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切勿老了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21.不能病了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22.不宜餓了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後就全部排空。感到飢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長期下去,容易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潰瘍。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23.忌渴了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幾率會明顯高於有飲水習慣的人。
24.不要急了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願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25.不可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於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於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26.累了才歇更疲勞
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27.胖了才減就晚了
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藥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28.越是天熱,越不能少穿衣服
只有在皮膚溫度高於環境溫度時,才能增加皮膚的輻射、傳導散熱,而盛夏酷暑之日,氣溫一般都接近或超過37℃,皮膚不但不能散熱,反而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因而打赤膊會感覺更熱。
29.空調應保持恆溫或准恆溫狀態
不斷調節居室溫度,可以使人的生理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於「緊張狀態」,從而逐漸適應溫度的急劇變化,提高人的自我保護能力,不至於經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因此,剛開始利用空調進行這種調節時,整個居室的溫度變化幅度應控制在3∼5℃;半個月後,幅度可逐漸提高到6∼10℃。溫度變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穩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調節以1∼2℃為宜)。
30.太陽鏡顏色越深越能保護眼睛
如果鏡片顏色過深,會嚴重影響可見度,眼睛因看東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損傷,不能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專家建議,夏季選擇太陽鏡的標準是:鏡片應能穿過15%∼30%的可見光線,以灰色和綠色為最佳,這樣,不但可抵禦紫外線,而且視物清晰度最佳,透視外界物體顏色變化也最小。
31.開水剛開就關火對健康不利
燒開水剛煮沸就關火對健康不利,煮沸3∼5分鐘再熄火,燒出來的開水亞硝酸鹽和氯化物等有毒物質含量都處於最低值,最適合飲用。
32.夏季「沖涼」舒服卻有礙健康
炎夏,人們外出活動時會吸收大量的熱量,人體肌膚的毛孔都處於「張開」的狀態,而立即「沖涼」會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使得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從而易引起高熱症;同時,「沖涼」之時,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重者還可引起休克。因此,夏季外出回家,應先讓自己出汗,待身上的熱散發過後,再採取一些清涼措施。
33.大腦疲勞勿用冷水澆頭
很多人在大腦疲勞時喜歡用冷水澆頭,以為這會提高工作、學習的效率,其實這對身體無益。因為用冷水澆頭,血管收縮,血液減慢,使大腦所得到的營養和氧氣反而更少,而且刺激疲勞的神經繼續興奮,易患神經衰弱症。
34.冬泳前不宜飲酒
一些人認為,飲酒可使全身發熱,因此在冬泳之前或之後,常以酒暖身去寒。實際上,喝酒之後,一方面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會使全身發熱,有溫暖的感覺;另一方面,體溫散失也相應加快了。因此,冬游前不宜飲酒。
35.晚上不宜洗頭
青年人由於白天工作繁忙,一些人喜歡晚上洗頭。殊不知,晚上洗頭是不好的習慣,會導致老來頭痛。
工作了一天,身心較為疲勞,此時人體抵禦病痛的能力降低。如果晚上洗頭,又沒有完全擦乾,會使水分滯留在頭皮表面,夜間冷凝,會導致氣滯血淤,經絡阻閉,郁疾成患;如在冬天,寒濕凝滯於頭部,對健康更加不利,頭皮局部會出現滯障麻木感,並伴有綿綿隱痛,或在洗頭後的第二天清晨,頭皮發麻,而且易患感冒。長此下去,頭頂部就會出現明顯麻木,伴頭昏頭痛。這也是臨床上大量慢性頭痛患者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應改變晚上洗頭的習慣,實在要洗,洗後也要徹底擦乾或用電吹風吹乾後再上床休息。
36.藥片不要掰開吃
有的人吃藥總是把藥片掰開吃,以為藥片小了利於吞嚥。其實藥片掰開後變成尖的,反而不利於下嚥,還易劃傷食道,所以藥片不要掰開吃。
37.五種藥品食物不宜同時服用
a.阿司匹林與酒衝突:飲酒後服用阿司匹林,會加重發熱和全身疼痛等症狀,還容易引起肝損傷。
b.抗生素與牛奶、果汁衝突:牛奶會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藥效無法充分發揮;果汁(尤其是新鮮果汁)不僅降低藥效,還可能增加毒副作用。
c.利尿劑與香蕉、橘子衝突:服利尿劑期間,鉀會在血液中滯留,如果食用富含鉀的香蕉、橘子,體內鉀蓄積過量,易誘發心臟、血壓方面的併發症。
d.維生素C與蝦衝突:服用維生素C前後2小時內不能吃蝦,因為蝦中的銅會氧化維生素C,使其失去藥效。
e.降壓藥與西柚汁衝突:服降壓藥時飲用西柚汁,容易造成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
38.使人衰老的三大殺手
殺手一:飲水中的積垢物。經常使用的茶壺、曖水瓶、瓷杯等水具,久用會有積垢物,如不及時洗掉,經常用其飲水會引起消化、神經、泌尿、造血系統等發生病變而早衰。
殺手二:空氣中的煙霧。燒柴燃煤引起的煙霧,被各種灰塵污染的氣體,會隨空氣進入人的肺部並滲到血液裡;吸煙者的煙氣吸入肺部,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就會為膽固醇沉積提供條件,日積月累會造成動脈硬化,使人早衰。
殺手三:微量元素中的鋁。日常用品中的鋁製品,如盆、鏟、勺等含有大量的鋁元素。人體攝取過多的鋁,會破壞人體神經細胞內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功能,不僅使老年人易患癡呆症,還會使人過早地衰老。
39.「老來瘦」未必值「千金」
中國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然而,老年人體形瘦弱未必好,關鍵在於適當保持體重。60∼70歲之間的老年人肌肉將開始出現萎縮。男子每10年萎縮4%,而婦女則可能達到6%。因而,體重稍微超過正常值甚至更有益於健康。因此,即使體重稍微有些超重,最好也應該保持這一狀態。
40.老人不宜久待的環境
a.白天無聲的環境。噪音有害健康,但如果環境過於安靜,尤其是白天,周圍一點聲響都沒有,容易使人產生不安全感、孤獨感,甚至恐懼感,對身心健康同樣不利。因此,老年人居住地不宜過大過曠,周圍要有鄰居相伴,家中無其他人時,不妨打開收音機或電視機,人為製造出一些響聲來。
b.光線昏暗或刺眼的環境。如果采光不合理,室內照明度不夠,加之老年人視力下降,不但容易摔傷跌倒,還能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使其產生灰色心理。但環境光線過於刺眼也不好,除有損視力、產生眼花外,還可能使情緒過於興奮,從而影響睡眠。
c.色彩紛雜的環境。老年人對色彩的快速辨識能力下降。如久處於色彩紛雜的環境中,因判斷失誤而發生跌倒的可能性增大,老年人臥室裡的色彩宜質樸自然,不能裝飾得五光十色。
d.建築物密亂的環境。建築物密亂的環境會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不安、煩躁,使老人缺乏安全感,情緒激動。
41.三種老人不宜用手機
a.嚴重神經衰弱者。經常使用手機可能會引發失眠、健忘、多夢、頭暈、頭痛、煩躁、易怒等神經衰弱症狀。對於那些本來就患有神經衰弱的人來說,再經常使用手機則有可能使上述症狀加重。
b.癲癇病患者。手機使用者大腦周圍產生的電磁波是空間電磁波的4∼6倍,可誘發癲癇發作。 c.白內障患者。手機發射出的電磁波能使白內障病人眼球晶狀體溫度上升、水腫,可加重病情。
42.老年人不宜長期吃粥
按傳統的說法,吃粥容易消化,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有人對粥、飯、饃的消化吸收情況作了研究,結果是糖吸收率:粥96.5%、飯99.5%、饃99.9%;質白質吸收率:粥56.1%、飯99.5%、饃99.9%。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呢?主要是因為吃粥不必細嚼,甚至可用「啜」的方式嚥下去。吃飯則必須咀嚼,咀嚼不僅要用牙齒把飯粒細細咬碎,還同時促使唾液分泌,唾液中所含的酶對澱粉也有初步消化作用。所以,吃粥和吃藥粥雖是養生一法,但不是人人皆宜,除非是身體很虛弱,或是治病需要。老年人患牙病極常見,應積極治療,應鑲牙補牙。飯不妨燒得爛些,也可吃麵條,長期吃粥並不適宜。
43.老人發燒別自行用藥
a.引起老年人發燒的原因有很多,亦不排除惡性病變,吃退燒藥只能一時降低體溫,容易掩蓋病情。
b.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種慢性疾病,日常服用的藥物較多,若自行服用退燒藥,可能會導致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或降低原先服用藥物的療效。
c.老年人體質情況相差較大,服藥劑量也各不相同,若把握不好,輕則不起效用,重則損傷肝腎功能。
44.平底鞋有礙健康
許多老年人覺得穿平底鞋舒適輕便,但在不知不覺中,卻會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危害。
從生理角度來講,人到老年,足底肌肉和韌帶會發生退行性衰老變化,足弓彈性喪失,負重能力大大下降。肥胖者還容易形成平足。這也是老年人站立或行走時間過長,容易感到足、踝、膝、髖、腰等多個部位疼痛的主要原因。若經常穿平底鞋,有可能會促進足弓的彈性喪失,更不利於老年人負重和行走。
物理角度來講無跟的鞋定向轉動性最大,也就是穩定性最差,容易使老年人在慌忙之中控制不了身體的穩定,以致跌倒或引起足部肌肉和韌帶的損傷。
從抗震盪角度來講,穿平底鞋還會使老年人足底抗震能力下降,再加上脊椎椎間盤等彈性軟墊的功能減退,站立或行走的時間過長,還容易引起頭昏頭痛等不適。 因此,老年人應該穿後跟有一定高度的鞋,以1.5∼2厘米為宜。這樣既有利於維護足弓的形成和抗震盪能力,又可限制過度的定向轉動,增強活動時的穩定性。
45.人到中年三不熬
a.起居不熬夜:人到中年,如果工作上長期硬拚,生活上長期熬夜,就會引起神經系統過度緊張而導致神經衰弱、潰瘍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等。長期睡眠不足,還會使大腦受損,導致腦力早衰。
b.玩樂不熬神:玩樂過度,會使體內維生素A消耗過多,造成視力下降,神經疲勞。如長期聽狂躁音樂,會使耳膜過度緊張,影響聽力;整夜打牌、下棋、搓麻將,會過多消耗腦力和精力,傷身勞神、影響健康。故玩樂也應適度,更應注意文明雅趣和輕鬆舒暢。
c.運動不熬勁:適當的體育鍛煉可增強體質,有益身心健康。但過量的運動會使熱能大量消耗,造成乳酸等代謝物在血液中堆積,還會造成心律不齊,影響肝臟功能,導致筋骨和肌肉酸軟,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46.深呼吸忌過度
呼吸應是有節律的運動,是靠延髓網狀結構中的呼吸中樞調節。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對主動脈和頸脈體的化學感受器有刺激作用,它能反射性的引起呼吸中樞興奮。如果過度深呼吸,會使二氧化碳排出過多,從而減弱對呼吸中樞的刺激,可出現呼吸暫停等問題。因此深呼吸不能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