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育兒書 第35章 情感交流 (5)
    但是秋秋卻一直獨自待在一個角落裡哭著,30分鐘過去了,她仍然沉浸在痛苦的分離焦慮中,老師為什麼「不管」她呢?因為任何人一走近她,她就會邊用手推邊大嚷:「走開!」她拒絕別人的關心和照顧,老師對她也愛莫能助。當老師把這種情況告訴秋秋媽的時候,媽媽說:「這孩子就是這麼倔,像她爸爸一樣,沒辦法。」

    可見,兩個寶寶不同的「待遇」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而是不同的人際交往特點造成的,這使他們獲得不同的幫助和心理體驗。人際交往智能是寶寶心智健全的重要組成因素。

    智能是寶寶認識事物的能力,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事物,所以人際交往智能是寶寶最複雜的智能之一,它包括寶寶對自己和他人各種心理活動的體察與判斷,例如情緒、願望、意圖等等,並以此決定採取適宜的方式與他人交往,最終獲得相應的心智成長。所以,媽媽要重視寶寶與人交往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並根據寶寶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採取適宜的教育方法,幫助寶寶同時提升才氣指數和人氣指數,這樣人際交往既是寶寶智慧的源泉,又是寶寶快樂的源泉。

    交流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但並不是每個寶寶在長大後都具有良好的交往習慣。想培養一個與人友善的孩子,從他一出生就要開始。在寶寶出世後這短短的一年裡,他將能夠認識到很多的社交技能和禮節。小寶寶天生就對人類的說話聲有反應,所以,我們要一開始就不停地對他們說話。你的談話將能夠培養出你的寶寶非常友善的性格。3個月的寶貝開始認生,6個月至24個月的寶寶認生現象更加突出,只有與自己最親近的人相處才有安全感,分離則會產生焦慮情緒,24個月至36個月的寶寶接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意識與技能更加成熟。

    但是人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寶寶也一樣。而這些先天氣質又可以影響到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容易型寶寶活潑外向,困難型和遲緩型寶貝安靜內向,媽媽需要根據寶寶的不同個性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並且天生的依戀類型也會影響寶寶與人交往的適應性和開放性,安全型寶寶比迴避型和反抗型寶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人際關係。

    剛出生的小寶寶都是友善的,就像一句古話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來到了這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會繼承父母的性格和特徵。但同時,他們天生也帶有與人交流的能力,這是一種本能,這樣,在爸爸媽媽與他們交流的時候,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回應。換句話說,就是無論是父母還是新生的小寶寶都能影響對方,這為他們將來能夠與人友善交往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只有父母才能夠培養出小寶寶善於與人交往的氣質。孩子們通過模仿成年人表現出的友善行為。他們會模仿我們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和各種各樣的行為,所以,我們所有的行為動作都要表現得誇張和有戲劇性,以便吸引他們去模仿。

    讓媽媽頭疼的行為

    搞不懂他的臭脾氣

    假設你的寶寶一次脾氣都不會發,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他發脾氣,就把那當作日常生活中不愉快和完全不相關的插曲好了。不過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一位母親的經驗可以拿來分享。

    一天,燕子20個月大的兒子要她拿下玩具箱上的蓋子,她不加考慮便說:「現在不行,快洗澡了」,然後繼續和朋友聊天。孩子用力拽她的胳膊又要求了一次,但仍舊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他於是走到玩具箱那裡想自己把蓋子打開,可打不開。寶寶感覺累了,又經歷了這麼大的挫折,於是就不禁爆發了。燕子等他發完脾氣,安慰過他之後,感到自己很慚愧,覺得自己不應該忽視寶寶的要求。於是最終,她為兒子打開了玩具箱。

    媽媽的行為其實很容易理解,但也是錯誤應對寶寶發脾氣的一個極好例子。在孩子第一次要求幫忙時,她不加考慮地說了「不」。由於沒有注意孩子,她沒有看出來他努力想打開蓋子是因為非常想玩。只有當孩子發脾氣時,她才意識到他真的很想玩玩具,而她也的確沒必要不讓他玩。當然,她想用最終的妥協來討好寶寶,但這時候才重新考慮就太晚了。雖然她一開始的答覆過於草率,但還是該堅持最初說出口的「不」。由於她是在孩子發脾氣後才改口說「行」的,這肯定會讓她的孩子覺得是因為自己發脾氣了,所以才獲得了最想要的結果。如果在寶寶一開始尋求幫助時她肯花時間傾聽並考慮一下,事情會對他們兩人都更好,而不是在寶寶尖叫後再妥協。

    事實上,做一個小寶寶並不容易,他的情緒會在焦慮與氣憤的感受中大起大落。做一個兩三歲孩子的媽媽也很不容易,你要努力待在情緒蹺蹺板的中央把握平衡。但隨著時光的流逝,等寶寶成為學前兒童時,很多情緒上的不穩定都會平靜下來。

    不同孩子脾氣大作時的表現會有所不同,不過,你的寶寶多半每一次的行為都很相似,他可能在房間裡到處亂竄,瘋狂地尖叫。注意到寶寶失去控制後,任何剛巧在他面前擋路的能活動的東西都可能被撞飛。如果你不保護好他,他甚至說不定會撞到硬硬的牆和重重的傢俱。他也許還會倒在地上、翻來滾去、又踢又叫,就像在與妖怪打架。任何接近他的人都可能被踢到,所以,如果你想扶起他一定要小心。他可能會不斷地尖叫,直到把嗓子喊啞、讓自己噁心,甚至還會嘔吐。有的寶寶還會尖叫到臉色發青,因為他一直那麼長時間地呼氣,所以暫時不能再吸氣了。寶寶發脾氣時屏住呼吸是最讓爸媽們看著擔心的。他也許會因那麼長時間不呼吸而面色發灰,幾乎昏過去。不過,這種情況一般不太可能會真的傷害到他,因為他的身體反射將發揮作用,會在出現任何危險之前,迫使空氣返回到他的肺裡。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很難理解為什麼這麼小的寶寶也會發脾氣,他們生氣起來一點都不含糊,還非要把爸媽的情緒也搞糟。難道是父母做錯了什麼嗎?還是寶寶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我們真的應該滿足他們發脾氣時的要求嗎?如果他一直大哭大鬧怎麼辦?

    雖然發脾氣是一些寶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也有些寶寶可能不常或很少發脾氣。不過,無論你的寶寶多麼有可能發脾氣,你都能通過規劃他的生活,而在很多情況下避免讓他發脾氣,在大部分時間裡,把挫折感控制在他的容忍限度內。在不必犧牲你自己的情況下,任何時候都該想方設法避免寶寶發脾氣,因為發脾氣對你們倆都沒有好處。當你必須強迫寶寶去做一些他不喜歡的事情,或不許他做喜歡的事時,也要盡量做得巧妙一些。在你能看出他因某事快要生氣或煩躁時,設法讓他更容易去接受。如果你要他穿上外套,他當然必須要穿上,但也許還用不著拉上拉鏈吧?用絕對的「能」或「不能」向孩子挑戰,或是把他們逼得走投無路只能大發脾氣,沒有任何好處。要給他們留一條有尊嚴的退路。

    要知道,寶寶難以遏制的怒氣也會使他自己害怕,一定要保證他不傷害到自己、別人、任何東西等。如果他發完脾氣,發現自己做過撞頭、抓你的臉、打碎花瓶等事情,就會把這些破壞看作是自己可怕力量的證明。而且當他無法控制自己時,你也沒有能力控制他並保障他安全的證據。

    也許在這個時候,保證寶寶安全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坐在地板上溫柔地抱住他。等他安靜下來時,他不但會發現自己挨著你,而且還會驚奇地看到所有東西都沒有因為他大發脾氣而有任何改變。他會慢慢放鬆,鑽進你的臂彎裡。他尖利的叫聲會降低為嗚咽,剛剛還歇斯底里地大聲尖叫,自己都叫煩、嚇傻的那個暴怒的小妖怪,現在又變成了一個惹人憐愛的小寶寶。現在就該安撫他了。

    少數寶寶發脾氣時不願意讓大人抱著。身體上的束縛不僅讓他更加惱火,也會讓整件事變得更糟。如果你的寶寶是這樣,一定不要逼他就犯。拿走所有他肯定會弄壞的東西,盡量保護他不要傷害自己就行了。

    不要試圖跟孩子爭論或抗辯。在寶寶怒火中燒時,沒法和他講道理。也盡可能不要和他對嚷。怒氣非常有傳染性,你很可能發現寶寶每叫一聲,你自己的火氣就上升一些。盡量別參與進去。如果你也喊叫,很可能會延長寶寶發脾氣的時間。因為他就在要平息下來的時候,會覺察到你憤怒的語氣,從而會再度爆發。

    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因發脾氣而受到獎賞或懲罰。你該讓他知道,發脾氣不僅對他來說很可怕,而且什麼都改變不了。如果他是因為你不讓他到公園玩而發脾氣,一定不能改變主意讓他現在就去。同樣的,如果在他發脾氣之前你本來要帶他到外面散步,那麼他一平靜下來,你就還該帶他去。

    還有很多父母都很害怕寶寶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但你一定不要讓寶寶察覺到你的擔心。如果你因為怕他發脾氣要糖吃而不得已帶他去商店,或是在有客人來訪的時候給他吃巧克力,免得平時的處理方式會刺激他爆發,那他很快就會明白一切。一旦寶寶意識到自己真正難以控制的脾氣會影響你對待他的行為時,他肯定就要學會利用這種方式,半真半假地發脾氣。

    別擔心,寶寶會成長為一個通情達理、善於溝通的小人兒。只要給他時間。

    寶寶竟然喜歡撒謊

    寶寶才3歲多一點點,最近媽媽發現他老撒謊,比如他明明沒洗手就吃東西,但是媽媽問他你應該先洗洗手再吃的啊,他就騙媽媽說:「我洗了」。由於之前給他講過《狼來了》的故事,然後媽媽就警告他說:「撒謊的孩子會怎麼樣啊?」他這才乖乖地去洗。可是,這麼小的孩子就撒謊,隨著年紀的增長,他以後會變本加厲怎麼辦?媽媽不免擔憂起來。

    中國的教育就是一個恥文化,所以我們經常會給孩子講「狼來了」,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撒謊的小孩,所以他就會對撒謊很羞恥,然後長大會有一個強迫性人格。

    像孩子沒有洗手,因為年齡還很小,我們要注重行為的培養,而不僅僅是在思想意識上去教育,我們可以當他從外面回來時,先帶到洗手間,告訴他洗手,我們大人同時跟他一起洗,吃東西之前我們大人也是先往洗手間去,告訴他,洗手了,吃東西嘍。孩子就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但是現在大多數家長通常的行為是行為上不引導,思想上去教育,總是用那種抽像的東西。這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是不適合的,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指責孩子會養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不會有說謊的環境。

    其實,3歲多的孩子有時候說的和實際情況不同,也不能說是撒謊,只是孩子把想像的東西說出來了,我覺得要是家長馬上警覺,覺得孩子是撒謊,反而會加強孩子的撒謊概念。假如老給孩子說不要撒謊,結果可能真導致孩子撒謊。

    父母有這種認識是對的,不要給孩子和撒謊之間做一個建構,其實孩子剛開始不知道什麼叫做撒謊,但是他會有那種行為,我們一再的給他定義這就是撒謊,他以後就會撒謊。其實逃避懲罰、討得父母的歡心是我們人的天性,本無可厚非,如果能寬容的對待孩子,當孩子有小小的撒謊的小把戲,我們能夠寬容的對待而不是嚴厲的指責,孩子撒謊的行為就不會固著。

    孩子們有目的地撒謊,主要源於他們自我意識的成長。從這個角度來講,孩子們學會「撒謊」,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一般來說在3歲左右,孩子開始明確意識到自我和客觀世界的分離,自己不同於爸爸媽媽,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從這個時期開始,他不再跟隨爸爸媽媽稱呼自己「寶寶」或者「妞妞」,逐漸學會用「我」來稱呼自己。與此同時,寶寶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事情,其他人未必知道。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孩子們「閱歷」和「履歷」的增加,他們追求獨立和自主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他們有著自己的審美觀、自己的惡作劇、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友誼,他們迫切希望可以像成人那樣生活,有自己的自由。

    大約到6歲之後,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和「覺醒」,他們開始試圖通過撒謊來保護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撒謊的目的僅僅在於,保護屬於自己的秘密,而不要受成人過多的干涉。

    無論誰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撒謊,都免不了擔心,會想這會不會是孩子學壞的徵兆呢?因此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撒謊行為,總會加以嚴厲地批評或懲罰。但是,在批評或懲罰之前,爸爸媽媽要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撒謊,是真的還是假的?你知道寶貝真正的心聲嗎?應該怎樣對待他的撒謊?

    有時孩子沒有吃飯,卻騙媽媽吃過了,明明沒有洗澡還騙媽媽洗過了,諸如此類。當孩子有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父母要耐心的教給他,比如說下樓玩的話,他搖頭,我們就告訴他噢原來寶寶不想去,那我們就在家待著,而他要穿鞋和婆婆說再見,我們就要問他你要幹嗎去?如果他說下樓玩,我們就告訴他你剛才不是已經搖頭了嗎?搖頭是否認的意思啊。看他怎麼說。當孩子有這種相反的表示時,我們要給他糾正,不要讓孩子拿這種錯誤的表示以為是開玩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