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嘴唇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它不但會使唇齒變形,影響美觀,而且還會因上、下顎的變形而影響牙齒的咀嚼作用。當孩子咬下嘴唇時,家長要保持冷靜的態度,耐心、細緻、循循善誘地引導教育孩子,使他瞭解牙齒和嘴唇的作用,然後教孩子懂得如何保護好牙齒和嘴唇,並慢慢學會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對於較大的孩子,家長可採取誘導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模仿其他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嘴閉緊。當孩子有了初步改正時,就要及時地給予肯定或表揚。若幼兒入睡前常咬著嘴唇,家長可輕輕把他嘴唇扒開,讓其安靜入睡,這樣做亦能促使孩子逐漸糾正其咬嘴唇的毛病。
一般孩子的習慣形成後要糾正是有難度的。孩子咬嘴唇就是尋求心理上的安慰,一旦形成他就會以這種動作為自然了。要糾正壞習慣,家長得自己先下決心,再給孩子講道理,讓他明白,他必須要改,否則會變形不漂亮的。慢慢地把道理講給他聽,取得他的配合。
不要讓孩子向你學剔牙
許多家長都有飯後用牙籤剔牙的習慣,如果兒童模仿家長用牙籤剔牙這是很危險的。
因為孩子的牙齒排列本來十分緊密,一般吃東西並不會將食物嵌入牙齒中,如果養成剔牙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把牙縫越剔越寬鬆。一旦牙縫變大,食物就容易被塞進去了。
塞在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發酵後會引起兒童牙齦炎、齲齒等疾病。而且孩子剔牙力度太大,不小心也會弄破牙齦表層,導致牙齦出血。
偏側咀嚼影響面部發育
孩子在乳牙發展的後期容易出現偏側咀嚼習慣,由於乳牙脫落,一側牙齒正常的咀嚼功能受到影響,所以只能用另外一側咀嚼。這會造成面部左右發育的不對稱,而不常咀嚼的一側因為缺少食物的沖刷更容易堆積牙垢,出現齲齒和其他牙周疾病。 不良睡眠習慣
有的孩子習慣在睡覺時把手肘、手掌、拳頭等枕在一側臉的下方,或是喜歡經常用手托著一邊的腮部,這些習慣對於孩子頜面部的正常發育及面部的對稱性都有影響。如發現孩子有如上不良睡姿,家長應及時提醒、糾正。
轉換思維,讓孩子不再吮手指
下面這個故事,或許會對想要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的父母有所啟發。
皮萊特小時候,母親為了讓他改掉喜歡玩火柴的習慣,想了一個辦法。母親把家裡一切要點火柴的活兒都留給他幹,無論他是在津津有味地看書,或是在院子裡自得其樂,還是在街上和小朋友玩,母親都把他叫來,要麼點爐子,要麼點烤箱,要麼點蠟燭。當然,母親總是在一旁看著並指導他。不出兩個星期,小皮萊特對點火柴這件事厭煩得不得了。
皮萊特長大以後,成為家庭教育咨詢專家。有一次,一位母親向他請教該如何讓自己十來歲的孩子戒掉吮手指的毛病。皮萊特將自己母親的方法做了一點變通,他讓這位母親在每天傍晚,給孩子設定20分鐘的吮手指頭時間,孩子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吮手指,其他時間則不允許。
最初幾天,放學一回家,這個孩子就在客廳裡吮他的手指頭。有一天他吮著吮著,看看父母,忽然臉一紅,「撲哧」一聲笑了,他父母也笑了。之後,他對吮手指這件事沒了興趣。皮萊特由此得出結論:孩子本不該做的,如果屢禁不止,你就特許他在特定的時間範圍內,有家長在場的時候做。時間長了,那事情對他就不再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
其實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可以將故事中的方法與生活相結合,有些事情越是禁止孩子做,孩子越來興致,如果父母開明地允許他做,過一段時間他可能就會失去興趣。
吮咬手指是兒童期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心理運動功能障礙。美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經調查發現,在6—12歲的兒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吮手指的兒童發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的發病率則高達44%。
有統計表明,90%的正常嬰兒都有吮手指的行為,特別是兒童在長牙的時候,這是正常現象。一般而言,兒童到2—3歲後,這種吮手指的現象就會自然消失,但如果過了這一年齡階段,還仍然經常吮手指,則屬於不正常現象了。
吮手指可在兒童期任一階段發生,頑固者可能形成終生固癖,但多數出現在學齡初期的兒童身上,大約10%—30%的學齡兒童有這種行為。多發年齡在11—13歲間,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距。
事實上,不僅是兒童,很多成人也會吮手指。像美國不少政治人物包括總統布什,在重要場合也曾被注意到有吮拇指的表現。
其實,吮手指可以說是人出生後的第一個自助行為。它在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暫時提供安慰,可以代替水、食物、親人的撫慰,甚至減輕病痛。
隨著年齡的長大,嬰孩的現實性越來越強,逐漸學會了很多處理衝突的方法,也就自覺地或在成人的督促下摒棄了吮手指的「幼稚」做法,但同時也失去了內心保留的一塊隨時可以回去的安全地。成人吸吮手指也是為了把自己重新帶入寧靜之中。
研究表明,導致兒童長期經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由於父母工作太忙,對孩子要求過嚴,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愛和關注,特別是母愛。
2、缺少同齡夥伴
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住在單元式的房子裡,當孩子從學校、幼兒園回家後,常常是一個人在家做作業、玩玩具、看電視,但感到孤獨、寂寞、乏味時,便不自覺地去吮手指、咬指甲,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習慣。
3、適應困難
當孩子適應新環境感到困難時,或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下,也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吮咬手指的行為。
4、模仿
有的兒童是在幼兒園、學校裡從同伴那兒模仿學來的。
5、教育不及時
當孩子從吮手指、咬指甲的過程中得到一種快感後,便會時刻想著去吮指甲、咬指甲,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及時進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孩子養成習慣性行為。
6、其他原因
如在飢餓、身體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現時,吮手指、咬手指可以轉移分散對飢餓、身體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這種飢餓、疾病等不良情景經常出現,則可能使這類動作變成習慣性動作。
一般而言,由於兒童是固定地吸吮或咬啃某一個手指,以致受吸吮、咬啃的手指浮腫、變細、變尖;由於長期經常地吮、咬,以致面頜變形、牙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等,並易感染疾病。
兒童若養成了吮手指、咬手指的頑固習慣,不僅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是兒童內心緊張、壓抑、憂慮、自卑感、敵對感的情緒表現。因此,必須及早進行預防,對已形成這一不良習慣的兒童應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矯治。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首先,應盡量滿足孩子被愛被關注的需求。如多與孩子交流感情,進行肌膚接觸,如陪孩子做遊戲,帶孩子郊遊;睡前給孩子以溫情,讓他能愉快安詳地入睡,使孩子有一種安全感、滿足感與幸福感。
其次,要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玩具和場所。借此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一起玩耍,安排一些合適的手工活動,盡量使他們的手不空閒。
父母要定期為孩子修剪指甲,使其無法咬到。修剪指甲一般可以進行每週一次。同時應注意孩子手部的清潔衛生情況,防止感染疾病。
還有一種厭惡療法不妨一試,即在孩子經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粉,或塗些黃連水等苦味劑,或纏上些膠布,使之在吮、咬時產生一種厭惡感,可減少或消除這種行為。或者規定患兒在一段時間裡反覆不停地吮、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這一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孩子進行矯治時,態度要親切,語言動作要輕柔,不要大聲地呵斥、恐嚇、打罵。另外,當孩子在矯治的過程中有所進步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及鼓勵。
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和牙齒有關?
從一些中學瞭解到,不少中學生都有過請假看牙的經歷。隔壁鄰居的兒子小強,今年正在上中學,他在「十一」黃金周的任務就是去醫院看牙,為此本來安排好的全家旅遊計劃也被迫取消了。「我們有的同學為了看牙在上課期間請了好幾次假,結果成績都下降了。所以為了不耽誤學習,我只好選擇假期去醫院看牙了。」小強很無奈地對我說。
牙齒治療很麻煩,常常需要花費一周以上的時間,有的甚至要連續治療一兩個月。中學生如果想要在平時接受治療,就只能請假,容易耽誤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成績。
不僅如此,牙齒不好,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有的孩子因為自己的牙齒不好,在內心深處被自卑的陰影困擾,本來應該是樂觀開朗的年紀卻變得沉默孤僻。長期的心理壓抑,使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據瞭解,引起中學生牙病的原因主要是飲食習慣不合理和口腔不衛生。很多中學生愛吃甜食、常喝碳酸飲料,很少吃粗纖維食物,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很容易導致牙病;還有的中學生對口腔衛生重視不夠,沒有養成正確的口腔保健習慣,也容易造成牙齒疾病;而一些女孩在青春期時,由於體內性激素,如孕激素、雌激素的水平升高會導致牙齦中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增多,從而提高了牙齦對口腔內細菌和食物殘渣等反應的敏感性,牙齦可能變得紅腫、鬆軟、容易出血。所以說,培養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保健習慣至關重要。
牙齒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可能影響孩子的記憶力和視力。
最新的研究表明,如果兒童的牙齒健康,咀嚼力好,那麼他們的智力和記憶力就會相對較好。
咀嚼運動可使流向大腦的血液量明顯增多,促進大腦發育。研究人員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來證明這一觀點:把營養成分相同的流食和需要咀嚼的食物分別餵給兩組小白鼠,然後餵上一段時間之後再把它們餓上幾天,放入迷宮當中,讓它們自己去尋找食物,結果是,吃流食的小白鼠的失敗次數明顯要高於吃咀嚼類食物的小白鼠。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咀嚼對記憶力有著很大的影響。
還有調查顯示,喜歡吃硬食物的孩子視力往往都很好。常吃不需咀嚼的軟食的學生,則較正常孩子患近視、弱視的幾率比較大。有研究人員指出,日常飲食不注意很好地咀嚼,會造成視力下降。
牙齒是口腔肌肉活動的感受器,當我們吃較硬的食物時,咀嚼次數增多,頜面部的肌肉收縮力就會得到鍛煉和加強。雖然眼睛的脈絡膜組織和牙齒咀嚼的運動沒有直接關係,但飲食生活中長期不咀嚼硬食,面部的肌肉力量就會變弱,使得水晶體的調節機能不能很好地工作,從而引起視力自然減弱。因此,防治青少年近視或老年視力退化,除了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多做眼球運動以外,還應多吃硬食,加強咬合叩齒及咀嚼練習,以免影響視力。
除此之外,保護兒童視力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掌握正確的用眼方法。確保用眼時照明的均勻度,學習時使用25瓦無頻閃的檯燈為宜,不要在陽光下寫字;看書每20—30分鐘應休息一下,向遠處眺望1分鐘,放鬆眼肌,潤滑眼球;讀書寫字桌面離眼睛1尺左右;不能躺著看電視、看書,更不能走路看書;多吃蔬菜水果、魚、羊肝等含鈣食品,少吃甜食;發現近視及時矯正,減少眼睛視力疲勞。其次要注意飲食。食物與眼部健康關係十分密切,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利用胡蘿蔔、橘汁以及富含類似胡蘿蔔素的食物來改善視力。這是因為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A以及蛋白質的食物可以保護眼睛,提高視力。
維生素A與蛋白質結合可形成構成視網膜及視神經至關重要的視蛋白,而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身,在血液裡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因此平時可以適當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和胡蘿蔔素的食物,橙色黃色綠色的蔬菜水果以及動物內臟(尤其是肝臟)含量都較為豐富,如蘋果、橙子、南瓜、胡蘿蔔、韭菜、苜蓿等。此外中醫還認為「肝開竅於目」,因此,補肝的食物和藥材都具有明目之功效,如菊花、決明子、動物肝臟、苦瓜、薏米等。
養成良好的養眼習慣對於視力保護也很重要。經常洗手,注意毛巾、臉盆的衛生,不隨便用手摸眼睛;風沙大時要戴防風鏡,防止異物進入眼睛,眼睛一旦進入了異物,不要用手亂揉,應找大夫或去醫院取出;防止強光傷害眼睛,如電焊光,不要觀看;洗澡、游泳回來要注意眼睛變化,如有發紅現象,要及時在醫生指導下上眼藥水;選擇科學合理的眼保健操,經常性的對眼睛進行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