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偏僻鄉間,年幼的戴爾·卡內基在貧窮的家庭中長大。他的父親是一位宿命論者。正因為如此,卡內基在童年與少年時代都非常缺乏自信。即便他長大一些,就讀瓦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之後,還因為演講比賽屢屢碰壁而一度想自殺。
但他沒有自殺,而是打算再試一次。既然已經到了最壞的時候,卡內基反而可以孤注一擲,除了演講,不再考慮其他—無論是自己艱難的處境,還是失敗後同學們嘲笑的目光。有了這個想法,卡內基反而能不顧一切地去練習演講技巧。恰恰因為如此,專注於演講練習中的卡內基反而獲得了成功。1906年,卡內基獲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說家獎。隨後全院師生對他刮目相看。
卡內基感到憂慮漸漸離自己遠去。這並非僅僅由於演講的成功,還由於他有了這樣的成功經驗,憂慮已經不能再對他的行為造成巨大影響。
卡內基決定將這段經歷也納入訓練課程中,拓寬授課範圍。在其中一堂課上,卡內基對學生們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他講出了自己的困苦和憂慮,談到了那些不眠的夜晚、各種挫折和打擊,還有自己的奮鬥。這堂課獲得了學生的好評。
卡內基受此啟發,之後將「如何解決煩惱」納入訓練課程,將自己的一些方法與研究成果教給學生使用。學生們使用之後,再將自己的實踐結果在班上報告—這一方法太棒了,之後實行了100年,直到現在仍然如此。
在卡內基的人生經驗中,他尋找到的克服焦慮的第一條重要結論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
那個在學院河畔像瘋子一樣練習演講的青年卡內基,正是憑借這個方法,才克服了心中的恐懼和壓力,獲得了演講比賽冠軍。
後來在授課時,卡內基根據自己找到的資料與研究,對此總結出了結論。他將這一方法稱為「活在今天的方格裡」。
具體而言,這個方法是這樣:
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必將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而未來就在於今天,從來不存在於明天,人類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精力的浪費、精神的苦悶,都會緊緊伴隨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所以,遇到麻煩的人要做的是,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埋葬已經逝去的過去,切斷對明天的擔憂,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裡,從而擁有所有的今天。
這並非主張人們不用下功夫為明天作準備,而是提倡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
在當年的卡內基訓練課堂上,卡內基用很多形象的故事告訴學員們這個道理,其中一個故事將「方格」形容為了「沙漏」。他對學員們說:把生活想像成一個沙子漏斗—在漏斗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顆沙粒,它們緩慢、均勻地通過中間那條細縫。除了破壞漏斗,你我都無法讓兩顆以上的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
每個人都像這個漏斗。當一天開始的時候,有許多事情需要盡快完成,但只能一件一件地做;讓工作像沙粒一樣均勻地慢慢通過,否則它們就一定會損害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
「對於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卡內基看到一位安穩的家庭主婦把這句話打下來,貼在汽車的擋風玻璃窗上。她幾乎是依靠這句話度過了失子的痛苦時刻:每天清晨我都對自己說「今天又是一個新的生命」。之後,卡內基將這句話講述給學生聽,很多學生也將這句話貼在自己的汽車玻璃窗上。
滴答的沙漏、新的一天……卡內基把這稱為「今天的方格」。在卡內基的課堂上,他寫下了著名的克服焦慮的方法:
活在今天的方格裡。
怎樣能做到
當我將卡內基訓練引入台灣時,我告訴學員,我們面對的問題猶如「今天的盤子」。這是個很好的比喻,因為我們的憂慮的確如同瓷器一樣脆弱,這比喻實際上是來自一件他人親身經歷的事情。
我的一位朋友,他是好幾個社團的負責人,擁有一連串令人肅然起敬的頭銜,同時,他還擁有令人徹夜難眠的胃疼之症。
由於他的父親是胃癌病逝的,所以他不得不擠出時間,戰戰兢兢地去醫院檢查,結果醫生宣佈他什麼胃病都沒有,甚至連胃潰瘍都沒有,胃疼完全是因為壓力。他拿著幫助睡眠的鎮靜劑而非胃藥離開了醫院。但他仍然不能驅除壓力,也不能趕跑胃疼。
有一天,他太太洗碗時,他一邊幫忙擦碗,一邊饒有興趣地看著自己的太太邊洗邊唱歌。此時,他腦海裡突然靈光一閃:如果結婚時,我太太就看到未來幾十年得洗的碗—那必定多到連大倉庫都堆不下,絕對會嚇跑吧!
這位手舞足蹈的太太之所以沒被嚇跑,是因為她一次只洗當天的份。在那一刻,他猛然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一直以來,他總是洗今天的盤子、洗昨天的盤子,甚至打算洗那些還沒弄髒的盤子。
「我發現自己真夠笨的!每個主日早上,我站在布道台上,教導別人如何生活,自己卻過著緊張憂慮的日子,真是羞愧極了。」他想道。此後,他隨時要求自己只清洗「今天的盤子」。後來當我聽他講述自己的遭遇時,他滿意地對我說,從此他不再為煩惱所困,不再胃痛、失眠。昨天的問題他都拋棄不顧,更不再操心明天的「髒盤子」。
我們中國人的家庭吃飯,總是大盤小盤擺滿一桌子,飯菜裡有著濃濃的家庭意味。每天,我們需要洗的盤子非常多,而每個人幾乎都有過完成這種看似繁重的工作的經歷。當我用洗家裡的盤子作為例子時,我發現講台下的學員們都聽得很感興趣。
其實這樣的理念對於學員而言並非新鮮,我的學生們很多都聽說過一句話,「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但很多時候,這句古老的諺語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太大的觸動。
哪怕我自己,雖然可以教導他人,但並不代表我自己能隨時做到。事實上,當事發突然、身陷其中時,我也曾忘得一乾二淨,任由心情跌落谷底,為無法挽回的情況懊惱不已。
正因為如此,我能體會到這種心情,也希望我們有更多辦法挽回這種沮喪之勢。
根據卡內基訓練的方法,我在課堂上並不著意闡述這些道理。我知道,未經實踐的人生智慧,不管多有道理,也無法發揮任何力量。
在卡內基訓練的課堂中有專門的一課,教學生們練習如何「洗今天的盤子」。我們會拿出一本作業冊、一支筆,請同學們填寫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目前你的煩惱是什麼?
是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但至少我們希望通過此,讓學生們面對他們的煩惱本身,而不是面對煩惱的情緒。
我們都不是天才
我能理解學生們並非偉人,大部分人做過很多不應該做的事情。其實即便是那些很有成就的人,也會犯下許許多多的錯誤。
喬布斯是一位天才,他卓有遠見地開發了許多好的數碼產品,比如iPad、iPhone,這幾乎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但實際上,即便是這樣一位善於判斷未來趨勢的天才,他的判斷也並非總是準確。
「我看到卻沒意識到的東西是個人電腦互聯,我沒有意識到這個,是因為當時我太沉醉於圖形用戶界面。」這是喬布斯的回憶,他的這一點失誤造成了巨大損失,「這讓我和這個行業在整整10年後才開始著力進行第二個突破—讓電腦服務於人際交互,而不僅僅是被當成文字處理或者獨立的生產工具。」
不過,喬布斯顯然很快就擺脫了這種失敗的困惑,不久之後,他開始設計一種叫做iPad的產品,後來它成為全球運用最多的平板電腦產品。
事實上,喬布斯的錯誤判斷並不少。現在我常常在電腦上收看電視節目的視頻,這讓我可以看任何時間的節目,非常方便,但是,喬布斯當初認為這件事是無法實現的,他曾經告訴一位記者:「我實在不相信電腦和電視會合為一體,我花在娛樂上的時間足夠多,我瞭解到,講故事是線性的,不是互動的,你去看電視時,就把大腦關閉了,而你去用電腦時,卻要啟用大腦,這是不一樣的東西。」
如果不是具備很快將失誤拋之腦後的本領,喬布斯的失誤本身就會將他壓垮了。喬布斯更有理由擔憂未來,畢竟,他在開發一件沒有先例卻有無數質疑之聲的產品。可是他只在「今天的方格」裡,「今天的方格」對於喬布斯而言就是不斷地研發新產品。最終,他研發出了偉大的產品。
連喬布斯都會常常犯下錯誤,且不瞭解未來,何況其他人!所以,不用過於苛責自己。
何麗梅40歲左右,穿著得體的中式服裝,利落的短髮,是位看上去幹練又溫和的女性。2011年7月,我在台灣新竹科技園區台積電裡見到了她。
她早在1995年就是卡內基訓練的學員,當她見到我,她高興地把一本自己當年上卡內基訓練時使用的教學書給我看。這本書的封面看上去有些泛黃,真是有些年頭了。她特意對我說:「黑先生,我經常會回頭看看卡內基的原則,來提醒自己,給自己充電。」
台積電的園區非常大。這家世界規模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公司以先進的技術、一位叫張忠謀的領導者,以及快節奏的發展方式而聞名。何麗梅是台積電的「五虎將」之一,任財務副總經理兼新聞發言人。
她告訴了我,她是怎麼用「活在今天的方格裡」這條卡內基原則來阻斷壓力的。
一次,在台積電召開新聞發佈會前的一天上午,何麗梅照例在準備第二天發佈會的發言稿和其他資料,偏偏這時候,老闆張忠謀召集何麗梅開會,商量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幾個小時後,當會議結束時已是下午3點半了。要在第二天上午準備好發佈會的新聞稿,時間非常緊張,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何麗梅對自己說:「現在我關門、關機,未來三小時只準備明天的發佈會。」
傍晚7點,新聞稿寫了一部分,但並沒有完成,此時工作了一天的何麗梅感到累了,她關上電腦回家。
第二天上午就是新聞發佈會的時間,換作其他人,可能會感到很緊張,也許會強迫自己在疲憊狀態熬夜寫完發言稿。但何麗梅則沒有如此做,「我會停下來,讓腦袋放鬆,而不會一直憂慮」,經過十幾年的自我訓練,「活在今天的方格裡」已是何麗梅的習慣,此時的她一點兒都不焦慮。
到家後,何麗梅享受了晚餐,並興致勃勃地與女兒商量全家的秋遊計劃。結束這一切後,何麗梅高高興興地上床休息。
第二天,何麗梅在清晨6點鐘醒來,感到活力又回到了自己的身體裡,一切都非常好。她當即明白,事情回到了自己掌控中。於是,她坐在電腦前,用了兩小時將剩下的新聞稿寫完,發言稿寫得很滿意。她從容地換上套裝,稍整容妝,來到公司,參加了新聞發佈會。當天的發佈會開得很成功。
想想看,如果何麗梅懊惱於之前因為意外狀況而沒有完成發言稿,擔心第二天的發佈會開得不成功,那麼,她還怎麼能讓自己保持最好的狀況,寫出精彩的發言稿?
身為行業全球第一的台積電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讓每位同事都感到企業對自己的期待,無形中這也帶來很大的壓力。但是,何麗梅卻瞭解如何用「活在今天的方格裡」來隔斷壓力。所以,她在台積電工作、發展得很順利,她對我說:「如果沒有學習卡內基,我覺得自己不能在台積電這樣嚴格的企業中發展。」
畫出更好的方格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他們憂慮企業未來的發展與成長,或者是擔心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學,擔心另一半外遇,擔心中年失業,擔心疾病,擔心治安,擔心通貨膨脹、經濟危機,擔心戰爭、地震、海嘯,甚至擔心世界末日……
這些擔憂絲毫不讓人意外。如果能透視每個人的內心,或作一項調查,我們將發現,人們憂慮的事情不僅琳琅滿目,而且千奇百怪。
正是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練習隔絕過去,不要讓過去的失敗痛苦繼續傷害自己,或是活在昔日的榮光中,沾沾自喜,反而阻礙前進的腳步;同時要學會隔絕未來,不作無謂的預設、想像與擔憂,自己嚇自己。
但這絕不是說,我們不用為明天籌劃,相反,我們能為明天所作的最佳準備,正是將所有的智慧、熱忱,積極地投注於今天的工作中—這才是我們唯一能為未來做的準備工作,不是嗎?
想想看,一個人把昨天的負荷和明天的重擔,在今天一起背負,那該有多沉重!恐怕再堅強的人也會膽怯吧。
再想想,一個人成天憂慮過去,擔心未來,還有多少力氣可以為成功打拼?
所以,當你陷入過去的憂思、憤怒、不平,或不禁又為未來擔憂、恐懼、驚慌時,請不要忘記讓腦海閃現「今天」這兩個字。
蘇州卡內基訓練講師郭偉正是通過只重視「今天」,度過了一次家庭危機。
郭偉40多歲,正是那種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2009年,當他的父親被查出患有甲狀腺癌時,他身上的擔子更加沉重了。
此時,郭偉與妻子、兒子在蘇州,而父親則居住在老家四川。面對突如其來的癌症,郭偉一家人手忙腳亂,日常的平靜生活完全被打亂了。郭偉需要放棄一些工作,爭取多抽出時間去四川照顧父親,郭偉的妻子為了幫郭偉盡孝,辭去工作,來到四川,專門照顧病中的父親。郭偉的兒子只有14歲,但父母為了照顧爺爺而不常常在蘇州,不能照顧他。而最大的恐懼則是,郭偉父親採取了保守治療,對於病情的恢復,郭偉毫無把握。這些付出的背後,郭偉不知道結果是什麼,但不再穩定的生活和未知的未來都讓他感到壓力。
「我不能考慮那麼多的未來隱憂,我要做的,是把今天應該做的做好。」郭偉對自己說。
郭偉眼前能做的,就是照顧父親。他發現自己需要考慮的,僅僅是如何將父親照顧好,而不是懊惱為什麼父親得了癌症,或者擔心未來父親能不能康復。
於是,郭偉制訂出了詳細的計劃,盡量做到讓父親心情舒暢,治療效果更好。他每個月多次從蘇州往返四川,陪父親登山、拜佛;他教父親學習使用電腦,從26個英文字母開始,到後來可以收發短信;他每次收集很多笑話,講給父親聽,讓他能放鬆心情……
一年之後,郭偉的父親身體康復情況挺不錯。
而奔波忙碌了一年的郭偉直到此時,才能停下來稍作休息。他意外地發現,自己陪伴父親,收穫的遠多於失去。
因為要照顧父親,郭偉無法更多地顧及自己14歲的兒子,於是,他和兒子簽訂了一份兒子可以自我管理的「協議」。得到了信任與機會的兒子將自己管理得特別好,當父親病癒的時候,兒子也成長為一個更為獨立的小伙子。
由於常常回到老家,郭偉重新與兒時的夥伴相聚,發現了質樸而美好的友誼。
郭偉自己也開始注重養生,他開始問自己:我要的是什麼,是賺很多的錢嗎?答案是否定的。他需要的是平衡而健康的生活。他放棄過去忙碌且彷彿被慣性推動著前進的生活,開始為生活做減法。
「我曾經以為,最糟糕的時間就是父親患上癌症之後,但事實上,這段日子卻帶給了我人生豐富的收穫。」郭偉感歎說,「如果當時我不提醒自己『活在今天的方格裡』,怎麼會收穫到這些呢。」
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這是加繆說的,是我們可以記住的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