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美美的媽媽跟一位阿姨說,鄰家女孩的卷髮很可愛,可惜自己女兒的頭髮卻是直的。沒想到,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媽媽帶自己去美發廳把頭髮燙成卷髮!美美媽媽一下子就意識到是自己的評價引發了女兒的嫉妒心理,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評價過女兒的頭髮,同時非常注意不拿女兒和別的孩子作無意義的比較。
還有很多缺乏自信心的孩子總喜歡強調自己的弱點,而且那種低人一等的感覺更容易刺激他們的妒嫉心理。對待這樣的寶寶,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他知道自己也有優點,也有為自己而驕傲的資本。假如孩子在畫畫方面有天賦,家長就應該多多鼓勵。每當孩子自己解決了一個問題或者取得了一點進步,哪怕只是一道算術題,也應該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注意到了,並且為他而驕傲。事實上,當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候,他們就更容易接受別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關注。這種自信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嫉心理,更有利於他們塑造自我,這才是真正值得別人艷羨的本領。
交際
同其他小朋友玩不來
在豆豆的幼兒園裡,有一個小朋友很不合群,非常喜歡抓人,她的媽媽對此很惱火。一次遇到我的時候,她忍不住向我抱怨:「為什麼我的寶寶總是愛抓小朋友,和小朋友玩不到一塊呢?她現在才兩歲,還是個女孩子,這樣下去以後怎麼辦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有時候玩的還行,有時候就抓人,而且專門抓臉,有時候是見了小朋友就抓,說過多少次也不管用,打也不管用,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小朋友都不和她玩了。」
和成人社會一樣,在一群孩子裡,總有幾個是不那麼合群的,他們經常是那些行為表現與同齡孩子不同的孩子,他們可能意識不到其他人的期望是什麼,也意識不到自己會如何被他人看待,換句話說,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有限,而這常常是由於父母的教育不當造成的。如果孩子孤僻和不合群的症狀十分嚴重,那就要考慮是否要到兒童精神科或者找心理醫生診治。
或許有父母會反駁,有那麼嚴重嗎?不就是不合群嗎?還要到醫院?事實上,這是很多教育專家共同的觀點,不合群的孩子有著嚴重的問題,如果你的孩子不受別人歡迎,你一定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在他與其他孩子在一起時,你要多留心觀察,弄清他到底是怎樣表現的,大概多久會出現不同於其他孩子的表現,或者他激怒、欺負、疏遠別人的頻率是怎樣。如果需要治療,那父母也一定要積極地配合醫生,並且請有關的人員,如老師、家人、朋友等一起參與進來,以便在孩子好轉之前減少鼓勵和批評對他產生的不良影響。
關於美美,在平時的教育中,要選擇鼓勵的方法教育她不再抓人,如可以跟她講,3天不抓人,給她買個什麼,5天不抓買什麼,等等,慢慢的她就會戒掉這個習慣了。
為了培養寶寶合群,也可以多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者帶上他們一同出去玩。在外出期間,要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行為,在他的小朋友離開之後,你可以溫和地指出他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更討人喜歡。
當不合群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如果父母恰好在一邊,那孩子們就會表現的友好一些。父母可以給孩子報名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並且把你的困難和負責人解釋溝通,請他給予額外的照顧。
當你的寶寶和別人發生了不愉快,你要帶著同情心去傾聽孩子的解釋,不要責備也不要訓斥,要讓他覺得和你的交流是安慰、愛和自尊的源泉。不要忘記,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不容置疑的愛、其他成年人的支持、專家在必要時給予的在指導和幫助,都會對改善寶寶的不合群產生正面的影響。
你會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嗎
江江雖然年紀還小,但卻喜歡爭強好勝,贏了得意洋洋,輸了大發脾氣。上大班後,他更愛事事佔上風,總愛跟同伴比,從球踢得多遠,到家裡有多少玩具,都要勝人一籌。昨天他竟然得意地說:「我換牙了,芸芸沒有。」弄得爸爸媽媽哭笑不得。
讓江江父母感到矛盾的是,處處爭強好勝固然不好,但在充滿競爭的社會大環境中,孩子將來必然要為進入好的學校、參加各類競賽活動而和同伴展開競爭,如果淡化孩子爭強好勝的意識,會不會影響他將來在這個競爭社會中生存?正是父母內心的這種矛盾,使他們也無法給孩子明確的教導。他們既想讓兒子感覺輕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不必因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慮,又想讓兒子在競爭中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江江的父母無法判斷,孩子應該具備怎樣的競爭意識。
競爭意識與自我意識緊密相聯,清晰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下才顯現出來的。幼兒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為了發展自我的個人心理,需要擁有與別人區分開的、獨特的、私有的經驗,從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人格。為了在不同對像面前表現自己,寶寶需要瞭解自己的言行將會如何影響自己在別人眼裡的形象。競爭意識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爸媽應及時予以支持與正確引導。
過去我們常以「聽話」、「乖」來作為評價好孩子的標準,其實,這樣的孩子對問題缺乏個性見解,抗壓能力差。從孩子未來生存發展來看,應從小培養孩子具有獨立自主意識、堅強的意志、敢想、敢說、敢幹,勇於創新,勇於迎接挑戰、挫折與艱辛,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教室,走出家庭和社區,溶入社會,體驗生活,體驗競爭。
有些孩子需要競爭的刺激才能把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如果把握正確,競爭意識可以成為孩子盡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與競爭能力緊密聯繫,具有良好個性的孩子,對待競爭問題會更理智、更積極。家長要從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和興趣特長出發,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備更強的競爭能力。
除了個性原因素外,那些特別注重自我意識、忽略別人感受的孩子,往往還沒學會怎樣和別人相處。他需要知道:如果他為了爭第一,而令別人不開心,就可能失去別人的友誼。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只著眼於和別人爭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極限挑戰。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競爭慾望過強而感到憂慮,應該先幫孩子端正心態,要讓孩子明白競爭是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是件美好的事,要用從容的心態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應充滿妒忌和憤懣。而參與競爭的意義之一,就是學會有風度地接受失敗,並且誠心實意地祝福對手。告訴孩子,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固然值得驕傲,但和同伴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也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家長要用自身行動作出良好的示範,孩子自然會感同身受。
父母應當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內心感受,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是非,從而決定自己「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做人」,自己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實現所追求的正確目標。相信自我,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競爭意識」,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根本上失去了和別人競爭的能力,他必然不會朝氣蓬勃、樂觀向上,甚至幹任何事情都體驗不到一種「把握感和成功感」。但也要讓孩子明白,競爭不應該是狹隘的、自私的,競爭者應具有廣闊的胸懷,正確看待超越和反超越。競爭不應是陰險和狡詐、暗中算計人,應是齊頭並進,以實力取勝。競爭更不應該排除協作,沒有良好的協作精神和集體觀念,單槍匹馬的「強者」是孤獨的,也是不會成功的。
教會寶寶與他人分享
一次我們帶豆豆到小區的健身區玩,那裡有小鞦韆,豆豆很喜歡,每次都要去那裡玩。到了才發現,本來是兩個的,一個壞了,只剩一個,上邊坐了一個小男孩,大概三四歲大,開始還有想要下去的樣子,可一見我們來了,就又使勁玩起來,我們只好在一旁等著。這時他的媽媽提醒他說:「可以了吧?已經玩了很久了啊,我們去那邊做小車吧,讓小弟弟玩一會兒。」
「不給。」小傢伙撅著嘴直接拒絕了,他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地衝我們笑笑。我只好說:「沒事,我們再等等,讓他先玩吧。」
又等了一會兒,豆豆也不耐煩了,搖著我的衣襟,說自己很想玩。我也覺得這個時間很長,於是試圖和那個小男孩商量:「讓小弟弟搖一下就好了,你再接著搖可以嗎?」但是又被他拒絕了,他媽媽也沒辦法,他還是不下來。直到最後他覺得實在無聊了,才下來,這時候我把豆豆放上去。
2∼3歲的寶寶常常顯得比較「自私」,他們不喜歡和別人分享,反過來所有東西都應該屬於他們。教育學家稱,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到了2歲左右,寶寶開始懂得擁有的概念,變的以自我為中心。在他的心目中,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都是他自己的,更何況那些本來就屬於他的東西呢。因此他容不得別人侵犯,只要對他的利益有一丁點威脅,他就會迅速行動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對於這一點,在同齡人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對於大人們則不太成立。當然每個小寶寶都會不太一樣,有的會比較大度,但是有的寶寶可能就是佔有慾較強的小霸王了。
很多寶寶不願讓小朋友動他的玩具,這是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一般兒童在2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懂得「我」「我的」「我要」「我不要」「我不給」。有的寶寶可能出現這種意識,更早一些。
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不要強迫孩子把玩具拿給小朋友玩,這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討厭那個小朋友,還會把玩具搶過來。最好是自己參與進去,說「看啊!咱們一塊兒玩小火車,寶寶在這邊,小朋友在那邊,我給你們開來開去。現在,接好。」他可能不懂,可以由家長帶領玩。
家長經常讓孩子體驗別人的感情,使孩子產生同情心,主動拿出玩具來和小朋友分享快樂。可以引導他說:「寶寶,小朋友很喜歡你的玩具,咱們讓他玩一玩,他一定高興,好嗎?」這種體驗要長時間培養。另外也可以採用目標轉移法,讓寶寶玩一些別的玩具,不和小朋友搶。
爸爸媽媽要注意,不要強迫寶寶分享,強求大的讓著小的,強迫寶寶們輪流玩以及搶走寶寶手裡的玩具。強迫寶寶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傷害。一切要在以不傷害其他人的前提下,盡量讓寶寶自己去處理,當然如果雙方動作幅度過大,還是有必要上前去制止一下的,就像拳擊比賽中的規則一樣。強求大的讓著小的,只是孩子的一種被動行為,從中他是體會不到分享的快樂,更學不到分享的技巧。
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沒有同齡小夥伴,不管什麼東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他一個人的,因此「什麼都是我的」正是他的理解,這無可非議。在這種懵懵懂懂的階段,他還不懂得,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屬於他。家長要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要創造機會讓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裡帶孩子到親友家去串門,請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帶孩子到家裡來做客,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拿出來與小夥伴分享。開始一定很困難,次數多了,孩子不僅願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會很高興。
一旦發現孩子願意拿出玩具來和小朋友一塊玩,應該及時表揚,讓他知道這是好行為,把分享看成快樂的事。家長要表現出大方的態度,不要讓孩子感到媽媽捨不得拿出玩具來給小朋友玩(主要是怕玩壞了),這個年齡的兒童已經很敏感,你的態度會給他暗示。
當然,對於寶寶來說,分享並不就意味著他必須要把手中的東西交給別人,即便是寶寶只是把手中的玩具拿出來給別人看一看、摸一摸,那也是他嘗試分享的開始,我們一定要及時給與鼓勵,讓寶寶們逐漸適應與他人的分享,他會感覺比較安心。
總之,對於寶寶之間有關分享的行為,父母們可以採取關注但不干涉,加以正確、合理的引導,讓寶寶從心裡感覺到分享的快樂,而不是被動接受分享。而且這個階段的寶寶也特別喜歡模仿,所以大人們不妨可以加以有意識的培養。
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寶寶
瑤瑤和秋秋都是2歲,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兩個寶寶都想媽媽,媽媽把寶寶交給老師後,他們就都哭起來,但是兩個寶寶在那裡享受著不同的「待遇」。
老師走近瑤瑤的時候,瑤瑤拉著老師的手,依偎在老師的身邊,不停地重複一句話:「我要媽媽。」老師就不停地跟她交流,安慰她,大約10分鐘,瑤瑤就安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