要的轉折點?
貨幣是王權的象徵
根據史料記載,最早關於貨幣發行權的爭奪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
公元前81年,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來自全國各地最有學識的60多名儒生日夜兼程,他們將匯聚京城長安,與西漢朝廷官員舉行一場財經政策的大辯論,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貨幣究竟該由誰來鑄造。
西漢之前,民間可以自由鑄幣,朝廷只負責規定鑄幣的重量和成色。但是隨著市場的繁榮,貨幣開始出現短缺,於是有的商人在銅內加入鉛、鐵等雜物,鑄造成色不足的劣幣謀取利益。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流通的貨幣已經變得非常混亂,以至於嚴重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漢武大帝必須要徹底整頓貨幣了。
《貨幣之魂》作者李錦彰: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民間鑄造貨幣。
整頓貨幣的辦法就是廢除民間鑄幣,朝廷收回鑄幣權。
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將民間的鑄幣權收歸朝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當時朝廷正陷於另一場激烈的爭論:朝廷能否經商?朝廷經商是不是與民爭利?
有人諫言朝廷應該經商,一則可以杜絕不良商販傷害百姓,二則可以增加國庫收入,朝廷經商可謂是一舉兩得;而反對者則駁斥,認為朝廷經商就是與民爭利。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李國平:
朝廷像商人一樣經商,天天想著賺錢,而且是依靠壟斷來賺錢,壟斷鹽鐵的生產銷售,壟斷貨幣的發行,這不就是搶民間的生意嗎?不就是與民爭利嗎?與民爭利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壓制了民間商業的發展,第二個結果就是把財富集中到了國庫,造成國家很富、老百姓很窮。
這次大辯論的內容記載在名為《鹽鐵論》的書中,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面論述國家財經政策的史書。根據《鹽鐵論》的記載,辯論雙方推斷:如果朝廷追逐利益,百姓就可能見利忘義,世風就會日益低下。最終朝廷裁決,朝廷不得壟斷商業,不得與民爭利。
與民爭利的矛盾解決了,但鑄幣權由民間歸為朝廷是不是違反了與民爭利的原則?《鹽鐵論》卷一第四篇寫道:故統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意思是國家統一鑄錢,百姓就不會三心二意;錢幣由國家統一發行,百姓就不會生疑。
李錦彰:
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的流通貨幣,從此把鑄幣權統一收歸到國家的手中。
2000多年前的中國漢朝已經認定,只有朝廷才可以維護貨幣的信用。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政府壟斷貨幣鑄造的局面基本上沒有改變。
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認為只有朝廷可以維護貨幣的信用,1000年後在歐洲擁有至高權力的皇室認定:貨幣是王權的象徵。
公元927年,英格蘭的各王國統一成為英格蘭王國,阿瑟爾斯坦成為英格蘭第一位國王,他在法律裡規定:只有在指定的地點,由國王授權的鑄幣人按照國王制定的標準鑄造的貨幣,才是唯一合法的貨幣,偽造貨幣將受到處罰。
從此,國王的頭像被鑄造在金屬貨幣的正面,背面是人們渴望讚美的景物。直到現在,歐洲人依然保持著這樣的貨幣設計傳統。
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
無論是2000年前的中國還是1000年前的歐洲,王權一直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對國王的忠誠就是對國家的忠誠。這樣的國家形式到17世紀發生了改變,一場沒有流血的革命導致了一個國家政體的變革,從此,國王沒有了絕對的權力,不再擁有徵稅權,國王也不再是國家的法律制定者,國家大事由議會決定,所有的權力都受到國家大法—《憲法》的約束。這就是發生在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
陳志武:
光榮革命以後,英國的徵稅權交到了議會,所以資本市場對於英國政府從那以後的信用評價更高,這反過來使得當時需要不斷借錢花的英國能夠借到更多的錢。
光榮革命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持續了近300年,而貨幣的命運在這場變革中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誰將擁有貨幣的發行權?如果國家因為戰爭或者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需要錢,誰給國家提供貸款?
1694年,蘇格蘭人威廉·佩特森向英王建議,英國政府授權創建一家股份制銀行,由銀行籌集資金,向政府提供貸款,而政府則給予該銀行發行鈔票等特權。
英國《銀行家》雜誌主編布萊恩·凱普蘭:
因為在戰爭期間政府需要支付戰爭費用,這就是英格蘭銀行誕生的原因,一開始它不是壟斷銀行,而是一家私人機構,就像現在的商業銀行,之後逐漸發展為英國唯一的貨幣發行機構。
在倫敦市中心有一條名為「針線」的街道,這條街上有一棟古老的建築被稱為「針線大街上的老婦人」,它就是英格蘭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是1694年7月27日英格蘭議會授權成立的一家股份制銀行。
在創建後的12天內,英格蘭銀行就籌集到了120萬英鎊的資金,然後以8%的年利率,作為貸款提供給英國政府,其中1/2的款項被用於重建英國海軍。從此,英格蘭銀行成為專門為政府服務的銀行,它幫助政府發行國債,對英國經濟的崛起和海外擴張起到了重要作用。
1700~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英國政府的國債從1200萬英鎊增長到了8.5億英鎊。這些國債幾乎都是通過英格蘭銀行發行的。英格蘭銀行如此出色,於是人們開始設想它是否可以擔當更多的職責。
英格蘭銀行歷史學家福裡斯特·卡皮:
銀行主要的職能是什麼呢?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社會上充斥著對金融的討論。這個時期在英格蘭,被稱為金融革命。
1825年,英國發生了世界近代史上最早的經濟危機。
1825~1826年間,英國有140家銀行倒閉。銀行的倒閉就像是一場迅速蔓延的瘟疫,人們開始擠兌,紛紛從銀行取出存款,而銀行則不敢向外貸款,於是銀行這個連接市場和金融之間最關鍵的旋轉門停止了轉動,市場開始蕭條,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
這就像一個死循環,經濟危機導致市場蕭條,市場蕭條銀行就惜貸,惜貸就導致市場流動貨幣減少,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少了,經濟危機就加劇了。
誰可以解開這個死循環?人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英格蘭銀行能否成為這樣一家銀行:它是所有商業銀行的銀行,商業銀行可以向英格蘭銀行借貸,英格蘭銀行是最後貸款人。
如果要讓英格蘭銀行成為最後的貸款人,就要給予它一項特權—唯一的貨幣發行權。
1844年7月29日,英國議會通過了《銀行特許條例》。《銀行特許條例》規定,除了英格蘭銀行外,英國任何其他銀行都不得發行新的貨幣。
福裡斯特·卡皮:
就現代含義而言,當時的英格蘭銀行並不是中央銀行。從那時起大約200年以後,也就是在19世紀中期,英格蘭銀行被確立為中央銀行,可以管理交換匯率和資本,對金融的穩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個是中央銀行的概念。
程博明:
發行貨幣,第一是為了保證幣值的穩定,防止通貨膨脹,第二是為了促進經濟的平穩增長,這些目標都實現了,那麼央行的目的就達到了。
享有唯一的貨幣發行權,穩定本國貨幣的幣值,成為最後貸款人,在19世紀英格蘭幾乎完善了所有中央銀行應該具備的功能,但是在當時,一個國家是否需要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否應該擁有唯一貨幣發行權?這樣的問題還在困惑著很多國家。
中央銀行:一個被遺忘的話題
戴維·韋塞爾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編輯、華盛頓分社副社長,也是美國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的兩屆得主。
作為一名持續關注美國金融的記者,戴維一直在探尋美國的中央銀行,也就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歷史與秘密。
1776年美國獨立,對於是否需要中央銀行,並讓它擁有貨幣發行權,美國國父們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反對者包括《獨立宣言》執筆人、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與《美國憲法》制定的發起人、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他們認為創建一個中央銀行,並讓它擁有發行貨幣的壟斷權力,這將不利於美國人民的利益。
而美國第一任聯邦財政部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堅持認為,美國經濟要發展繁榮,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貨幣,並且需要一家銀行來負責發行。
戴維·韋塞爾:
在美國建國初期,漢密爾頓作為美國第一任財長就看到了這點,並試圖努力建設一個中央銀行。但在18世紀,人們非常不信任權力高度集中的財政權力。
最後,雙方在相互妥協下達成共識。按照漢密爾頓的建議,1891年2月25日,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簽署法案,授權創建一家全國性銀行—美國第一銀行,特許經營權為20年。但美國第一銀行只獲得了20%的貨幣發行權,其餘80%的貨幣仍由各州註冊成立的銀行負責發行。
真正獲得全部貨幣發行權的銀行是在25年之後出現的,它是由美國第4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創建的「美國第二銀行」,特許經營權同樣為20年。然而,美國第二銀行的建立引起了更大的爭論。
頭像被印製在20美元鈔票上的是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1829~1837年間,傑克遜擔任了兩屆共8年的美國總統。據說,在傑克遜卸任總統後,有人問他在總統任期內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傑克遜回答說「我幹掉了那家銀行」。總統傑克遜「幹掉」的那家銀行就是美國第二銀行。
堅定的民主主義者們認為美國第二銀行的設立就是國家金融的壟斷,國家銀行的業務開展勢必會與各州銀行搶奪利益,這也就違反了美國的建國理念:國家不得干預各州的事務。
傑克遜在任期間,正值美國第二銀行特許經營權到期之際,於是與美國第二銀行的鬥爭成為傑克遜在任期間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戴維·韋塞爾:
那些贊成美國成立中央銀行的人一直在尋求早日為中央銀行爭取特許經營權延期,從而延長其「壽命」,但人民支持的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卻反對這一觀點。於是,美國第二銀行就不存在了。
1836年的一幅漫畫描述的是,美國總統傑克遜與美國第二銀行總裁比德爾之間的鬥爭。在美國歷史上,這場鬥爭被稱為「銀行戰爭」。多頭蛇代表美國第二銀行,最大的蛇頭是比德爾,而傑克遜試圖用法杖摧毀美國第二銀行。在漫畫中,比德爾被畫成惡魔。傑克遜被描繪成一位懲處惡魔的勇士,傑克遜獲得了大多數美國民眾的支持。
1836年,隨著特許經營權的到期,美國第二銀行喪失了各種特權,成為在賓夕法尼亞州註冊的一家普通銀行,它最終於1841年倒閉。
美聯儲紐約分行前副行長彼得·巴克斯坦斯基:
在美國,對於權力集中,我們總是有巨大的恐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國家直到1913年才有中央銀行,直至20世紀。
朱寧:
銀行體系要想非常有效地發揮它的作用,必須處理好它和權力之間的關係,只有一個不屈從於權力的銀行體系,才有可能把自己真正要反映的信用體系、自己的價值和自己的真正功用,更好地反饋到社會中。
在此後近80年的時間裡,美國人過著沒有中央銀行的日子,雖然經歷過幾次金融危機但有驚無險,總是可以化險為夷。中央銀行成為一個被人們遺忘的話題。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創立
20世紀初是美國的移民潮高峰期,邁克的曾祖父正是在這個時期移居到紐約的。老邁克在曼哈頓開設的老橡樹酒吧成為愛爾蘭移民聚會的場所,然而歡樂的聚會很快被憂傷的情緒所淹沒。
1907年10月,華爾街的一位投資家在股市上投資失敗,導致一家金融機構倒閉。消息傳出,迅速引發銀行擠兌,在短短一周內,一連串的銀行倒閉了。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讓酒吧裡的人感到不安。
另外一場重要的聚會在離老橡樹酒吧不遠處舉行,主持這場聚會的是華爾街最具實力的銀行家約翰·摩根。
約翰·摩根的曾孫羅伯特·彭諾耶:
約翰·摩根召集了其他幾家銀行的行長來開會。為了幫助政府度過金融危機,他鎖上了房門,除非這些行長拿出錢來緩解危機,否則他不會開門。
約翰·摩根知道,徹底結束這場危機需要2500萬美元,而且速度要快。他把銀行家們留在書房裡討論,自己則在辦公室裡等待結果。這些銀行家不願借錢給要倒閉的企業,可是如果見死不救的話,就會導致整個國家經濟的崩潰。
摩根傳記的作者瓊·斯特勞斯:
最後,凌晨4點時,摩根走進房間。他拿出了一份聲明讓銀行家們簽字,他的律師高聲朗讀了這份聲明,迫使每個人都承諾出錢救市。摩根抓住其中一個人的袖子,把他拖到桌子前,把聲明放到桌上,說「在這裡簽字,筆在這兒」。這個人才同意簽字,其他人也只好同意簽字了。
在約翰·摩根的干預下,危機終於結束了。從這場危機中驚醒過來的美國人開始認識到,已經高度工業化的美國需要一個用來化解危機的強大銀行,但是不可以依賴約翰·摩根,因為他已經是位70多歲的老人了,摩根的巨大能量除了讓美國感到慶幸,更多的是感到恐懼。那麼,誰可以替代摩根?摩根是不是在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責?中央銀行這個話題重新被美國人拾起。
一位頂級銀行家的出現,為解決這個問題貢獻出天才智慧。如今,他的曾孫女正準備撰寫一部傳記,來頌揚他傳奇的一生。
美國作家凱瑟琳·韋伯:
與其他銀行家相比,保羅的知識更廣泛,他的知識也是整個家庭裡最為淵博的。保羅對掙錢並不感興趣,他更喜歡解決難題,開發系統。他沒有把自己的洞察力用在搶佔先機掙大錢方面,而是穩定事態、解決問題。但是,其他的銀行家則希望在混亂的局面中獲利。所以,保羅確實有著公共服務的理念。
保羅·沃伯格被認為是美聯儲的總設計師,這位德國猶太移民出身於顯赫的銀行家族。他是位銀行家,也做過政府官員,並成為第一任美聯儲董事。
早在1906年,保羅·沃伯格就發表過一次重要的演講,警告人們盲目的市場投資會導致危機,然而,他的言論並沒有被人們重視。在隨後的1907年,市場崩潰,此時的美國人才想起這位金融預言家的警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保羅·沃伯格開始醞釀一個更大的設想。
凱瑟琳·沃伯格:
保羅開始嘗試發展一個預測系統,即中央銀行。根據他的設想,這個中央銀行將最終成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雛形。
1913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儲備法》,創建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戴維·韋塞爾每個月都要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他知道這裡的每一項指令都會對整個美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產生影響。
戴維·韋塞爾:
美聯儲是由美國國會建立的,其權力是由國會授予的,要對國會負責。如果國會認為美聯儲做得不對,那麼國會就可以改變法律。
從19世紀開始,世界各國都相繼成立了中央銀行。1844年,英格蘭銀行成為世界上第一家現代意義的中央銀行;1876年,德國完成貨幣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銀行;1882年,日本銀行成立,逐漸收回發鈔權,完全控制了日本金融的戰略制高點;1913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創立。世界上幾個重要的經濟大國都擁有了自己的中央銀行。
1905年8月,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在北京成立,開始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3年後,戶部銀行更名為大清銀行,辛亥革命爆發後,更名為中國銀行。
目前,世界上各個重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行長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的代言人—美國央行行長伯南克、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英國央行行長金恩、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著這些人的一舉一動,揣測每個國家未來的貨幣政策和經濟走向。
中央銀行必須獨立於政府
中央銀行掌握貨幣的發行權,而貨幣供給又成為調節經濟發展速度的一個重要工具,那麼貨幣政策會不會被政府濫用?中央銀行會不會成為政府的工具?
阿蘭·布林德是美聯儲前副主席,格林斯潘的副手。布林德和格林斯潘在任期內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繼續保持美聯儲的獨立性。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美聯儲前副主席阿蘭·布林德:
在美國體系中,美聯儲是一個很特別的機構,它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卻獨立於政治和政府之外。實際上,它的法律地位是一個私人公司,其股東在該公司並沒有多少權力。從美聯儲的職能來看,它彷彿是政府的一部分。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加裡·戈頓:
儘管美聯儲主席以及各分行行長的任命必須要經過美國參議院的批准,但他們是不能被彈劾的。因此,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美聯儲的核心特點。
這種獨立性讓美聯儲更好地保持美元的幣值穩定。此外,中央銀行還擁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力,那就是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增加或者減少貨幣的供應量,這通常被稱為貨幣政策。
周忠全:
政府會為了國家利益而出台財政和貨幣政策。比如,當經濟衰退時,它們會採取刺激措施,當經濟非常好的時候,政府往往會擔憂通貨膨脹,這時候貨幣政策往往會比較緊,可能會過度謹慎。
1993年10月起,美國經濟景氣快速攀升,有引發通脹的前兆,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連續7次調高基準利率,控制了市場上貨幣的流通量,使美國經濟成功軟著陸,免於通貨膨脹。
阿蘭·布林德:
財政政策是百分之百的政治事務,有人說只有政治因素在裡面,專家因素沒有任何影響,貨幣政策與之相反,貨幣政策完全是由專家來決定的。美聯儲的成員確實是由政治家任命的,也就是由美國總統任命、參議院批准的,但是他們本身不是政界出身,絕對的非政治化,始終如此。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馬丁·舒比克:
不同國家的基本政治結構是不同的。但有一點事實是,如果中央銀行完全處於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或許就會釀成大錯。
但是政府並不情願將貨幣政策完全交給美聯儲,政府總是想讓經濟高速增長,因為經濟的高速增長可以降低失業率,從而讓政府官員們獲得連任。
而讓經濟高速增長的最便捷途徑之一就是命令中央銀行大量發行鈔票,或者讓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可以持續刺激經濟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就曾出現這樣的情形。
黃明:
美國經濟當時非常糟糕,老布什希望格林斯潘放鬆銀根,把經濟刺激得好一點,這樣老布什容易連任總統。格林斯潘雖然被老布什提名連任了,但是格林斯潘認為自己應該獨立地判斷,把國家的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於是格林斯潘拒絕了老布什的要求。後來老布什因為經濟衰退,沒有獲得連任。
格林斯潘的獨立判斷給老布什帶來了終身遺憾,但卻為堅持美聯儲的獨立性樹立了典範。
如果中央銀行大量發行鈔票,商業銀行就有很多的資金來發放貸款,企業就容易得到貸款來投資,公眾也容易得到貸款來消費,大量的投資與消費就會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
約爾格·吉多·許爾斯曼:
虛擬貨幣的生產者即央行,可以隨時任意發行虛擬貨幣而無須任何成本。這就在各領域產生了一些有悖於經濟良好運轉的刺激作用,不論在家庭還是企業,不論在公共產業還是私人產業。
大量印刷鈔票雖然能製造經濟增長,但這種經濟增長是虛假的經濟繁榮,因為大量發行鈔票的結果將導致通貨膨脹。
非洲國家津巴布韋於2009年發行了面值為100萬億元的鈔票。
最近幾年,在津巴布韋政府的收入中,超過50%來自貨幣發行。結果,津巴布韋出現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
歷史上歷次大的通貨膨脹無一例外都是中央銀行濫發貨幣的結果,而中央銀行濫發貨幣源於完全聽命於政府,成為政府遏制危機蔓延的最後一道防線。
20世紀初期,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通貨膨脹,不僅導致了一個國家的衰敗,也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0世紀中期,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通貨膨脹,不僅讓民眾深陷危機、民不聊生,也讓國民黨走向了最後的沒落。
20世紀後期,南美國家的通貨膨脹斷送了這些國家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成果,至今仍走不出經濟低迷的陷阱。
遏制通貨膨脹,就要遏制政府濫發貨幣刺激經濟的慾望,就要讓中央銀行獨立於政府。
巴曙松:
央行獨立性的提出,是一些發達經濟體在走過通脹之路與受到經濟發展的挫折之後經過反思才提出來的。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所發生的惡性通脹,歸結下來原因就是央行缺乏獨立性。
從20世紀80年代起,各國開始越來越強化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以此來防止因政府行為而導致的貨幣過度發行。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傑弗裡·弗蘭克爾:
貨幣政策是美聯儲的工作之一,並且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聯儲都是獨立的,就像德國央行與歐洲央行一樣。大約20年前,其他國家也開始普遍推行央行的獨立性,比如日本央行、英國央行,以及其他國家的央行,也就是說,總統也好,總理也好,財長也好,都不能解雇央行行長。我認為這是很有用的。
為了防止更多政治因素的干預,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整個世界範圍內都在尋找一個盡量完善的制衡體系。
行天豐雄: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中央銀行的獨立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有利因素。
巴曙松:
比較一下世界上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從長期的情況來看,有獨立央行的國家無論是物價水平、幣值的穩定性還是經濟發展的情況,普遍要比沒有獨立央行的國家強很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了刺激經濟,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增加了貨幣的供給量。人們有理由擔心,現在的舉措會不會引發下一個通貨膨脹?中央銀行是否應該幫助政府解救危機?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如何體現?
2011年5月,美國猶他州通過了《法定貨幣法案》,宣佈本州擁有鑄造貨幣的權力。
拉裡·希爾頓:
因為美聯儲的行動處處都像一個壟斷者,這對任何工業都是不利的,特別是在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前提下,出現這種情況對全球都沒有益處。因此,我認為擁有貨幣選擇權是很好的,當你去商店買東西時,就可以決定是用黃金、白銀還是美元來支付。
貨幣的發行權最初在民間,後來逐漸被政府獨享,最終又被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的職能也從最原始的一般等價物演變成為市場的制動裝置。
貨幣的發行已經被中央銀行壟斷,但關於貨幣發行權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息。對於公眾來說,由誰發行貨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更好地保護貨幣的獨立、自由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