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需求寶寶總是拒絕認錯,在他們犯錯時,常常會利用自己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想盡一切可能的借口推托掉自己的責任,而他們的頑固性格或許也是讓他們難以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原因。舉個例子,一些孩子不太容易和同年齡的小孩相處,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是,他總是想掌控主導權,其他的小孩卻不願意聽從他的建議。每次當他與小朋友發生爭執回家以後,父母幾乎都會聽見他滿腹牢騷,滔滔不絕地數落著對方的不是,有時甚至還會因此勃然大怒。
對這樣的孩子要稍微施加點壓力,促使他一點一滴地說出每一個細節,從而勾勒出事情的全貌。如果這樣做仍然無法奏效,不妨問他:「如果我打電話給你的小朋友,你想他會怎麼說?」也可以把和他起爭執的小朋友一起找來,讓他們面對面把話說清楚。這麼做的目的是,孩子由此可以得知,每個人都傾向於從對自己比較有利的觀點來陳述事件,但不見得都與事實相符。作為母親應該明白,借由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助於激發小孩的良知。
人格培養
重視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帶寶寶去商場,寶寶看見一個喜歡的玩具。
寶寶:「媽媽我想要這個玩具。」
媽媽:「你的玩具已經很多了,不可以買。」
寶寶:「不,我就要。」
媽媽:「不買,你走不走,不走,我和爸爸就走了啊!」
寶寶:「不,我就要。」(隨後躺在地上大哭。)
爸爸對媽媽說:「這麼多人都看著呢,你哄哄他,不要讓他哭了,走吧!」
媽媽:「媽媽給你買好吃的,前面就有你最喜歡吃的糖果。」
寶寶:「不,我就要這個。」
媽媽:「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呀!走不走,不走我就打你了啊!」
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大,媽媽就打了孩子幾下,開始大聲數落孩子,並連拖帶拽的把孩子領走了。回家以後又教育了孩子一頓。但是這樣做的話,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對孩子進行小聲且嚴肅的警告,告訴他如果這種表現繼續進行下去,那麼回家以後就會承擔什麼樣的後果,如果孩子繼續進行,那麼回家以後父母就應該按照提醒所說的,讓孩子承擔自己不良行為的後果。
家長作為幼兒的啟蒙老師,對幼兒的自尊心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幼兒年齡小,自尊心正在形成和發展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父母一句或批評,或鼓勵的話都可能成為幼兒自我評價的標準。幼兒每天都與父母接觸,在他們心目中,父母有著非常高的權威性。所以,年輕的父母要學會保護好寶寶幼小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因為委屈而大聲哭泣,那麼就不要說話,等到孩子平靜後,把白天所發生的一切重複一遍,指出孩子不對的地方,並明確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之所以這樣做都是因為愛他。當然,每個人每時每刻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如果在公眾場合,父母當時心情煩躁,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出現對孩子嚴厲責怪的行為,那麼在這個時候,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千萬不要進行參與。父母要做的是,在回家後晚上的時間,加大「回撫」孩子的力度,幫助孩子敘述這個事件發生的起因、過程,讓不好的行為不要再發生,以及未來在發生這種情況時,媽媽爸爸希望孩子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不過,這種在其他人面前對孩子的爆發性責怪行為,盡量越少越好。只有這樣,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培養。
所謂「自尊心」,簡單的說就是「被重視性邏輯思維」。由於成長所依賴的客觀信息環境不同和父母培養目的不同,導致培養方案也不同。所以,不同的孩子,其「自尊心」所關注的點及其表現的「比較環境」就不同。這樣一來,不同孩子為培養「自尊心」所需要的信息環境也不盡相同。如果孩子對「識字」非常有興趣,那麼這個孩子在參加以「識字」為主題的活動(遊戲等)中,識字量多少的比較就會成為孩子在這個「比較環境」中的「自尊心」。
根據父母對孩子培養的目的,科學合理的在孩子邏輯思維基本結構創建和豐富成長過程,以及所依賴的客觀信息環境中,要科學合理的幫助孩子實現「興趣性邏輯思維」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在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合理應用「比較環境」中的「比較心理」,父母所希望的「客觀自尊心」就能得以良好的實現。
正確保護寶寶的自尊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不要過多的命令寶寶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命令式的要求絲毫沒有顧及到孩子的自尊心。同時,也會讓他們受到很多的限制,不利於他們自尊心的發展。
其次,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過多地溺愛幼兒。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孩子都成為了父母心目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對他們的要求向來都是有求必應,也不管他們的要求是否合理。其實,這種生活只會讓寶寶更多地享受安逸的環境,愛的包圍。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幼兒有優越感,形成驕傲的心理。一旦他們受到外界哪怕是一點點的挫敗,都會讓他們的自尊心大受打擊。
最後,不要老是拿不正確的橫向比較,來對比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如果你總是誇讚其他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聰明、活躍、能幹,會給孩子潛意識裡灌輸一種「我很笨」的念頭。這種潛意識使幼兒的自尊心處在一個受傷的狀態。處在受傷狀態的自尊心已經不是健康的了,又該如何良性發展呢。
所以,對待孩子幼小自尊心的發展,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凡事要做得有度,不要太偏激,也不要太苛刻,甚或溺愛之至,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如何教出自強寶寶
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她3歲大的寶寶銘銘正在畫畫,母親則忙著招呼客人。「媽媽,來看我畫得好嗎?」寶寶高興地拿著畫給媽媽看。「媽媽正忙著呢,讓爸爸看吧。」媽媽頭也不抬地說。寶寶只好衝著爸爸喊到:「爸爸,過來一下,看我畫的。」可是爸爸也正和客人聊天呢,沒有過多理會寶寶的要求,銘銘把畫丟在地上,失望地離開了。
我馬上走到銘銘跟前,說:「來,給奶奶看看。」我很認真的一邊觀看孩子的作品:「銘銘畫得真好。比爸爸媽媽和奶奶畫得都好。真的是你畫的呀?」「嗯,是我畫的。」銘銘很高興地答道,「這是小狗,這是房子……」
「銘銘真厲害!真棒!爸爸媽媽,快來看銘銘的畫吧,真的畫得很不錯!以後可以當小畫家了。」我邊說邊向兩個年輕人使眼色,他們似乎也明白了應該給寶寶一些鼓勵,於是異口同聲地表揚寶寶畫的好,銘銘開心地又開始畫另外一幅了。
爸媽也許不知道,他們隨意地對孩子進行答覆,導致他們喪失了培養孩子「自強心」的良好時機。經常性地這樣應付孩子,就會使孩子的「自強心」消失,當然更談不上對「自強心」的良好培養了。
「自強心」就是在「自尊心」初步形成後,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範圍內,能夠在邏輯思維基本結構創建期和成長的過程中,通過「比較環境」和「比較心理」,呈現出更為強烈的「被重視性邏輯思維」的外在表現過程。
例如,一個孩子對「識字」非常感興趣,那麼這個孩子在參加以「識字」為主題的活動中,因為沒有得到想像的名次或者是老師的表揚而悶悶不樂,甚至會出現不吃飯、拒絕再參加類似的活動,或者不上幼兒園等一系列行為表現。這就是孩子「自強心」受到一定傷害的結果。
爸媽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培養孩子「自強心」過程中所實施的鼓勵性語言,必須要以孩子的自我表現為前提,或者是父母刻意的根據孩子的優點創造出孩子可以實現「自強心」表現的環境。以這個環境為基礎,加入父母認為孩子需要改善的比較弱的方面,然後再運用鼓勵性語言讓孩子在比較弱的方面的自信心得到逐步增強。但千萬不要隨意濫用鼓勵性語言對孩子進行「自強心」的培養,尤其是在孩子「自強心」呈現為被動的環境裡,否則不僅達不到目的,甚至會使孩子原有的「自強心」受到挫傷和影響。即便是在孩子「自強心」可以進行主動表現的環境中,也不能過分地使用鼓勵性語言,否則,孩子的「自強心」過度「膨脹」,會直接影響到父母對孩子邏輯思維「自控、自抑」能力的培養。
在科學合理的培養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的「自強心」和「自尊心」在不斷變化,這是因為孩子最初形成的「自尊心」和「自強心」是單純性質的「自尊心」和「自強心」,很容易受到影響和打擊。而隨著邏輯思維的豐富成長,其「自尊心」和「自強心」逐步成長成為「復合性自尊心」和「復合性自強心」。
當孩子「復合性自尊心」和「復合性自強心」形成以後,其「自尊心」和「自強心」就有了比較強的抵禦影響和抗打擊的能力。也就是說,當復合性質的「自尊心」和「自強心」形成後,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就有了更多的保障。
正因為如此,爸媽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有效提高孩子「心理健康」的抵禦力和抗打擊能力,適時、適度的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強心」受到一定比例的挫傷(失望)是非常有必要的。
爸媽在瞭解上述「自尊心」和「自強心」的本質和形成過程之後,在培養過程中一定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在孩子「自我尊重感」形成後,才能談得上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強心」進行合理培養。否則,不僅不能對孩子的「自尊心」進行良好的培養,還可能會造成與培養目的相悖的結果。
例如,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當著爸爸、媽媽以外或者能讓孩子感到非常具有依賴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成員之外的其他人員進行。否則,有些孩子會逐漸喪失「自尊心」,還有些孩子會由於自我維護「自尊心」的需要而逐步形成「掩蓋性邏輯思維」(撒謊)和「抗拒性邏輯思維」,並逐步形成習慣性的外在表現現象。
禮貌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豆豆兩歲時,他蹣跚走路的樣子很是可愛,偶爾也會自發地冒出「謝謝」「請」等隻言片語。這對於平常比較害羞,常常藏在媽媽腿後面見陌生人的他來說,做的還真不錯。
不過,就在去年,豆豆3歲半的時候,媽媽突然驚奇地發現害羞的小男孩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暴君,不願意坐在餐桌旁,拒絕與客人交談,並且急躁地要求立刻吃飯,吃冰激凌。一次,在媽媽朋友的家裡,他舉著他的杯子命令主人給他添滿,就好像一個將軍對待地位低下的士兵。朋友扭過頭對小琳說:「平時,你能忍受他這樣?」
小琳回到家向我抱怨:「當時我真慚愧。我從未意識到,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就像樂曲中的和諧音符,一旦和諧不在,麻煩就來了。我知道我的努力失敗了,但問題是我不知道像我兒子這個年齡,什麼樣的禮貌是合適的。他在幼兒園是舉止端正的寶寶,在家卻這樣無禮蠻橫,究竟是他太過於淘氣、任性,還是僅僅因為他是一個小孩?」
我安慰她不要過於自責,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能力掌握與之年齡相符的禮貌,無論是害羞、淘氣、任性或叛逆的孩子。有禮貌的行為能夠表現出對他人的尊敬和關心,沒有禮貌則傷害了其他人的感受。當他沒禮貌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否則就可能縱容了他的沒禮貌。教育小孩有禮貌並不會嫌太遲,但是馬上開始仍然是明智的選擇。
事實上,孩子是否討人喜歡,關鍵在於父母的培養。一些15個月大的孩子會說「你好」和「再見」,而一部分年齡更大些的孩子可能還不會說這些話,那也沒關係。因為孩子的脾氣秉性不同,孩子做出的反應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時父母不必過於著急。
在寶寶蹣跚學步的時候,不要對他的禮貌期望太高。在這一階段,不一定先要教他們怎樣說「請」或者「謝謝」,不要期望他們能完全的理解,或完全執行家長教給的內容,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喜歡上周圍的人,還要對自己的人品感覺良好。否則,即便你教會了他基本的表面禮節,但讓他們變得有禮貌也還是相當困難的。對內向的孩子所表現出的諸如請、謝謝、對不起、打擾一下等表達,家長要保持足夠的安靜,來鼓勵孩子。
如果有陌生人在場的情況下,要盡量減少寶寶的不自在。特別是對於比較小的寶寶,當你向陌生人介紹,並且希望他能說些什麼的時候,他通常會覺得不自在,怕自己的反應不受到歡迎。而等他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情況就會有所好轉了。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彼此關心、相互體貼的生活環境,父母互敬互愛,對孩子講究禮貌,這一切都會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教育孩子禮貌待人和關心別人也是至關重要,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多考慮他人的感受。例如:當我們幫助鄰居在小區內尋找丟失的物件時,鄰居會感覺很舒服,我們也會舒服。事實上,告訴孩子如何關心和幫助其他人,並不需要讓他們完全理解幫助的真正價值。
誇要誇到點上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