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以下,我們來談談有關贈送禮品的禮儀規範。
贈送禮品,有時又叫饋贈。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正當的饋贈行為不僅是贈禮者心甘情願地向他人表達友誼、感激、敬重和祝福的一種形式,而且還應當帶給受贈者歡樂與幸福。因此在社交場合向他人贈送禮品時,應在禮儀方面審慎行事。
在社交活動中,我們向自己的親朋好友贈送禮品,其根本目的在於保持聯繫和溝通感情。我們這樣做,既非自我炫耀,亦非賄賂受贈者,或是指望對方會「投桃報李」,而是要借助這種形式去向對方表示自己的善意與敬意。要想做到這一點的話,通常就需要注意禮品的品種、受禮的對象、禮品的包裝、送禮的場合、送禮的做法、禮品的接受等各個方面的具體問題。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的「略表寸心」產生良好的反響。
首先,談談禮品的品種與受禮的對象。
談到送禮,老一輩人有句名言叫做:「禮多人不怪。」對於這句話中的「禮」字,人們理解不同。有人認為它是指禮品,「禮多」即送禮要多,花錢要多;有人則認為它是指禮儀,「禮多」意為多多講究禮儀,時刻依禮行事。
在人際交往中,真正的朋友之間看重的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真正純潔的友誼,絕不是以金錢或禮品堆砌而成的。以送禮為手段,拉關係、套近乎、走後門,當為君子所不齒。這是因為,雖然在人際交往中,親朋好友之間互贈一些具有實用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禮品有助於表達友誼、關心和敬重,但「情意」的輕重是不能用禮品的多少和薄厚來度量的。
有的時候,一擲千金送給他人一份極其昂貴的禮品,並不一定會使對方受之無愧。因為對方可能會由於禮品過於貴重而產生不安,甚至還會產生受賄的感覺,不知如何是好。當然,這也並不是倡導送禮可有可無,禮品越賤越好,隨手買一件不值錢的東西便可以送人,甚至能夠把自己家中淘汰或剩餘的物件送給別人。重要的應當是量力而行,合乎情理。
在一般性的交際應酬之中,例如去他人家中拜訪、去赴約會,帶給對方物美價廉的小禮品就可以了,一束鮮花、一盒糖果、一點特產、一瓶葡萄酒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如果對方是家人或摯友,而且彼此之間常來常往,那麼什麼都不帶也不算失禮。
如適逢親朋好友的大喜之日,比如說,長輩做壽、同事結婚、朋友生子,你能夠遇上的這種時候不會太多,所以有可能的話,應選擇一些較為高檔、精美的禮品送給對方,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有些朋友送禮給別人,只是為了說明自己懂事。他們往往事到臨頭,才急匆匆地跑去隨便買來一件東西,應付了事。如果這樣做,還真不如什麼也別送。
決定送禮之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精心挑選禮物的品種。受贈者的性別、年齡、婚否、習俗、教養、嗜好和實際需要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除此之外,還應當選擇具有鮮明的特色、突出的標誌,並且能夠使受贈者經常使用或經常看見的東西作為禮品。
禮品的具體選擇要富有創造性,要盡量使自己贈送的禮品博得受贈者的鍾愛,使之產生受重視的感覺,但又不要因此使對方增加心理上的負擔。
一般而言,所有的禮品根據保存的期限來劃分,都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一次性」禮品。它是指那些保存時間較短、只能使用一次的禮品,如糖果、鮮花、掛歷、電影入場券,等等。另一類,則叫做「永久性」禮品。它指的是那些可以長期保存、反覆使用的禮品,如書畫、首飾、圖書、擺件之類。前者經濟實用,後者則禮重意深。二者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送禮人可根據受贈者的實際情況加以斟酌。
選擇禮品的基本要訣是:實用,適當。
一句話,就是要盡量使其「適得其所」,把包含在禮品中的真情實意轉達出去。
再有一點,就是要求新穎、別緻,能夠出其不意。
一冊讀書人久覓不得的書籍、一件送給同事家孩子的親手縫製的童裝、一張寄給慈母的本人近照,無不能使對方深受感動。如果準備結婚的朋友已經收到了兩個電熱鍋,你還要送去一個,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有的時候,對友人而言,可以送上一些他需要用、用得上的禮品。
例如,對方剛剛喬遷新居,正打算裝飾房間,此刻送上一盆盆景或一幅裝飾畫,無疑派得上用場。西方人有一種習慣,每逢他們有可能接受禮品時,往往事先將自己所需要物品列出一張清單,以供預備送禮的親友參考,使之能夠投其所好。有時他人向自己詢問想要什麼禮品時,也可以在對方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以實相告。這樣於己方便,於人也省事。目前這種貌似向他人討要禮品的做法在國內大概還行不通,但是其思路仍可借鑒。
如果能夠送給他人一些時髦流行的東西作禮品,有時也能使對方笑逐顏開。例如,此時街上正在流行「電子寵物」,順便給朋友的孩子帶去一個,對它正望眼欲穿的小傢伙必然會歡呼雀躍,你的朋友見此情景也不會不開心吧?有時送給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一些高新技術的產品,如電子像框、電子錄入筆之類,同樣不會勞而無功。
在考慮禮品品種時,許多相沿成習、約定俗成的禁忌不能不予以考慮。這些禁忌主要包括:
其一,與文化習俗有關的禁忌。例如:對於老年人不能送以鐘錶和鞋子,對於戀人不能送以雨傘或請其分梨而食之,對於友人不能送以刀剪或藥品,等等,都是國人的老規矩。這是因為鍾與鞋的諧音是「終」和「邪」,傘與梨的諧音是「散」和「離」,它們都是老人與戀人所忌諱的。送人以刀剪意味著一刀兩斷,送人以藥品好似送去了凶兆,它們當然也是友人不願看到的。
滿族忌戴狗皮帽子,忌食狗肉。回族忌諱一切與豬有關的物品。孔雀與仙鶴在國內一個是喜慶的標誌、,一個是長壽的象徵,以它們為圖案製作的禮品深受人們的歡迎,可是孔雀在英國卻成了禍鳥,仙鶴在法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是淫蕩的同義詞,這種相去甚遠的不同見解,乃是文化習俗不同之故。對此唯有遵守,是萬萬不可「逆潮流而行」的。
港人喜愛紅木製作的小型棺材擺件,是因為可以從中「看出」「陞官發財」之隱喻,想要討個吉利。有的國家以綠毛龜為寵物,喜歡以之送人。可在中國人看來,被人送了「烏龜」,而且是「戴綠帽子」的,豈不是天大的侮辱。如對此稍有疏忽大意,就會產生負作用。
其二,與受贈者本人情況有關的禁忌。如果對方獨身未婚,肯定不宜送以充滿家庭情調的禮品,如情侶衫、雙人枕頭等等,以免使對方產生反感和牴觸。不能把MP3、MP4送給失聰者,或者把望遠鏡送給盲人,這肯定不妥。
對待普通關係的異性朋友,既要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的束縛,大膽地與之進行正當的交往,又要在具體問題上留有分寸,以防使對方產生誤會。這一點,在選擇禮品時同樣應予注意。
例如,作為女性,不宜把領帶、圍巾、腰帶和貼身用品當作禮品送給關係一般的異性。因為領帶、圍巾、腰帶「拴」的都是要害部位,它們好似少女拋出的繡球,暗含「請與我同行」之意,只能贈送給自己的先生或男朋友。至於後者不可輕易送給異性的原因,當是不言自明的。
對於男士而言,少不了要和除自己夫人或女朋友之外的女士打交道,有時贈以禮品也屬自然而然之事。想要明哲保身,避免嫌疑,不妨以對方的先生、子女或雙親作為假定的受禮對象。這樣做,大家彼此可以相安無事。
其三,與數目、色彩有關的禁忌。各國在禮品的數目上,往往都有自己的講究。中國人講究「喜禮」送雙數,以祝福受贈者好事成雙;「喪禮」則宜送單數,因為怎麼可以有意祝願人家「禍不單行」呢?
在非洲,不少國家也同中國一樣,認為單數帶有悲觀、消極的色彩。可是日本人的看法卻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單數幸福吉祥,卻對雙數不感興趣。
國人近來凡事注重吉祥如意,禮品的數目也因此受到牽連。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6」與「8」最受歡迎,「4」卻猶恐避之不及。這種講究與這些數目的發音有關:「6」者,「順」也。「8」者,「發」也。可「4」卻與「死」沾邊。萬不得已要說「4」時,有人索性以「兩個雙」應付了事。
日本人對「4」與「9」這兩個數目成見頗深,這是因為在日語中「4」與「死」同音,而「9」與「苦」的發音相近。在西方國家裡,「13」、「666」等數目乃是不幸的象徵,它們也為人們所忌諱。
花花世界,五彩繽紛,禮品及其外包裝都少不了與色彩相關,因此對這方面的禁忌也應略知一二。一般來說,人們對色彩的不同偏好,往往與其個人性格有關。例如,好動的人喜愛暖色,好靜的人喜歡冷色;年輕的人喜歡粉紅、嫩綠、鵝黃、淺藍一類帶有浪漫色調的色彩,年老人則喜歡黑、灰、藍一類沉穩的色彩。在確定受禮者之後,應對其在這方面的偏好加以瞭解。
有些時候,人們對色彩的禁忌還同其文化背景有關。在中國,紅色代表喜慶,黃色代表高貴,白色代表哀悼,自古至今人們都是這種看法,而且一成不變。可是紅色在北非代表著死亡,黃色在巴西和埃塞俄比亞代表著凶喪,黑色是西方人表示哀悼的色彩。對此一無所知,在社交中恐怕寸步難行。
其四,與正常交往有礙的禁忌。若非直系親屬,不宜以現金或有價證券作為禮品相贈,否則會令受贈者處境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