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生 第10章 修身養性促健康 (4)
    回歸自然表現在方方面面,靠人們去體驗。例如想吃什麼,往往正是體內需要的物質;特別想睡覺,往往是身體過於疲勞;特別喜歡一個鍛煉場所,往往是這個地方的磁場適合於你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這就是養生順其自然的一種方法。觀察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水、風雨雷電、冰霜雹霧的變化,體悟客觀世界對自身的影響,瞭解自然的玄機,修煉之人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用心。

    老子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也就是規律。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一般來說,將水加溫到100℃時沸騰,可是在喜馬拉雅山上,水溫70℃即可沸騰。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規律,大到無窮,小至無影。人們能隨時可以體驗到它。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才真正開始接近天地。離天地越近,越能獲得天地的滋養。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生於天地之間,順則生,逆則亡。

    就像古典名著《紅樓夢》賈府裡的「老祖宗」賈母,她在那個時代可算得上是難得的耄耋老人了。翻看《紅樓夢》,我們不難發現她的養生之道。

    她的養生之道,在和劉姥姥拉家常時,全部抖了出來。她說:「我老了……不過嚼得動的吃兩口,睡一覺,悶了時和這些孫子孫女兒玩笑會子就完了。」這叫做順其自然,怎麼舒服怎麼過,快快活活打發每一天。

    節制飲食。賈府佳餚美味經歲不斷。然而,美食當前,賈母不貪吃,只是「淺嘗輒止」。油膩重和煙熏的食品,她碰也不碰。而對於自家園子裡種的瓜果蔬菜和劉姥姥從鄉下帶來的瓜菜,她卻特別喜歡。這種常帶三分饑和喜食瓜果蔬菜的飲食習慣,實為健身之本,也被現代保健科學所肯定。

    與小輩共樂。人老了,性格會變得孤僻,愛靜守獨處。但是賈母卻不,她愛往孫兒輩裡鑽。幹什麼?找樂子。這樣,她的精神得以調節,心理得以平衡,不至於悶出病來。

    心氣平和。賈母無論是對下人還是對劉姥姥那樣的窮親戚,都是和顏悅色,說說笑笑,很少有動肝火的時候。寶玉被賈政打了,她很氣惱,訓斥了賈政,又佯說要走。但是事情過去了,也就淡忘了。古人說:「百病生於氣也。」又說:「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不分心勞神。賈母是賈府的「老祖宗」,但她不抓權,不惟我獨尊。賈府的鉅細諸事,她一概放手讓鳳丫頭去掌管,自己落得無事一身輕。這叫淡泊。

    養生學家認為,人要去掉主觀干擾,尊重客觀信息,如特別想睡覺,往往是身體過於疲勞;如體內缺水,客觀信號是口渴。觀察天地、山水、雷電風雨、冰霜雹霧等自然界的變化,瞭解自然的玄機,只要用心,就能悟出養生的真諦,順其自然,適者健康生存。

    現在國內外流傳著一個觀念叫「1+0工程」。「1」代表健康,「0」代表事業、財富、才智、友情、親情、愛情……等。如果有「1」的存在,這後面的「0」才有價值。「1」加「0」就是10,再加就是百、千、萬……如果「1」不存在了,後面剩下的皆是「0」。言外之意就是告誡人們要維持這個頂天立地的「1」。有了健康才有了一切。

    有這樣一個小笑話:有一位想長壽的人向醫生請教延年益壽的秘方。醫生問他:「你喜歡工作嗎?」,此人說:「不!」,醫生又問:「你喜歡體育、唱歌、跳舞、下棋、釣魚、爬山、養花、旅遊、交友、家務……等活動嗎?」此人皆搖頭說:「不!」這位醫生笑著對他說:「那你還要長壽幹什麼!」因此,我們說,沒有生活質量的長壽不僅沒有意義,甚至是痛苦的。

    有的人為追求清靜虛無就每日閉門謝客,打坐養神;有的人為追求生命在於運動就終日爬山;有的人為追求老有所樂,便夜以繼日地下棋或搓麻將牌不止。如果僅從以上單一模式保健方法「養」下去的話,不僅不能長壽,反而會影響健康而折壽。

    老子精於養生之道,他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百姓皆曰我自然。」「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天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人必須遵循地的法規才能生存,土地依賴天象氣候的變化才能生萬物,天象氣候則是依其道即規伴而運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當然,即所謂自然的東西。這是他悟於宇宙之變化,而用於人體養生的原則。提倡人們要順乎自然之道、適應自然之法,以不養而去養生。

    老子的養生之道還重在道法修養。他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又云:「去甚、去奢、去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他教導人們要祛除貪求妄想之雜念,人身元氣則和調順暢、精神內守而不耗損、陰陽調和、合乎自然、即可益壽延年。老子還說:「專氣致柔,守柔日強」提示人們常保持柔和之氣,即富有生機的真元之氣,精神上安靜自然,則能增強內氣運行,增進健康。

    ◎中醫養腦有新方

    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創造力、想像力、判斷力甚至記憶力、意志、行為等等都與一個人的大腦有關,因此,養腦是提高生活質量、健康長壽的關鍵。據不完全統計,人的腦細胞約有140-150億個,40歲以後每天約有10萬個腦細胞開始凋亡,到六七十歲時大致減少十分之一左右,為了早日防止智力下降,延緩大腦功能的老化,人們要學會科學的用腦和健腦。

    中醫認為,腦為神之本,神強必多壽,對如何健腦、養腦、培神,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法:

    養神健腦:古代養生家認為,「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散,故不可不謹養也,」如何養神?首先是「以不傷為本」。要避免對精神的各種傷害,即七情的過度刺激。第二是「心欲常靜」。這裡所說的靜不是絕對的,「靜者,靜動也,非不動也。」。司馬遷說:「精神不用則廢,多用則疲,疲則不足,用之則振,振則生,神則足。」又說「大用則竭」。合理用腦有助於健腦全神,提高智能。第三是避免精神鬱悶不舒。古人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惡郁,郁則傷神,為害不淺。」我們在精神上不要鬱悶緊張,也不要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而要胸懷開闊,心平氣和,樂觀從容。

    勤用腦:不要害怕用腦,用腦越多,大腦內各種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越多,形成的條件反射也越多,腦子就更靈活。科學家經常測試,發現勤用腦的人,大腦不易疲勞,腦神經細胞保養良好,儘管年齡增長,卻能避免老年性癡呆。而整天無所事事,無所用心的人,不僅智力降低,而且大腦容易萎縮和早衰。古人主張「博學強記」,「博學」可增強記憶,「強記」又可促進「博學」,二者相輔相成,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關鍵是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年人積極有效地參加腦力運動,不僅可以延緩大腦衰老,而且可以預防老年性癡呆症的發生。

    起居有常:清代名醫張隱庵指出:「起居有償,養起神也。」意思是說,起居作息有一定規律,可以健腦。要做到勞逸適度,按時休息。睡眠是使大腦休息的重要方法,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體內被消耗的能量物質重新合成,使經過興奮之後變得疲勞的神經中樞,重新獲得工作能力。睡眠的好壞,不全在於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的是睡眠的深度,深沉的熟睡,消除疲勞快,睡眠時間可減少。養生家認為:「凡睡至適可而止,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若「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不利於健腦,有損於健康。

    另外,避免過度的精神緊張,合理地安排工作、學習和娛樂,使大腦皮層興奮部位輪流得到休息,防止過度興奮而加重神經系統負擔。神經細胞是否萎縮,對人的衰老變化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動物試驗證明,大腦皮質的過度緊張是引起動物早衰的唯一原因。當人的神經系統正常機能遭到破壞時,體內外環境平衡失調,會引起各種臟器的功能低下,導致早衰,所以保持神經系統的健康,是防止早衰和大腦功能減退的重要因素。

    節育固精:我們常說的腦萎縮,就是由於腦退行性變化而引起的,大多是在正氣不足,機體衰老中不注意自我保養、自我預防而產生的一種病症。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要生髓,通於腦,腦為髓海。腦為元神之府,腦髓不足則頭暈耳鳴,目無所視。」大腦的活動有賴於腎精的充養。人老則氣血衰竭,腎精枯槁,面黃發白,筋骨無力。醫家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這說明能節欲,才能固精,能固精才能健腦全神,推遲大腦的衰老。反之,性生活過度,則傷精耗神,未老先衰,頭腦昏昏,智力減退,精神萎靡,百病叢生。

    吐納養生:所謂「吐納養生」,即是指呼吸精氣。「吐」是用口吐出濁氣(二氧化碳),「納」是用鼻吸入清氣(氧氣)。《內經》指出:「服天氣而通神明。」意思是說,腦與呼吸有密切的關係,吸收清靜新鮮的空氣,使大腦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能使人意志舒暢,思維清晰,增長才智,從而達到健腦益神的效果。操作時注意呼吸時逐漸稍稍用力,呼吸就會自然得到調整。

    運動促神:《養生延命錄》指出:「靜以養神」,動以煉形,能動能靜,可以長生。」說明養生之道要動靜結合。事實上,人們早就習慣於在思考問題時,踱來踱去地自由散步,籍以促進血脈流通,加強腦的機能,提高思索能力。有的老者,手托兩個核桃或鐵球運轉,是通過手心的勞宮穴與「心主神明」相關聯,從而起到健腦全神的作用。除此之外,每日清晨起床後,到戶外散步,或做保健操;打太極拳,或做氣功鍛煉等等。清晨空氣新鮮,大腦可得到充分的氧氣,喚醒尚處於抑制狀態的各種神經機制,在學習、工作疲勞時,應調節一下,如聽聽悅耳的音樂、美好動聽的鳥語,或觀賞一下綠草、鮮花等,這些活動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奮,提高大腦的活動功能。

    手指運動健腦:手指功能的技巧鍛煉可促進思維,健腦益智,如用健身球鍛煉。即手托兩個鐵球或兩個核桃,不停地在手中轉動,長期堅持會有良好的健腦作用。經常進行手指技巧活動,能給腦細胞以直接刺激,可以增強腦的活力。使其功能發達,保持著整體平衡。俗話說「心靈手巧」就是這個道理。

    食補益腦:「飲食者,養其形」,飲食營養對於提高腦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從孫思邈大力提倡食補食療之後,歷代醫家在這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老老恆言》主張將健腦食品與米相配合,做粥以食用,如龍眼粥、大棗粥、蓮子粥等。

    ◎樂極為何生悲

    大家還記得《儒林外史》中那個可笑、可悲、可憐的窮秀才范進吧。當他突然得知自己中了舉人,高興得不得,以致突發癲狂病,最終是他岳父的一個大巴掌給打清醒過來。其實吳敬梓所描寫的這段情節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因為人的快樂情緒達到、甚至超越一個極點時,就會轉為悲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樂極生悲」。

    根據中醫理論,人有「外感」與「內傷」之說。「外感」指的是「風、寒、暑、溫、燥、火」,用現在的話來說,當然也包括微生物的感染。「內傷」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也就是人的情緒。人對周圍的事物,在態度上總會有一定的反應,或者是好感,或者是反感。這種心理活動,叫做情緒。范進就是因為情緒上受到了刺激,而自己又無法控制,才鬧出了這個笑話。

    他的「病例」說明「喜」可以轉化為「悲」,而根據《黃帝內經》中關於五行相勝的說法,我們有時可以用「悲」來調「喜」,這是利用情緒之間的對抗來調節喜情過極的一種方法。

    曾經聽到過一個「以悲治喜」的例子:說有一個病人,由於喜樂過度,便得了一種笑病,整天嬉笑不止。有一位姓莊的醫生為其診脈後不覺失聲叫道:「不好!」接著就借口回去取藥而離去。病人眼巴巴等了幾天也不見醫生再來,自思病已無救,害怕得哭泣不止,便傷心地向親友交代後事。莊醫生聽說了這個情況後,認為這是他的病快要痊癒的表現,便又來安慰他。果不出所料,不久這個病人就痊癒了。可見,切中要害的以情勝情確有勝過針藥療法的療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