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說,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還應重視塗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乾裂。
此節氣的養生湯水宜以潤肺生津、健脾益胃為主,寒露藥膳粥:
霜降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從每年的陽曆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開始。此時天氣漸冷、開始降霜。
「霜降」過後,下一個節氣是「立冬」,這預示著涼爽的秋天即將步入寒冷的冬季。到了冬天,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降溫了,身上雖然穿得暖和,但手腳冰涼。
由於寒冷的刺激,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量增加,這必然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影響已有潰瘍的修復,所以患潰瘍病的人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
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人體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屬肺,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在飲食進補中當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加以區別。
冬藏祛寒氣,溫腎越三九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機,但是補也有宜忌。補得好,來年壯,補得不好,來年受罪。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人群最危險的季節,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後患無窮。
「三高」人群的高危期
隨著冬季的到來,心腦血管病又進入了發病的高峰期,冬天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季。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的總稱,主要包括:高血壓、冠心病、腦出血、腦梗塞。冬季到醫院門診部來就診的心腦血管病患者明顯增多,某醫院每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大約有100名,其中50%多的病人是冬季收治的。而且患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由於心腦血管病在冬季容易發作,所以患者應在這段時期懂得如何自我保健,並定期去醫療機構體檢。此類疾病患者更應注意加強自我保健和防範。
冬季氣溫逐漸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緩慢,心腦血管病人身體受冷空氣刺激,血管驟然收縮,易導致血管阻塞,血流供應中斷,血液流通受阻,使血管內的毒性物質不易排出,從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和復發。是心腦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時」。此時更須積極預防。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腦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月份。因為驟冷,血壓會突然升高,使原來硬化脆弱的小動脈因承受不了強大的內壓而被「引爆」,發生腦出血;因為乍寒,使血液黏稠還來不及自我調節,血液便在粗糙、細小的動脈內流速減緩,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腦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
冬季裡心腦血管病會容易發作,有以下幾點原因:一、身體在低溫狀態下,外圍的血管會收縮,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壓的上升,而且心臟負荷增加,增加腦溢血和心肌梗塞發作的機會;二、由於寒冷而顫抖,身體消耗能量以產生熱量,心臟必須作更大的功能,增加心肌梗塞發作的機會;三、寒冷的時候,活動力減少,包括腦、心肌、內臟血液灌流因而減少;四、冬季因排汗減少,水也喝的較少,尤其老年人口渴的感覺差,常見水分攝取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血栓也容易形成,增加腦梗塞和心肌梗塞發作的機會;五、冬季容易罹患呼吸系統的毛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氣喘,都會加重原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情。
心急梗塞患者平時特別是上午與夜間要注意有無胸悶、憋氣、胸前疼痛、心慌、脈搏異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狀,一旦有肢體活動不靈、麻木、不能說話、眩暈、暈厥、頭痛、嘔吐、昏睡、一眼或雙眼失明、復視、走路不穩等症狀均應及早就醫。還有的人外表看似很健康,完全沒有任何疾病的感覺或症狀,幾乎沒有經過瀕死期就猝然死去,甚至晚上臨睡前還談笑風生,夜間卻意外死亡了。
預防心腦血管病,應該從小開始。不抽煙、少喝酒,規律飲食、適量運動,以避免出現肥胖等誘發膽固醇增高的因素。煙酒會促發心梗,造成心臟衰竭,是心臟病人的大忌;肥胖則會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增加心臟負擔,所以,注意合理飲食,蛋白質、蔬菜、水果、碳水化合物、脂肪都要攝入,最關鍵的是控制總量,堅持「七八分飽」的原則。
在冬季預防中,要避免搬動重物。如果已經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等症狀,則一定要注意避免「扣動扳機」。不過量飲酒、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和壓力過大也應盡力避免。絕對不搬抬過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時必然彎腰屏氣,對呼吸、循環系統的影響與用力屏氣大便時很類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誘發心梗的常見原因。
此外,還要放鬆心情,愉快生活,對任何事情要能處之泰然。
冬季進補,開春打虎
冬季受冷氣溫影響,人的機體生理功能和食慾等均發生了變化。中醫認為,此時機體處於封藏狀態,陽氣不致妄洩。因此正是養陰滋補的大好時機。「秋冬養陰」,既不宜食用生冷之品,也不宜食用燥熱之品,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
中醫認為,冬至是冬三月氣候轉變的分界線,從冬至之後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回升,在閉藏中含有活潑的生機。此時進補,藥力易於蘊藏而發揮效能,是虛弱之體調養的最好時機。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即增加熱量,可適當多攝入碳水化合物和含脂肪的食物。但脂肪不能過多,以免誘發其它疾病。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能量消耗、基礎代謝都需要更多的熱能來維持。冬季又是人體「藏」的時候,於體內貯存一定的能量,為來年的「春生夏長」作好準備。寒為冬季之主氣,因為陰邪最易傷人元氣,人們冬季常說「歲寒」乃是人體受到寒流的突然襲擊,使人體內產生了「能源危機」。目前,我國仍以澱粉為主的糖類攝取熱量,往往在嚴寒的冬天滿足不了人體對熱能的需要,容易造成機體衰退和抗病能力低下,如感冒、哮喘、氣管炎等及舊病復發。所以,冬天的日常膳食,可適當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但不宜過多。再說,冬季人體的消化機能比春、夏、秋季均為活躍,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強,食量增大,這反映了冬季機體對熱能需要的增加。當機體處於寒冷的環境中,要維持體溫平衡,就必須增加體內的代謝率,從而增加對食物的需要量,特別對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較好,攝食適量的脂肪有較好的抗寒耐凍作用,但不宜過多,以防發生高血脂症及肥胖病等。
但是冬季進補要因人、因地而易。按照中醫進補原則:少要養、中要調、老要保,耄要延,故冬季進補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等,切不可肓目進補,否則會產生不良後果。有句古言「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是人們在經過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冬季合理進補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即能抵禦嚴寒侵襲,又能助養生肌,為來年生機勃發打下基礎。
而在此時維生素的供給方面,應特別注意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可多食蔬菜如蘿蔔、胡蘿蔔、辣椒、土豆、菠菜等及柑桔、蘋果、香蕉等水果,同時增加動物肝臟、瘦肉、鮮魚、蛋類、豆類等以保證身體對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的需求。
寒風襲來先溫腎
中醫指出,冬季是補腎的最好時機。由於腎主鹹味,心主苦味,鹹能勝苦。所以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以保心腎相交,食辛熱之品,以辛主苦,使之肺氣直達,固實腎氣。冬季雖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勿多食蔥,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鬱而化熱。切忌吃粘硬、生冷的食物,此類屬陰,易傷脾胃之陽,如腎陽虛者,常易造成中氣下陷、形寒肢冷、下痢清谷等病症。調養攝取的食物宜溫性,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韭菜、蝦仁、栗子、胡桃仁來溫補腎陽;以海參、龜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補髓。
冬季養生要以溫腎陽、健脾胃為主。腎是人生之本,是人體生長發育之本,腎主鹹味屬水,心主苦味主火,水克火。冬季是腎經旺盛之時,在這個季節如過鹹味吃的過多會增加腎的負擔,因此冬季要適當的減少鹹味,多吃苦味的食物,以助養心陽。人的體質由於年齡、性別、體質不同,其陰陽勝衰,寒熱虛實偏差大,因此冬季飲食養生,要因人而異,辯證施食。具體問題一定要具體分析,千萬不要聽風就是雨,盲目模仿。
冬季,偏於陽虛的食補以羊、雞肉、韭菜、狗肉等溫熱品為宜。偏於氣陰不足的人以食鴨肉、鵝肉為好。民間也有「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氣虛的要常用人參、山藥、大棗、鹿肉。血虛的要常食木耳、甲魚、羊肝等。患有腦心血管動脈硬化症者,飲食要注意「低鹽、低糖、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原則,多吃魚,適當喫茶油、玉米油、米糠油、黑木耳等,是抗動脈硬化、消除過氧化脂質、延年益壽的重要措施。此外,冬季宜多食黑色補腎食物,如:黑米、黑芝麻、黑棗、黑木耳、海帶、海參、甲魚、烏魚等。腦力工作者要食用核桃、麻仁、蜂蜜。豆製品、松仁、栗子等。
飲食調養有三宜:一宜粥糜,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宜喝些熱粥。《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溫補陽氣。如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赤豆可使人覺週身溫暖,精力倍增。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飯)」的習慣。冬日宜食養心除煩的麥片粥,消食化痰的蘿蔔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養陰固精的核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調中開胃的玉米粥,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二宜溫熱之品,以取陽生陰長之義。如宜吃牛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冬季每晚餐喝一小杯酒,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體肥膠者忌肥甘溫熱厚味。三宜堅果之呂,冬日多吃點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季適當進補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此時人的皮膚緻密,出汗較少,攝入的營養物質也容易貯藏起來,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補」一般是針時「體質虛弱」及老年人來說的,「體虛」應根據其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虛症分別選用適當方法進行施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年人多以腎虛為主,所以補腎尤為重要。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相對於剛過去的小雪而言,這個時節會更加寒冷。中醫養生認為,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都理解為吃營養價值高的就好。其實進補是有講究的,要因人、因時、因地進補,使其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健體。
冬季飲食調養,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糧食和薯類,穀類食物不能減少,成年人日需400∼500克。
脂肪是最濃縮的能量來源,能防止體溫散發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脂肪主要來自於植物油和動物油脂,冬季日需25∼30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代謝過程中可以互相轉化,用以維持血糖恆定。蛋白質也能產生熱能,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10%∼15%來自蛋白質,常吃畜禽肉、魚蝦、海參、豆製品、牛奶等,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動物內臟、動物血、水產品等,含有較多的礦物質。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御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類、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維生素和纖維素主要從蔬果中攝取,多吃蘿蔔、青菜、木耳、香菇、海帶等蔬菜,常吃蘋果、香蕉、棗、梨、柑橘、核桃、杏仁等果品。冬季少食生冷,吃熱飯熱菜,喝熱水,由於各地氣溫的差異,高寒地區應用大溫大熱之品及甘潤生津之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