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實用手冊 第37章 行為 (1)
    性情以及與此相關的問題(TemperamentandItsProblems)

    什麼是性情?性情指的是一個人本性的一部分,決定一個人如何對他人和事件做出反應。大多數的專家認為嬰兒出生時性情就已經形成了,或者至少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就形成了。儘管環境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性情,這些出生時就形成的特性會伴隨人的一生。

    性情無所謂「好」與「壞」。然而,瞭解孩子的性情以及他們對某些情形會如何反應,有助於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要意識到家長,照顧孩子的人和老師也有著獨特的性格特徵,這些性格特徵反過來也會影響他們與不同性情的孩子進行互動。孩子和家長性情的適合程度對家庭生活有著戲劇性的影響。

    性情有什麼特徵?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亞歷山大·托馬斯和史黛拉·翟斯完成了對嬰兒性情的劃時代研究。他們發現了九種不同的性格特徵。

    ·活躍程度:孩子的活躍程度。

    ·分心程度: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對於不是特別感興趣活動的關注程度。

    ·反應強度:孩子對於給定刺激的反應有多強烈,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

    ·規律性:身體功能的規律性,如胃口和睡眠。

    ·感知範圍:孩子對於物理刺激的敏感度,如聲音、味道和觸摸。

    ·主動性:孩子如何對新的情境或陌生人做出的反應。

    ·適應性:孩子適應變化的能力。

    ·持久性:孩子堅持做一件困難的事情或任務的時間長度。

    ·心理素質:孩子如何看待世界——他或她通常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每一種特徵的強度都遵循一定的模式。因此,托馬斯和翟斯可以在這九種性格的基礎上總結出三種廣泛的性情。第一種孩子可以較快的適應新的環境,興趣廣泛,生活節奏規律,生活態度積極;第二種孩子對變化和新的環境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睡眠、吃飯等日常生活不規律;第三種孩子最初對於許多情況都做出消極的反應,他們害羞、謹慎,但是通過多次接觸相似的情形,也會逐漸的接受。慶幸的是,大多數孩子都是屬於第一種的。但是有10%的孩子屬於第二種。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意識到這些種類不應該被認為「好」或「不好」。然而,如果孩子的性情與家長、老師、或是專家所期望的相矛盾的話,可能就會成為問題。例如,如果您是急脾氣,且充滿抱負,您可能無法接受孩子的懶散,易受外物左右。如果您性格外向,善於交際,就可能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害羞,性格內向。

    第二種孩子可能面臨著最大的挑戰。通常,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會出現惡性循環。傳統的說教是沒有效果的。儘管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從未改變,但是體會到的為人父母的樂趣就會大大減少了。有趣的是,孩子童年時期是第二種性格的話,成熟以後這些性格可能會變成正面的特徵。小時候倔強、急躁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很大膽的、富有挑戰性的人。

    如果孩子的性情是第二種的話,家長應該怎麼辦?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然而,意識到孩子的性情並且學會如何培養孩子的強項,可為建立良好的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打下堅實的基礎。定義清晰的行為限制和很好地制定日常作息表是很有幫助的。家長要給孩子一些反饋並且對其不好的行為提出改進的建議(如親愛的,你知道自己在大聲喊叫嗎?如果你能安靜地講話的話,我可以更好的理解你)。對於好的行為給予獎勵,同時也應適當的懲罰不好的行徑。在您激動或沮喪時不要懲罰孩子。因為撫養這種性格的孩子是會讓人很勞累的,所以要保證白天過的愉快,以補充自身的能量。可以從孩子的祖父母或是伴侶那裡尋求幫助,或是讓孩子參加某些娛樂活動,來減輕撫養孩子的壓力。

    有些時候,情況可能會很複雜,家長無法自己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很明顯需要尋求幫助,應給醫生打電話。現在有很多資源都可以幫助家長來處理這種情況。

    焦慮症(AnxietyDisorders)

    什麼是焦慮?什麼時候應該視焦慮為一種症狀?每一個人都會時不時地經歷一定程度的焦慮。這是一種保護的形式:焦慮起著自然的警示信號的作用。如此而言,焦慮不但是正常的,還是必須的。人體在身體上通過加快心率,在精神上通過感覺擔憂來對潛在的威脅做出反應。因此,對於一個7個月大的孩子來說,在遇見陌生人時顯出擔憂是很正常的。同樣,一個初學走路的孩子因為單獨留在房間表現出不願意也是正常的。不幸的是,有些孩子的焦慮感會很強烈或是出現的不適當。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就用到了焦慮症這一術語。焦慮症是常見的;大約5%到10%的孩子都經歷過。當焦慮逐步升級並且影響孩子正常的活動和社會發展時,家長就應該帶孩子去看醫生。

    焦慮症如何分類?醫療人員經常將焦慮分為不同的子類型,儘管有些種類有交互的成分,並且通常最初患有一種焦慮症的孩子(如分離焦慮症)日後會患另外一種(如懼學症)焦慮症。焦慮症的種類主要有:

    ·分離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

    ·廣泛性焦慮症

    ·強迫症

    ·特有恐懼症

    ·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

    ·恐慌症

    焦慮可能是在具體情境下出現的,如離開家長(分離焦慮症),上學(懼學症),或是參加社會活動(社交恐懼症)。也可以是由一個特殊的觸發因素導致的,如聽到雷聲或是看到蜘蛛(特有恐懼症)等。

    有時候,孩子在大部分時間都會感到焦慮,這叫做廣泛性恐懼症。偶爾,暫時能夠控制的焦慮突然間爆發,造成恐慌,其特點是出汗、心跳加快、氣短和驚慌感。有一些焦慮是由讓人產生巨大壓力的事件造成的,如某位家長死亡或目睹了一場車禍(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而另一些可能是和其他症狀同時存在的,例如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或抑鬱。最後,一些焦慮症是通過個人如何解決壓力來定義的。

    如何治療焦慮症?如果孩子總體看起來是開心的,進展良好的話,輕度的焦慮可以通過一點額外的鼓勵、支持和安撫來解決。如果您孩子的性格是害羞並且膽小的,家長認識到孩子的性格特點並且對他的特殊行為作出反應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有些人會慢慢地逐漸適應新的環境,而有些人則會立即跳入新環境當中。允許您膽小的孩子多一些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您和孩子的老師應該通過讓孩子積累經驗來培養他的自信。然而,如果您擔心孩子焦慮過度的話,可以咨詢兒科醫生或是家庭醫生。許多看起來焦慮的行為,如噩夢或分離時短暫的焦慮都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正常階段。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孩子的醫生會告訴您不要擔心。當孩子的焦慮症嚴重影響了他們享受生活時,應該及時尋求幫助,這一點尤為重要。

    許多家庭更願意對身體上出現的問題進行咨詢,對於心理上的問題就不那麼容易說出口。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一定要進行咨詢。

    對於焦慮症的治療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包括孩子、其他家庭成員、孩子的學校、醫生和治療專家。治療包括一種特殊的輔導,如果需要的話,還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

    對焦慮症進行的輔導形式中最成功的一種叫做認知行為治療。在這種治療方法中,您的孩子需要被教會認知,並且更好地理解引起焦慮的想法。通過使用若干種行為技巧,通常經過12到20周的治療,就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引起焦慮的「觸發器」。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治療法對於治療廣泛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和強迫症是尤其有效的。還有其他可以嘗試的治療方法包括鬆弛法、呼吸訓練和系統脫敏療法。系統脫敏療法通過讓孩子逐漸面對引發焦慮的刺激物來幫助孩子戰勝焦慮,焦慮刺激物的量應該是可以控制的,並且是逐漸增加的。

    很少有家長希望看到孩子吃藥,尤其是那些用來改變行為的藥物。然而,有時候藥物和輔導同時進行才是治療焦慮症的最好方法。被叫做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一組藥物在治療一些種類的妨礙性焦慮症方面是很有效的。較常見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包括氟西汀(Fluoxetine),鹽酸捨曲林(Sertral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西酞普蘭(Citalopram)以及氟伏沙明(Fluvoxamine)。一些情況中,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已經代替了苯二氮(Benzodiazepines),如安定和勞拉西泮(Lorazepam)作為第一選擇的治療藥物。然而,苯二氮偶爾還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才可以發揮療效,並且在使用初期會導致暫時性的焦慮症加重的症狀。

    一些家長好像不擔心「自然療法」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而採用草藥療法來代替醫生開據的處方藥。不幸的是,草藥的療效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證,並且有時也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實質上,當使用草藥來治療疾病時,他們就應該被認為是藥物了。就應該採用那些判斷傳統藥物的標準來對其進行判斷。

    是什麼導致孩子出現焦慮症?孩子出現暫時性的輕度焦慮症一般一兩個月後就會消失。那些患有明顯焦慮的孩子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好轉。但是據報道,高達30%的患者最後會發展為另一個精神方面的問題,通常是一種不同形式的焦慮。此外,抑鬱經常會和焦慮同時存在,或是緊隨著焦慮而來,家長和治療孩子的小組成員應該檢測並且治療抑鬱的症狀,以更好的支持患焦慮症的孩子。最後,那些患社交恐懼症的孩子在長大後可能存在著社交困難的風險。您應該瞭解幫助孩子找到能夠使他感覺舒服,樹立自信和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喪亡(Bereavement):應對失去(DealingwithLoss)

    家庭成員或是朋友的去世是每個成年人或是孩子都會經歷的最悲痛事情之一。一些因素可以影響孩子應對失去的方式,包括年齡、性情和逝去的人的關係以及家庭的穩定程度等。

    ·2歲以下的孩子對於死亡沒有什麼概念。很小的孩子會將死亡看成一種離別或是拋棄,他們對於失去的反應是失望和氣憤。

    ·2歲到6歲之間的孩子還不能明白死亡是永久性的。他們相信希望會成真,死去的人可以重新回來。他們會將死亡和睡眠混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逐漸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逆轉的,是不可避免的。到11歲的時候,大多數孩子對於死亡就能有一個很好的理解了。

    家長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家長應該如實的,用適合孩子年齡和發展階段的語言告訴孩子某人的死亡或是即將死亡的信息。您可以在給孩子解釋死亡時,加入一些自己家庭的信仰,如天堂的存在,但是不可以欺騙孩子,不管您的意圖有多好。要向孩子強調某人的死亡並不是他的錯,他是無法避免死亡的發生的,並且告訴孩子他自己不會很快的死去。喪失親人的孩子需要知道他們並沒有被拋棄,會有大人照顧他們的。您和您的家人需要意識到,表露情感(如震驚、氣憤、悲傷和自責)是很正常的,並且會有助於緩解悲痛。

    孩子如何表達悲痛?和成年人一樣,基於多種因素(如文化、年齡和性格特徵),孩子表達悲痛的方式也是大不相同的。孩子對於悲痛的反應通常是斷斷續續的,但是也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對於悲痛的常見反應包括哭泣、憤怒、悲傷,出現像腹痛、頭痛、食慾不佳、暫時性失眠以及行為改變等症狀。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很長時間,或是孩子表現得很抑鬱、持續不開心、或是不和他人交往的話,就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了。其他應該引起家長關心的症狀包括孩子學校表現不佳、飲食不規律或是出現了不良行為。悲痛的感覺會在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再次出現,如生日、宗教節日、畢業日和週年紀念日,這是失去親人的正常反應。

    孩子應該參加葬禮嗎?大多數的專家認為假如家庭支持孩子這樣做,給孩子做了適當的解釋,並且這種做法符閤家庭觀念的話,應該允許孩子參加親人的葬禮,這對於緩解悲痛是很有好處的。一些孩子想要參加到計劃以及相關的儀式之中。然而,如果孩子不願意參加的話,是不應該加以強迫的。

    可以對失去親人的孩子進行哪些幫助?家庭成員、朋友和老師都應該支持幫助悲傷的孩子。理解以及允許孩子釋放悲傷的情緒對於治癒過程是很有幫助的。許多適合孩子年齡的書籍都可以幫助失去親人的孩子恢復過來。遊戲療法和藝術療法也都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對那些幼兒或是在表達感情方面有困難的孩子。孩子的悲痛感很強烈且持續時間長的話,要請醫生或是牧師進行治療。通常,醫院或是社區都會有為失去親人的孩子提供咨詢的項目。

    屏氣發作(Breath-HoldingSpells)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