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本篇我們來談談有關寫信的禮儀規範。
聖誕節快要來到了,剛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不久的王衛想起了自己的英國同窗珍妮,便特意上街為她購買了一枚聖誕卡,附上一封熱情洋溢的書信,一同寄往英國。誰知這封情濃意厚的書信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就連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也就此中斷了。
一年之後,王先生因公出訪英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竟然遇上了珍妮。對珍妮「揮刀斷袍」的行為百思不得其解的王先生,在「忍無可忍」之下,終於主動走上前去,向有意躲避自己的珍妮打招呼,並語無遮攔地相問:「何以斷交?」
聽完驚詫莫名的珍妮的解釋之後,無話可講的卻是王先生自己。
原來珍妮告訴他:正是他自己首先在那封聖誕節的賀信中,以暗示提議「斷交」的。這個暗示,就是王先生在寫信和填寫賀卡時使用的紅色墨水。平時慣用純藍墨水寫信的王先生所以要改弦易轍,用紅色墨水給珍妮寫信、填賀卡,本來是要給對方討一個「開門見紅」的大吉大利,想不到卻「正打歪著」,讓珍妮很不高興。因為在不少西方國家裡,人們在寫信時不輕易使用彩色墨水,而使用彩色墨水是有特殊寓意的:紅的表示絕交,綠的則表示求愛,……。因使用墨水的色彩不當而險些危及幾年才培養起來的同窗之誼,這個後果真讓王先生始料不及。
在人際交往中,通信與拜訪、交談以及參加其他各種形式的社交活動一樣,都是聯絡感情、發展關係的一種重要渠道。在與他人的書信往來中,我們切不可信馬游韁,草率地敷衍了事。只有講究禮儀,遵循慣例和規範,才會使自己寄發的每一封信件向收信人充分地表達出自己敬意或友誼。不然的話,就有可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會寫信的你,首先必須謹記最基本的通信禮儀,即「得信必復,早復為佳」。在一般情況下不宜有意拖延覆信,或是乾脆「有來無回」。
收到來信後,應盡快拆閱,並盡可能地當即覆信。要是將他人的來信「原裝」不動地擱置良久,不僅可能誤事,而且還有可能給其他旁觀者以將「客人」拒之門外的感覺。
在覆信裡,我們首先應當明言對方的來信系何時收到的。對轉請他人帶交的信件,尤其需要這樣「處置」。但這個時間是不可隨意編造或有意延後的。不要用「我這些天非常忙,故此覆信一拖再拖」之類的話去欺誑對方。誰都不是傻瓜,真要看重對方,寧肯從自己吃飯、睡覺的時間中擠出一點兒來回一封信,人們也會在所不惜。把忙當作拖延覆信的借口,說白了還不是目中無人,而且還低估了對方的智商。
覆信給同自己經常有書信往來的人,不要忘了提一句自己剛剛收閱的是對方幾月幾日的來信,以免對方擔心有些信件中途丟失。
遇上有人通過書信求助於自己,應早日給予對方明確的答覆。暫時幫不上忙,也應先寫信通知對方一下,以免其惦念。對極個別不宜回復的信件,如求愛信、崇拜信,以及所謂「幸運環」的來信,可以置之不理,但也不宜將其內容有意張揚、曝光。
寫信時選擇的書寫工具也很重要。私人之間往來的信件可以手寫,也可以打印。不過後者往往會給收信人公事公辦、不知道一下會複印多少份[原文為「不知道一下可以同樣製造多少份」]的感覺,所以私人信件應盡可能地手寫,對感謝信、祝賀信、弔唁信則務必要親筆書寫。
手寫信件之時,不宜採用字跡不清、不能長期保存字跡的鉛筆和圓珠筆。寫信時,使用鋼筆與毛筆都可以,只是要「量力而行」。
寫信時,我們所採用的墨水與信紙也多有講究。國人之間使用彩色墨水,不大可能使人產生「斷交」或「示愛」的錯覺,但至少會使人感到孩子氣太重,還不夠成熟,故還是使用純藍、純黑、藍黑墨水為好。書寫私人信件的話,不要使用公用信箋,也不要隨便弄一張紙應付差事。使用以白色為底色、專門印製的信紙,才是對的。
書寫正式的信件,應在動筆之前考慮好謀篇造句,打好草稿或腹稿,然後以工整、清晰的字跡,按行就格、標點準確地在信紙上寫好。不要字跡潦草、層次不清、辭不達意,寄人以一紙天書,讓對方去「猜字謎」玩。也不要在信中寫什麼:「此信寫成於理論學習的時間。」或是「時間來不及了,我不得不上班走人了。字跡若不清楚,希望鑒諒」,這些話可都不是什麼能夠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的理由。
不論收信者與自己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寄給他的信件上都不要亂塗亂改。發現自己寫錯了字,應塗之以塗改液,或是剪紙覆蓋於其上,然後加以改正。不會寫的字應去查字典,或向他人請教,不要注上拼音或者用錯別字代替。不瞭解其準確含義的外文、成語和典故切勿濫用,以免授人以話柄。
自己意欲向收信人表達的意思,應認認真真地寫在信紙上,並且一以貫之。不要想一句寫一句,在信中丟三落四;或是信紙都用完了,才發現還有一件要事未寫。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一般情況下,不應在信紙上的「天地之間」,即信紙四邊的空白處,操練文筆。也不要信尾已經落了款,又要加上一句可有可無的附言或「又及」。見到這類情況,收信人通常只會感到寫信者不夠認真,書寫這種通篇欠考慮的信件,不過只是為了交差應景而已。
在信件的正文當中,稱呼、問候與祝辭、署名都是致關重要的大事,它們直接關係到收信人展信而閱後的第一印象,而且間接影響到信件收寄者之間的雙邊關係,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其一,稱呼。
信上所寫的第一句話,是對收信人的稱呼。對它而言,一是要在信紙上的第一行頂格而寫;二是注意稱謂的準確與得體。對於長輩,有親屬關係的,應以「爺爺」、「姑姑」相稱;沒有親屬關係的,可稱其為「某先生」、「某經理」、「某某老」,關係較為密切者亦可稱其為「叔叔」、「阿姨」。對於平輩人,可稱其為「某先生」、「某小姐」,也可以「某同志」相稱。對待晚輩,直稱其名,或是在其名字前冠以「小」字,都是可以的。
除非收信人是自己的至愛或家人,一般不允許稱呼其小名,或是直呼其暱稱。如果要想更好地向收信人適當表示一下自己的親切與敬重之意,可視自己與收信人的不同關係,在其稱呼之前加一個準確的形容詞。在至親至愛的稱呼前面,可冠以「親愛的」,使收信人沉浸在親切溫暖之中;在其他令自己敬佩的長者或平輩人的稱呼前,則可以加上「敬愛的」或「尊敬的」等語,以暗示收信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崇高無比。
與外賓通信,要按國際慣例行事,應稱其姓氏。唯有關係極為密切者,才可直呼其名。在外賓的稱呼之前,通常還應加上「親愛的」,或「我的親愛的」等字眼,合成「親愛的某先生」或「親愛的某小姐」。
有時不清楚收信者為何許人也,則可以用「敬啟者」或「尊敬的先生」作為對收信人的稱呼。
其二,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