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菜單養血離不開鐵,鐵是造血的主要原料之一,補血首先就要補鐵。先從食補開始,選擇含鐵豐富,鐵吸收率高的食物,如小米、大米、芹菜、油菜、菠菜、黃豆、菜花、白蘿卜、胡蘿卜、海帶、黑木耳、香菇、蠶豆、瘦豬肉、牛肉、羊肉、豬肝、雞肉、牛奶、豬心、雞蛋、鵪鶉、大棗、桑葚、葡萄和龍眼肉等。
冬棗營養好
秋冬時節既是冬棗的豐收季節,也是容易感冒的季節。如果這時多吃點冬棗,不但體會脆甜可口美味的同時,還可以預防感冒。
冬棗中的維生素C含量尤其豐富,每100克新鮮棗果肉內含量為352毫克,是蘋果維生素C含量的70倍,梨的140倍,金絲小棗的20倍。
醫學證明,成年人每天攝入充足的維生素C,就可以清除體內各種毒素,增加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並促進新陳代謝。在感冒高發季節,多吃點新鮮的冬棗無疑是抵御感冒病毒的有效方法。
此外,冬棗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E、鉀、鈉、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百果之王”和“活維生素丸”的美譽。多吃冬棗還能軟化血管,是預防高血壓、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理想水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過量食用冬棗可傷脾胃,一天不得超過100克,痰多和大便秘結者也要謹慎食用,以免助火生熱。
大家在采摘和購買冬棗時,不要一味挑個兒大的,要選那種形狀規則,聞起來有種清香氣味的。還有一個挑甜冬棗的秘訣是:棗身主要是綠色,上面有1/3左右紅色面積的,這樣的棗糖分相對來說比較高。
冬季進補宜忌
立冬伊始,天氣逐漸寒冷,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處於冬眠狀態。但人的生活壓力並未減少,仍然早起晚睡緊張工作。對寒冷的抗御能力不斷減弱,往往使人覺得因寒冷而不適。而且有些人由於體內陽氣虛弱而特別怕冷,引起大腦皮層機能障礙,血管收縮,局部血液供應減少,體溫調節發生障礙,慢性病患者加重病情甚至發生意外。如何度過冬三月,固然與生活起居相關,而食療養生已成為人們議論的重要話題。
正常體質的人群更要注意選擇抗衰老、強身健體的膳方,堅持注重冬季養生進補,既補充足夠營養,又保護人體陽氣。但要注意,膩滯厚味的滋補物品不宜過量,免得傷及脾胃,反而效果不佳,損害健康。若有大熱、大渴、便秘、五心煩熱等症狀者,或患有急性疾病,應暫停進補,待病情穩定,再請中醫師診治後才可繼續進補。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八忌:
忌無病亂補。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忌凡補必肉。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忌重“進”輕“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忌恆“補”不變。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髒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忌越貴越補。“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冬寒預防抑郁
氣候,對人類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各方面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冬季,寒冷的氣候會使身體內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於抑制狀態,垂體、腎上腺皮質等的內分泌功能紊亂,因此冬季也是抑郁症的多發季節。冬天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
用中醫病因學的觀點“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也就是說,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種:即內因(七情過激所傷)、外因(六淫侵襲所傷)、不內外因(房室、金刀、跌撲損傷、中毒)。抑郁症的發生多由內因即七情過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七情變化,這種變化是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也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致病。只有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生理,使髒腑氣血功能發生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精神活動與抑郁症的關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歸結為七情所致不無道理,那麼調神養生對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顯得格外重要。
注意身體營養平衡。在寒冷冬季,身體內氧化過程要加強,以產生更多熱量來抵御寒冷。因此,冬季需要提供充足熱量的飲食來滿足身體的需要,應多吃一些產熱量高的肉類、蛋類、花生、豆類食物,尤其像羊肉、牛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產熱量高,可以增強御寒能力。當然,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也不缺少。吃上些能提高情緒的食品如粗糧面包、牛肉、午蕉、柑橘、巧克力和咖啡等,能使影響人們情緒、智能、行為的化學物質的含量增高。避免因為情緒不佳而暴飲暴食,尤其不要在晚飯後攝入過多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甜食。
醫學人員研究發現,當夜幕來臨時,人體大腦內的松果體褪黑素分泌增強,它會影響人的情緒,光照則可以抑制這種激素的分泌。所以冬季多曬太陽,多做戶外活動,對預防抑郁症有良好效果。
冬季滋養髒器
中醫認為,人體的外在表現是五髒六腑、氣血陰陽功能的體現,換句話說,就是通過人的五官、皮膚、毛發的功能好壞、顏色潤澤,可以判斷人體內五髒六腑、陰陽氣血的過剩與不足。因此,人們平時的保健養顏只做外在養護是不夠的,而是要由內養外。
人面色的好壞與中醫所說的心有密切關系。因為心主血脈,人心氣旺盛,氣血和津液充盈,髒腑功能正常,面色則會紅潤而有光澤。若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則面色蒼白;若心血閉阻,血流不暢,則面色青紫;若心火過盛,面紅的同時,舌尖還會紅或舌頭糜爛等。若人體在疾病狀態時,面部色澤會表現為暗黃、灰土、蒼白、有黃斑等。
因此,中醫認為治病與美容,養生與養顏密不可分。只有內髒功能正常,人體才能真正達到容光煥發。然而,生活中很多青年女士只注意外在的美容與保養,卻忽視了內在的調理。
要想面色好就必須養血養心。特別是女性,由於生理特點,在經期、孕期和生產前後,或患病時都可出現血虛而致的面色蒼白。因此,生活中女性在飲食上應多吃養血養心的食物。
一到冬季,特別是常在室外的人,口角周圍及嘴唇總會出現脫皮、干裂,甚至少量出血的現象。平時吃東西受到嚴重影響不說,還總有“哭笑不得”的尷尬。
中醫理論認為“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意思是脾與全身肌肉關系密切,嘴唇是肌肉組織,口唇的色澤與脾的功能有密切聯系。脾主人體飲食的消化吸收,脾氣健運,功能正常,則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分布就正常,肌肉豐滿壯實,口唇紅潤。若脾氣虛,肌肉就消瘦或萎廢,唇色淺淡甚至萎黃無華,所以健脾是防止嘴唇干裂的關鍵。食補菜單多吃蔬菜水果。如山藥,營養豐富,含有游離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等物質,具有滋補脾腎的作用,自古就是補虛佳品,且有多種吃法。黃豆芽、油菜、小白菜、白蘿卜等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也應多吃。還有蓮子、大棗和桂圓等都有健脾的作用。紅棗、山藥粥紅棗10個、山藥50克、粳米100克。先把紅棗洗淨,山藥去皮洗淨切塊,粳米淘洗後一同煮熟爛即可食用。紅棗、山藥健脾補腎,老少皆宜。
冬至是農歷的節氣,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芷也。冬季養生要訣: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臥室向東。冬日冬腦,宜溫暖衣,宜食熱以養於陰,宜減酸增苦以養心氣,藥宜沉,以順“封芷”宜用熱及養腎之方,填補精血以為來春發生之本,以培陽氣。
冬季養生保健:一是堅持“冬令”進補,因春、夏兩季是人體生理活動發揮效率最高的季節。夏季氣候炎熱,傷氣耗精,機體代謝亢進。進入“冬至”後,人體生理活動處於抑制狀態,新陳代謝減慢。根據“冬主藏閉”,冬藏精的自然規律,冬令進補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滋養五髒。冬令進補的最佳時間是冬至後的“三九”。冬至是冬三月氣候轉變的分界線。是陰氣始退,陽氣漸回,進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氣,增強抵抗力,有效預防流行性疾病及當前禽流感。進補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補;二是藥補。“藥補不如食補”,偏於陽虛的人,食補以羊肉、雞肉等溫熱食物為宜;羊肉、雞肉性溫熱,具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的功能。陰陽俱虛的人以牛骨髓、蛤蟆油等進補,具壯陽,滋陰作用。偏於陰虛的人可補鴨、鵝肉菜。性味甘平。《本草綱目》曰:鵝肉利五髒,止消渴。補虛益氣。此外,鱉、龜、藕、木耳、蛋類、精肉、魚、豆制品等俱是進補之佳品。
冬季養陰,溫補為宜
祖國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髒。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鱍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大寒已是冬三月之末,除了要注意精神調養、早睡早起外,還應特別注意調養腎氣,古人常在此節氣應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以補充腎氣。同時,還要固護精氣,滋養陽氣,將精氣內蘊於腎,化生氣血津液,促進髒腑生理功能。
飲食上,應少吃海鮮和冷飲,宜食羊肉、兔肉、狗肉、冬蟲草、人參、北芪、栗子、花生、百合、蛤蚧、糯米等溫中散寒、養血補益、潤肺通腸的食品,尤宜食糯米飯。養生湯品最宜以冬蟲草燉水鴨或鷓鴣。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節氣是冬令進補的最佳時節,最宜食補、藥補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