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第一章 好父母是合格的啟蒙之師
    孩子的天性,需要父母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處去關注。只有發現了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東西,父母才能因勢利導,朝有利於孩子發展的方向去培養。

    1.3歲看老—從孩子的天性看未來

    孩子的天性中都有非常好的東西,只要父母善於引導,這些天性都能轉化成他們生命中的正能量。

    月月才四五個月大。有一天我帶她去姥姥家,把她放在小床上哄睡了之後,我們大人在一旁聊天。正聊得熱鬧呢,突然聽到「吭哧吭哧」使勁的聲音。回頭一看,月月醒了,不哭也不鬧,正在自己翻身呢。其實那會兒她還不會翻身,但那天不知怎麼了,她一遍遍地使勁翻,小臉憋得通紅。一次翻不過去,翻第二次;第二次還翻不過去,使勁喘兩口氣再來……就這樣折騰了不知道多長時間後,小月月終於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和努力成功地翻過了身。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翻身!我媽在旁邊看了很久,感歎了一句:她的這股勁頭,你們誰都沒有……

    從這個細節,我深切地看到了女兒身上霸蠻的一面。湖南人說「霸蠻」,意思是做事特別拚命、努力、較勁。什麼事情一旦激起她的興趣,就會拚命達到目的。後來的事實證明,月月的性格中確實有相當大霸蠻的成分。她做事情努力、好強,對自己感興趣的事力爭做到完美。比如她從小性格外向,平時跟任何人溝通交流都沒有問題,但就是演講的時候容易怯場。她曾經寫過一篇作文叫「恐懼演講」—「……我這個人特別愛神侃,跟人神侃的時候話很多。但不知道為什麼,一上台演講,就渾身發木,直冒冷汗,特別緊張……」上中學時,因為月月在學生會任職,學生會的工作對演講能力有需要也有要求,月月自己就有意識地、努力地克服這個弱點。初中時她參加學生會的競選需要演講;之後在美國也需要經常在課上公開發言……這樣慢慢地,月月不但把演講恐懼症這個弱項的「坑」填平了,她還漸漸讓演講成為了她技能中的一個較強項,在後來的課外活動、申請留學的過程中,月月的演講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霸蠻,是典型的事業型性格,對學業和職業來說是相對較好的特點,但從我的理性角度來看,如果生活中對己對人要求都很高,身邊的人容易累,自己也容易累。所以我經常在一邊提醒她,對於某些事情,不要那麼要求盡善盡美。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有許多是後天養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屬於天性中的東西,沒法改變。針對這些,父母所能夠做的,只能是從孩子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言行舉止中發現他天性中最根本的東西,然後因勢利導,把這些特點朝有利於孩子發展的方向去培養。

    日常生活中,我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觀察月月的機會。比如她學走路的時候,我通過比較她和其他孩子的不同,總結出她性格特點的另外一個側面。有的孩子學走路起步就跑,摔倒了也不哭,爬起來再跑。這樣的孩子往往都很勇敢,性格中有不怕吃苦、冒險的成分。月月不同,她剛一開始會扶著牆,一步步邁得很慢,這一步邁穩了,才敢抬起另一隻腳繼續,漸漸走穩了,她才會慢慢鬆開扶著牆的手。當時我就覺得她將來會是個行事理性、周密的人,不魯莽,但也不過分謹慎。因為她不用大人牽著走,她自己試探,能走一步才走一步,但也不是完全不敢走,有機遇的時候,也能毫不猶豫地抓住。

    人的性格都是複雜的,就像月月自己在博客上所說,「我這人很矛盾,有一點霸蠻有一點懶惰,有一點清高有一點世俗」。父母只有仔細再仔細地觀察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才能看到他們性格的多面。我一直相信,每個孩子的天性中都有非常好的東西,只要父母善於引導,這些天性都能轉化成他們生命中的正能量。

    月月小時候,我們家的保姆換得比較頻繁,但她並沒有因為換了帶的人而哭鬧。我上班要走的時候,她從不會像別的小孩一樣追著哭喊。從這點來看,她天生是個比較容易適應環境的人。這樣的孩子比較好帶,但同時這樣的性格也讓她不太容易專注,她從小興趣很廣泛,但一兩個小時專注於一件事情對她來說有點困難。

    針對她這樣的性格特點,我比較注意給她創造各種環境,鼓勵她與各種人交往。我們家請家教很早,讓孩子參加獨立夏令營也比較早,月月6歲時,還沒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全托,我讓她全托了1年,就是為了鍛煉她更加獨立。

    事實證明,在班裡只有幾個全托的孩子的現實情況下,其他全托的孩子放學時看到別的小朋友被爸爸媽媽接走了會很失落,但月月就完全沒有那種感受,一個星期不回家對她來說不算煎熬,她在幼兒園過得挺快樂。她回來還給我講,有的小朋友因為想媽媽要從幼兒園逃跑,對此,她很不理解。為什麼要跑?不是挺好玩的嗎?上小學時,她一個人參加夏令營,玩得很開心,適應起來沒有太大困難。

    在我們的這種強化鍛煉下,月月天性適應外部環境的成分發展成了性格優勢,遇到陌生環境她總能很好地融入,而且能夠很快找到朋友,每次回來她都有許多收穫和我們分享。這種優勢令她走到哪裡我們都不會擔心,因為我們相信她能搞定一切。

    月月從小朋友就很多,雖然有時候對別人要求高,但她性格中也有很多優點。比如她非常外向,很坦率,經常跟人說心裡話;她很仗義也很熱情,她成績好,別的同學來問問題或者尋求幫助她從來不藏著掖著,總是盡全力給予幫助;她不小肚雞腸,不好嫉妒,真心欣賞可以與自己競爭或能力比自己強的人。遇到活動或者聚會時,她永遠是幹活最多的人之一。

    她在五年級時,班裡期末投票,她被評為各種各樣的第一:學習認真第一、勞動第一、熱愛集體第一……月月是熱愛集體第一名,這讓我覺得很欣慰。

    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極為看重孩子本身、孩子與家庭本身,而常常會忽略對孩子大情懷的塑造和培養。在這個方面,曾經發生在我同事身上的一件事讓我印象極深:有一次她去兒子的學校開家長會,會後班主任讓她留下,同事當時心裡特別緊張,不知道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兒子在學校「闖了什麼禍」。後來老師告訴她孩子的學習不錯,其他方面也不錯,就是有一個小缺點—不熱愛集體。同事告訴我說她聽到這句話時心裡大鬆了一口氣—「這算什麼缺點?!」

    但我覺得這是很大的缺點。

    女兒從小到大,我和先生始終鼓勵她為別人服務。我們一直認為,孩子應該有很強的服務意識—對社會,對他所在的集體,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這一點是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極為看重的。我不願意讓孩子成為一個只注重自己周圍五平方米之內世界的人,一個狹隘、吝嗇的人,一個不願意付出的人,一個對集體或別人沒有擔當的人。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也是極為重要的學校。因為這個學校在孩子的性格底色中所鋪就的一切,將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所有的父母都只教會了孩子「獨善其身」,而不把「兼濟天下」的情懷賦予孩子,那將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家長課堂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我相信每個孩子天性中都有很好的部分,這些可以成為父母因勢利導的好資源。可是對於那些孩子天性中比較弱的部分應該如何避免或校正呢?比如我的孩子也很多動,要她注意力集中非常難。這方面您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比較注意跟孩子講清楚如果她怎麼樣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激發孩子主觀上注意一些事情,啟發她自我糾正。比如從專注力這方面來說,有時候月月寫作業也需要很長時間,原因就是注意力不夠集中。我就會找合適的機會跟她直說:如果你注意力集中的話,寫作業可能就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那麼你休息的時間、玩的時間就會更長。但我也不會跟她講得太過,因為性格中的弱點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有些東西的改變需要過程,而且需要一段相對比較長的時間。如果操之過急,反而會沒有效果或適得其反。這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大人都做不到,又怎麼能強求孩子?父母要做的,只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該分析、提醒的時候做到分析、提醒,在孩子能理解的範圍內把話給她講透了,讓她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讓她有自我糾正的意識。但糾正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穩住,不必過分焦慮。

    其實,作為母親,我也焦慮過。有段時間月月太愛看漫畫,放學後、節假日,一看就是好長時間。我看了心裡很著急,也明確跟她談過:如果你把看漫畫的時間都放在學習上,成績會更好。但說了以後作用不是很大,因為她實在是喜歡漫畫。但到了高中,她學習更忙了,學校裡的活動也更多了,漸漸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分配給漫畫,因為有比漫畫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她去做。漸漸地她看漫畫的時間也就少了。所以,有些事情父母沒必要那麼著急。一看到孩子一個毛病,就火急火燎地恨不得今天說了他明天就得改,我覺得這挺難做到,而且效果往往也不好。

    所以,慢慢來。給孩子時間,也給自己時間。

    如果孩子沒有自覺糾正自己缺點的意識怎麼辦?

    如果遇到這樣的孩子,我會跟他談清楚,把利弊給他分析清楚後,假設他真的沒有領悟力,或者他說結果他可以承擔,那我真的就順其自然,讓他按照自己的選擇去做。強努著反倒會造成對立。

    我從比較早開始就習慣和女兒進行利弊分析。因為她喜歡合唱,小學時參加了合唱團。但到五年級時她遇到一個選擇,而且是必需的選擇:放學後的時間就那麼固定的一小段,合唱團要活動,數學小組也要活動,時間衝突。數學小組的老師明確告訴她,如果參加合唱團,就沒法參加數學小組,但參加數學小組可能會對小升初有所幫助。她回來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我,我說:「這件事你自己選擇。如果你非常喜歡合唱團,放棄數學小組也沒關係。只是升學時,你們老師說他不負責,咱們也沒有資格去找人家。你想不想上好中學呢?如果想,那放棄數學小組上好中學的機會就可能會丟失。我知道數學小組不是你熱愛的事,但你必須作一個選擇,你自己來決定。」後來她考慮了兩天後告訴我,她選擇數學小組。

    從那時起,每當遇到類似的事情,我都會告訴她,你可以選擇這樣,也可以選擇那樣,但我會告訴她你的選擇會各有什麼結果。最終,女兒還是都按照我最初的設想去選擇了。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他不但會有被尊重的自信,還會有為自己做主的成就感,也會有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責任心,而不只是履行父母強加給他的意志。父母想讓孩子做什麼的時候,要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導,讓他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去接受。而不是命令他你必須怎麼怎麼樣,如果不的話,不行。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接受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東西,父母也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教子是一件論藝術而不是講究辛苦的事情。

    2.不說兒語—奠定孩子未來社會交往的基礎

    凡是語言發展比較好的孩子,肯定是從小生長在一個語言素質比較高的交流環境裡。孩子的語言發育不是在自說自話中完成的,而是和身邊的人不斷交流的結果。如果每天和孩子交流的人說話規範、詞彙豐富、表達力強,孩子的語言發育會在自然而然中表現出色。

    有時在小區裡散步,我經常能看到帶著孩子出來遛彎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幾個大人簇擁著一個寶貝蛋似的小人兒:「寶寶,看那邊,有個好漂亮的車車!」「乖乖,該回家家嘍。爺爺給你做了蛋蛋……」聽見這些大人捏著嗓子說出一串串充滿疊詞的「兒語」,總能讓我情不自禁地微笑起來,然後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女兒處在那個階段時我們跟她說話的情景。

    我記得月月1歲9個月的時候,有一件事,我和保姆阿姨都認為她不對。我們問她:「你錯沒錯啊?」她低著頭不吱聲。阿姨抱起來繼續笑著問:「月月你是不是錯了?」這回月月點頭了,但還是不吱聲。我再問她:「那為什麼你不承認錯誤?」這時候,她一下子蹦出來一句讓我驚訝了好久並且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話:「我不好意思。」

    後來,我把這件事說給家裡人和好朋友聽,他們都不信,覺得我誇張。「那麼小的孩子,還知道不好意思?!就算知道不好意思,也不可能自己表達出來啊。」我沒有堅持和大家爭辯孩子「知道不知道」或者「能不能」的問題,但是心裡很高興:事實證明,自己一直對女兒堅持的語言教育是見效的。

    從月月一出生開始,我和先生就沒有跟她說過任何兒語。「吃飯飯」、「坐車車」、「睡覺覺」這類詞語幾乎從不在我們家大人的嘴裡出現,包括帶過月月的幾個保姆,我們也都這樣叮囑。之所以這樣做,除了家裡的語言習慣之外(我和先生,都沒有被各自的父母講過兒語),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刻意為之。

    我是語言學專業出身,知道孩子的語言發育水平與父母所營造的家庭語言氛圍有非常大的關係。平時在家裡每天和孩子說話的人的交流方式、說話習慣,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語言發展。因為,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主要渠道就是模仿。如果經常跟孩子交流的人說話總是說兒語,或者很不規範,或者比較粗俗,孩子肯定會模仿。

    女兒從小到大,我從不把她當成一個嬰兒或者孩子來對待,而是盡量把她放在一個可以與我正常交流的「人」的位置與她對話。有朋友問過我,孩子這麼小你就這麼成人化地跟她說話,她能聽懂嗎?我覺得完全沒問題。月月會說話不是很早—1歲2個月,但她一開始說話就會用相對比較長的句子,也能表達稍微複雜的意思,比如那句「我不好意思」。她幾乎沒有過「媽媽」、「爸爸」、「糖」、「玩」……這樣單獨蹦詞的階段。就算在她不會說話的階段,我跟她交流,也會盡量用簡單的句子,但從來不用兒語。

    雖然也有朋友跟我說,兒語是針對孩子特殊時期的對話方式,這樣的說話方式能夠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感受到家裡人對他的疼愛和優待,讓孩子產生一種被愛充分包圍的感覺,這樣對孩子也是有好處的。但我的想法是:從孩子語言發育的角度考慮,應該盡量早地讓孩子學會規範的語言。凡是語言發育比較好的孩子,肯定是從小生長在一個語言素質比較高的交流環境裡。孩子的語言發育不是在自說自話中完成的,而是和身邊的人不斷交流的結果。如果每天和孩子交流的人說話規範、詞彙豐富、表達力強,孩子的語言發育會在自然而然中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這是我憑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對生活的觀察得出的結論,並且把它實踐到了對女兒的教育中。

    事實證明,效果不錯。

    我有一個同學也是像我一樣,盡量使用規範的語言和孩子說話。我們把孩子帶出來一起玩的時候,他們家小傢伙說的話經常讓我驚訝:那麼小的孩子,不僅能說很長的句子,連形容詞虛詞都用得很恰當。我對同學誇獎孩子有語言天賦,同學告訴我:「這跟我們跟她怎麼說話有很大關係。我們跟她說話一直都很規範,成語、虛詞,都該用就用,不會因為她是孩子就刻意迴避。孩子第一次肯定也不懂,但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她就會慢慢明白。不但明白,自己還會比較準確地用這些語言。」

    另外,孩子的語言發育還和心理發育有直接的關係。比如在孩子說話早期,「我」、「你」、「他」這樣抽像的人稱代詞對他們來說很不容易理解。比如媽媽自稱「我」,爸爸自稱「我」,保姆阿姨也自稱「我」,孩子就會不明白「我」到底是誰,但我們要是說「爸爸」、「媽媽」、「阿姨」他就知道是誰。這是因為孩子在一定階段內沒有抽像的概念,只有具體的概念。所以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時期用名字來自稱:「婷婷要吃飯」、「聰聰玩」、「雯雯下樓」……不會作比較虛化的表達,只能作具象的表達。所以,當1歲9個月的月月說出那句「我不好意思」時,大人才會表示不相信。因為「不好意思」雖然只有四個字,但是比較虛化的表達,對只能作具象表達的孩子來說的確很難拿捏。

    在兒童心理學上,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他沒有「自我」和「他人」意識的時候,可能覺得媽媽的世界就是他的世界,爸爸的世界是他的世界,保姆阿姨的世界也是他的世界,不知道自我的世界是什麼。而當他會說「我」時,說明他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形成,開始慢慢清楚地知道哪些是自己需要的,應該怎麼表達,怎麼與別人交流。

    月月沒有用名字自稱的階段。她一開始說話不用主語,就說「吃飯」、「玩兒」、「吃糖」……但不會說「月月吃飯」、「月月玩兒」、「月月吃糖」……後來慢慢地,她學會了說話帶主語,就直接說「我」怎麼怎麼樣。從理論上來說,這樣的孩子自我意識形成得比較早,自我意識也比較強,對自我的強調和認同也相對更清晰一些。這些都在她日後的性格特點中顯露無遺。

    缺乏自我意識或者自我意識不完善的人,社會交往能力往往會有問題。對孩子來說,比較早地形成自我意識,是獨立意識、自我意願的表達,也是他未來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基礎。

    家長課堂

    好的語言環境助力孩子成長

    我也想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語言環境。但在超市工作的自己文化水平有限,老公又經常出差,孩子只能交給爺爺奶奶帶。工人出身的老人跟孩子說話很難注意規範性等問題,我該怎麼辦呢?

    生活在這種語言環境下,孩子肯定會受影響。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語言課堂,他的語言發育水平不可避免地要受家庭的塑造和影響,特別是早期教育更是這樣。但你也不用灰心,我現在能給你的建議是,除了提醒老人最好不要跟孩子說兒語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雖然家庭影響很重要,但也不是絕對的。我女兒在耶魯有一個同學,從小家裡沒有刻意給孩子加壓,也沒有督促孩子出國。但這個孩子的獨立能力特別強,高中時憑自己的能力考上了當地非常有名的外國語學校。他在北京參加英語競賽時認識了比他年級高的外地同學,那位同學正在申請國外的大學,就把整個的申請過程都交給了他去處理。回到成都後,他自己在校外租了間房子,課餘時間就在網吧裡做自己的留學申請。最後他申請到了耶魯大學。進入耶魯後,從大二開始,他就不再需要家裡提供生活費了。交際能力、生存能力、領導能力都很強……這些也不完全是父母給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孩子自己的自我塑造和成長。

    所以你不必太焦慮,在孩子小時候盡量給他提供一個規範的語言環境固然很重要,但在之後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階段孩子仍然在不斷的成長變化中。如果早期有什麼不足,盡量通過後期的教育來彌補就可以了。

    我兒子2歲了。平時和他出去遛彎,小區裡很多年齡差不多的小朋友都在一起跑跑鬧鬧玩得很開心。但他一到這時就會緊鎖眉頭。我們鼓勵他去和小朋友玩,他就緊緊地抓著大人的手不放開,還一個勁兒往大人身後躲,看上去特別發怵的樣子。我覺得他可能是不知道該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和交流,所以才不願意去面對。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從小該怎樣培養呢?

    這方面我覺得父母的示範很重要。從女兒小時候開始,我就很注意帶她去各種場合,包括很多工作場合,只要可以,就帶她去。我在跟人談事的時候,聊天的時候,她就在一邊看,一邊聽。從大人的溝通氣氛和結果她能感到人與人之間順暢的交流原來是一件能帶來愉悅的事情,她自然也就不會對這種事情發怵,反而會有些嚮往和躍躍欲試。

    另外,在和她講話的時候,我們一直很注意說到一些她認識的人時,不管人前人後,從來不直呼其名,都是某某叔叔,某某阿姨,某某哥哥,某某姐姐……這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良好的禮貌習慣。這種習慣會令她在人際關係中處於被人歡迎的位置,自然會對她與人交流的積極性帶來正面影響。

    而這種影響令她長大後成為很喜歡跟人打交道、跟人交流的人。她不懼怕陌生環境,不認生,到一個環境裡,很快就跟人混熟了。這與天性有關,也和我們的言語細節給她的教育有關。

    3.要不要報興趣班?—好父母善於發現孩子的喜好

    沒有哪個孩子什麼興趣都沒有,只能說父母沒有發現。父母的責任,是從小發現孩子的興趣,培養他的興趣,而不是強迫孩子做一些他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情。當發現孩子在某個方面沒有興趣也沒有特長的時候,父母應該勇敢地叫停。

    月月7歲時,曾經學過一年的電子琴。但在這一年學琴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其實對於學琴這件事並不真正喜歡,家教老師上課時她一點都不投入,勉強練習只是為了敷衍給她請老師的我。發現這一點後,沒有跟她商量,我就告訴老師我們不上課了。跟老師告別的時候,月月沒說話,但默默地哭了。我問她哭什麼:「你是很想學,還是很委屈?」知女莫若母,根據我平時對她言行非常仔細的觀察,知道這兩者都不是讓她哭的原因,而是停課這件事情帶給她的挫敗感。她從小就是個好強的孩子,儘管學琴對她來說是個負擔,但是你給她終止了她又覺得是對她的否定。

    等到老師走了,我平心靜氣地告訴月月:「你要是真的想學,咱們就繼續。」她低著頭不吭聲。看她這樣,我就拍拍她的肩膀走開了,若無其事地該忙什麼忙什麼,好像學琴這件事壓根兒沒有發生過。一段時間之後,她的情緒也就慢慢平復了,還坦白告訴我,自己當時哭不是因為學不了琴,就是因為挫敗感。

    女兒在學琴這件事上的短暫經歷告訴我:當發現孩子在某個方面沒有興趣也沒有特長的時候,父母應該勇敢地叫停。

    除了學琴,我身邊的朋友、同事,包括我自己在內,都給孩子報過各種各樣的特長班。就月月來說,我帶她學過琴,畫過畫,練過書法,學過游泳、奧數、作文……我不盲目地否定特長班,因為報班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孩子興趣特長、對孩子進行興趣培養的最好機會。父母一定要在這個過程中仔細觀察:他在這個方面是不是有天賦?是不是有興趣?如果孩子有天賦而且有興趣或者這兩方面有其一,父母可以鼓勵並支持孩子堅持,努力把孩子的興趣培養成為特長,這對孩子將來發展會有好處。

    月月有一個好朋友,從小就學中提琴,後來到了小學、中學,她一直都在堅持學。她媽媽曾經很無奈地跟我抱怨:中提琴老師不太好找,她每次帶孩子去學琴的地方都離家很遠,而且學費還比小提琴貴,媽媽覺得挺辛苦,也很麻煩。但有一次女孩來我們家玩,我問她你為什麼喜歡中提琴呢?她揚起小臉一本正經地跟我說:「阿姨,你不知道,中提琴的聲音可優美了!」

    那一刻,我突然很感動,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向你形容她熱愛的東西時那種肅穆的表情直到現在我還歷歷在目。後來我不斷鼓勵她媽媽:孩子有這個興趣,我們求之不得!再遠也要堅持帶她學。現在,女孩一家已經移民加拿大,她考上了多倫多大學,還參加了學校的樂團,拉她心愛的中提琴。我每次從女兒那裡聽到關於她的近況都會很高興,每次都會有關於她拉中提琴的部分。一個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其實很不容易。所以父母一定要盡自己的全力,守護住孩子對愛好和興趣的這份赤子之心。

    我幾乎從不勉強月月去做她不喜歡的事情。也從來不會因為別的孩子學了什麼班,我也抓緊跟風給她報一個。每個孩子的特點與個性都不相同,大人都知道這樣簡單的道理:我們不願意做的、不感興趣的事情就不會有發自內心的動力去完成。更何況天性不應該受到過度束縛的孩子呢?在月月從小接觸的興趣班中,那些我漸漸發現她既無天分也不感興趣的,比如樂器、書法等課程都果斷地給她pass掉了,只留下那些她感興趣的,我們鼓勵培養。比如寫作。

    只要她喜歡,我們就盡可能地讓她的興趣得到最大滿足,並且幫她在這個方面把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月月不喜歡彈電子琴,但是喜歡合唱。小學時就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學得特別認真,每次排練回來都會興奮地拉著我說半天:「媽媽,老師指揮我們幾個音部配合起來,可好聽了!」儘管她在這方面天分一般,但她非常認真,而且很早就能體會欣賞合唱的美。所以那時候只要音樂廳有好的童聲合唱演出,我一定會買票帶她去聽。每次聽完她都特別激動,跟我分享她最喜歡的男聲部的精彩片段……

    這個興趣她一直保持到現在,進耶魯之後她還一直想參加學校的合唱團,但可惜水平有限進不去。不過她也沒有因此而沮喪,在學習之餘還是保持著對合唱的熱情。2010年耶魯合唱團在世博會演出,她還買了票邀請我跟她一起去聽。聽完後她一臉滿足的光彩,我知道那是音樂的魅力在感染著她的心靈。替她高興的同時,也在心裡暗自慶幸當年自己對待孩子興趣的「多多嘗試,勇敢pass」的策略奏了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這部作品最後的質量如何,考驗的是父母的功力與水平。「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我一直很欣賞這句話,而要成就這門藝術,需要父母對細枝末節的觀察,也需要步步為營的

    細心。

    在報特長班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月月的寫作天分。上作文班的時候,她經常有突出的作文被老師當範文在全班閱讀。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她的一篇作文。講的是一隻小雞被她養大、然後又被媽媽殺掉吃肉的故事。我們沒有養過雞,但是她把養育小雞的過程敘述得非常動人。我還記得當時作文班老師的評語:這樣的作文不是我們教出來的,是天分。

    從她小時候開始,我就有意識地培養她的閱讀。發現她在閱讀寫作方面的天分後,就更加著力地培養。經常帶她去書店,以至於童書部的店員都認識我們。在書店她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書,對哪本有興趣就讓媽媽買哪本。所以在感興趣的前提下,她有了廣泛大量的閱讀。而這對於寫作來說是一種正能量。同時,這讓我們得以在把天分和興趣升級為特長的路上,越走越寬,越走

    越遠。

    家長課堂

    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

    圍棋、形體、畫畫、輪滑、游泳……我給4歲的女兒報了好多興趣班,但是目前來看,她好像對哪一項都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我該怎麼辦?還要繼續嘗試嗎?

    沒有哪個孩子什麼興趣都沒有,只能說是父母沒有發現。孩子總歸是有喜歡的東西,如果你給孩子報了一溜兒班,卻發現他在哪個方面都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和特長,只能說明你選擇的這些不在孩子的興趣範圍之內。

    想別的辦法試試吧。帶孩子去多多體驗一些東西。比如去野外接觸大自然,去動物園看動物,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對旅行、戶外的獨特興趣。月月小時候,爸爸經常帶她去郊外。她很喜歡,每次回來都有收穫。爸爸帶她去故宮,一天下來,爸爸累得不行,她還興致勃勃,毫無倦意。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發現了女兒在歷史人文方面的潛質。直到現在,她都很喜歡到很遠的地方旅行、采風,每次回來都會有不同於其他人的體會和收穫,這對她從事的寫作工作來說也非常有好處。

    父母的責任是從小發現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強迫孩子做一些他們根本不感興趣的事。而發現和培養的前提,是事無鉅細地認真觀察:觀察孩子在生活的點滴細節中流露出來的個性特點,觀察孩子對周圍人和事的偏好,觀察孩子在某個方面有無特別的天分……這樣即便給孩子報的特長班他都沒有明顯興趣,父母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進行對症下藥的引導和培養。

    4.把早教變成遊戲—切忌急功近利

    只要在輕鬆活潑、孩子喜歡的遊戲氛圍中進行的早教,都是完全可行的。

    那天看電視,有個節目正在辯論要不要給孩子進行早教。正反兩方嘉賓爭得面紅耳赤,不亦樂乎。正方說「要」,理由是對孩子的教育是貫穿一生的功課,如果錯過了童年啟蒙的關鍵時期,就等於沒給孩子及時「開昧」,孩子的智力得不到最大化的開發。反方則堅持「不要」,理由是如果孩子從很小就開始進入學習的狀態,會失去童年的快樂,那麼小就要承受學習的壓力和負擔,對孩子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最後,反方的結語讓我尤其印象深刻: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剝奪孩子享受童年的權利。

    那麼,早教這件事,到底要不要進行呢?相信每對父母都會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從我個人來說,如果早教不會令孩子痛苦,不會讓他感到有壓力,完全可以在孩子的興趣和樂趣中進行。但如果孩子感到痛苦,不適應,就沒必要了。

    一切都要從孩子的感受出發。

    對女兒月月,我一直就有早教的意識和行動。比如很小就開始引導她閱讀,給她買各種可以開發智力的玩具,陪她做有趣的益智遊戲,還比較早地給她請了英語家教。我記得第一次把一個英語系的北大姐姐給她帶到家裡的時候,月月只有5歲。其實那時所謂的「家教」,也就是讓這個姐姐帶著她玩,陪她聊天、做遊戲,玩的過程中穿插一些英語的詞語練習和對話。對這門課我們沒有什麼具體的目標期待,就是希望月月能在遊戲裡接受英語的熏陶,給她提供一個語言習得的環境。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講的是國外的一對夫婦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

    夫婦倆都是教育專家,非常重視孩子的閱讀,他們認為閱讀是對孩子進行人文熏陶的最好方式。所以,他們家有一個習慣:每天一兩個小時,閱讀經典名篇,大家一起坐下來聽。可惜的是,他們家三個孩子都是男孩,讓他們一動不動地堅持坐一兩個小時,簡直比登天還難。而且,即便是夫婦倆強制孩子坐滿了這一兩個小時,也發現閱讀的效果並不像之前想像的那樣好。於是有一段時間,那位媽媽覺得特別苦惱,因為她認為閱讀是非常有益的,如果不堅持進行,她想對孩子施行的教育結果勢必達不到。苦思冥想中她靈機一動,嘗試了一種新的方法:讓男孩子們在房間裡隨意進行他們喜歡的遊戲,媽媽或爸爸在一旁閱讀。你玩你的,我讀我的,讓名篇名段像背景音樂一樣伴隨著孩子們玩。後來發現,這種看似十分「不認真」的形式,竟然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男孩們長大後都對父母曾經讀過的東西記憶猶新,而且印象還很深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能對父母做出屬於自己的解讀……

    這個故事,更加堅定了我對早教的看法:只要在輕鬆活潑、孩子喜歡的遊戲氛圍中進行的早教,是完全可行的。

    不過,對孩子進行早教並不意味著你能夠把他體內的所有潛能全都開發出來。如果在某一個方面你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那也不是非得那麼早不可。月月的數學思維形成的比較晚,小學之前,在同齡的孩子裡面,她的數學反應能力屬於非常一般的。這是因為小時候我們沒有明顯地觀察出她有這方面的興趣,而且也沒有找到好的方式讓她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下學習數學,也就沒有勉強非得對她進行數學早教。她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我有一次在教室窗外看他們上課,老師帶著大家一起數數或者算數時,有的孩子反應特別快,月月反應就非常一般。

    但後來,當年那個反應特別快的孩子,卻沒有順利地度過初中的叛逆期,他對學校的填鴨式考試模式非常牴觸,成績迅速下滑,後來父母花錢把他送到國際學校,又花錢把他送去了國外讀大學。這是一個完全不適應應試教育體制的孩子,小時候突出的數學天分,並沒有給他日後的發展帶來多大的幫助。

    所以,如此看來,孩子童年時所謂的「啟蒙」、「智力開發」,家長大可不必看得那麼嚴重。如果非得讓孩子在桎梏裡接受早教,那還不如不教。我知道這時候肯定有人會說:那我的孩子不就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其實,孩子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是耐心與耐力的考驗。你要讓他每一個百米都跑第一,跑不了第一就大呼失敗,是非常不理性的觀念。童年階段「跑」在前面的孩子,並不意味著後面的漫漫長路他就能一直領先;童年階段起跑晚、或者跑得沒那麼快的,也未必不會在人生的中程或者後程拔得頭籌。

    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家長都應該謹記的六個字—切勿急功近利。

    家長課堂

    感興趣、沒壓力是父母給孩子選擇早教班的原則

    現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早教機構特別多,而且幾乎每一家都打著「快樂童年」的旗號,每次我被那些推銷員「強迫」著走進他們辦公的地方瞭解情況的時候,他們那些花花綠綠的課程設置和人員配置好像確實是對孩子有好處的。作為一個80後的媽媽,我很想讓孩子在童年多玩玩,但每次當我看到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地把孩子送去上各種早教班,我也會擔心自己的這種放任做法會錯過了培養孩子的「最佳時機」,這種糾結真讓人難受,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你的不安和動搖我完全能夠理解。對於每一個媽媽來說,孩子的每一個「最佳時機」都是我們不想錯過的,我們都想在他們認識、瞭解、吸收每一種營養的最好的時候,把他們「喂」得飽飽的,讓孩子從小在各類精神營養方面獲得最大的收穫和滿足。月月小時候,我也有過同樣的糾結和動搖,所以也給她報了很多的興趣班,只不過那時候我們的選擇還不像現在這麼豐富多元,所以父母和孩子所受到的誘惑和「干擾」相對少一些。但不管是選擇多還是少,最終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到底選擇幾種,我有兩條原則是始終不變的:第一,不給孩子造成負擔;第二,她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她能感到快樂。如果符合這兩條原則,我不排斥早教班,也不排斥各種興趣班,能讓孩子在快樂飽滿的情緒中學到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不知道我的兩條原則能不能給到你一點啟示?

    在上小學以前,我覺得孩子的各種所謂「技能」都是可以當作興趣來學習的。當然,這個興趣必須是他喜歡的。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會願意努力做好,做好了,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很大的鼓舞,繼而會對其他的事情和這個世界都充滿自信。而這種自信,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是他從小到大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最好的驅動力。

    5.廣泛閱讀—父母對孩子最好的人文教育

    閱讀,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途徑。書會給孩子打開一扇寬大豁亮的門,讓他接觸、認識、瞭解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世界。其實,人一生中相當大一部分的知識都來源於讀書。不喜歡閱讀的孩子,他喪失的不僅僅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種學習能力,同時他也失去了從書中體驗到豐富的情感和多種多樣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機會。

    可能是因為自己學語言學專業的原因,我從月月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注意給她在閱讀方面下功夫。她童年時,國內的兒童圖書資源不像現在這麼豐富,更沒有網上書店,唯一可以買書的地方,就是書店。並且,即使是書店裡,好的兒童圖書也比較少。所以,我去書店就特別勤,幾乎每個週末都要去。一見到好書就迫不及待地買回家,讀給月月聽。

    如果遇到特別喜歡的故事,月月會要求我們反覆給她念,她會反覆聽。我後來聽好多朋友說他們的孩子也是這樣,一個故事恨不得讓爸爸媽媽講100遍,有時大人覺得孩子肯定都能背過了,他還在那裡揚著小臉要求「再講一遍」。有人抱怨孩子這樣真麻煩,弄得大人很累。我就勸他們遇到這種事千萬不能對孩子不耐煩,因為這是孩子在對他的喜好和選擇做強化記憶,對父母而言,這也是加強和引導孩子閱讀興趣的最好機會。聰明的家長,會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有求必應,1000遍也要耐心地讀,耐心地講。請珍惜這個過程吧,它也是我們培養良好互動親子關係的好時機。

    後來,等到月月稍微大些了,我就每次去書店都帶著她,我看我需要的書,她看她喜歡的書,我會讓她自由選擇。臨走她會把自己挑好的書遞給我,讓媽媽買單。對她選中的書我也幾乎從不挑挑揀揀,「這本不行」、「那本不好」這類話,從不會在我的嘴裡出現,只要是她看中的,我都會一律給她買下來。

    好多家長可能會說,那麼小的孩子懂什麼?讓她自己選,萬一挑的書不合適怎麼辦?在這方面我一直相信:閱讀,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途徑。書會給孩子打開一扇寬大豁亮的門,讓他接觸、認識、瞭解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世界。其實,人一生中相當大一部分的知識都來源於讀書。不喜歡閱讀的孩子,他喪失的不僅僅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種學習能力,同時他也失去了從書中體驗到豐富的情感和多種多樣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機會。

    在前蘇聯兒童教育家謝爾蓋·米哈爾科夫看來,兒童如果不能閱讀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貴的書,他的損失將是不可彌補的。他說,有些書,一個人如果不在童年時讀到它們,不曾在童年時代為它們動過真情、流過眼淚,那麼這個人的本性和他整個的精神在他長大之後,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將是愚昧和不文明的」。

    所以,只要不是暴力、色情等對孩子成長特別不利的書,我對月月的閱讀範圍和題材從來不作任何限制和干預。我鼓勵她廣泛閱讀,家裡我和先生的書架也對她完全開放,大部頭的文學作品,爸爸媽媽的專業書……只要她有興趣,只要她能看得懂,都可以看。她對西方文學的瞭解和熱愛,恐怕就是從我書架上那套北京出版社的世界名著簡寫本開始的。

    關於這一點,女兒到了美國後在Deerfield(迪爾菲爾德學院,美國馬薩諸塞州一所男女同校的寄宿制中學)高中所經歷的語文教育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我的想法。美國高中的語文課,幾乎沒有別的內容,就是閱讀,大量閱讀,然後作課堂討論。老師為學生開具的書目,非常豐富,其中甚至包括在中國我們認為成人讀起來都有困難的《尤利西斯》、《百年孤獨》、《洛麗塔》等。他們就這樣讓孩子去讀,讀不懂的,有什麼問題的,課堂上提出來,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幾乎每次上完語文課,月月都會非常興奮地向我感歎:「媽媽,原來那本書那麼棒。我怎麼原來都沒讀到過?!」在跟她交流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原來孩子的理解能力、融會貫通的能力比我們想像得要強得多。很多我們認為他們理解不了的書目,或許他們理解得比我們還要深刻。

    廣泛閱讀,是對孩子最好的人文教育。

    不只是選書、讀書方面,在其他很多方面我也都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感興趣的,他才會關注、探尋、瞭解,進而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如果孩子不感興趣的事物,不管大人如何推薦,孩子可能都不會接受。這方面我有過一次教訓。那是在一次全國圖書訂貨會上,我發現了一套非常好的水滸漫畫,認為是月月那個年齡段進行四大名著啟蒙的非常合適的讀物,就迅速買下來,大老遠給她背回了家。但她看過一本之後,其餘的就束之高閣,再也不碰了。有很多次我跟她說這套書很好,建議她看看,她都以要做作業沒時間看為借口推辭。但後來我慢慢發現,她不是沒時間,而是對這套書沒興趣,所以才會找各種理由拒絕。

    當然,對孩子的閱讀不作特別限制和干預,也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不管。在他們小的時候,尤其是不能特別自主的時候,在通過細緻的觀察發現孩子某些方面的天分和特長後,家長要「做好功課」,然後給孩子恰當的引導和幫助,這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家長最好還要盡力給孩子創造條件,讓他的天分得到最好的發揮,有意識地把他的長處變成優勢和亮點,這會對孩子以後的發展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月月小學畢業時,她的老師專門找我談過一次話。老師說:「這個孩子各方面發展得都很平均,將來潛力很大。」但同時老師也提醒我要注意不能讓孩子太「平均主義」—各方面都挺好,但並沒有特別突出的部分。最好是針對孩子的特長,想辦法讓她擁有有點說服力的、「能拿得出手的東西」。

    老師的提醒給了我很大啟發。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買很多中學生作文刊物,除了給女兒看範文之外,我最注意的是這些刊物上面各種各樣的徵文啟事。按照各種不同比賽對文體、篇幅、題材的要求,我幾乎把月月寫的每一篇優秀作文都分門別類地投了稿,結果獲了不少獎。就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獎項,真的就成為了她日後參加校內外活動的「資本」,包括申請美國高中時,她在全球華人少年作文比賽中的一篇獲獎作文獲得了美國校方的認可,為申請成功加分不少。

    家長課堂

    如何平衡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的矛盾?

    我非常贊同您「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的觀點。我也經常帶女兒去書店,也盡量讓她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書來讀。但是慢慢的我發現她課外書讀多了之後,會對作文課上老師出的某些作文題目表現出反感,說這種作文題「沒創意,沒意思」。我從心裡非常理解孩子的這種想法,但殘酷的現實是:作文寫得好壞是和語文成績直接掛鉤的。如果女兒因為排斥某些題目而產生不合作心理,會直接影響學習成績。我該如何幫助她平衡課外閱讀與課內寫作兩者之間的矛盾呢?

    從月月上小學開始,每逢我帶她逛書店,讓她自由選書的時候,我都會一直保持一個習慣:她如果就某本書來徵求我的意見,我會好像不經意地給她推薦幾本作文選方面的書。因為從她童年開始我在選書方面給她的就都是比較合她心意的意見,所以對於作文選的推薦,月月也能夠比較愉快地接受。這些書,對她在學校一直保持優秀的作文和語文成績起了一定作用。

    我對國內的語文教育長期觀察後得出結論:要想寫「好」我們傳統教育體制下的應試作文,就不能不看作文選,作文選可以給孩子啟發和借鑒:什麼樣的作文是被認可的,是被批卷和評獎的老師所喜歡的。雖然我對目前國內應試教育的作文模式也有自己的保留意見,但理性還是告訴我:既然孩子要在這個環境中生存,那就得幫助她的作文在這個環境的評判標準中得到接受和認可。否則,如果作文總是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我害怕孩子寫作的興趣會受到打擊,進而影響到她語言、寫作方面特長的發揮和發展。

    另外,在給她推薦作文選的同時,我也一直注意提醒女兒:她哪篇文章寫得有點「八股」了,哪篇好像比之前的沒什麼進步,雖然可以按照老師喜歡的模式寫,但太主觀、太空洞的套話空話要盡量少寫。她是理性的孩子,我這麼說她往往也能夠接受,並且會在寫作中注意。

    而且,讀的那些作文選,給月月帶來的也並不全是應試方面的幫助。她到了國外之後,老師稱讚她的英語寫作韻律感很強,我想這也跟她當年讀了大量遣詞造句都非常講究的作文有關係。

    所以,還是那句話,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並不意味著家長完全放手不管。父母始終要在孩子的旁邊,在適當的時候、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們有技巧的啟發和引導。最終你會發現這樣做的結果是,雖然是「自由選擇」,但孩子還是會走上你希望他選擇的那條路。

    如果孩子過分沉溺於課外閱讀,佔用了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成績怎麼辦?

    月月在初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漫畫書,有時候會影響了做作業的時間。我說過她幾次,她也說會注意,但是往往她一看到喜歡的漫畫,就又情不自禁地看看看,把父母的提醒忘得一乾二淨。上了高中後,她還是很喜歡漫畫,一放學就鑽進房間裡看。我很著急,我和她說但收效不大,嘮叨太多了又怕她會起逆反心理,我有點束手無策了。

    但後來慢慢地,隨著學習壓力的加大,我竟然發現她能夠自覺地限制看漫畫書的時間了。這對我來說是個意外之喜。不過這件事情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或許每個孩子都有這麼一個階段,家長倒不用太過干涉和焦慮,到了一定時候,當他感到學習上的壓力大、精力顧及不過來的時候,他就會自動做出調整。這有點像一個人的生物鐘,如果沒到他的身體感覺需要睡覺的時候,你強摁他上床睡覺,肯定沒有效果;而等到身體有睡覺的生理需要的時候,或許不用任何人提醒,他自己就自動上床了。

    只要父母比較注意從小給孩子恰當合適的引導,相信孩子會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無數事實證明,強扭的瓜不甜,當太過於強硬地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一件事的時候,結果未必盡如人意。

    6.奧數到底有沒有用?—關鍵看父母怎麼運用

    奧數有點像罌粟。用好了,就是能治病救人的良藥。用不好,就成了禍害人間的毒品。所以,關鍵是看父母的選擇和運用。

    到現在我都堅持認為,奧數是對孩子有好處的。

    關鍵要看怎麼用。

    女兒到了美國的Deerfield之後,經常在電話裡跟我說,雖然Deerfield是美國最好的私立中學之一,能在那裡上學的孩子都特別聰明,上課的時候,很多同學領會得都比她快,但一到考試,分數就是沒有她的高。「我分析了原因」,女兒說,「是因為我對考試的重視程度比他們高。他們從來沒有被題海戰術訓練過。在這個方面,奧數訓練出來的基本功幫了我。」

    當然,我並非一味堅持認為女兒分數考得高就意味著奧數的無比成功。只是在理科方面,不可否認,是需要基本功的。而中國孩子的基本功,往往都比同齡的歐美孩子強一些。這可以在出國初期給對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都極度不適應的孩子一些自信的安慰。

    月月小學三年級時,我做主讓她上了一個學期的奧數班。報這個班的原因,是我覺得這種學習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有幫助。一般來說,女孩天生語言能力強一些,男孩天生邏輯思維能力強一些,所以我想多給女兒一些邏輯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但上了一個學期的課之後,月月表示不喜歡,我又不願意勉強孩子,她不喜歡就說明在這個方面她既沒有天賦又沒有興趣,就把奧數課停掉了。

    到了小學五年級,我發現奧數班對小升初是有幫助的。於是從考學的理性角度出發,我給月月仔細分析了上不上奧數班的利弊。她是個理性的孩子,在經過了有點痛苦的權衡之後,放棄了合唱隊,重回奧數班。

    後來的事實證明,奧數班並不是十惡不赦的。除了能在升學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外,我發現上過奧數班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確實得到了訓練。以月月為例,在經過了小學階段奧數班的題海訓練後,初高中時的數學課上的難題,她基本都能應付;在美國Deerfield那樣高手如林的學校環境裡,她也能夠輕鬆應付數學,不用費很大勁。邏輯思維是要靠基本功來訓練的,而奧數班恰恰就可以提供這種訓練。

    當然,把奧數這件事情看得太極端也不行。如果就是為了升學,所有的孩子都去擠破頭上奧數,把這個當作順利升學的唯一砝碼和途徑,那對孩子也是一種折磨。

    奧數,有點像罌粟。用好了,就是能治病救人的良藥,用不好,就成了禍害人間的毒品。所以,關鍵要看父母怎麼選擇和運用。

    不單單是奧數,從孩子成長的每一步來說,父母的每一項選擇和對這項選擇的運用都至關重要。客觀地說,月月不是天才型的孩子,她只是相對比較聰明。她後來的求學之路一直走得比較順利,和她一直處在一個良性的被激發環境中有直接關係。

    其實,像月月這種智力水平的孩子非常非常多,但發展結果卻有可能因為父母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而大相逕庭。如果父母激發、引導得當,孩子極有可能會發展出超過智力水平所限的結果。如果激發、引導不當,孩子潛力的火苗很可能會被撲滅在尚未生長的萌芽狀態,這實在太可惜。

    家長課堂

    給孩子一個良性而被激發的環境

    怎樣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性的被激發環境呢?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被激發、被喚醒的家庭環境,需要父母仔細縝密的觀察、認真理性的思考和講究藝術的教育實踐。

    首先,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注意仔細觀察他的一切—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和反應,對大人態度的好惡程度,面對一些事情自然的態度流露……從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細節上發現孩子的性格特點,以此順勢而為,在日後的培養過程中盡量幫他發揮性格中優勢的部分,規避性格中的弱點從而避免給學習和生活造成不好的影響。

    其次,任何時候,都不要生硬地認為、規定、要求孩子「……是你該做的,……是萬萬不能碰的」,「學鋼琴對你有好處,輪滑?那是瞎玩,對將來沒用」……尊重孩子在興趣方面的天然需要,天賦往往隱藏在興趣中,一個人只有善於做某件事,才會本能地對這件事感興趣;或者只有對某件事感興趣,他才會調動全身心的精力盡力把這件事做到盡善盡美。通常情況下,人的潛能也就在這種時候更容易被激發出來。這是相依相生、相輔相成的。

    再次,保護好孩子的自信與熱情。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沒有理性佔據領導地位的「愈挫愈勇」,在他們的心理本能中,是「愈勝愈勇」。孩子在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上得到的認可和表揚越多,他們便會對這個人或者這件事懷有自信,繼續投入更多更大的熱情。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興趣愛好,用符合孩子本身性格特點的「手段」盡量保護孩子天然的熱情不被削減,並幫助他把性格或者技能中的天分最大化地發揮,這是父母所能給孩子提供的良性激發環境所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