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第四章情商成就孩子
    孩子的情商如何,意味著她將和這個世界保持怎樣的關係。對立還是統一?矛盾還是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情商水平,反映的是父母給予的智慧。

    1.潤物無聲—從點滴處培養孩子的禮貌習慣

    一個人,如果沒有基本的禮貌和教養,即使再有能力,別人也不願意與之交往。而缺乏健康、順暢的人際關係的人,其他方面也不會有太好的發展。

    我一直都忘不了那個台灣男孩。

    他曾經是我們的鄰居,跟著做生意的父母來到北京,租住在我們家所在的住宅樓裡。他看上去只有八九歲,但每次我們在電梯裡遇到,他總會微笑著跟每一位鄰居主動打招呼,「叔叔」、「阿姨」叫得既親切又熱情;電梯停下後,他總是先用手微微擋在門邊:「爸爸請走,媽媽請走。」然後像一個小紳士般護著妹妹離開;我還在地下車庫看見過專門接送他和妹妹上下學的司機,是父母給他們雇來的,兄妹倆對司機非常有禮貌,恭恭敬敬,沒有一點驕矜和盛氣凌人……

    每次看見這個男孩子,我回家總要跟先生念叨兩句: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見到這個孩子的表現,我們就可以推測到他的父母也是非常有禮貌、有教養的人。這樣的孩子,一定是父母從小就隨時隨地言傳身教的結果。可惜的是,他們住了沒多久就搬走了,後來我再也沒見過像他那麼有禮貌的孩子。

    從月月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和先生就很注意對她禮貌習慣的引導和培養。比如跟她說話需要指稱別人的時候,我們從來不直呼其名,都是某某叔叔,某某阿姨,某某哥哥,某某姐姐,不管是在外面當著別人還是在家只有家裡人,都是如此。所以從小到大,除了她自己的同學和朋友,在女兒嘴裡從來聽不到直呼長輩或平輩名字的時候。別人因為這件事誇獎她,她也只是笑笑,不說話。因為這種做法對她來說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她根本不覺得有什麼特別

    之處。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對女兒進行一些基本的禮貌習慣的培養之外,我還會有意識地把女兒帶到一些社交場合去。讓她去見識得體的工作、應酬語言和禮儀。同時,在每一個場合,我也會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做的目的除了表示對別人的尊重,我還要給女兒當一名合格的老師。

    孩子的禮貌習慣,反映的是一個家庭的教養和父母的素質。對此,很多人可能覺得無所謂。「我的孩子需要見人就打招呼嗎?人家不理他還顯得尷尬呢。」「會不會在社交場合說話有什麼關係,學習好能進上流社會自然就學會了……」我經常聽到有些家長這樣說,他們唯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至於其他方面都無所謂。我有一個朋友,女兒讀高中了,一家人都非常重視女兒的學習。朋友也經常打電話跟我交流孩子的學習,但幾乎從來不說其他方面的事。直到有一天,我遇到跟這位朋友在同一單位上班的另一位同學,聊天說起孩子,同學形容朋友的女兒,第一句便是「沒有禮貌」:到了媽媽單位從來不跟其他人打招呼,直接就跑到媽媽身邊去了……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百分之百的責任在家長。首先是父母並沒有重視禮貌這件事。孩子從小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要求和引導,自然不會把見人要打招呼這樣的基本禮貌當作一回事。我在去各地做留學講座的時候,見過形形色色的家長和孩子,有些孩子確實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他們的禮貌習慣我確實不敢恭維。他們的父母對此也熟視無睹,表現得一點都不在乎。在他們看來,孩子能考多少分,進一所什麼樣的大學,找一份多麼好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跟人講話時應該怎麼表達,對什麼樣的人應該用什麼樣的交流方式,這些「不怎麼重要」的事情,孩子沒有必要刻意注意和學習。

    我想這些父母可能沒有想到,孩子將來要走向社會,要承擔各種工作。那時的他們,不是作為一個標明成績的工具,而是一個立體豐滿的人出現的。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是需要與人打交道的。如果他沒有基本的禮貌和教養,即使再有能力,恐怕別人也不願意與之交往。而缺乏健康、順暢的人際關係的人,他其他方面也不會有太好的發展。

    其實,關於禮貌習慣的培養,我並沒有給女兒過多的說教,幾乎很少跟她講「你應該怎麼怎麼樣」的話,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隨時隨地用自己的言行給她做一個示範。當她看到你如何同別人講話,如何對待別人,別人才是愉快的;如何處理意見,事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她自然會樂意效仿。這是家長的熏陶和浸染。另外,我們帶她出去的時候,如果遇到特別沒禮貌的孩子,我也會適當地點評一下,讓她知道這樣的情況下怎樣做是比較恰當的、禮貌的。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樂意向好的榜樣學習的,所以,當我告訴女兒關於禮貌禮儀的問題時,她很愉快地就接受了。

    家長課堂

    潛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

    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之後,跟小朋友、同學相處的時間很多,如果他受到那些不太懂禮貌的同學的不良影響該怎麼辦呢?

    你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一句話:「即使是最完美的父母,其孩子也有數不清的創傷。」

    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是盡善盡美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各種影響,這些東西都會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或多或少的烙印,有些是我們父母完全掌控不了的。所以,為人父母,過度焦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當然,你說的這個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教育孩子,要從5個方面做起:誘導他的秉性,拓展他的志向,培養他的才能,鼓舞他的勇氣,克服他的毛病。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相信這一點你和你的愛人已經做得很好了。而且我也相信,你和愛人也已經潛移默化地給孩子打下了良好的禮貌基礎。至於孩子在上幼兒園後出現的這些「反常」行為,我認為可能有下面兩種可能: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能的好奇和模仿。可能「屁」、「壞人」這樣的言語和表達是之前他的語言系統中所沒有的,聽到別的小朋友說,他覺得新奇,於是學來,還不斷重複,孩子只是覺得好玩,未必知道是什麼意思。你和愛人可以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巧妙地把這類詞語所代表的意思和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他懂得並不是所有的詞語都適合隨時隨地地重複、強調。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可能進入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叛逆期,所以經常用從小朋友那裡學來的「不太好」的詞語對爸爸媽媽表示「反抗」。你和愛人可以仔細觀察,如果真是這樣,就要注意疏導孩子的情緒,有技巧地與孩子相處,允許孩子適度宣洩,幫助他順利度過這段時期。

    2.「敷衍」和「淡化」—父母對待幼兒「打架」應有的態度

    孩子也有自己的交際方式,他們也需要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得更好。而這種學習,有時候是要通過發生矛盾、然後解決矛盾這樣的過程來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都獲得了成長。

    月月大概2歲多的時候,我在她的托兒所遇到了一件事。

    她所在的托兒所,從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接收。其中有一個試點的嬰兒班,裡面全是幾個月大的孩子,月月也在這之列。有一天我去接她時,看到一位我認識的父親,正抱著自己的兒子跟老師告狀。原因是另外一個孩子抓了他們家兒子的臉,他一定要等那個小朋友的父母來給他道歉。

    看到這有點滑稽的一幕,我輕笑著搖了搖頭,抱起女兒離開了托兒所。這樣的家長我之前在托兒所見過不少,都是因為不到1歲的孩子被別的孩子不小心抓了碰了,這些被抓被碰孩子的家長們心疼得要命,非得不依不饒地找人家父母討個說法。其實,將心比心,這些父母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只是,討說法又能討來什麼呢?對於一個不到1歲的孩子,你能要求他懂事、懂規矩到什麼程度?即使孩子父母給你道歉,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我記得曾經看過一項研究成果,大意是,現在中國的男孩子漸漸有「女孩化」的趨勢,變得不那麼陽剛、堅強,往往遇到一點點挫折或傷害就承受不了。這種現象就是因為獨生子女的社會現實下,父母對男孩從小保護過度的緣故。對男孩子本身的攻擊性及他們所受到的攻擊性行為,父母一概都不能容忍,不能容許自己的孩子「吃任何虧」。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很不正常,因為即使是孩子,也有自己的交際方式,他們也需要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得更好。而這種學習,有時候是要通過發生矛盾、然後解決矛盾這樣的過程來完成的。

    對男孩子來說,攻擊性是天生的。在一個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攻擊性行為是他學習社交的一種方式。他要通過這種方式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跟人建立親密關係,學會與人交往的行為模式,學會妥協,學會包容,學會底線……如果完全沒有攻擊性,男孩子也就不是男孩子了,因為他喪失了與這個世界發生最初、最原始接觸、試探、瞭解的能力。

    我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院子裡的男孩子天天打架,碰破胳膊、打破頭的事情也會有,但也沒見誰的父母嚇得不得了,去找對方的父母講理討說法。大部分情況都是父母「視而不見」,把這當作非常平常的一件事就過去了。如果稍微碰破點皮父母就大驚小怪,容忍度非常低,受到保護的男孩子陽剛之氣會漸漸萎縮,他在社會交往中的承受力,頑強意志的形成,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和男孩子使用攻擊性行為不同,女孩是用語言來與世界交際的。我記得月月小時候經常鬥嘴。跟小朋友一起玩,玩著玩著就吵起來了,哭了。原因無非就是她搶我的玩具了,扮家家的角色分配商量不好之類的問題……而且,月月從小不但語言天分比較強,她還有一種與小夥伴相處的特殊方式—哭,驚天動地地哭。甚至有一次我在十樓都能聽見在樓下空地上玩的她在哭。這樣哭容易讓對方手足無措,自然就來關注她,哄她。但遇到她跟小夥伴吵嘴、哭的時候,如果我在場,一般都是只簡單地過問一下吵架的原因,然後盡量「敷衍」和「淡化」。「她搶你東西了?下次玩的時候注意點就行了。」「過家家老演媽媽有什麼意思,我覺得演爸爸才好玩呢。」……我盡量不指責點評任何一個具體的孩子,只在中間「和稀泥」,或者把他們的注意力從發生爭執的焦點上引開。孩子們自己的「矛盾」,讓他們自己去調和,去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都獲得了成長。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也會盡量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她明白:如果想讓別人跟你一起玩,就要懂得分享。在姥姥家吃東西的時候,我會讓她都分給大家一點;和小朋友玩,我會鼓勵她有什麼玩具都和大家一起玩。漸漸讓「分享」成為她生活中一件很正常、很習慣的事情。長大後她也是這樣,從來沒有什麼東西讓她形成獨佔的意識,無論什麼,她都樂意跟別人分享,在人際關係中,這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開放信號:我願意與你分享,也樂意與你溝通。這是她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無論在學校還是踏入職場,始終都能與身邊的環境和人保持正向的積極關係的重要基礎。

    家長課堂

    難以選擇時考慮如何做對孩子最好

    從6個月到現在2歲半,我的女兒一直跟著爺爺奶奶在山東老家生活。我和老公在北京工作特別忙,只能隔幾個月回去看她一次。公公婆婆人很善良,但他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太會來事兒,人際關係一般,親戚關係更一般。我看到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歸納的嬰幼兒9個敏感期,說2歲半至6歲是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但是就我們目前的條件而言,把孩子接回北京不太現實,繼續把她放在爺爺奶奶身邊,又擔心老人在人際交往方面不會給孩子積極的影響。我們該怎麼辦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你和老公不要在人際關係處理方面苛求老人。即使老人的方式不妥,他們也沒義務為我們的孩子做出改變,況且人際交往的能力涉及情商,或許你公婆的情商水平就是如此,再加上幾十年的處事習慣,也不是說讓他們改就能改的。

    問題的核心在於:如果有那麼一點點的可能,父母還是應該把孩子留在身邊自己帶。這樣,孩子除了能時時刻刻感受到爸爸媽媽在身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之外,也有利於父母隨時隨地地給孩子基於自己教育理念的熏陶培養。模仿是孩子在幼年時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你可以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時間裡向孩子逐漸滲透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給孩子創造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家庭氛圍,帶孩子出去與人、事接觸,遇到和小朋友打架、鬧矛盾這樣的事情時採取合適的方法讓孩子懂得如何才是與人合適的相處模式,幫她從小養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模式……但如果孩子不在身邊,這一切都無從談起。

    既然你也是位喜歡讀書的媽媽,我相信這件事情你一定能理性地處理好。請記住,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只要把持一個原則:如何做對孩子才是最好的。有了這條,任何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3.擺地攤的小女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財富觀

    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財富觀念,目的並不是要求他必須掙多少錢,或要求他獨立得越早越好。從小讓孩子懂「錢」,嘗試著「掙錢」,目的在於讓他們長大後不要過於在意「錢」,過於追逐「錢」,不能因為「錢」而忽略了更多重要的東西。正確的財富觀念可以讓孩子擁有完整的獨立意識和能力。

    月月還在小學三年級時就已經開始「經商」了。

    那時家裡有許多她看過很多遍的書,堆得到處都是。我就跟她說,我知道美國的小朋友經常把自己不用的東西拿到跳蚤市場上去賣,自己掙零用錢。我覺得挺好,你也可以把看過的或者看不著的書拿去賣掉,我們不在乎你賣多少錢,而是讓你去嘗試,訓練你有這種能力。

    女兒對新鮮事物天生的好奇,一聽我這樣說她很興奮,馬上問:「那我該怎麼做呢?」我開始幫她出主意:「你可以拿一張掛歷紙,在上面寫一個廣告詞,比如『叔叔阿姨,這些是我看過的書,我覺得很好。也希望能對小弟弟小妹妹有幫助……』我再給你買些標籤紙,你可以把它們貼在書的封底,寫上你想賣的價格,價格你自己定,每本書可以不一樣,根據你對它們內容的判斷和新舊程度來決定。」

    到了週末,我用自行車帶著月月和她整理好的滿滿一箱子書、她寫好的掛歷廣告紙、準備鋪在地上當墊子的舊報紙來到中關村的十字路口。我們找了一塊空地,把報紙鋪上,拿出書擺好,她坐在馬路邊上看著,然後我說:「媽媽過兩個小時來接你。」然後就轉身走了。那天還特別巧,正好有個朋友路過那裡,看到女兒,給我打電話說:「那麼小的孩子,你把她一個人放在那裡,你也放心?」我說:「沒什麼不放心的。」

    兩個小時後,我準時騎著自行車去接女兒。她一見到我很興奮,回家的路上抱著份量明顯輕了很多的箱子嘰嘰喳喳跟我說賣書的感想:一共賣了多少本,都是什麼人來買的,賣掉的都是什麼類型的書,有的書不是人家不喜歡,而是覺得定價有些高了,那她就回家修改定價……我一邊跟她聊著天騎車,一邊在心裡得意於自己的這個決定。看來月月喜歡這樣的體驗,她在其中找到了樂趣和成就感。所以,接下來的好幾個週末,只要沒有必須不可的安排,月月和我的安排通常都是—賣書。

    做過了很多次之後,月月還有了自己觀察體驗的賣書經驗總結。比如「我白襯衫背帶裙的形象特別好,人家一看我就是學生,比較單純,不是擺攤做買賣的,就願意買我的書,也比較相信我給他們推薦的書。在我旁邊的擺攤的

    叔叔的書,他們就不買」;「有城管來了,看到我是小姑娘就告訴我,自己隨意擺攤是犯法的,不過先寬恕我一次,讓我自己收拾好以後回家。我收拾了一半,看他們的警車走遠了,又擺出來繼續賣」……聽到這個事情我挺驚訝,她還挺鎮定,還知道「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呢,竟然也沒有向她爸爸媽媽求救。但同時我也很欣慰:她處理問題的能力被漸漸鍛煉提高了!

    這樣的賣書活動,我和女兒大概持續了一個學期。後來到了四五年級,有了小升初的壓力以後,學習漸漸忙起來了,賣書活動也相應地就停止了。我記得當時有同事跟我說:「你這樣做可不好,把孩子培養成錢串子怎麼辦?」我笑笑,並不出聲。但也有同事專門跑過來說:「那天在中關村看見你們月月了,賣書呢。真不錯!」

    是的,我也覺得真不錯。

    這種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和對金錢的態度的方法,是我從很多外國教育類書籍和電影中學來的。在西方的教育觀念中,大人並不覺得讓孩子從小掙錢是什麼不好的事情。他們習慣於讓孩子從小就力所能及地分擔家務—洗碗、擦地、收拾屋子、修剪草坪……並以此從父母那裡掙零花錢。通過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形成一種能憑自己的能力掙錢、獨立生活、將來需要自己養活自己的意識。而在中國人的教育觀念中,父母是不願意或者說比較羞於和子女算錢的。他們總覺得一說錢就顯得市儈、計較、破壞感情,不像一家人。但我覺得,西方的這種關於金錢的教育方式給孩子更多的影響是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跟單純的「金錢」,其實倒真沒有太多太大的關係。

    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正確的財富觀念,目的並不是要求他必須掙多少錢,或要求他獨立的越早越好。我的初衷,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擁有完整的獨立意識和能力。

    其實,如果純粹從金錢角度來說,我並不希望女兒太早地對錢的感覺太強烈,我不希望她太物質,不希望她過早地就靠自己。因為一個人如果讓追逐金錢的念頭佔據了大腦中太多空間的時候,那就沒有足夠的精神留給夢想和情懷。從這個角度說,我希望女兒生活得「精神」一些。追逐那些她從內心中真正喜歡並且願意為之付出熱情和激情的事業。

    我始終認為,如果家裡條件允許,家長一定要支持孩子追逐自己的夢想,讓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而不是把薪酬福利當成選擇職業的唯一標準或者首要標準。

    所以,從小讓孩子懂「錢」,嘗試著「掙錢」,目的反倒是讓他們長大後不要過於在意「錢」,過於追逐「錢」,僅僅為了「錢」而忽略了更多更重要的東西。只要擁有了正確健康的財富觀,擁有完整的獨立意識和能力,對這樣的孩子來說,物質生活一定不是問題,關鍵是孩子的夢想,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要讓「錢」成為孩子職業夢想之路上的絆腳石,這才是關鍵。

    家長課堂

    怎樣與孩子談錢的話題?

    在跟孩子談錢這件事上我一直很猶豫。現在國內的環境本身就很功利,連幼兒園的小孩子都在攀比誰的爸爸掙錢多,誰的媽媽開的車好。如果這時候我們再跟孩子經常談錢,會不會讓孩子更加感覺到錢的重要性,反而影響了他對待金錢的態度呢?

    我倒沒有感覺月月對金錢有多敏感。反倒在「花父母錢」這件事上,有段時間她很介意。尤其是到了美國之後,她開始對向父母伸手要錢的行為感到不齒。在耶魯上學的時候,她是學校國際導遊團的團長,有美國之外的人去耶魯參觀,都是他們負責提供導遊服務。那段時間她的報酬很高,她自己買了電腦什麼的,也很有獨立的自豪感。但我還是提醒她:不能因為想著掙錢而影響了學習。

    找工作的時候,她們班絕大多數的同學都進了投行之類的金融機構,薪水高,福利好,選擇媒體行業的人只有她一個。在作最終的職業決定之前,她也跟我們打電話或者在網上反覆溝通,我能夠感受到她自己心裡也很猶豫,因為想到一個不是從小就接受美國本土教育的人,投身新聞能有出路的可能性太低。發現了她情緒上的波動,我們就不斷地鼓勵她:「爸爸媽媽希望你能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不願意你僅僅為了錢找一份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擅長的工作,必要的時候,經濟上我們可以幫助你。」我們也害怕她因為過於追求獨立,而向一些東西妥協。

    我覺得中國的父母應該向西方的父母學習的是他們通過金錢方面的訓練給孩子的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但同時,度的把握也很重要。既不能讓孩子過於計較金錢,變成「錢串子」,也不能讓孩子過分沉溺在「獨立」的想法裡,最後反倒被「獨立生活」所必需的金錢所俘虜。

    4.從小就要懂「社交」—為孩子鋪就職場情商底色

    在適當的時候,把孩子帶在身邊,讓他很自然地學習你工作的狀態,這是最好的職場教育,也是父母很容易做到的。

    在耶魯讀大學期間,月月幾乎每個學期都要給自己找地方去實習。這樣做倒並不是學校的強硬規定,而是她發自內心的想法和願望。因為她一直對媒體寫作感興趣,所以渴望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做一個為社會記錄和發聲的人,是她的職業理想。

    在走出校園到單位實習之前,她沒有任何職場經驗。但是,幾乎在每一個月月實習過的機構,她都能得到很好的評價。職場尤其是媒體領域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個充滿了無限魅力的地方,一到了那裡,她全身的幹勁就都被激發出來了。每次分配的工作任務,她都特別重視,而且積極主動的程度,讓老闆都感到意外,因為她不但工作日幹活,週六、週日也經常加班工作。月月是個在某些方面相對單純的孩子,她不懂得故意做出加班的姿勢討老闆歡心,在她的觀念中,只要工作需要,所有的個人問題都可以為此讓路。有一次她跟同學一起出去旅行,突然接到催稿的電話,二話不說背起電腦就回賓館……她第一年實習時,所在機構的老闆給了她一句評價,我至今都清楚地記得,而且這句評價現在也在女兒身上一點一點變成現實。這位老闆說:「積極主動是你將來職場制勝的法寶。」

    平時,我在跟同學朋友聚會聊天時,大家原來經常談論的話題是孩子的學習與學校,而如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大家的話題開始逐漸轉移到孩子的工作上來。有個朋友的孩子是我看著長大的,從小到大成績都很優秀,在學習和學校這方面幾乎從沒讓父母操過心。但就在研究生畢業的那年,問題來了。剛剛進入工作單位的他,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茫然。面對一個完全不同於校園的全新環境,專業知識從理論到實踐的迅速轉換,需要小心翼翼維護的辦公室關係,各種各樣的職場潛規則……朋友說有1年多的時間,他兒子下班回來就躲在自己的房間裡,長時間地沉默。大人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問他他也不說,但是從他總也舒展不開的眉頭來推測,應該是工作不順心。他這樣的表現,很令家人擔心但又不知道如何幫他,一家人長時間地生活在沉悶的低氣壓下,每個人都不開心。

    我在出版社工作,每年單位都會招收新的員工。其中絕大多數學歷都非常高,不是碩士就是博士,而且畢業的學校在國內也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通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他對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在學生和員工角色之間的轉換能力,其實是和他從哪所名牌大學的哪個知名專業畢業沒有直接關係的。這個問題,並不涉及智商,而是一個職場情商高低的

    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孩子的情商高低,不是天生的嗎?如果他天生情商水平不高,那可能怎麼努力都沒有用。但我認為,在這方面,人是可以被教化和訓練的。

    在獲得了201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4項大獎的電影《國王的演講》中,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患有嚴重的口吃,他性格內向,平時跟家裡人說話時人一多他都說不完整,更別提在全國人民面前進行公開演說了。但是,國王的職責和義務要求他必須具備良好的演講能力,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政府衝破防線進攻波蘭,英法被迫向德國宣戰。民眾迫切需要一場振奮人心的來自國王的演講。怎麼辦?

    訓練。

    在一位落魄舞台劇演員的幫助和訓練下,喬治六世克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障礙,完成了那篇著名的國王的演講。以後,每次戰爭演說,那位演員「醫生」都陪伴在喬治六世身邊。國王流暢而有力量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擊希特勒的鬥志。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觸動,俗話說「習以為常」,如果一種情境或一種行為經常在一個人的生活中出現,他需要經常設身處地地活動其間,那慢慢地,不管這種情境或行為是惡劣的或者美好的,簡單的或者困難的,對這個人來說,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日後他如果碰到類似的情形,肯定不會有難以逾越的適應障礙。

    這便是我從女兒小時候就開始帶她體驗職場和社交的想法的初衷和依據。

    從月月懂事開始,我的工作場合,只要能帶孩子,而孩子的時間又方便的話,我就一定帶她去。她上小學時,我工作的出版社每年都要參加在中央黨校舉行的全國圖書訂貨會。訂貨會舉行的時間她正好在放寒假,只要她自己沒有別的安排,我就會帶她去訂貨會現場。那會兒的訂貨會環境比較差,就設在一個像農貿市場的大棚子裡面,四面通風,很冷。但那會兒書的行情好,每次來訂貨的人都很多,整個會場人聲鼎沸,很熱鬧。出版社現場的工作量很大,我非常忙,但仍然不忘給月月一疊出版社的宣傳單,讓她像個小報童似的去發。

    接到這項「工作」的月月很興奮,因為這是她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遊戲」。拿著一沓子走,一會兒就回來了。「媽媽我發完了,再給我點吧。」我問:「你怎麼發的?」「我就說叔叔阿姨看看我媽媽出版社的書吧。他們都說『嘿,這小朋友有意思』,然後就很高興地接過去了!」

    ……

    每次參加完訂貨會,月月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她又見了好多人、好多書,還幫媽媽干了好多活兒,這讓她深感驕傲。而且,她也在不知不覺間見識和體驗了「職場」。知道了「工作」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學會了做推銷,發訂單。耳濡目染地受到了「工作」的熏陶,「工作環境」對她來說也不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詞兒了。

    有時候我在辦公室看稿子,也把她帶上。我告訴她可以帶著自己的書,在我和叔叔阿姨一起忙的時候在一邊看書。這樣,辦公室的環境和所有人的工作她都看在了眼裡,非常自然地就熟悉了這種不同於學校的狀態,以後再面對這樣的環境她就不會感到陌生和畏懼了。

    在適當的時候,把孩子帶在身邊,讓他很自然地學習你工作的狀態(當然,前提必須是父母是敬業的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職場教育,也是父母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

    除了把月月帶到訂貨會、辦公室,在外出跟客戶或作者見面應酬的時候,適合時我也會帶上她。一般她都在旁邊靜靜地坐著,看我怎麼跟對方交流、探討、商量。有時候人家有興趣跟她聊天,她也不怕陌人生,就跟人聊起來了,有什麼說什麼,還說得挺帶勁兒。對於這種方式她很喜歡,也覺得很有意思,每次可以見不同的人,聊不一樣的話題,所以我一叫她她就很願意出來。現在她還經常跟我提起當年聊過天兒的哪位作者叔叔,哪位編輯阿姨。如果回國正好碰上這樣的場合,她還是樂意跟著,能聊的時候她就跟人聊,當然現在能聊的東西更多了。她說這是在為自己的寫作積累能量,感覺很開心。

    走出校園,走進職場,這個適應過程難嗎?要說它難就難,要說簡單也很簡單。關鍵要看父母從小給孩子鋪就一種怎樣的職場情商的底色。

    家長課堂

    你送孩子出國的初衷是什麼?

    我的孩子跟您的女兒很像,在國內的時候我覺得她各方面都挺好,學習、活動、校內校外地,都風風火火,挺能張羅,我沒見有什麼事情什麼人讓她覺得發愁。但自從她去年到美國讀高中之後,突然經常打電話回來跟我們哭訴了,說在國外沒有朋友,很難融入當地同學的圈子……是不是不管在國內適應得多好,多麼如魚得水的孩子,到了國外都這樣呢?還是我們給女兒的訓練根本就不夠,才造成她不能順利地解決在語言和環境方面遇到的難題呢?

    月月剛到美國的時候,也面臨過同樣的難題:她所在的Deerfield高中除了她,幾乎沒有中國學生。沒有人主動跟她這個陌生的中國同學說話,全部需要自己主動跟人搭訕。但她有段時間語言還沒有過關,有時別人說話時她聽不懂,所以沒法跟人很順暢地交流。那段時間她也很苦惱,經常跟我打電話訴苦:人家說話聽不懂,沒法聊天,沒有朋友,怎麼辦?這種交流的心理難關,幾乎是每一個出國的孩子都要面對的。

    但好在她從小性格就比較外向,不害怕跟生人打交道,而且她從小到大也不停地見識了父母是如何跟人打交道的。我知道在這方面她沒有問題,她面臨的困難只是語言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於是我就安慰她不要著急,任何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更何況是從東方直接到了西方。你需要時間適應美國的同學,美國的同學也同時需要時間適應你。同時,我還經常鼓勵她勇敢地上去主動跟人說話,交流。因為語言的最好訓練就是不停地張嘴說話,不要怕出錯,誰也不是一出生就掌握了好幾門外語的。只有交流,才能讓外國同學盡快地熟悉你,瞭解你,只有瞭解了,才會知道你是怎樣的人,才會願意跟你交朋友。

    月月很聰明,也比較堅強。所以她比較快就從這種心理難關裡走出來了。每次見到外國同學她都會鼓勵自己主動開口,逐漸地她可以跟他們聊天了,也逐漸地有了朋友,慢慢地融入到了學校的環境裡,還經常高興地向我們匯報又交了一個怎樣的朋友……

    當然,如果在國內的時候我沒有有意識地給她那麼多關於職場的訓練,她可能不會適應地這麼快。她進了大學之後也跟我說過,有許多中國同學,大學4年都沒有走出中國人的圈子,不懂得也不願意跟外國的同學接觸,失去了很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其實,在國外的那個環境裡,我們是應該鼓勵孩子盡量多地去跟來自不同國家和種族的同學接觸的,讓他們瞭解不同的文化、生活、價值觀,認識更廣闊的世界,成為視野和心胸更開闊的人,這是我們把孩子送出去的初衷。只有讓孩子接觸交流的更多,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意識自我修正,知道自己應該並且能夠從別人身上學到什麼。

    對國外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適應,對每個孩子都是難事。能不能比較快、比較容易地克服,除了孩子本身的性格因素以外,我們父母在國內的鼓勵和適當地引導也很重要。父母首先不要跟孩子一起慌了神,而是要盡量理智地幫他分析困境,也鼓勵他用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遇到的問題,不要被陌生的環境帶來的失落和挫敗感打倒。

    5.像虎媽的女兒一樣堅強—孩子抗挫能力培養要適度

    孩子是能承受壓力的,婉轉呵護也好,直接斥責也好,要根據自己孩子能接受的程度。教育的水平,就體現在「度」的把握上。

    其實,虎媽蔡美兒剛剛在美國開始火的時候,我就從女兒那裡知道了她,而且開始關注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這世界上每一個個性鮮明的孩子和每一位個性鮮明的家長,都是一本值得好好深讀的書。我們從每一位千姿百態的成人或孩子身上,都能學到能讓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受益的道理。

    女兒告訴我,在美國,虎媽受到了很多質疑和批判。因為在非常注重孩子心理感受的美國父母看來,這樣一個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准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准吃飯的媽媽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能被容忍的。

    這些年,通過對一些工作上的合作夥伴、留學移民的同學和朋友的觀察和瞭解,也通過和已經在美國生活了6年的女兒的交流,我比較清楚地認識到了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最大不同,也差不多是虎媽和美國父母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她認為孩子是能承受壓力的。

    但美國父母的觀念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孩子不能也不應該承受太大的壓力,童年應該是輕鬆快樂度過的,孩子不想做的事情父母不要去強迫他。他們非常非常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要孩子減肥,中國父母可能會說「那麼胖,難看死了,必須減」;但美國的父母可能就會非常婉轉地表達,「我認為可能苗條點會更好看,而且從健康的角度來說,瘦點好」。

    客觀地說,從孩子的承受力和接受力的角度來講,可能美國父母這種表述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納和理解,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中國父母對待孩子的一些方式就不合適、不正確呢?

    也不盡然。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接觸了許多美國本土家庭的月月看來,他們的這種教育方式也有不少弊端。

    在美國社會中,這樣的問題有一定普遍性:心理承受力比較差,不願意面對激烈的競爭。虎媽也在她的書裡說:美國孩子動不動就崩潰,看心理醫生,就是因為從小父母對他們過度保護。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都比較有人格魅力,遇事不會只考慮自己,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對人對事都比較溫和、寬容。和他們打交道會覺得很舒服。用愛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會懂得愛,雖然心理承受能力相對差一些。

    在虎媽看來,其實孩子沒那麼嬌弱,有些壓力也是應該讓他們承受的。父母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孩子能夠接受的度,來衡量家庭教育的「施壓」程度。在某種程度上我也贊成她的這種觀點。有的孩子就是抗打擊能力強,你說他兩句,他不但不會怎麼樣,還會一套一套地跟你辯論呢;而有的孩子就比較脆弱,稍微說一句就情緒低落哭鼻子。

    對孩子的教育是因人而異的。不管是婉轉呵護,還是直接斥責,只要孩子能接受而且奏效,就好。

    教育的水平,就體現在「度」的把握上。

    家長課堂

    規矩和愛

    我是一個普通的白領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其實很贊同美國人的方式的。因為我小時候經常被父母以非常粗暴的語言對待,經常有被壓迫和控制的感覺。所以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我就盡量用溫和、平等交流的方式對待他。但時間長了,我卻慢慢發現兒子好像有點對我不太尊重,在他眼裡我沒有家長的威嚴了。所以我現在有點困惑:我要怎麼樣才能既讓他充分地感受到我對他的愛,但又不會把他寵壞呢?

    要完全做到像美國父母那樣,對中國的父母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從小就沒被那樣對待過。而且在我們的文化中,家是一個人最可以放鬆的地方,在家裡最放鬆,講話自然也就比較隨意。比如孩子胖這件事,可能很多中國家長都是很隨意地很直接地就說出來了,中國的孩子也不會覺得特別的不舒服。這就是大教育環境的差別。

    對一個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可能完全套用在另外一個孩子身上。我舉個我女兒成長過程中的小例子,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月月從小我就不會刻意地對她小心翼翼,雖然她是個女孩子。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承受度,只不過這個承受度因人而異。我是一直比較注意她的承受度的。有一次她當眾跟我頂嘴,被我當著很多大人的面狠狠地教訓了幾句。當時她就哭了,哭得很厲害,她說:「媽媽你不應該這麼粗暴地對待我。」通過這件事我就知道了這種度是超出她承受能力的,我下次就一定會注意。我們雖然一直很注意女兒的心理承受能力,但也不會像美國父母那樣小心翼翼。比如,有時候我在家裡也會比較隨意地說女兒,她不會在意;她也會很隨意很直接地評價我,「媽媽你的這件衣服真難看」,對此我也不會不高興。因為我們生活的大環境畢竟和美國不一樣,所以孩子和大人都相對沒有那麼「脆弱」。

    還是那句話,父母要充分瞭解自己孩子所能承受的度。在這個範圍內,該嚴厲就嚴厲,該溫和就溫和,孩子知道你是有原則的,不是一味地放縱他。那麼,家長的威嚴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6.為什麼一定要學會游泳—是自然求生需要更是人格的

    ?鍛造

    游泳雖然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背後藏著對孩子人格的鍛煉與塑造。

    我堅持認為,有些東西孩子是一定要學的。

    比如游泳。

    我一直不會游泳,所以出差或者跟別人出去玩的時候遇到有水的地方我盡量不去靠近,一是落水危險,還有一個原因是萬一不小心掉進水裡,還得要別人來施救,不光自己危險,也把別人拽進了風險裡。

    女兒從小就會游泳。因為先生是個非常喜歡運動的人,所以他經常帶月月出去接觸各種體育運動,游泳便是其中之一。女兒在國內功課不忙的時候,經常會跟著爸爸去游泳。這樣一路鍛煉下來,她不僅下水游泳沒問題了,而且蛙泳還游得相當不錯,有好幾次在游泳館還有人問她是不是受過專業訓練。這一直讓她頗為驕傲和自得。

    但是去美國後,女兒的這份小驕傲受到了一點打擊。她有次在電話裡告訴我:「媽媽,原來我在國內覺得自己游泳已經挺棒了,到了這裡才發現,我這都不算什麼,同學裡游得比我好的多著呢。我的水平,只能跟美國的老太太

    相比。」

    可見美國的游泳普及程度有多高,而且不光普及程度高,他們的平均水平也比我們高不少。

    當然,我在這裡不想討論中美兩國的青少年游泳水平孰高孰低的問題。坦白講,當初之所以全力支持、鼓勵女兒學游泳,除了有先生的熏陶帶動、考慮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認為游泳是一項技能,擁有了這項技能之後,人在遇到落水危險的時候能夠自救,也能向別人施救。這樣不但不會成為別人的包袱和累贅,還能向別人伸出援手。

    現在很多父母在對孩子施以教育的時候,方法雖放在現在,但目光分明已經瞄向了若干年後的未來。考慮到孩子將來要在社會上生存可能遭遇的種種問題,所以要竭盡所能地訓練他在社會上能夠順利生存的各種技能: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如何才能提高做事效率……只不過可能對於很多中國父母來說,我們在重視孩子社會生存技能的同時,往往容易忽略孩子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培養,這有很多因素,可能和當代人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都市裡,而中國剛剛開始的城市化進程又讓大家覺得最好的生活的地方就是城市,孩子未來遇到危險的自然環境的可能性比較小有關係。

    我一直希望女兒擁有求生的能力,不管是在社會上還是在自然中。她非常喜歡旅行,也經常一個人出去到各地采風。對此我從來不擔心,因為從小到大,我知道先生和自己給予她的訓練和教育讓她足以能夠應付在旅途上出現的各種狀況。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她還能,也一定會幫助別人。

    我一直鼓勵女兒去幫助別人。而且,我也從來不在道德層面給她戴什麼「公益心」的高帽子,只是告訴她,幫助別人是一個正常人所必需的一項基本素質,你能幫助到別人,說明你具備某種能力,而且,我們自己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人來幫助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有時候,大家需要相互扶一把,才能繼續往前走。

    其實,從心底裡說,我希望女兒成為一個心懷公益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一個大氣的人,而不是只沉溺於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生活裡,關起門來朝天過。我自己也是如此,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組織獻血,班上女生去的只有我一個;剛剛開始可以捐獻骨髓的時候,我一知道消息馬上打電話報名,但被告知自己當時44歲的年齡已經不適合捐獻了……我還覺得挺遺憾。因為我一直都覺得類似獻血、獻骨髓這種對自己只有一點損失,但是卻能挽救別人生命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所以自己從不吝於去做,同樣我也鼓勵女兒去做。

    她在這個方面一直都很讓我欣慰。去美國讀高中時,她就參加了學校的義務獻血,而且都沒有告訴我們。直到後來放假回國,閒聊時才跟我淡淡地提起來。我問她感覺怎麼樣,她說獻完之後挺累,想睡覺,不太舒服。但後來學校再組織她又去了,因為覺得這是好事,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不舒服就不去做。她還去考過美國的救生員資格證……

    表面看起來,游泳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其背後藏著對孩子人格的鍛煉與堅強性格的塑造。給孩子「犧牲自己一點東西,造福別人」的觀念很重要,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很重要:如果你是那麼吝惜自己的人,孩子就是;如果你不是,孩子自然也不是。

    家長課堂

    贏在現在還是贏在未來?

    作為一個很想把孩子塑造成具有「大情懷、公益心、公德心、心懷家國」的人的父親,我發現自己的一些想法經常在現實面前碰壁。比如,我們一直教育孩子不要攀比,但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依然會問:「爸爸,你開的車多少錢?我們班某某說他爸爸的車好幾百萬。」我和妻子也一直不贊成給老師送禮,但當幾乎所有的家長逢年過節都給老師各種「表示」的時候,我們也會忍不住擔心如果堅持自己的原則,那孩子會不會在幼兒園遭到不公平地對待……連父母本身都在為這些問題糾結苦惱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怎麼做,才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那些品質傳遞給孩子呢?

    先說一個關於「送禮」的故事給你聽:月月小學時,有一次過教師節,她回來問我說其他同學都給老師送禮物,我是不是也應該送?我當時也比較為難,一方面我覺得教師節孩子對老師表示一下心意也無可厚非;另一方面又覺得老師比較年輕,不知道送什麼合適。後來母女倆想半天,想起家裡有一枚新的胸針,送給老師挺合適的。於是,第二天月月就把這個胸針帶去學校了。老師當時當著很多同學的面把禮物收下了,但過了兩天又單獨把她叫去了辦公室,把胸針還給了月月,並且跟她說:「老師不需要你們送禮物,因為你們都沒有收入,爸爸媽媽掙錢也不容易,這份心意老師領了,但是把東西給爸爸媽媽拿

    回去。」

    後來,關於送老師禮物這件事這位老師還專門在班上跟他們強調了一次。老師說:「你們不需要給老師買禮物,你們好好學習、努力為班集體做事就是給老師最大的禮物。現在咱們的教室裡缺一面鐘,大家看時間不方便,如果哪位家長想幫助班集體,那就給咱們班買個鐘吧。」

    月月回來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我,我馬上說:「那這個鐘咱們買。」並且我很快把鍾買好讓她帶到了班裡,老師還為這個事兒當眾表揚了她。這件事情我覺得對女兒是個很好的影響,也覺得很慶幸,我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看到這裡,我知道你可能會說:月月的運氣真好,遇到了這樣一位明事理、懂引導的好老師。但我想說的是,我一直都認為女兒應該具有服務意識,不管是對她周圍的人,對她所在的班集體,還是對這個社會。這是我在培養她的過程中最看重並且一直堅持的一點,而且沒有因為周圍環境的任何變化或者干擾而改變過。有時候和朋友聊起來,說到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有人會感歎:「不能讓孩子太愛管閒事,不能讓孩子太仗義,這樣會吃虧。」每到這時,我還是習慣性笑笑,什麼都不說。但我心裡的原則不會改變。不管社會上的大環境如何,我還是不願意孩子成為一個小氣的人、吝嗇的人,不願意付出、對集體和社會沒有擔當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個性的養成和塑造絕大多數時候需要父母完成。你想讓這張紙上呈現怎樣的圖畫?是有大格局大氣象的?還是只關注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生活的?當然這是父母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做出的具體選擇。但對於你的選擇,我是深以為然的,我能給你的建議和鼓勵就是兩個字:堅持。在堅持的同時,想一些「曲線救國」的辦法,盡量保護孩子的心靈,讓他在現實中不受過多的干擾和影響。

    那些為了迎合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應試教育體制而忽略掉給孩子大情懷大格局方面教育的父母,他們所扼殺掉的孩子的品質和能力,可能恰恰會是未來這些孩子走向社會最需要的,比如愛的能力、公益心、好奇心、公德心、創造力、主動性、獨立思考、合作精神……

    你是想讓孩子只迎合、贏得現在?還是想讓他更好地贏得未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