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力量 第二章第一節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
    發現「不批評」金鑰匙

    1912年,剛剛24歲的戴爾·卡內基寫信給美國大作家戴維斯,請教一個寫作方法問題。

    年輕的卡內基希望能讓自己顯得很重要,引起這位大作家的注意,所以他在信的末尾寫上這樣一句話:「信系口述,未經整理。」他曾經看見過這句話神氣活現地出現在另一位大人物的信中。

    此信的確令戴維斯注意到了卡內基,他用了這樣的方法表達自己對卡內基的印象—不屑地將信直接退回,並潦草地附言道:「你態度之不恭無以復加。」

    卡內基看到回信後感到羞愧且憤怒,他想:我是錯了,應該受到斥責,但戴維斯有什麼了不起,我現在真是非常憤恨他。從此,卡內基不再看戴維斯的作品,甚至不再談論他。

    同時,卡內基覺察到了自己這種突如其來的憤恨情緒,並對此感到很奇怪,他想:我知道自己是錯的,可為何仍對戴維斯有這樣的憤恨,難道僅因他批評了我?

    卡內基開始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批評他人難道有如此巨大的負面「威力」嗎?

    在接近100年後的今天,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當一個人遭受猛烈的批評時,心跳會加速,會覺得像被挑戰、被考驗、被刺探,然後本能的防衛機制就會啟動。為了維護自尊,他可能會採取攻擊的手段以轉移焦點。所以,相信那時候讓卡內基所產生的怨恨情緒,正是他遭受批評之後的自然反應。但在近100年前,並沒有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內容,人們無從得知批評的殺傷力,也不瞭解批評本身意味著什麼。

    卡內基本人曾是位很喜歡批評他人的人。他從小固執、要強、喜與人爭辯,他在大學時樂於參加各項辯論比賽,還曾計劃寫一本有關辯論的書。從日後留下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推測,卡內基年輕時一度認為,批評他人理所當然是見識不凡者的「特權」。但對這個問題他還是第一次思考,即批評或指責他人可能給對方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卡內基將這種感受與思考帶到課堂上,與學員們分享。這話題讓學員們議論紛紛,顯然引起了很大共鳴。

    我們可以想像出距離現在八九十年之遙的卡內基課堂上—那時候愛迪生發明出電燈才不過30年—在教室單調且不夠明亮的電燈下,卡內基的學員們熱切地說起自己遭受批評時心裡的感受,以及他們為反駁這些批評所做的更多傻事。這大概是他們此生第一次有機會述說這些感受。

    「我小時候被同桌取了『醜小鴨』這個外號,讓我整個初中階段一直很自卑。長大後都不想和同桌說一句話。」一位女學員說道。她其實端莊秀麗,並非難看。不過,當她說到這件事時,臉色的確很難看。

    另一位學員則說,自己是公司的行政採購員,他每次購買的辦公用具都會受到一位挑剔的同事批評,這讓他感覺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一文不值。為了辦公用具是不是夠好這種小事,他幾乎恨了這位同事一輩子。

    卡內基發現這樣的事實:曾經遭受的批評的確大大地影響了學員們的情緒,他們非常不喜歡受到批評。離開課堂後的卡內基一頭扎進了圖書館,他翻閱書籍,希望繼續瞭解批評為何物。而從上千頁的歷史中,他發現答案可以簡單地歸納為:批評是個毫無成效的方法。

    批評猶如剝下人的自尊與面子,常常只會帶來反效果,甚至會對人造成傷害。

    從眾多學員們親身經歷的事情和名人事例中,卡內基發現了這樣的情況:批評無用,它徒使人增加一層防禦,竭力地替自己辯護。這些被稱為「人類」的「東西」有一種天性,那就是做錯事只會責備別人,而絕不會責備自己,每個人都是如此的。人天生就會盡量維護自己的自尊,維護自己的面子。

    「不批評、不指責以及不抱怨他人,應該成為我們的準則。」可以想像,卡內基當時發現了不批評、不指責的重要性之後,就是這樣在心裡對自己說的。後來,在學員們的一致投票下,「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成為了卡內基溝通與人際交往的第一條行事原則。

    對於以上過程的描述,有一些來自史料,有一些則是我自己根據當時情況的猜測,以將卡內基先生對「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的發現勾勒為一個完整的過程,因為我相信,在歷史上,卡內基先生的確有過對「不批評」越來越深入的思考。他最終發現這一原則時,肯定萬分驚喜。他發現的這個原則,並不是直接從哪裡借鑒來的金玉良言,而是通過卡內基訓練的眾多學員們在實際生活中得到的體會。這條原則和後面我們要講到的其他原則一樣,來自對人生的瞭解,對人性的洞見,所以簡單、直接,且非常有效。

    它被作為卡內基訓練的第一條原則,成為開啟良好溝通與人際關係的金鑰匙。

    此後將近100年裡,卡內基的學員都被告知:當你希望贏得由衷的合作時,不批評、不抱怨、不指責都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不批評的威力

    卡內基找到了「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後,恐怕他最先想到的例子,就是林肯先生。卡內基曾費了10年左右的時間,研究林肯的一生,還用了三年時間寫了一本林肯傳記。他發現,林肯並非生來就不批評人,但在成為總統後,林肯的確嚴格遵循了不批評、不指責的行為準則。在總統職位上,林肯非常稱職。1865年林肯去世的時候,美國陸軍部長斯坦頓說:「躺在那裡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元首。」

    卡內基將自己找到的林肯在不批評、不指責上所做的事情記錄了下來。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著名的「葛底斯堡戰役」打響,1863年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開始向南撤退,到達波托馬克河邊時,前方河水暴漲,他們無法渡河,而乘勝追趕的北方軍就在後面。

    北方軍只要再前進一步,就可以乘勢俘虜李將軍,這樣立即可以結束這場戰爭。林肯命令帶領北方軍的米地將軍立即襲擊李將軍軍隊。

    可米地將軍卻遲遲不進攻。最後,河水退潮,李將軍和他的軍隊就這樣逃走了。

    林肯對此震怒至極,他寫了封信給前方的米地,狠狠地批評了他的失職,信的最後幾句,他毫不隱藏自己的不滿,他寫道:「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明智的,我也不期盼你現在能做得更好。良機已經失去,我實在深感遺憾。」

    猜想一下,當前方的米地看到信後,他將會如何反應呢?

    可是米地從沒有看到過那封信,原因是林肯並沒有把這封信寄出去。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後,從他文件中發現的。

    林肯沒有把信發出,寫完後就放在一邊了。也許他明白,一旦發出了這封信,他和米地將軍之間的關係,將會出現一道永難彌補的裂痕,米地甚至會卸甲離去,這對林肯並沒有任何好處。林肯從過去的生活經歷中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尖銳的批評、斥責永遠不會有效果。

    卡內基發現,在著名人物身上,不批評的例子俯拾皆是。

    另外一則來自圖書的例子是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處事並不算高明,可是後來成為極有手腕和處世待人極有技巧的人,甚至擔任過美國駐法的大使。他成功的秘訣是「我不說任何人的不好」。他說:「我常說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的好處。」

    在描述完這個案例之後,卡內基緊接著得到一個結論:「任何一個愚蠢的人,都會批評、責備、抱怨他人。同時,絕大部分愚蠢的人的確是如此做的。」

    在現在的卡內基訓練中,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指出他人是「愚蠢的」。但在當時,卡內基先生得到這個結論,我們可以猜測,大概他是在心裡懊惱地指責自己:「我過去真是頭蠢驢」。而從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出,卡內基先生發現不批評這個道理之後,有一種煥然一新、脫胎換骨般的感覺:「這樣簡單的方法,卻可以使自己和他人的溝通以及人際關係得到極大的提升,要是早點發現就好了。」

    所幸,卡內基訓練的學員們不會再錯過這個原則。之後卡內基在課堂上將「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的原則告訴學員們。他給學員說了包括我們上面提到的林肯先生放棄批評的經歷在內的許多例子,這些例子讓學員們得到思考和啟發,瞭解到,對於人際關係而言,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是如此重要。「當你想批評的時候,想想林肯是怎麼做的。」卡內基告誡自己的學員們說。

    在課堂上,卡內基先生還讓忠實執行這一原則並且從中獲得好處的學員上台演講,以喚起其他學員實施這一準則的渴望與熱忱。

    卡內基給學員們的忠告是,「你們要不斷地去使用」。我在後來25年間進行卡內基訓練的過程中認識到,卡內基訓練不是知識,而是一項技能,一項熟能生巧、需要勤奮練習的技能。

    直到現在,「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都是卡內基訓練的主要內容之一。

    中文世界批評多

    當我將卡內基訓練引入中文世界、最開始在課上提出「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的原則時,我剛剛說完,就有學員發言說:「黑老師,應該是4個『不』: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可能。」

    全班哄堂大笑,但我想此言有理,在中文世界裡,「批評你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頻繁出現,猶如我們大多數人的成長伴侶。

    對此,我自己深有體會。我的父親是軍人,從小對我比較嚴厲,在我們犯錯時,他經常會斥責我們,讓我時常想去親近溫和的母親,而非嚴厲的父親。

    我的太太李百齡,她從小就是傳統觀念中的乖小孩,功課很好。但每次親戚朋友對父母誇獎她功課很棒時,她的爸媽就會回答說:「沒有啦,她哪有聰明,其實她很笨!」父母雖然是謙虛,但她卻把他們的話信以為真,一直覺得自己很笨。後來我太太告訴我,在她考上頂尖的台灣大學後,還是覺得自己很笨,還養成了凡事退縮的習慣。

    我想,在我們中文世界裡,很多人從小都在批評中生活。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因為不聽話,被父母批評;當我們是學生時,因為考試不夠好,被老師批評;到好不容易畢業開始工作,「受氣包」們以為自己可以被平等獨立地對待時,老闆的批評與指責又來了。

    從小到大,他們說,「罵你是為你好」、「愛深責切」、「不責罵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漸漸地,我們習慣了批評,甚至以為這是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但奇怪的是,儘管批評被父母、老師、老闆視為一件幫助我們成長的事情,可每次當我們被批評時,都並不會感覺快樂,也覺察不到自己在成長。相反,因為屢屢受到批評,我們見人矮了幾分,長大後,我們也不是那麼喜歡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心。

    愛之深,責之切,父母的出發點可能是求好心切。可是,批評貶抑的表達態度卻對孩子造成了傷害,甚至讓他一輩子都會記得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反而造成了反效果。

    更加可怕的是,孩子也漸漸地長成了喜歡批評別人的人,以為只有批評才能解決問題。同時,我們發現,儘管自己很正確,朋友和家人卻並不肯親近自己。

    正是因為如此,我尤其認為,在中文世界裡,應該更多地去倡導「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個「三不原則」。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看似很難,但通過反覆訓練,是可以做到的。批評他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人們時常脫口而出,而善解人意和寬恕他人,則需要修養和自製的功夫。每一項優秀的品質,都是通過反覆學習與訓練才能得到,在「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項對自己如此重要的技能上,我們當然也要投入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訓練。

    我們有一位卡內基學員胡德興,他曾經認為自己無法停止對死對頭的批評,但後來他做到了不批評,而且收效非常好。胡德興是台灣富邦投資的董事長,他精力充沛,說話和藹。

    2002年,他在台灣一家投資機構擔任部門經理,新上任的總經理常對他的項目指手畫腳,令他倍感壓力。他為此常常不配合總經理的工作。

    糟糕的情況一直延續到2004年。這一年,台灣發生金融危機,胡德興管轄著公司最大的業務部門。一旦這個部門做不好,整個公司都完蛋,總經理也會走人。這真是個好機會,胡德興終於可以告訴總經理,他過去對待自己的種種做法是大錯特錯了。

    但當時胡德興已經擁有宗教信仰,他希望自己有更快樂的人生,為此他甚至決定接納自己最討厭的人—這位總經理。所以,他打算停止批評總經理。

    他最初根本做不到不批評,「因為一想到他那個嘴臉,我就難受,我就忍不住想指責他。」胡德興回憶說。

    胡德興曾參加過台灣卡內基訓練,在卡內基訓練的課堂上已經知道不批評有多麼重要。所以他想,這件事得強迫自己去做。於是,他要求自己暫時停止對總經理的抱怨和指責。接著,他發現了一些過去從來不曾想到過的事實:過去總經理沒有直接開除或批評他,只是不斷干涉他的工作,告訴他應該如何做,這說明總經理的出發點是工作,而非針對胡德興個人。

    胡德興繼而想到,這位總經理血糖很高,要靠每餐吃藥維持生命,但他常常加班加點地工作。至此,胡德興竟然發現,總經理是一位對待工作認真又辛苦的同事。那一刻,這位過去如此可惡的總經理,在胡德興眼中的形象完全改觀了。

    胡德興停止批評後,想到對方的優點,繼而就想到,自己過去也不見得全對,那麼,為何一定堅持自己的觀念呢?這樣一來,胡德興完全放棄了批評這位總經理,而是積極與他配合。後來,胡德興與總經理的關係融洽很多,他們配合好以後,企業也順利地度過了金融危機,而且業績持續上漲,4年內資產成長了3倍。

    胡德興的經歷告訴我們,一旦放棄批評,甚至可以與過去最討厭的同事相處,也可以在金融危機時使企業反敗為勝。當然,經過這樣的歷練之後,胡德興更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了。他幾乎不再批評他人,與人合作溝通的態度備受大家好評,不久之後,他就被挖角擔任更高的職位:在台灣富邦投資有限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他還被選為世界青年總裁協會台北分會會長。依靠自己良好的溝通態度,他經常幫助商業界進行溝通與促進工作。

    胡德興這樣總結自己巨大的改變:「不批評、不抱怨、不責備」讓人容易謙卑,謙卑時,你眼中所見會與以前不一樣。越謙卑越能認識到自己不足,也更願意學習。謙卑時,外界的力量就會進入你的身體,幫助你融入外界環境,與周圍的一切更和睦地相處。

    胡德興的例子可以很好地提醒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謙卑之心,可以從做到「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開始。

    想想園丁的做法。當他栽種的植物成長不如預期時,他不會責備植物,而是提供給它們更好的成長條件。

    孕育人際關係,也是相同的道理。

    高情商的不批評

    2011年年底,新浪微博上流傳著一個小故事:「一對情侶坐地鐵去世紀公園,出站之後兩人因為哪個口近而爭執起來。女朋友認為應該走2號口,男朋友則認為她說錯了,1號口才是對的。無奈之下男朋友只能求助於咨詢台工作人員。咨詢台的阿姨望了男孩子一眼,只說了一句:要去世紀公園就走1號口,要女朋友就走2號口。」

    這個小故事的轉發超過了5萬次之多,大多數轉發者都表示很同意這位阿姨話裡的道理,一位網友的留言點評比較有趣:「仰望阿姨的情商,男孩子羞愧了。」

    時間到了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與當年卡內基提出「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的20世紀相比,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有一點是沒有改變的,那就是,人們依然是充滿情緒的「動物」,會被批評與指責傷害到自尊。

    而且,由於現代人大多非常獨立、有個性、有很多選擇,所以,批評、指責、抱怨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比100年前更大,更立竿見影。

    也許,那個執意要走1號地鐵口的小伙子沒有阿姨的指點,就會因為批評自己的女朋友而與女朋友產生不和。這時候,他是繼續責怪女朋友「不講道理」呢,還是應該責怪自己不懂得人性、不瞭解照顧他人的情緒需求?

    在現代社會,情商已經成為一門顯學,我們比當年卡內基先生的學員們還要幸運,因為我們知道培養情商的重要性,也更加能主動地去訓練自己的情商。

    在現代社會,依靠地位優勢的命令式合作方式,已經很難在家庭或企業中行得通,相反還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更好的方法是獲得對方誠懇的合作,構建「雙贏」的關係,讓雙方心甘情願往一個方向前進。具體到政治環境中,政府不再提倡集權,而強調民意,這個「意」就是民心;在企業關係中,企業家希望與員工同心協力完成工作;在家庭中更是如此,家庭中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每個家庭成員熱愛彼此的那顆心。

    那要如何得到這顆心呢?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家長在家常常批評自己的小孩,小孩子就不太喜歡回家,而是逗留在外和其他小孩子玩,因為他的心不再在家裡面。如果在單位批評同事,同事倒是不會跑,但是他的心也就不在公司了,他可能只是機械地完成上級的命令,像一個「機器人」。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批評去「趕走」人心。

    批評或許能贏得一次爭論中的勝利,但通過不批評的辦法,往往能夠贏得人心。這顆心蘊藏著的勇敢、真誠、毅力……這才是我們所能贏得的最為寶貴的東西。

    在過去25年裡,我看到了很多卡內基訓練學員實踐「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後所帶來的轉變,我還發現,我身邊那些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以及我所見到的著名人士,他們通常包容性強,很少批評他人。

    台灣著名理財專家、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人緣很好,我發現連她家樓下咖啡館的服務員都和她是朋友,我很好奇,她這樣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從哪裡來的呢?她想了想給我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夏韻芬有很多觀眾。在一次巡迴演講中,一位白髮老伯站起來向她提問,他在台下大聲地問道:「我手裡有20多只績優股股票,但仍然不能為我賺錢,現在我應該再買什麼賺錢的股票呢?」

    這種持有過多種類股票的狀況在任何理財專家眼中,都是不佳的投資行為。「你投資過於分散,所以不能賺錢」,這大概是專家所能夠給予的忠告了。

    但是夏韻芬卻從來不會批評觀眾。聽完觀眾的問題,她笑瞇瞇地對台下說:「我發現你們比巴菲特還棒呢。」台下有聽眾喊起來:「這怎麼可能?」夏韻芬笑著解釋道:「巴菲特的基金公司持有20只股票。你們有多少人超過20只?你們不是比他還棒嗎?」

    這時候,夏韻芬觀察到台下有觀眾開始顯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有聽眾甚至脫口而出道:「對,手裡的股票有一點多了呢。」

    然後,夏韻芬開始提問:「你們的股票一起漲停的概率大不大?不大嘛。但是一起跌停的概率大不大?蠻大的。」

    聽眾們開始明白自己做法可能有問題。那位老伯第二次站起來提問道:「我應該如何減少手裡持有的股票呢?」

    聽到這裡,我開始明白夏韻芬為何有好人緣了:她不會隨意批評任何一個人,而是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

    夏韻芬現在在台灣主持兩檔電視理財節目,出版了8本理財類書籍,台灣有媒體稱她為台灣的「理財天後」。夏韻芬從多年來備受歡迎的主持和演講中獲得的經驗是:不要批評聽眾,哪怕是位賣菜老伯,他也可能會對所遭受的批評表示反對。如果想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做,要讓他們自己說出來。

    知道有老年觀眾叫夏韻芬什麼嗎?「韻芬姐」。還有聽眾在夏韻芬舉行講座時送去水果,這麼親近的稱呼和做法,是因為夏韻芬從來沒有試圖批評他們,也從來沒有顯露出高高在上、指指點點的專家姿態。她不僅告訴了他們應該如何做,還贏得了他們的心。

    我們總可以輕易地看見別人的失敗、錯誤和缺點,忍不住提出批評和建言。但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我們遭遇失敗、犯錯和面對自己的缺點時,我們期盼的並不是別人的批評、指正,而是耐心和包容。所以,當我們對別人表現耐心和包容力時,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影響力的投資。

    不管是100年前還是現在,不管是在美國、中國或是其他國家,我們始終要記得這個簡單的事實:當我們在面對一個人的時候,面對的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感性的動物。

    從「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開始做起,你的人際關係與情商會更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