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育兒書 第33章 情感交流 (3)
    回憶一下,當寶寶完成一件事情或是一項任務,你通常是怎樣表揚寶寶的。是會細化到過程當中,諸如「寶貝,你在完成這件事情時,使用的某種方式最佳,非常巧妙」。還是一言概之,諸如「寶貝,你是最棒的,你真能幹、真聰明」。前者反映了你對寶寶做事情方式的肯定,這種表揚會使寶寶長大後更富於挑戰性、不怕失敗、勇於進取,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做事情失敗,可能是方法上的問題,下次改進就可以了。而後者則是你對寶寶能力的讚許,這種對能力的表揚會使寶寶長大後更害怕挑戰,因為一旦失敗他就會覺得和自己的能力有關,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往往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

    表揚是當孩子做出「對」的行為時,給他加油的核心方法。當孩子的行為做「對」了,家長及時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為固定下來,使他日後再接再厲。孩子每天、每星期總會有優良的行為,或者取得不錯的成績,家長都應及時進行表揚。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意味著被認可,他的自我價值就會上升,自信心就會增強。

    其實,人在3歲之前還沒有「我」的概念,直到7歲後才漸漸有一個自我評價的雛形。在這段時期,基本上大人說孩子是什麼,他就認為自己是什麼。所以說,家長肩負著幫助孩子建立良好自我認知的重大責任。激勵是讓孩子產生良性的自我認知的最好方式,如果大人總是否定孩子,那他從小就有「我笨,我做不到」的自我暗示,孩子的潛能將受到阻礙,導致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

    所以,我們認為,父母在表揚寶寶前,一定要想清採取哪種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方式將直接影響寶寶未來的成長。一般,我們迴避一味表揚寶寶的能力,因為這樣的負面影響較大,但當寶寶顯現自卑時,適度對寶寶的能力提出表揚,對自信心的增強具有極大的正面意義。

    肯定性評價會使孩子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產生好的激勵作用。否定性評價則會使孩子心理不愉快,一方面可能反思問題,努力改正,另一方面也可能減弱自信,產生自卑。任何一個人,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要都大大超過被否定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要堅持以表揚、激勵為主的教育方式。

    表揚孩子的時候,不要只盯著學習一個方面。孩子的性格、文明禮貌、勞動表現、文體才能、動手能力、衛生習慣等都可以進行評價,家長考慮的面寬了,就不難找到表揚的內容。

    一般來說,能力強、自信心強的寶寶,受到表揚的機會很多,肯定方法的方式比肯定能力更容易引發他們的思考,從而不斷進步。能力較低、自信心較弱的寶寶,難得有得到表揚的機會,爸媽應該及時抓住點滴進步,對寶寶的能力進行表揚,激發寶寶的自信心,促使寶寶有更大的進步。如果寶寶比較不聽話,那麼就要多表揚,寶寶心情愉悅了,才會對爸媽形成信任與依賴。

    同樣的,年齡較小的寶寶,各種能力都處在並不完善的發展階段,這其中包括語言理解能力。所以,應該通過簡單的語言向寶寶表示肯定,「你真棒」這樣的語句最適用於小寶寶。對於年齡稍大點的寶寶而言,他們已經有了簡單的自我評價意識,爸媽要讓寶寶知道的並不是「什麼是對的」,而是「怎樣是對的」。所以,多在細節和方式上表揚寶寶,會讓寶寶成長得更快。

    表揚孩子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標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只要細心觀察,每天都會發現他進步的地方。縱向比較孩子自身的進步,而不要拿別的孩子最優秀的方面作為參照物,進行孩子間的橫向比較。這並不是對孩子放低標準,因為那樣比是不客觀,不現實的,除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之外,起不到更好的作用。通過客觀比較,在發現不足的同時,也要肯定優點,這樣才不會偏頗,孩子才會信服,保持信心的同時激發他向上學習的動力。

    在方法上,我們要有分析地表揚,杜絕籠統,讓孩子清楚被表揚的是哪一點。家長可以採取口頭表揚、手勢動作表揚、書面表揚和物質鼓勵相結合的辦法,依孩子的特點和表揚的內容而定,盡量讓每次表揚都能將激勵功能發揮到最好。

    表揚越具體,孩子就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書後,自己把書放回原處,擺放整齊。如果這時家長只是說:「你今天表現不錯。」表揚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不明白「不錯」指什麼。你可以說:「你自己把書收拾這麼整齊,我很高興!」而一些泛泛的表揚,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雖然暫時也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裡,為什麼受表揚,就容易養成驕傲,聽不得批評的壞習慣。

    寶寶對道理的記憶總是需要反覆強化才能根深蒂固。一次表揚往往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如果想要表揚寶寶,一定要記得及時有規律,最好能做到帶有一定的週期性。在口吻上,一方面爸媽一定要發自真心地表揚寶寶,經常信口開河,以「嗯」「啊」「真棒」等說辭隨意敷衍,時間久了寶寶自然會對你的表揚產生質疑,最後喪失信任。另一方面,表揚一定要有新意,簡單頻繁地重複表揚,會使寶寶對讚許變得反應遲鈍,從而失去獲得表揚的興趣和動力。

    批評孩子的藝術

    在寶寶的教育中,家長在有意無意間扮演著裁判的角色。強化寶寶的良好習慣,給予表揚。警示寶寶的出格,給予批評。「表揚」和「批評」,我們提倡前者,也不排斥後者。作為教育的手段,二者同需。與正確地「表揚」寶寶一樣,如何「批評」寶寶也是一門藝術。

    爸媽作為批評者,其言語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的價值觀。當寶寶犯錯誤的時候,你會怎樣?是馬上做出整體判斷,直指寶寶的能力,說出諸如「你真夠笨的,你怎麼就不行」這樣的話。還是先著眼細節,各個排查,告訴寶寶「你的失敗就是源於這裡,你這一步走錯了」。前者中,寶寶的能力受到質疑。將來寶寶再完成類似的任務時,一不順利,就會焦慮不安,擔心做不到,容易放棄。選擇後者,使寶寶堅定地認為只要改正錯誤,就可以避免再次失敗,面對挑戰,會主動改進,更加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任務。

    兩種不同的批評方式,將直接影響寶寶將來做事情的情緒和成功率。我們提倡只批行為方式、不批能力。過多質疑寶寶的能力,會給寶寶造成能力不足的心理暗示,使寶寶面對很多事情時會主動表示某種無能為力。而只批評寶寶做事的方式。則會讓寶寶有意識地不斷改進和完善,變得更加努力和積極主動。

    對於偶爾犯錯的寶寶,批評力度應盡量小一些。而對於經常犯同一錯誤的寶寶,不只要加大批評力度,更要講明道理。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從寶寶能夠理解的角度切入,講寶寶能夠聽得懂的道理,畢竟批評的最終目的是告訴寶寶錯在哪裡,怎樣改正。

    對寶寶提出表揚或批評,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的年齡、個性、能力、氣質,決定了不同方式、不同的效果差異。只有找到最佳方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爸媽應該在發現寶寶犯錯誤後,及時糾正,就事論事,目標明確。如果沒能及時糾正,也千萬不要翻舊賬,拉東扯西地把寶寶犯過的所有錯誤都歷數一遍。要知道,你跑題了,而且你說的事情或許寶寶已經不記得了,而你的反覆強調會給寶寶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

    比如,你因為寶寶亂扔東西,說到寶寶某次撒謊、某次打別的小朋友、某次把爸爸的電腦摔壞……試想受到批評的寶寶會有什麼感覺?一方面寶寶會覺得亂扔東西很糟糕。另一方面,寶寶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我們原本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寶寶不再隨手亂扔東西。所以,寶寶的其他缺點錯誤,留到合適的時機再去說吧,總不能指望一口氣解決所有的問題。

    在口吻上,當爸媽面對寶寶的錯誤時,往往異常氣憤。最常見的情景就是大聲呵斥寶寶,嚇壞了的寶寶只能感覺到恐懼,哪裡還有空想錯在哪裡。連大人都不冷靜,寶寶怎麼冷靜得下來。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改正錯誤,絕非自我情緒的發洩。另一種糟糕情景便是爸媽居高臨下,不親近、有距離、無法平視,寶寶感受到的只能是壓抑。所以即使寶寶犯了錯誤,我們也應給他平常的目光。

    站在教育的這桿天秤前,我們不斷在兩端加減砝碼,研究寶寶的個性,分析不同的環境,以不同的方式和口吻講著不同的話。有時是表揚,有時是批評,我們研究這加加減減中的學問,不斷地實踐改進,為的是使我們的寶寶行走得更平穩,成長得更快速。

    幫寶寶走出嫉妒的怪圈

    和大人們一樣,孩子也會妒嫉,而且他們的妒嫉心理往往更加強烈且奇特。當孩子發現別人那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無論是相貌、玩具、老師的表揚,甚至是家長的關注,他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

    我的一位朋友家裡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大齊和小齊。哥哥大齊性格比較乖巧,很討人喜歡,而弟弟小齊則很淘氣,還總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無論是外出遊玩、生日派對,還是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他老是抱怨爸爸媽媽偏心。當媽媽解釋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和他一起玩,或者他做了哪些錯事而哥哥卻沒有的時候,小齊就撅著嘴說哥哥有的玩具自己卻沒有或者強調哥哥曾經犯的錯。

    很多孩子都有小齊這樣的心理,當他們看到別人有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包括衣服、能力、受歡迎程度和玩具等等,甚至有些大人意想不到的東西都可能誘發他們的妒嫉心理。有些爸媽認為這種表現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但提醒各位爸媽必須注意的是,過分的妒嫉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使他們在自己與別人的對比中感到自卑,妨礙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因此,家長應該在孩子達到上學年齡之前,教會他們如何克服這種情緒。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減少妒嫉心理,以及當孩子的小腦瓜被妒嫉所佔據的時候如何平復他們的情緒。

    妒嫉是一種負面情緒,但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們瞭解,即使是他們尊敬的爸爸媽媽也會有妒嫉的感受。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當寶寶和爸爸在一起親親熱熱的時候,媽媽也會妒嫉爸爸,但是媽媽不會因此而亂發脾氣或者感到難過。也可以舉出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告訴寶寶自己也有過同樣的心情。

    比如,當寶寶抱怨自己不能和別人一樣參加跆拳道班的時候,媽媽就告訴他自己小時候也有過同樣的經歷,但是這種情緒是可以克服的。「知道嗎?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從來不准我在街上玩,但鄰居家的姐姐卻可以在外面一直跳皮筋到天黑!你說多不公平!」這個故事讓寶寶明白原來媽媽也妒嫉。隨後媽媽要告訴寶寶,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得到和別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必須學會接受。

    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對於家長們來說,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掌握孩子的情緒趨向卻並不難。當孩子妒嫉心理爆發的時候,他們的行為經常會出現相應變化,比如搞破壞、哭泣或者說妒嫉對象的壞話等等。有時候,妒嫉心理也會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和身體方面,如胃疼、難過、焦躁、情緒低落或者沒有幹勁。這時候,家長需要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並幫孩子把他們的想法說出來。甚至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覺得妒嫉,是不是?不過這沒什麼的。」家長的理解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因為這種時候,孩子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慾望的滿足,而是家長耐心的傾聽,以及對他們內心感受的肯定。

    孩子會通過觀察大人的做法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方式,因此當你發覺孩子感到嫉妒的時候,在表示同情的同時,不要過多強調孩子的立場,更不要指責受到妒嫉的對象,否則不但會進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嫉情緒,還會導致孩子養成動輒歸咎於他人的壞習慣。

    感到嫉妒的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得到和他人同樣的待遇,假如此時家長能夠誘導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但能夠緩解嫉妒的心理,還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當孩子對別人父母對子女所傾注的重視感到嫉妒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行動消除孩子的誤會。

    5歲的美美因為媽媽錯過了自己在學校演出中的表演而非常不滿,「別人的媽媽都來了!」於是,媽媽就讓美美在家裡面給自己開了一個專場晚會。這樣一來,美美明白了媽媽其實很關注自己,便不再失望,也不會妒嫉別的同學了。

    有時候,父母可能注意不到,在談論其他孩子時一句無心的「婷婷越來越可愛了」,或者只是一個微笑、一個聳肩的動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讀為「比較」。尤其是當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時候,他們更容易對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