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人治國:普京傳 第三章 經濟改革之戰
    搭建新班子

    令西方印象深刻的不只是普京的外交政策,他還在國內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目的似乎是為了刺激經濟,進一步鞏固自由市場,把過去的殘渣餘孽掃入垃圾堆。在國際社會上,普京因經濟改革聲名鵲起。早在普京還未當上代總統、仍是總理時,他就搭建了一個由傾向於西方模式的改革者組成的新班子,負責起草改革方案。有些人,如格爾曼·格列夫和阿列克謝·庫德林是普京在聖彼得堡工作時的老相識。安德烈·伊拉里昂諾夫是一位直言不諱的自由派經濟學家。阿爾卡季·德沃爾科維奇是一個神童,從美國杜克大學畢業後剛剛回國。普京自己對經濟尚是門外漢,但積極學習經濟知識並聽取他人意見,並且堅信必須改革。庫德林在一次採訪中稱普京是個「新一代的人物,懂得現代社會的運作原理」。1

    葉利欽執政時期推行了一些重大改革,經濟模式已經發生了轉變,尤其是大規模的私有化和價格的放開。然而國家並沒有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新湧現出的私有部門效益不佳。尤其是俄羅斯的工業基礎幾乎完全限於開採和出售原材料—石油、天然氣、鋁、木材,現代製造業近乎於零。

    1999年底,普京任命年僅35歲下海經商的律師格列夫執掌一個新成立的戰略研究中心。該中心成了經濟改革的發動機機房。格列夫留著托洛茨基式鬍子,是個閒不住的人。他根本算不上什麼經濟學家,但沒人懷疑他是最合適的人選。財政部副部長庫德林稱他「有勇有謀……好比一輛坦克,一部發動機,堅定不移地搞改革」。

    格列夫領導的這個中心有點像智庫。日後他在一次採訪時回憶說:「你知道,我們當時的目標是爭取達成全社會的共識。我們制訂方案時希望盡可能吸收知識分子、學者、研究人員、管理者和經濟學家的意見。我們希望在社會上廣泛徵求意見的原因之一是,人們不至於認為我們的方案是憑空杜撰出來的,這樣大家就會盡力去實施該方案。為此,首要任務就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參與方案的起草。」2

    潮水般湧來的各種建議並非都同格列夫的想法完全合拍,他面露微笑地提到其中一項:「我們收到了形形色色的建議,老實說,有些建議很奇特。科學院下屬的一個研究所向我們提交了一些建議,倘若付諸實施的話,等於再次恢復社會主義制度。我記得,他們的想法是建立一個國家基金,用於支付所有人的工資,然後將一切工資標準化。」

    此後幾個月裡,這批人舉行了一系列的吹風會和頭腦風暴,一點點篩選各種建議,並草擬了一個方案。普京有時會參加會議,主要是聽取發言並提出疑問。他常問的一個問題是,改革對社會福利會產生什麼影響。普京身邊還有一位「御用」的經濟大師—安德烈·伊拉里昂諾夫,遇到問題會找他咨詢,在有些問題上借助他制衡格列夫的一班人馬。

    格列夫曾邀請經濟分析研究所所長伊拉里昂諾夫加盟他的中心,但據伊拉里昂諾夫稱,他覺得該中心對他來說「凱恩斯色彩過於濃厚」,因而婉拒了。伊拉里昂諾夫過去是、現在依然是一個怪人,他桀驁不馴,喜歡挑戰世俗觀念。如今他是質疑「環境變化說」的知名人士之一。20世紀90年代末,他嚴厲抨擊導致俄羅斯金融危機及1998年8月債務違約的各項政策。也許是他直言不諱的性格吸引了普京的注意(不過幾年後他為此丟了烏紗帽)。2000年2月28日,代總統打電話邀請伊拉里昂諾夫去他位於莫斯科郊外的諾沃奧加廖沃(Novo-Ogaryovo)別墅「聊聊」。

    兩人在一起聊了一晚上,討論經濟問題,其實更不如說是討論經濟學。伊拉里昂諾夫在一次採訪時說:「他不光想瞭解利率等內容,還想對經濟改革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例如需要什麼樣的經濟,應該做什麼,怎麼制訂方案。顯然他在一個他不熟悉的很專業的領域裡學到了很多東西。」3

    兩人的交談曾被走進來的一位官員打斷,他遞給了普京一張紙。代理總統欣喜地讀到,俄羅斯軍隊重新攻克了車臣叛亂分子盤踞的沙托伊市。但伊拉里昂諾夫馬上給普京潑了一瓢冷水,他一向反對俄羅斯在車臣的干預,並直截了當地告訴普京,車臣戰爭是「犯罪」。伊拉里昂諾夫說,他力主允許車臣獨立。他認為靠軍事手段永遠不可能征服車臣,反而會導致恐怖主義有增無減,殃及俄羅斯人民。

    兩人爭得面紅耳赤。普京堅持認為,必須徹底消滅叛亂分子。伊拉里昂諾夫說:「他的聲調都變了。剛才討論經濟問題時聲調還很正常,突然間聲音裡彷彿摻了鐵或冰。就在你眼皮底下,他像是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與他完全不同的人。我感覺我倆隨時會吵崩,再無和好的可能。」

    伊拉里昂諾夫回憶說,半個小時後,普京看到根本談不攏,突然說:「夠了,不要再討論車臣問題了。」「他就這樣打斷了對車臣問題的討論。此後6年我們在一起開會時,普京從未當著我的面提及車臣,抑或和我討論車臣問題。不再爭論車臣問題後,我們的話題重新回到了經濟改革上。」

    指針指向了10點半,伊拉里昂諾夫該告辭了。他以為在車臣問題上與普京爭吵後,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了,然而普京約他第二天再來。伊拉里昂諾夫為普京補習經濟學的次數越來越頻繁。4月12日,普京正式任命伊拉里昂諾夫為他的首席經濟顧問,日後又任命他作為總統代表參加八國集團會議。

    5月底,中心起草的改革方案基本定稿。用格列夫的話說,這一方案「超級自由化」。庫德林說:「一旦給私有部門鬆綁,經濟就會增長。」即將完成的改革方案有厚厚的一大本,沒法呈交給代總統。由於他們沒有用幻燈作講解的經驗,於是僱用了一家一流的咨詢公司—麥肯錫國際咨詢公司。格列夫說,我們在該公司的莫斯科辦事處泡了一個星期,搞出了兩個版本的方案,簡版用於對公眾發表,專業版提供給政府各部門,解釋它們該如何執行該方案。」

    5月5日,普京就職兩天前,該小組成員來到普京在索契的家,向他「深入介紹了」這一方案。這些年輕的改革者心情激動。庫德林說:「我當時興高采烈,因為一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從早到晚,一場會接著另一場會,只有吃飯或在和煦的陽光下散步時,會議才會暫停一會兒。這批經濟學家同普京討論了方案中的每項內容。普京不時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批准了方案的要點。這一方案日後被稱為「格列夫方案」。然而執行該方案要比擬訂它更難。

    土地私有化

    在此後的歲月裡,格列夫方案改變了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個人所得稅減少了,稅率從最高30%減至僅僅13%的單一稅率,公司稅從35%減至24%。新土地法允許買賣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這還是第一次。一部新法典得以出台,其中含有打擊洗錢的措施,同時試圖拆散一些最大的國有壟斷行業,例如把電力生產從供電網中分開。

    改革個人所得稅勢在必行,因為工資已經少得可憐的數百萬俄羅斯人乾脆不再交稅,原因是稅率不堪重負。公司稅也是一樣,大約80%的公司想方設法避稅。格列夫提出,對所有人一律適用單一個人所得稅稅率並大幅降低公司稅。這一建議極為大膽,旨在一方面降低稅率,另一方面增加稅收。然而如果老百姓繼續不交稅的話,國家的預算就會出現更大的黑洞。普京看到了這一點。格列夫特別記得他和庫德林與普京的一次談話。

    「總統問我們:『你們有把握稅率降低後,稅收總額不會減少嗎?』

    「我們回答說,『有把握。』

    「他又問:『假如你們搞錯了呢?』

    「我答道:『那我就辭職。』

    「普京說:『對不起,可我不會根據你剛才的回答批准你的計劃!你還沒有考慮成熟。為什麼你覺得辭職就可以彌補預算將會出現的虧空?從政治角度講,你的辭職無法彌補預算的損失。』」4

    格列夫和庫德林回去後重新作了統計,再次向普京提交了他們的方案。這一次普京放行了。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不滿意。格列夫說:「當時我們仍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莫斯科辦事處密切合作。然而他們拒絕批准我們的方案,我們在莫斯科郊外舉行的會議上談得很艱苦。我們於是告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非常感謝他們的意見,但我們仍然要降低稅率。」此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離開了俄羅斯。但格列夫認為,改革方案是「一項決定性的正確決策,此後我國的經濟開始騰飛」。

    土地改革方案引起的爭議更大,這一次是因為該方案觸犯了數百萬共產黨人以及認為土地應該屬於「人民」的人。葉利欽從來不敢觸犯這些人。就在格列夫準備向國家杜馬提交他的土地改革方案時,數千人打著紅旗和反資本主義的標語上街遊行。

    政府在最後一刻作了一點讓步,加強了對出售農業用地的監管,然而毫無作用。國家杜馬主席請格列夫上台介紹他的法案時,台下一片騷亂。共產黨議員(占1/4席位)衝到格列夫身邊,不讓他離開政府官員席位區走上講台,有些人還試圖扯住他。杜馬主席的聲音完全被淹沒在打鬧聲中,於是他打電話給格列夫,讓他在自己的席位上提出他的法案。「反正沒人能聽見你說什麼,」他說,「但你必須作一介紹,否則我們無法表決。」

    格列夫於是趕緊發言,提交了他的法案。與此同時,共產黨人的議員用拳頭捶擊自己席位前的桌子,叫喊聲淹沒了格列夫的聲音。隨後對法案進行了表決,法案獲得通過……剎那間杜馬大廳淪為戰場,兩派敵對的議員拳腳並施,彼此扭打成一團。

    日後格列夫微笑地回憶說:「那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我們就是這樣贏得了在俄羅斯擁有土地的權利。」

    不許動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

    一攬子改革計劃初見成效。俄羅斯人開始交稅。通貨膨脹從2000年的20%降至2006年的9%。經濟年增長率持續保持在6%至7%之間。加上世界石油和天然氣(俄羅斯的大宗出口項目)價格持續上漲,政府不僅達到收支平衡,而且有了盈餘,開始償付巨額外債。1998年,外債占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130%。截至2006年底,俄羅斯的外債降至僅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8%。

    隨著石油收入滾滾流入政府的錢包,俄羅斯政府面臨一個兩難局面。一部分人,包括經濟部長格列夫,想把這筆橫財用在基礎設施上,包括公路、鐵路、教育事業和醫療保健體系。而財政部長庫德林卻擔心,這樣做會助長通貨膨脹。因此他建議設立一個穩定基金用來吸收多餘的流動資金,一旦將來石油價格下跌,可以使國家有一個緩衝,不致受到太大衝擊。大多數部長都想馬上為自己主管的行業拿到這筆錢。地方州長向普京抱怨說,庫德林從經濟中抽走了資金。格列夫說:「在這一點上我們爭執得很厲害。」最終兩人都得到了滿意的結果:成立了一個投資基金,每年向基礎設施投入30億美元。格列夫說:「這是一個公私合夥企業。如果有私人投資,政府就會出錢資助,從而可以利用私人資本修建大工廠、發電站及其他基礎設施。」

    不過最大的贏家還是庫德林建立的「穩定基金」。截至2005年1月初,該基金的資金總額高達5220億盧布(合185億美元)。俄羅斯靠這筆錢完全付清了拖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錢(33億美元)。石油收入繼續源源不斷。截至2006年8月,俄羅斯已完全付清了蘇聯時期拖欠的由債權國政府組成的巴黎俱樂部的大約400億美元,節省了77億美元的利息。隨著石油價格的不斷飆升,支付了如此大筆的錢款後,穩定基金的資金繼續增長。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期間石油價格下跌時,俄羅斯得以從容應對。

    普京第一任總統期間,大部分時間裡總理是卡西亞諾夫,一位自由市場的信奉者,風度翩翩,聲音洪亮,英文流利。他負責格列夫方案的執行,日後他成為抨擊普京最有力的人和反對派領袖之一。2008年,他曾競選總統。然而,克里姆林宮聲稱發現為支持他的候選人資格徵集的200萬人簽名是騙局。不過當年,他和總統在幾乎所有的問題上看法都完全一致。直到今天,卡西亞諾夫仍然承認,當時的普京完全支持自由化的改革。「當時我感覺自己和弗拉基米爾·普京是盟友,正攜手建立一個市場經濟型的民主國家。在此期間興許有一些失誤。」5

    改革者只在一件大事上未能如願以償,日後證明此事意義非同小可。當有人問卡西亞諾夫,普京是否經常干預政府的日常工作時,他回答說:「90%的時間裡都沒有,剩餘的10%涉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及幾乎所有和它沾邊的事。」6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是國家最大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廠家。該公司的前身是蘇聯時期的天然氣部,葉利欽時代轉為私有企業,但國家仍持有該公司40%的股權。公司當時經營混亂,成了腐敗、侵吞資產和避稅的溫床。7普京上台後誓言要整頓該公司,並任命了他在聖彼得堡的密友德米特裡·梅德韋傑夫和阿列克謝·米勒分別擔任新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據卡西亞諾夫說,米勒對天然氣行業幾乎一竅不通,第一年沒幹別的,都用於熟悉自己的工作。然而問題不止於此。對格列夫班子裡的成員來說,問題主要出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是一個蘇聯時期的龐大怪物。它對勘探、開採和銷售各個環節的壟斷窒息了競爭。與此相反的一個例子是石油行業,90年代它被拆成眾多相互競爭的公司。

    弗拉基米爾·米洛夫當年是能源部的一位年輕副部長,負責天然氣部門的改革。他在一次採訪中說,當時我們的想法是「打破壟斷,把分銷公司和生產公司分開,使其變成規模較小的企業,然後將其私有化,讓它們彼此競爭」。8普京曾不顧自己顧問伊拉里昂諾夫的反對,支持打破電力部門壟斷的相似方案。然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其他公司不一樣。

    2002年秋,米洛夫草擬了一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改革方案,得到格列夫和卡西亞諾夫的批准。卡西亞諾夫說:「似乎不少人認為,將天然氣的生產和運輸部門分家會導致整個行業的崩潰。而天然氣行業當時是支撐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這些人現在還在嚇唬人,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如果不能以現在的形式存在下去,整個國家就會崩潰。這都是危言聳聽。事實上,所有稱職的經濟學家和實業家都知道,改革天然氣行業是毫無風險的,改革的一切條件已經具備。」

    據米洛夫稱,改革方案遞交給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阿列克謝·米勒後,他旋即為此事找到普京。「米勒怒氣沖沖地給普京寫了一份備忘錄,說這樣做後果不堪設想。我們的做法威脅到了國家安全。普京在備忘錄上批了一句話:『我基本贊同米勒先生的意見。卡西亞諾夫先生,請您斟酌。』」

    米洛夫說,他對此一點也不感到意外。「普京很早就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特別感興趣。顯然,普京把這一公司視為權力的最大象徵和源泉。」

    卡西亞諾夫先後三次將這一方案提交給他的內閣,然而普京堅持說,需要進一步修改該方案,並建議他的總理繼續與米勒商討。他告訴卡西亞諾夫:「聽聽米勒的意見,你自己親自去找他,不要只聽攛掇你的那些人。」

    2003年,普京乾脆下令卡西亞諾夫不要再提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改革方案一事。「就在內閣會議開始前5分鐘,普京打電話給我,通知我從議程中刪除這一議項。」後面幾章裡將會提到,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日後將成為普京最有力的權力槓桿,無論用於媒體、經濟還是外交政策。

    好日子

    主要由於經濟改革的一攬子方案,在普京總統第一任期內,外國投資人首次顯出了信心增加的跡象。消費者方面,諸如法國連鎖超市歐尚和瑞典傢俱店宜家這樣的大跨國公司,率先在莫斯科郊區建立了龐大的零售店。宜家每新開一家店,耗資5000萬美元。但宜家期待很快能收回投資,因為說來奇怪,莫斯科市民似乎有錢在他們的店裡消費。進一步投資的唯一障礙是所有企業家在俄羅斯依然遇到的煩瑣手續和腐敗,沒有幾個外國人有足夠的毅力或辦法對付它(第十二章講述了腐敗給俄羅斯帶來的嚴重惡果)。儘管如此,宜家藍黃兩色的巨大傢俱店仍彷彿是現代生活的一面面旗幟,在莫斯科四周的郊區迎風招展。不用多久,其他城市也將飄起宜家旗幟。

    就俄羅斯人的心理而言—在可能瞭解的限度內—20世紀90年代的震盪似乎正在過去。我感覺(完全是我個人的一種主觀印象),俄羅斯人覺得自己不像在葉利欽時代那樣依賴西方的施捨。外國顧問不見了,新的經濟增長常常給人一種本土感。超市裡本國產品琳琅滿目,但不再是過去出售的盛在清一色褐色紙袋裡的劣質產品,而是不遜色於西方產品的包裝精美的本國產品。俄羅斯人開始改用以前自己喜愛的品牌,如買Vologda牌黃油而不是銀寶(Lurpak),買本地產的軟甜口味的香腸而不是進口的德國香腸。人們重新領到了工資,90年代初成千上萬在街頭擺攤出售自己私人物品的人不見了蹤影。莫斯科雖然讓人感到招搖膚淺,但人氣很旺。到處是平地而起的大廈,每天都有新的商家開業。

    俄羅斯人有理由感到樂觀。人們去宜家購物是因為他們正在裝修自己的公寓,將昔日的舊瓷磚和蘇聯時期的家什掃地出門。很多人(至少是在大城市)在過了10年前途未卜和貧窮的日子後,終於看到了生活正與過去真正分道揚鑣。

    2002年歲末,形勢看上去相當不錯。普京和布什成了好朋友,普京的班子將俄羅斯轉變成一個欣欣向榮的市場經濟體。

    然而陰暗勢力並沒有閒著,俄羅斯及其與西方的關係仍籠罩在這些勢力的陰影之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