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 Part04 銀行歷程
    1600年前,威尼斯人沿著列島建城,狹窄的水道擋住了普通的船隻,於是人們發明了一種名為「貢多拉」的交通工具。這種船的形狀窄而深,特殊的不對稱設計讓「貢多拉」可以在任何狹窄的水道穿梭自如,從此城市交通延伸到水城的各個角落。

    蒂姆·帕克斯:

    那是一段國際貿易日趨繁榮的階段。人們不斷地進行著貨物的運輸與交易。

    世界上最早的銀行也誕生在這座水中城市,意大利成為現代銀行業的搖籃。有人說,銀行在經濟界的地位只有運輸業可以抗衡。銀行是貨幣的交通工具,只要是貨幣存在的地方,銀行的觸角便可到達。

    吳敬璉:

    銀行的作用是,在貨幣富餘和貨幣短缺的人之間通過配置使貨幣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美國康奈爾大學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黃明: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投行也好,銀行也好,它們的角色就是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最根本的作用就是站在融資方和投資方的中間。

    幾百年來,銀行永遠佔據著一座城市最好、最高大的建築。但是,無論外在形式如何改變,它們都有著共同的本質:銀行經營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貨幣。讓這一切得以運轉的,則是信用。

    世界上擁有最多現金的地方是銀行。銀行不生產商品,不售賣貨物,但每天都有成捆的金錢被送往這裡。這些錢來自哪裡呢?

    銀行的歷史——從金匠櫃檯到現代銀行

    今天,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將錢存入銀行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我們很少問這樣的問題,銀行是怎樣的一個機構?那些坐在櫃檯裡數鈔票的人都是誰?為什麼我們會把錢交給陌生人?這些錢會去往哪裡?

    《美元的命運》作者馬丁·邁耶:

    銀行從一開始就是神秘的,但也是可以信任的。人們必須信任銀行發行的票據,比如開一張儲蓄票據,我們就必須相信它可以兌換為現金。

    銀行的生命來源於儲戶的信任,這種信任既非親情也非友情,在貨幣的世界裡,它被稱為信用。在幾百年的銀行歷史中,無數銀行和銀行家經營和培育著信用,有些因信用而崛起,有些因信用而坍塌。今天商業社會中最為可貴的「信用」,是怎樣出現的呢?

    「借」與「貸」是最早的信用關係。在意大利錫耶納銀行博物館中的一本賬簿上詳細地記錄了每一筆存款和借款的往來情況,通過它,貨幣的去向一目瞭然。

    保留完好的商業合同、裝裱起來的票據、精細的賬目,這些都可以看出錫耶納牧山銀行對信用和契約的重視。意大利錫耶納牧山銀行成立於1472年,至今已經有540年的歷史,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銀行。

    牧山銀行所在的城市名叫錫耶納,位於意大利中部,緊鄰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錫耶納是一個對傳統格外堅守的城市,建築、街道,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保留著中世紀的風貌。

    意大利錫耶納牧山銀行經理:

    錫耶納是當時位於意大利中部的非常重要的社會政治中心,另外它也是連接羅馬與意大利其他地方,乃至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包括法國的重要紐帶。正因為這個原因,帶動了錫耶納貿易的發展,從而也就帶動了銀行業的興盛。

    中世紀,地中海沿岸是全球最發達的貿易區與商業區。那些水運交通便利的港口城市,各國商販雲集,但是貨幣的不統一,以及長途攜帶大量金屬鑄幣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阻礙了貿易的發展。然而,一些人卻從中看到了賺錢的機會,他們在岸邊設立了櫃檯,為商人們提供一種獨特的服務—貨幣兌換和保管。這正是銀行最早的功能。

    意大利錫耶納牧山銀行員工:

    一張1650年的匯票,實際上相當於一張旅行支票,從此旅行者再也沒有必要背著一大保險箱的鑄金貨幣出門,只要帶著這張紙條就可以了,匯票價值55金盾。

    古老的發明見證了銀行的誕生,它們演變成我們今天手裡的存折、銀行票據或儲蓄卡,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銀行的出現,造就了意大利經濟的繁榮,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等城市成為當時世界的貿易中心,而貿易的繁榮又反過來為銀行的生長提供土壤。意大利誕生了第一家現代銀行威尼斯銀行,出現了財力雄厚的美第奇銀行家族,因此意大利也被稱為「世界銀行業的搖籃」。

    陳志武:

    商業銀行的出現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很自然的由人類社會研發出來的一種金融機構。然後,商業銀行的票據也完全是民間社會—個人與個人、企業與企業之間—自願交易、自願發展的一種結果。

    正當銀行業在地中海沿岸興起的時候,一種名為「飛錢」的匯兌業務早已在中國使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北宋年間,聰明的商人將「飛錢」的理念進一步創新,於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誕生了。

    而在歐洲最西邊的英國,這個在現代金融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國家,在它的銀行歷史中流傳著關於「金匠銀行家」的傳說。

    一家成立於1735年的珠寶店,在近300年的時間裡,一直為王室成員設計加冕皇冠,在英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家店的創始人是英國王室的御用金匠,金匠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是職業加工黃金的手工業者,而他們又與銀行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早年間,黃金在歐洲市場上既可以作為藝術品,也可以作為貨幣。當商人們把黃金托給金匠保管,金匠則出具有獨家標記的收據,以便這些主顧們能夠持著收據來領取黃金。在這個過程中金匠們逐漸發現,人們不會同時拿收據來兌換黃金,這無意中促成了一個新業務的出現—放貸。

    英國《銀行家》雜誌主編布萊恩·凱普蘭:

    黃金加工者是第一個放貸者,因為黃金存在著很大的價值。黃金是一種不易攜帶的貨幣,因為它很重、很沉、受到限制。因此人們開始建立銀行,從事借貸業務。

    只要在金庫中預留一定比例的黃金,以便能夠應付客戶臨時的兌換要求,而剩下的黃金可以通過放貸收取利息。這個古老的行為,逐漸演變成貨幣史上的重要創新:部分準備金體系。這個體系界定了存貸款比例關係,成為評估現代銀行風險與穩健的衡量標準。

    不管是在意大利、英國還是其他國家,通過存款與借貸,銀行將貨幣轉化成資本,完成了貨幣史上的一次重要飛躍。

    意大利錫耶納牧山銀行員工:

    錫耶納銀行博物館保存著一份銀行與一個農民之間簽訂的關於買賣牲畜豬的合同,那個農民當時急需一些資金來從事自己的養殖業務。合同上寫著:圖德米尼要求獲得買賣12頭豬的相關資金。

    現代銀行的形成,改變了貨幣的命運,它把社會上閒置的錢匯聚起來,投向需要發展壯大的企業和行業,加快了經濟運轉的速度。幾百年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和科技的發展,都離不開銀行的貸款。如果說貨幣對於國家經濟的重要性,如同血液對於人體,那麼銀行就如同輸送血液的心臟。

    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

    只有這些錢在市場上不斷地運用,不斷地周轉,不斷地產生效益,貨幣的功能才能體現出來。

    顯赫的銀行家族憑信譽而崛起

    現代商業銀行體系的形成,離不開一個家族,在整個18世紀,它幾乎是財富的代名詞,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它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

    今天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世界各處都擁有富麗堂皇的宮殿,然而,這個家族的貨幣王國之路,則是以破舊的猶太聚居區為起點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後代伊夫林·羅斯柴爾德:

    羅斯柴爾德家族最初的成員出生於法蘭克福的一個貧民窟,這個貧民窟每天晚上都是大門緊閉,第二天早晨才會開門。

    伊夫林·羅斯柴爾德是家族在英國分支的第5代後人,他的先輩內森·羅斯柴爾德是整個家族最顯赫的銀行家。

    內森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家庭。在內森十幾歲那年,他的父親梅耶·羅斯柴爾德依靠經營政府公債和進行古錢幣交易為生。在生意中,梅耶結識的第一個大客戶是當時黑森州的統領黑森公爵。

    伊夫林·羅斯柴爾德:

    當時德國不同的州由不同的公爵統領,黑森公爵可以說是歐洲最富有的人。

    然而就在不久後,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爆發了。18世紀末,法國人拿破侖開始了統一歐洲的計劃。1806年,拿破侖佔領了萊茵河畔的黑森州。已經失去統治地位的黑森公爵,無奈中將財產托付給梅耶,逃亡歐洲。

    拿破侖下令尋找這筆財產的下落,並發出警告稱,任何藏匿者都將被送上軍事法庭。此時的梅耶,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

    赫爾·巴克豪斯:

    儘管當時梅耶·羅斯柴爾德和他的家人被警察監視、詢問還有施壓,他們依舊堅守了對黑森公爵的忠誠。

    在忠實於客戶和屈服於權力之間,梅耶選擇了前者。1813年,隨著拿破侖在萊比錫戰役中失敗,重新奪回權力的黑森公爵回到法蘭克福,羅斯柴爾德家族8年來的堅守,扞衛的不僅僅是客戶的財產,更是銀行家的聲望和信譽。

    伊夫林·羅斯柴爾德:

    我們確實是在努力形成一個倫理結構,一個誠信結構,實現各個兄弟之間的合作,建立一種誠信的標準。

    儘管在法蘭克福已經小有名氣,但羅斯柴爾德家族有著更大的野心—向海外拓展。在父親的影響下,內森先去往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從事貿易,然而他很快就意識到佔領金融制高點的必要性,他把目光鎖定在英國最大的城市—倫敦。

    19世紀初的倫敦,扮演著歐洲金融中心的角色,而皇家交易所則是商人和銀行家雲集的場所。在皇家交易所的柱子前,內森常常以他慣有的姿勢站著,沒有人能讀懂他表情的含義,也沒有人能夠知曉他的內心世界。他的目標是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銀行集團。

    很快,內森的兄弟們相繼在法蘭克福、維也納、那不勒斯、巴黎等地開了分行,他們通過緊密的血緣關係在世界範圍操控著貨幣的流向,他們共同信仰著一句家訓: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

    赫爾·巴克豪斯:

    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通過遍及歐洲各地的分支,合理利用了資本發達國家多餘的錢,通過金融手段用於其他歐洲國家的建設,比如奧地利、普魯士。從19世紀20年代起,他們也開始幫助一些南美國家,比如巴西。這是他們最主要的貢獻,即通過公債交易在經濟上支持歐洲國家。

    通過家族網絡在世界各地的公債發行,到19世紀中期羅斯柴爾德家族累計約60億美元的資產,當時在歐洲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歐洲有六大強國,分別是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匈帝國、普魯士和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業對世界的巨大影響在這個家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世界上早期的鐵路、地鐵等重要基礎設施,都來自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貸款。

    在伊夫林·羅斯柴爾德的房間裡,有一枚家族徽章,五支箭代表了五兄弟間的團結與合作,那來自幾百年前法蘭克福猶太聚居區的古老家訓,影響著每一個家族後代。

    赫爾·巴克豪斯: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座右銘是,勤奮、團結、可靠。儘管聽上去有些老套,卻是倫理學家認為的公民價值。

    信譽,作為整個商業體系得以發展和運轉的基礎,成為幾百年來商業銀行經營的準則。

    在羅斯柴爾德時代,出現了越來越多實力雄厚的銀行家族:德國柏林銀行家佈雷施勞德,在英國與羅斯柴爾德家族齊名的巴林家族,美國最富有的約翰·洛克菲勒家族,以及影響整個世界的摩根家族。正是成長起來的一批批銀行家,將資本的力量傳輸到世界各地,從英國倫敦金融城、德國法蘭克福,到美國華爾街、日本東京金融區,每個國際金融中心背後都離不開銀行業的支撐。

    朱寧:

    銀行最大的一個作用,就在於把信用體繫帶到了人類社會。信任體制的推出,我覺得是銀行對於整個人類經濟體系發展作出的一個巨大的貢獻。

    誰來保護我們存在銀行裡的錢?

     倫敦金融城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它有著最現代的建築,同時它也是倫敦最古老的地方。古老的街道和現代商業的背後,隱藏的是千年的歷史文化。儘管這座城市在歷史上曾經歷過兩次嚴重的大火災,但在重建的時候仍然保留著傳統與現代並存的風格。

    傅思途:

    我們可以從倫敦的一些古老的名字中看到,它的貿易歷史很長,長期以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進入19世紀,倫敦已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伴隨人口的增長,倫敦人分化成了富人和窮人。

    銀行代表著富人的利益,那些手工業者、僕人以及成長中的工人階級,都不屬於當時銀行提供服務的富有階層的範圍。人們曾把銀行比喻成山頂上的城市,高高在上。直到1810年,英國才開始出現為平民提供金融服務的儲蓄銀行,從此,儲蓄成為英國普通百姓的重要理財手段。

    喬治的第一份工作是製圖員,當時他的工資還夠不上繳稅的範疇。他的每一筆存款都是未來生活的基本保證。喬治說:「我出生之後便擁有了人生的第一個儲蓄賬戶。在我生日或是聖誕節的時候剩下的錢,我一般不會花掉,而是把它存入儲蓄賬戶。到1926年年底,我就有整整4英鎊的存款了,沒有零頭。我有記賬的習慣,賬戶上展示了我從出生之後的存款狀況。從那時起,存款數額就在不斷增長,後來我存下了足夠結婚的錢。存下來的錢其實也是為了應急用的,當時大家都這麼做,因為我們擔心進入救濟所,救濟所裡住的都是一些被拋棄的老人,而且沒有生活來源。對於我的家庭來說,存款的另外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為了有一個體面的葬禮。」

    儲戶願意把未來交託給銀行,代表著一種信任,然而這種信任形成的過程卻不乏慘痛的經歷。在歷史上,因為銀行自身經營不善,造成小儲戶傾家蕩產的案例時有發生,這讓富有的銀行家和普通民眾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為了在儲戶中建立一種信任,1817年,英國頒布《儲蓄銀行法》,法律要求銀行將部分存款作為準備金,以確保儲戶存款的穩定。這是第一部和銀行相關的法律。

    100年後,美國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在大蕭條中數千家銀行倒閉,眾多儲戶的財產付諸東流。為了保護儲戶的利益,1933年美國頒布《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推行聯邦存款保險制度,以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銀行法,都以保護儲戶的基本權益為出發點,因為再小的一筆存款,都是銀行生存的活水之源。

    現代商業旅行的形成—從家族到公司

    整個18~19世紀,世界上最優秀的銀行都是由家族創立的,他們用血脈和傳承穩固著自己的金融帝國。而進入20世紀,銀行的發展打破了家族式壟斷,逐漸形成了現代的銀行業格局。

    伊夫林·羅斯柴爾德:

    公司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家族,還取決於參與其中的人。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很有能力,甚至有的比家族內部的人還優秀。

    那個曾經為了穩固家族事業,甚至實行家族內部通婚制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今天卻是由毫無血緣關係的希金斯先生擔任首席執行官,他掌管了這家銀行的主要業務。

    20世紀,世界銀行業發生了一個重大改變:家族銀行、私營銀行逐漸演變成股份制商業銀行。股份制最早誕生於16世紀的遠洋貿易領域,商人們以合股的形式分擔風險,共享收益。股份制公司讓商人的船隊可以去往更遙遠的海洋,讓貿易到達更廣闊的世界。當這項偉大的發明和銀行對接的時候,現代金融這雙翅膀幫助銀行完成了又一次飛躍。

    布萊恩·凱普蘭:

    具有商業目的的股份制銀行,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此前銀行的規模取決於所有者的財產,而股份制銀行可以讓銀行在很多人中廣泛籌集資金,並使用這些資金來發展業務。

    1921年,在今天的上海外灘12號,一座新古典派風格的建築出現在中國人面前。它使用了意大利的花崗岩、大理石,法國的吊燈,巴西的紅木等,門口的銅獅子則是按照中國古代衙門的樣式設計的。它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獅子銀行」,而它的真名—匯豐銀行則取自「匯款豐裕」。

    這家銀行最初成立於1865年,它採取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模式,由蘇格蘭人蘇石蘭從14名商人手中募集了500萬港元建成,總部設在中國香港。憑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現代化的金融業務,這頭「雄獅」的影響力迅速在中國甚至世界範圍散播開來,它的分行遍及上海、東京、加爾各答、曼谷、倫敦、巴黎和紐約。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

    當時的背景是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不僅是軍事侵略,還有經濟上的掠奪,所以西方國家要在中國設立銀行。當時有很多國家的銀行在中國設立了分支機構,但是中國的民族銀行業卻非常弱。

    吳敬璉:

    中國到明清之際就出現了山西的票號,但山西的票號主要不是為市場服務的,而是為政府服務的,就是上繳下撥財政收入。

    20世紀初,隨著外國的股份制銀行進入中國,中國本土靠著銀兩匯兌起家的票號受到很大打擊,單薄的資金力量無法和股份制銀行競爭,曾有人提出要把票號改為股份制銀行以實現票號聯合,但遭到了很多東家和大掌櫃的反對。1914年,隨著票號之首「日昇昌」的破產,票號左右中國金融業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終結了,「穿馬褂」的票號日漸衰落,「著西裝」的銀行取而代之。

    朱寧:

    我覺得一個銀行體系無論在任何時代,想要非常有效地為經濟體的發展作出貢獻,很大程度上必須獨立於政治體系。它只有依賴於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才有可能保障自己的價值貢獻能夠源源不斷地反映到自己的業務中。

    銀行業的繁榮之路—市場化與風險控制

    清晨的倫敦金融城是安靜的,古老的氣息似乎和人們心中對金融業的理解相去甚遠。

    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英國的銀行業曾經歷過大浪淘沙的過程,在祥和的老街道裡暗藏著市場最殘酷的競爭。但是,同樣也是這片土地孕育了現代銀行業,正是市場化的競爭,為銀行的成長提供了公平的機會。

    今天世界主要銀行幾乎都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它們有義務向公眾披露資產、債務、經營業績狀況,並接受股東和公眾的監督。股份制不僅壯大了銀行的資本,同時明晰的產權結構可以將資產擁有者和管理者分離。職業銀行家從此出現,維護信譽不再只是一種道德約束,它滲透到一家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中。

     而在中國,相當長的時間裡銀行一直是國有機構,銀行的定位在政府和企業間徘徊,也就是信用主體模糊,由此帶來了諸多問題。

       中信銀行前行長陳小憲:

    政府的官員或者一些國企領導覺得,銀行把錢貸給我就沒有必要催還款,因為銀行是國家的,銀行的錢是國家的,我的企業也是國家的,企業會把錢用在所謂的國家需要的地方,反正總有一天能還上銀行的錢。

    黃明:

    中國銀行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國家的色彩太濃了,不是純粹的商業銀行、純粹的商業機構,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它給我們的經濟輸血時經常效率極低。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86年,新中國開始出現股份制商業銀行,逐漸打破了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但是對於長期處於政府管理下的銀行業來說,要出現符合市場經濟需求的銀行,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

    黃明:

    中國銀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銀行高層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商業銀行家,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政府官員,當他這樣定位自己身份的時候,銀行經營最大的宗旨對他來說就不是為了創造財富—股東的財富,而是為了上級滿意,這從根本上決定了銀行經營的效率不可能高。

    中國的現代銀行剛剛走過100多年,與那些有幾百年歷史積澱的國際性商業銀行不在一條起跑線上,而這也許會給未來的中國銀行業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間。

    從20世紀80年代,面積僅一平方英里的倫敦金融城已無法容納不斷擴張的金融機構,眾多銀行將總部搬到了位於倫敦西區的金絲雀碼頭。金絲雀碼頭不再有傳統的老建築,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樓,它已經成為英國最有活力的新金融區。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幾千公里外的美國華爾街,眾多金融機構早已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在那條名為「華爾街」的不足500米的狹窄街道上,已經找不到銀行機構的蹤跡了。

    然而,銀行的變化不僅發生在地理位置上,銀行的實質也在發生著改變。

    程博明:

    企業需要的資金除了依靠銀行之外,還可以通過資本市場來籌措,比如說,發行一些股票、債券,也包括一些信託產品。後來投資銀行出現了,在美國叫投資銀行,在英國叫商人銀行,在日本叫證券公司,中國引用了日本的叫法,也叫證券公司,或者券商。

    隨著證券市場的繁榮,商業銀行對貨幣的輸血功能逐漸受到其他融資方式的挑戰,這促使商業銀行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1999年,美國結束了長達66年之久的金融分業經營體制,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壁壘被打破,銀行開始從事風險更高的業務,金融工具不斷創新,拉開了金融業全方位競爭的序幕。

    英國《金融時報》主編萊昂內爾·巴貝爾:

    我們擁有全能型銀行,既向顧客、商業公司提供貸款,與此同時,它們自身也進行交易,在市場上參與投機。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主編約翰·米克爾思韋特:

    有人稱金融市場為賭場資本主義。

    1992年,一位英國經濟學家曾用巨大的賭場打比方,他認為現代金融市場具備了賭場的所有要素:賭徒、賭具、賭資、籌碼和規則,也像賭場一樣充滿了投機和風險。1950~2007年,美國金融從業人員的人數增長了76%,金融業創造的產值從79億美元增長到了1.1萬億美元,增長了137倍。金融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7%上升到了7.9%,增長了193%。

    然而,這些數字在2008年戛然而止。

    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很多國際性大銀行因其風險業務比重過大而受到重創,甚至倒閉。有關貪婪、慾望的指責接踵而來,人們認為銀行業綁架了世界,導致很多國家的經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所有的矛盾最終在2011年集中爆發。

    約翰·米克爾思韋爾特:

    當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時,就沒有足夠的安全網,因此只能由納稅人來埋單。這實際上是所有納稅人為投資銀行所提供的補貼。也就是說,損失都被社會化、被分攤到我們所有人的頭上,但受益的只有少數人。

    在貨幣史上,銀行的發展道路一直充滿坎坷。從意大利的古老銀行到英國的金匠櫃檯,從第一台自動提款機的發明到全數字化的銀行系統,銀行已經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形成了一張銀行之網。在這張網編織的過程中,風險和教訓常伴其左右。

    1929年,經濟大蕭條中有至少5000家銀行陸續倒閉。1995年,因一名交易員的錯誤交易,有著233年歷史的英國老牌貴族銀行巴林銀行倒閉。2008年,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因貸款過度、資本金不夠,在銀行擠兌中倒閉。2011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因管理混亂、監管不力,曾一度瀕臨破產。

    在死亡面前,再輝煌的成就、再悠久的歷史,都變得如此脆弱。唯有小心翼翼地經營,控制風險,加之有效的監管,才能在危機來臨時有所應對。

    馬丁·邁耶:

    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危機是銀行體系固有的。

    馬丁·舒比克:

    生活中的規則不是永久的,你制定的規則是在下一次變化之前使用的。

    在危機中,我們也能看到成功的故事。

    成立於1472年並且今天仍在營業的牧山銀行,現在是意大利的第三大銀行。在這540年的歷史中,牧山銀行幾乎經歷了人類已經建立過的所有政治體制。其中包括:80年的錫耶納共和國,有300年時間裡被德國、093Part04銀行歷程

    西班牙、法國先後入侵與主宰的意大利,有60年的君主制,有20年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主義,還有60年的憲政共和國。

    500多年的歷史,有5個世紀之多,有半個千年之多,歷經政黨的變化、君主的顛覆、地域的紛爭、國家的不測,這些都沒有讓牧山銀行衰亡,沒有讓信用文化消失。這是牧山銀行的幸運,是銀行業的幸運,也是金融業的幸運。

    與其他古老的私有制銀行一樣,意大利錫耶納牧山銀行後來發展成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它的股票在米蘭交易所上市交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